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涟水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摘编自《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材料二: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浏览完整试题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材料三: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也规范、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
B. 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创作者要切实重视勤学苦练这条途径。
C.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作者美育。
D. 艺术之“道”就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内涵、神妙与规律,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B. 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
C. 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评判都有着一个明显的尺度,对情感的审美追求便是评定经典的一个重要条件。
D. 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作者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B.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
C.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
D. 东西方音乐的差别是东西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淹没”,你怎么看待中西方音乐的区别?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B
3. D 4. ①材料二首段运用了例证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
②材料二第二段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
③材料二多处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④材料二重点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分别从“道”的内涵、实现“道”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5. ①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眼,因此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注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展开余下试题②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解析】
【导语】这三篇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学与艺术中的“道”与“技”的关系。材料一强调中国文学经典的“道”源于儒、道思想,规范了文学创作与审美标准;材料二通过庖丁解牛的比喻,阐述艺术创作中“技”与“道”的层次,强调美育与生活体验的重要性;材料三则从礼乐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艺术中的和谐与西方悲剧精神的差异。三篇文章共同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对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同时对比了中西艺术的不同审美取向。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创作者要切实重视勤学苦练这条途径”错误。由材料二“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可知,文艺创作要抵达“道”的化境,应重视美育,而非勤学苦练。
C.“需要创作者美育”错误。从材料二“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可知,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作者勤学苦练,而非美育。
D.“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错,材料二中只是说“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在文中没有“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的相关论断。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说法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益于‘道’的体悟”。
C.“明显的尺度”说法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潜移默化”“无意识”等词语可知这种影响是“潜在”的,而不是“明显”的。
D.“文艺工作者也必须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表述绝对化,材料二说的是“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文中是说文艺工作者“要”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要求,而不是“必将”。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主要提到东西方音乐的差别。
