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即便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下,所谓的“世界文学”还是被牢牢地锁定在欧洲。这从西方的两位学者——卡萨诺瓦和莫莱蒂对“世界文学”的研究框架中不难看出些端倪。卡萨诺瓦认为“世界文学”的传播应定位于“巴黎”,主张把“巴黎”视为“世界文学”的中心之中心;莫莱蒂的认知模式与其相似,不过在“巴黎”之外,他又增加了一个“伦敦”。这种把欧洲文学作为构建“世界文学”的基点并搁置“中国”的研究理路,已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主流研究模式。 当然,也有个别西方学者在“世界文学”的研究中提及了中国,比如,西奥•德汉。但他有关中国的简短笔墨全部停留在了外国宗教、文化、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上,并认为印度佛教的传入是“前现代中国唯一最为重要的跨文化事件”,这个事件“在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以至“中国90%以上的四字成语都源于佛教”。换句话说,在德汉的体系中,中国文学并不是独立自主的,而是作为他国文化或文学的附属品而出现的。这就模糊了中国文学或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和精神逻辑。 此外,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如果想进入“世界文坛”,也同样面临有形与无形“规则”的限制。在这些“规则”中,首要的一条就是输入西方的文学作品必须激发西方读者的兴趣。特别是中国当代作家基本上还不能用英文从事阅读与创作,其作品要走向世界,必须得依靠翻译这一环节。而在当下从事翻译工作的,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异族文化的海外汉学家,这就更难以保证输入西方的中国文学作品的纯正性。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此前译者葛浩文对其小说进行翻译时,遵循的并非是我国翻译界长期以来所奉行的“信”“达”“雅”,而是必须得让美国和西方文化市场接受的实用主义翻译原则。因此,葛浩文对莫言的小说文本进行了大幅删减,有些地方甚至进行了改写,比如,把“观音菩萨”译为“圣母玛利亚”。这种翻译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莫言的作品走向世界,却又带来了新问题:中国文学本该具有的民族特性与审美取向在这种替代中消失殆尽。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经全球媒体的宣传与大肆炒作,其评奖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视为“世界文学”的风向标。但那些获奖的作家及作品,能否真正反映“世界文学”的价值取向?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评委还是获奖者,明显还是以西方国家的作家为主,并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非西方作家的创作的。与此同时,诺奖的评选很多时候带有某种政治化的倾向,并非总是把作品的艺术性放在首位。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就是要冲出欧洲中心主义的窠臼,使“世界文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而离开了由多语言、多民族文学所搭建起来的“共同体”这一价值轴线的世界文学,无疑都是片面的、单纬度的。 (摘编自乔国强《“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问题》) 1. 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符合当下世界读者的阅读趣味,采用寓言式的写法等属于布克文学奖评奖的标准。 B. 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硬伤”,不会影响读者对文本本身的判断和小说的文学价值。 C. 在西方学者的普遍认知中,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没有地位。 D. 诺奖的评选很多时候带有某种政治化的倾问,但也会把作品的艺术性放在首位。 2. 下图是材料二 结构示意图,将abcd四句填入图中的空格中,对应顺序正确的选项是( )
a.文学奖项评选以西方标准为主 b.中国文学似乎被排除在世界文学格局外 c.模糊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神逻辑 d.离开多语言、多民族文学价值轴线的世界文学是片面的 A. bcad B. cbad C. bcda D. cbda 3. 下列句子中,翻译班门弄斧时使用了实用主义翻译原则,且最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是( ) A. 在鲁班门前熟练使用斧头。 B. 在木匠大师门前玩弄斧头。 C. 在池塘边教水里的鱼游泳。 D. 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技术。 4. 黛博拉对韩江小说进行“诗意化”处理,葛浩文对莫言作品改写,两者在效果上有何异同。 5. 请结合材料为“翻译要译原文”立论并阐释。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季京味儿 北岛 ①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②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③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木乃伊般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昭示着它们的存在。 ④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流鼻涕眼泪,狂咳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⑤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人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⑥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时,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展开余下试题⑦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放置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的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冰面解冻了,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鱼的腥臭味儿。 ⑧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水仙在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⑨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⑩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⑪夏天是一年中最让人快乐的季节,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水上的人声鼎沸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⑫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难以忍受的临界点时,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⑬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在空气中飘散,汉字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中,混着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到冬天存储大白菜,人们用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大白菜不仅是作者的味蕾记忆,也是北京人的温暖记忆。 B. 作者写到煤烟虽又黑又脏、倒灌呛人,却能给人们做饭取暖,传递温情;表现出了“煤烟味儿”与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C. 作者回忆“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水仙“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写出了母亲对春天的渴望,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D. “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发酵的霉烂味儿”,让作者不禁忧从中来,这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意境的特点相同。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划线句巧用通感,将“嗅觉转为听觉”,与《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手法相同。 B. 作者回忆冬天的京味儿,有“大白菜的霉烂味儿”、“倒灌、呛人的煤烟味儿”和“灰尘味儿”等,笔调冷峻沉重,怀念中带有心酸。 C. 作者回忆四季不同的味儿,从“冬储大白菜味儿”开始,又以“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结尾,行文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D. 作者用文字重建北京城,以“四季京味儿”为线索,让读者体会到了极其丰富 北京特色;文中穿插民俗谚语,充溢了浓郁的京味儿。 8. 文本第②段删去行不行?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9. 标题“四季京味儿”言简却义丰,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幸松针铺地二尺厚,甚软,可坐。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僧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材料二: 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未生、北固)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始荷圣恩给假归葬。八月上旬至枞阳,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宁,因展先墓在桐者。时未生已死,其子移居东乡。将往哭,而取道白云以返于枞。至浮山,计日已迫,乃为一昔之期,招未生子秀起会于宗六之居而遂行。白云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艰,遇阴雨则不达,又无僧舍旅庐可托宿,故余再欲往观而未能。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 (节选自方苞《再至浮山记》)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路远处A幽B游者C无所D取资E则其迹F自希G不系乎H山之名不名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断,表示道路被阻断,与《劝学》“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相同。 B. 己丑,即己丑日,这是古人记录时间常见的干支纪日法,与《登泰山记》“是月丁未”的“丁未”用法相同。 C. 去,距离,与《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的“去”意思不同。 D.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文风不重堆砌,力求“雅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枚在登上黄山光明顶之前,于路绝处经过鳌鱼洞,穿洞而出,看到别有一番天地。 B. 袁枚在文中三次提到一“僧”,此僧陪伴他穷幽历险,或陪衬或推进,乃行文不可缺少的人物。 C. 宗六上人在春天游人纷至沓来的时候,常常关闭自己的居室,插上门闩外出来躲避他们。 D. 《南山集》之祸爆发,方苞受牵连被逮捕,认为宗六上人之前所说的话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