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7-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磊、曾艳、黄金晶、胡妮、史晴、李居琴 审题人:周娅君)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6年,韩江的代表作《素食者》获得了当年的国际布克奖,2024年,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在国际文学视野中崭露头角,到获得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其速度可以说十分惊人。
这其中的因素有很多,其一是韩江的小说创作非常符合当下世界读者的阅读趣味,带有欧美主流世界之外的异国社会背景,带有对父权制的抨击和历史政治的揭露,寓言式的写法也让小说变得非常好读——而这正是布克文学奖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她作为东亚女性作家,在小说中展现的富有女性主义反思的句子无疑是其作品最吸引人的一点。而另一个因素,则是韩江小说在当初获奖时所引发的争议事件。
这件争议事件的起因来自于《素食者》一书的译者黛博拉•史密斯。当时,将这本小说翻译成英语的黛博拉•史密斯只是一个28岁的博士生,刚刚接触过6年的韩语,对于一些韩语的使用方法甚至并不算特别熟悉。在《素食者》获奖一年后,2017年9月,《洛杉矶时报》首次刊发了一篇由韩裔美国文学教授所撰写的一篇文章,指出了《素食者》一书所存在的极为严重的翻译问题。当时,这篇文章在英语界引发了很多读者的震惊,甚至让不少读者质疑《素食者》原著的文学水准。
韩裔文学教授Char les Yun认真比对了原文和译文,指出了翻译中的两点问题。第一个问题其实无伤大雅,是译者史密斯不熟悉韩语所导致的,《素食者》的译文经常出现一些翻译硬伤,例如将“手臂”和“脚”混淆,几个韩国口头俚语也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有时,黛博拉•史密斯还会混淆一些叙述的主语,让原文里本来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在译文里变成了第三人称,导致人物的对话变得非常奇怪。这种语言翻译的硬伤其实大多数文学翻译都无法避免,但它其实不会影响读者对文本本身的判断,一部小说并不会因为几个词语和短句的翻译错误而失去其文学价值。
另一个翻译问题则相当严重,那就是译者黛博拉•史密斯对韩江的小说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这个才是韩江小说翻译最为严重的问题,即译者几乎是在进行主观创作。韩江的原文所使用的语言是非常简洁的,词语几乎不带任何修饰,效果非常直接清晰。而译者黛博拉•史密斯在翻译的过程中,给每个句子都加上了大量的修饰词和副词。另一位完全不懂韩语的美国评论家蒂姆•帕克斯在《纽约书评》上撰写的文章里也曾发现这个问题,他评论韩江的小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让人感觉其中的用词非常古怪,书中人物的语调时而非常直白简洁,但在叙事时则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语调,甚至具有一种十九世纪的韵味。
(摘编自宫子《2024诺奖揭晓,一个冷门而主流的选择》《新京报》2024年10月11日)
材料二:
从正常的逻辑概念上讲,以“世界”来命名的文学——“世界文学”理应包括中国文学。然而,即便是已有中国当代作家,如莫言把代表“世界文学”最高级别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拥入怀中,在当今“世界文学”的格局中,中国文学仍像一个自说自话的“他者”,似乎先天被排除在世界文学这“统一体”的格局之外。


浏览完整试题即便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下,所谓的“世界文学”还是被牢牢地锁定在欧洲。这从西方的两位学者——卡萨诺瓦和莫莱蒂对“世界文学”的研究框架中不难看出些端倪。卡萨诺瓦认为“世界文学”的传播应定位于“巴黎”,主张把“巴黎”视为“世界文学”的中心之中心;莫莱蒂的认知模式与其相似,不过在“巴黎”之外,他又增加了一个“伦敦”。这种把欧洲文学作为构建“世界文学”的基点并搁置“中国”的研究理路,已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主流研究模式。
当然,也有个别西方学者在“世界文学”的研究中提及了中国,比如,西奥•德汉。但他有关中国的简短笔墨全部停留在了外国宗教、文化、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上,并认为印度佛教的传入是“前现代中国唯一最为重要的跨文化事件”,这个事件“在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以至“中国90%以上的四字成语都源于佛教”。换句话说,在德汉的体系中,中国文学并不是独立自主的,而是作为他国文化或文学的附属品而出现的。这就模糊了中国文学或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和精神逻辑。
此外,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如果想进入“世界文坛”,也同样面临有形与无形“规则”的限制。在这些“规则”中,首要的一条就是输入西方的文学作品必须激发西方读者的兴趣。特别是中国当代作家基本上还不能用英文从事阅读与创作,其作品要走向世界,必须得依靠翻译这一环节。而在当下从事翻译工作的,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异族文化的海外汉学家,这就更难以保证输入西方的中国文学作品的纯正性。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此前译者葛浩文对其小说进行翻译时,遵循的并非是我国翻译界长期以来所奉行的“信”“达”“雅”,而是必须得让美国和西方文化市场接受的实用主义翻译原则。因此,葛浩文对莫言的小说文本进行了大幅删减,有些地方甚至进行了改写,比如,把“观音菩萨”译为“圣母玛利亚”。这种翻译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莫言的作品走向世界,却又带来了新问题:中国文学本该具有的民族特性与审美取向在这种替代中消失殆尽。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经全球媒体的宣传与大肆炒作,其评奖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视为“世界文学”的风向标。但那些获奖的作家及作品,能否真正反映“世界文学”的价值取向?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评委还是获奖者,明显还是以西方国家的作家为主,并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非西方作家的创作的。与此同时,诺奖的评选很多时候带有某种政治化的倾向,并非总是把作品的艺术性放在首位。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就是要冲出欧洲中心主义的窠臼,使“世界文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而离开了由多语言、多民族文学所搭建起来的“共同体”这一价值轴线的世界文学,无疑都是片面的、单纬度的。
(摘编自乔国强《“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问题》)
1. 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符合当下世界读者的阅读趣味,采用寓言式的写法等属于布克文学奖评奖的标准。