A.说的是“音乐”是文化的外延,不能作为“东西方音乐的差别”这一问题的论据。
B.说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也不能作为“东西方音乐的差别”这一问题的论据。
C.说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也不能作为“东西方音乐的差别”这一问题的论据。
D.“东西方音乐 差别是东西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作为材料三的论据是合适的。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材料二首段,“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运用了例证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
②材料二第二段,“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
③“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运用引证法,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④材料二,“‘道’表现为内涵、神妙”“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由此可见:第二节重点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分别从“道”的内涵、实现“道”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眼,因此比较主观。“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由此可见:注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所以,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之一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
②“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分析此句可知: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所以,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之二是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嘉鱼①
马伯庸
船灶呼呼地冒着火光,灶上搁着一尊盛满水的三足铜鬲,蒸汽向上翻涌着,把鬲上架着的一具陶笼罩在云雾之中。唐蒙和黄同并肩蹲下,死死盯着不断被蒸汽掀动的盖子。
守在灶前的两人偶尔会对视一眼,眼神里尽是恼怒。之前他们俩刚一进厨房时,气氛还算和谐。黄同建议说七月嘉鱼不够肥,煎之不美,不如清蒸,唐蒙从善如流。可一到杀鱼的环节,两人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因为唐蒙发现,黄同杀第一条鱼时,居然没有刮鳞。他大为愤怒,说杀鱼怎么可以不刮鳞?黄同坚持说岭南从来都是这种做法,还语出讥讽:“今天在番禺城门前受辱,都没见大使你这么激动……”
唐蒙实在无法容忍,抢过另外一条嘉鱼,说别糟践东西了,撸起袖子亲自处理。一刮之下他才发现,这嘉鱼的鳞片居然是在鱼皮下面,看来是岭南人手笨不会处理,只好带鳞吃下。
他在番阳县做县丞好多年,那里背靠彭蠡大泽,鱼类甚多,杀鱼经验很是丰富。只见唐蒙手里小刀上下翻飞,把鱼鳞一片片挑出来,然后开膛、挖腮,去净肚内黑衣,动作一气呵成。然后他还削了几小根甘蔗,搁在鱼身下方。
黄同忍不住:“好好的嘉鱼,怎么要用甘蔗铺底?”唐蒙眼皮一翻:“我们番阳从来都是如此。”黄同没吭声,但呼吸明显变得急促,显然无法接受。
“在大庾岭前被俘时,都没见黄左将你这么委屈。”唐蒙不失时机地嘲讽了一句。
好在两个人的其他厨序都差不多,无非是放些葱白、姜丝,再淋入一点稻米酒。一俟铜里的水开,便把两条嘉鱼放入陶瓶开蒸。


展开余下试题随着水声咕嘟,厨里陷入一种微妙的安静,只听得到滚水的声音。黄同不动声色地将左手大拇指按在右腕上,而唐蒙则偷偷瞄着窗外的光线角度。两个人用不同的方式,计量着时辰,因为这对蒸鱼来说至关重要。
水面上一只白鸟振翅飞过,迅速掠过船边。两个人几乎同时身形一动,齐声说差不多了。黄同快了一步,顾不得蒸汽烫,迫不及待地掀开盖子。
只见瓶内两条嘉鱼并排躺在陶盘里,俱是通体白嫩,软玉横陈。一股蒸鱼特有的清香,缭绕在四周,令人食指大动。
唐蒙拿起一双竹筷,先伸向黄同那一条。他本以为鱼身没有刮鳞,口感必然欠佳,可谁知一入口,那鳞质变得微脆,与鱼肉相得益彰,味道意外地奇妙且带层次。唐蒙细琢磨了一下,大概是因为嘉鱼腹部自带膏脂,一蒸之下,油花层层渗出,等于先在瓶里把鱼鳞煎熬一遍,自带风味。那边黄同的惊讶,也不输于唐蒙。他的筷子一触到鱼身,鱼肉竟自溃散开来,只见肉色如白璧无瑕,看不到半点血丝或杂质,只在表面浮动着一层浅浅的油光。他夹起一块送入嘴里,几乎是迎齿而溃,立时散为浓浓鲜气,充盈于唇齿之内。他之前愤怒,是担心甘蔗的甜腻会破坏鱼鲜,没想到蔗浆蒸开之后,甜味几乎消失,反而有了提鲜的妙用。
两人把两条鱼都品尝了之后,不约而同地陷入沉默。良久唐蒙方开口道:“看来阁下不去鱼鳞,是‘因鱼制宜’,颇有道理啊……”
“我们南越盛产甘蔗,居然没人想到,这东西也可以烹鱼。”黄同也感慨道。
适才那点“血海深仇”,就此烟消云散。唐蒙看看盘中两条残缺的嘉鱼:“都动过筷子了,这样的菜端给两位贵人不太合适,还剩一条,另外烹过吧。”黄同立刻点头:“对,对,咱们再烹一条便是,不去鳞,铺上甘蔗……啊?你怎么知道?”
唐蒙起身从水缸里捞出最后一条嘉鱼,笑嘻嘻道:“那老渔民的手背白白嫩嫩的,哪里是常年在江上风吹日晒的模样,身份必然不凡。你适才跟在他后头,嗓门都不敢放开,还不说明问题吗?”唐蒙把嘉鱼“啪”地甩在案板上:“时辰不早,尽快上灶吧。”
他正要侍开,黄同伸手拦住,正色道:“适才大使烹鱼,是不是还浇了点稻米酒?”唐蒙一点头:“不错,这是用来驱腥的。”黄同道:“我们南越日常烹鱼,也用酒来驱腥。不过我家贵人别有一种驱腥之法,待我唤来,给大使品鉴一下。”