B. 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硬伤”,不会影响读者对文本本身的判断和小说的文学价值。
C. 在西方学者的普遍认知中,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没有地位。
D. 诺奖的评选很多时候带有某种政治化的倾问,但也会把作品的艺术性放在首位。
2. 下图是材料二 结构示意图,将abcd四句填入图中的空格中,对应顺序正确的选项是( )

a.文学奖项评选以西方标准为主
b.中国文学似乎被排除在世界文学格局外
c.模糊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神逻辑
d.离开多语言、多民族文学价值轴线的世界文学是片面的
A. bcad B. cbad C. bcda D. cbda
3. 下列句子中,翻译班门弄斧时使用了实用主义翻译原则,且最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是( )
A. 在鲁班门前熟练使用斧头。 B. 在木匠大师门前玩弄斧头。
C. 在池塘边教水里的鱼游泳。 D. 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技术。
4. 黛博拉对韩江小说进行“诗意化”处理,葛浩文对莫言作品改写,两者在效果上有何异同。
5. 请结合材料为“翻译要译原文”立论并阐释。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季京味儿
北岛
①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②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③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木乃伊般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昭示着它们的存在。
④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流鼻涕眼泪,狂咳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⑤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人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⑥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时,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展开余下试题⑦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放置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的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冰面解冻了,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鱼的腥臭味儿。
⑧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水仙在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⑨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⑩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⑪夏天是一年中最让人快乐的季节,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水上的人声鼎沸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⑫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难以忍受的临界点时,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⑬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在空气中飘散,汉字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中,混着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到冬天存储大白菜,人们用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大白菜不仅是作者的味蕾记忆,也是北京人的温暖记忆。
B. 作者写到煤烟虽又黑又脏、倒灌呛人,却能给人们做饭取暖,传递温情;表现出了“煤烟味儿”与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C. 作者回忆“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水仙“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写出了母亲对春天的渴望,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D. “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发酵的霉烂味儿”,让作者不禁忧从中来,这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意境的特点相同。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划线句巧用通感,将“嗅觉转为听觉”,与《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手法相同。
B. 作者回忆冬天的京味儿,有“大白菜的霉烂味儿”、“倒灌、呛人的煤烟味儿”和“灰尘味儿”等,笔调冷峻沉重,怀念中带有心酸。
C. 作者回忆四季不同的味儿,从“冬储大白菜味儿”开始,又以“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结尾,行文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D. 作者用文字重建北京城,以“四季京味儿”为线索,让读者体会到了极其丰富 北京特色;文中穿插民俗谚语,充溢了浓郁的京味儿。
8. 文本第②段删去行不行?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9. 标题“四季京味儿”言简却义丰,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幸松针铺地二尺厚,甚软,可坐。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僧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材料二:
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未生、北固)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始荷圣恩给假归葬。八月上旬至枞阳,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宁,因展先墓在桐者。时未生已死,其子移居东乡。将往哭,而取道白云以返于枞。至浮山,计日已迫,乃为一昔之期,招未生子秀起会于宗六之居而遂行。白云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艰,遇阴雨则不达,又无僧舍旅庐可托宿,故余再欲往观而未能。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
(节选自方苞《再至浮山记》)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路远处A幽B游者C无所D取资E则其迹F自希G不系乎H山之名不名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断,表示道路被阻断,与《劝学》“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相同。
B. 己丑,即己丑日,这是古人记录时间常见的干支纪日法,与《登泰山记》“是月丁未”的“丁未”用法相同。
C. 去,距离,与《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的“去”意思不同。
D.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文风不重堆砌,力求“雅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枚在登上黄山光明顶之前,于路绝处经过鳌鱼洞,穿洞而出,看到别有一番天地。
B. 袁枚在文中三次提到一“僧”,此僧陪伴他穷幽历险,或陪衬或推进,乃行文不可缺少的人物。
C. 宗六上人在春天游人纷至沓来的时候,常常关闭自己的居室,插上门闩外出来躲避他们。
D. 《南山集》之祸爆发,方苞受牵连被逮捕,认为宗六上人之前所说的话很有道理。


展开余下试题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
14. 古人写山水游记,常常是为了抒怀。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所表达的不同的人生感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支离”二字既道出了自身病体衰弱,又揭示了“纱帽宽”的真正缘由在于“孤臣万里客江干”。
B. 颔联表达了诗人虽身份卑微但仍有士大夫“忧国”的担当,虽处境落魄但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C. 尾联从表达方式上看,前句议论,后句描写,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又蕴含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D. 此诗与杜甫的《登高》都有对自身衰病漂泊遭遇的哀叹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16. 学校微视频社团计划将本诗拍摄成一个短视频,将由你拟写后两联的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表格。
分镜头脚本 时长:20秒
场景 病起书怀
音乐 抒情,略带伤感,暗含希望
远镜头(画面内容不超过16字) ________
特写镜头(画面内容不超过16字) ________
视频解说(可从内容、情感角度解说,不超过80字) 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人应该持有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攀爬天姥仙山时的所见所闻,将一幅灿烂而响亮的奇妙图景展现出来。
(3)“短暂的时间”或可以包纳千变万化,或可以引发长久思考。这在古诗文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语云“人穷志短”, ① ,尤其是在“礼义廉耻”的传统价值受到摧毁的情况下,难免存在“斯文扫地”、公共秩序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遵守,甚至被践踏的问题。但如今,那些青少年,当他们已经处在丰衣足食的状态时,是否能够很好地尊重和遵守公共秩序、“讲理”“守礼”,从而具备和体现出良好的文明素养了呢?
对此,我想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来作出观察和思考。饭后在校园散步时,我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人行道上骑电动车或者自行车,即使非机动车道就在旁边,也并不拥堵。显然,这种情况就是对于公共秩序的不尊重和不遵守,就是文明程度的不足,就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意义上的“不强”。的确,就电动车占用人行道的行为来说,恐怕送快递的电动车乱停乱放更为常见。既然如此, ② ?
原因很简单,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广为人道,我也是认同者之一。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坚信:中国能否日益迈向文明而不是堕入“野蛮”,取决于今日的青少年能否充分意识到究竟何为少年之“强”;当下中国的青少年如何“自强”,在价值上何去何从,将决定中国将来以何面目立足于世界之林。如果有一天当凡是中国的青少年不少能够真正在守礼、讲理和讲文明的意义上“自强自立”的时候,“国强”就不再遥远!由衷希望我们的青少年能从古今中外一切传统和文明中汲取养分,做顶天立地、俯仰无愧怍的人!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 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当下一些写作者好用引号,这些引号 使用有些有必要,有些没有必要。请从下例中任选两句,判断句中引号使用是否必要,并说明理由。
(1)尤其是在“礼义廉耻”的传统价值受到摧毁的情况下
(2)难免存在“斯文扫地”、公共秩序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遵守,甚至被践踏的问题
(3)中国能否日益迈向文明而不是堕入“野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前面是海拔六千二百八十二米的主峰,环绕着主峰,浑莽的山势层层叠叠,冰的伟岸和雪的拔起像是戳破天的利剑,锋锋银白,光耀在宇宙一角,这一角应该是最明亮的吧?天有多远,峻峭的排列就有多远, ① 的山势逼视而来,人显得无比渺小,还不如一只蚂蚁,不如一块冰石,蚂蚁是看不到高山的,冰石是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的理由显得如此脆弱,好像立刻消失才应该是对的。
山门就像方形的天堂之门,冰清玉洁里又有高处的寒凉,风从门洞中穿过,站着欲倒,趴着又起不来,灵性的光辉随风而至,一切都是透彻的,包括人。父亲听着,是风的脚步声,是雪水破冰而出的流淌声,是雪落地面的歌唱声,不,哪里是雪的歌声?是人,是从冰山裂缝中烟云一样袅袅传来的仙女仙人的歌唱,伴奏着 ② 的琴音。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父亲听着风的脚步声,雪水破冰而出的流淌声,雪落地面的歌唱声,不,不是雪的歌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一些年轻人对西方节日如数家珍,比如万圣节、圣诞节等,却对我们自己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了解甚少。
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走向世界的背后,是日益提升的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里程碑。
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你有何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巴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