他对唐蒙的态度,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先前还只是公事陪同,如今却更像是迫不及待与同好分享心得。
唐蒙对此自然是乐于听从。黄同示意稍候。过不多时,船外传来一个清脆的女子叫卖声:“卖酱咧,上好的肉酱鱼酱米酱芥末酱咧,吃完回家找阿姆咧。”
那声音清澈干脆,字字咬得清楚,一口气报出一长串名字连气都不喘,如一粒粒蚌珠落在铜鼎之上。
声音由远及近,过不多时,一个黄毛丫头来到了甲板上。这小姑娘看面相十六七岁,四肢瘦得似竹竿一样,皮肤黝黑,头上却插着一朵素白色的栀子花,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她背着一个半人高的大竹篓,整个人晃晃悠悠,感觉随时会掉下水似的。
小姑娘熟练地跳上甲板,把大竹篓卸下来打开。只见竹篓里面分成十几个小草袋,每个草袋里都塞着一个人头大小的陶罐。“贵人想要什么酱?”小姑娘问。黄同朝篓子瞥了一眼:“你这里可还有枸酱?”小姑娘迟疑了一下:“还有一点,三文钱一贝。”黄同道:“我们不是吃,是烹鱼要用。”“那也要三文钱一贝。”
黄同“啧”了一声,这酱仔真是认死理,也不看看跟她讲话的是谁。他懒得计较,说那就三文吧。小姑娘转身从最下面的草袋里掏出一个小罐子,罐体偏白。看得出,她对这个小罐颇为珍惜,外面还裹了一圈用麻草编的套子,怕它无意中摔碎。
(有删改)
【注】①本文节选自《食南之徒》,马伯庸长篇小说,集历史、文化、美食于一体。小说写喜好美食的大汉使者唐蒙,来到食材丰富的南越之国,他所要面对的不止是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种种。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描写船灶的火光、浓浓的蒸汽、不同的厨具等,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厨环境。
B. 黄同坚持岭南人的传统做法,即杀鱼时不刮鳞。唐蒙对此表示不满,并亲自处理另外一条嘉鱼。
C. 在品尝了用甘蔗烹制的嘉鱼后,黄同感慨南越盛产甘蔗却未想到可用以烹鱼,流露出悔恨之意。
D. 唐蒙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推断出老渔民的真实身份,这展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小姑娘卖酱的情节,巧妙地连接了故事的前面部分,也展示了岭南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B. 在争执时,唐蒙与黄同的语言充满了火药味,而在和解之时,两人的语言则变得温和而亲切。
C. “插着一朵素白色的栀子花”,使小姑娘具有清新的气息,体现其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D. 小说与鲁迅的《祝福》一样,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使叙事更为复杂,文化意蕴更为丰厚。
8. 黄同对唐蒙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
9. 小说围绕“烹饪嘉鱼”展开,产生了诸多独特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唐蒙做出的鱼味道鲜美,让黄同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偏见和误解,从而促使他改变了对唐蒙的态度。②唐蒙在烹饪嘉鱼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黄同的认可,从而促使他改变了对唐蒙的态度。③唐蒙在品尝黄同烹饪的嘉鱼后认可了岭南做法的巧妙之处,体现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从而促使他改变了对唐蒙的态度。
9. ①围绕“烹饪嘉鱼”展开,故事情节前后发展、衔接自然,叙事紧凑。②围绕“烹饪嘉鱼”展开,将不同阶层的人物有机联系在一起,展现人物间的交流、碰撞、和解等,让人物形象更鲜明。③围绕“烹饪嘉鱼”展开,反映了当时不同的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使意蕴更丰富。④围绕“烹饪嘉鱼”展开,营造了丰富而细腻的感官体验,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流露出悔恨之意”错,从原文来看,没有“悔恨之意”。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错误。小说中没有“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叙事也称不上更为复杂;文化意蕴的丰厚是通过描写不同区域的饮食文化实现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首先,由“守在灶前的两人偶尔会对视一眼,眼神里尽是恼怒”“黄同坚持说岭南从来都是这种做法,还语出讥讽”“黄同忍不住:‘好好的嘉鱼,怎么要用甘蔗铺底?’”“他之前愤怒,是担心甘蔗的甜腻会破坏鱼鲜,没想到蔗浆蒸开之后,甜味几乎消失,反而有了提鲜的妙用”可知,黄同最初对唐蒙烹饪嘉鱼的做法表示怀疑和不满;但当他品尝到蒸好的嘉鱼后,发现这种做法反而使鱼肉味道鲜美。这一结果让黄同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偏见和误解,从而促使他改变了对唐蒙的看法和态度。
其次,由“‘我们南越盛产甘蔗,居然没人想到,这东西也可以烹鱼。’黄同也感慨道。适才那点‘血海深仇’,就此烟消云散”可知,在烹饪的过程中,唐蒙展现出了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黄同的认可。
最后,由“他对唐蒙的态度,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先前还只是公事陪同,如今却更像是迫不及待与同好分享心得”可知,是上文唐蒙在品尝黄同烹饪的嘉鱼后认可了岭南做法的优点和独特之处,唐蒙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促使黄同改变了对唐蒙的态度。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淮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