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刘添喜 审题人:刘晓涛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不是“新闻”,实实在在是“旧闻”。张庆善指出,早在2008年《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出版时,就已经由“曹雪芹、高鹗著”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了。张庆善认为曹雪芹其实把《红楼梦》写完了,理由是:从创作规律而言,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历时十年之久,不可能只写出前八十回就不再往下写了,翻来覆去只修改前八十回,这不符合创作规律;现有的大量脂砚斋批语,已经透露出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曹雪芹的亲友脂砚斋、畸笏叟都已经看到了这些稿子,如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世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曹雪芹《红楼梦》写完了,原稿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传下来?张庆善认为是《红楼梦》传阅时弄丢了。曹雪芹逝世后,畸笏叟保存残稿,更不敢轻易拿去给别人看,怕再弄丢,最终八十回后的稿子也随着畸笏叟的去世而成了永远的谜案。
在曹雪芹逝世后的二三十年里,《红楼梦》都是以八十回本在社会上流传,直到1791年,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才结束了《红楼梦》以八十回本流传的时代。那么,《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从哪里来的?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多年搜寻得来的,程伟元邀请高鹗帮助修订整理,高鹗欣然答应,“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依据就是程伟元、高鹗为程甲本、程乙本出版所写的序和引言。张庆善认为,高鹗只是整理者之一,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高鹗续写后四十回的根据都不成立,而且在程伟元、高鹗刊刻程甲本以前,就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存在,高鹗也没有时间去写。
对于后四十回,有人认为主要是曹雪芹原稿的散稿,有人认为其中没有曹雪芹一个字。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不是高鹗续写,也不是曹雪芹的原作,因为脂批透露的八十回以后的情节,续书中一条也没有出现或完全不符合;现存后四十回的主题、创作观念也与前八十回明显不同,如在曹雪芹的原著,贾家最后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今本后四十回却让贾府“兰桂齐芳”等等;后四十回对人物形象有所扭曲。至于后四十回到底是谁写的,目前无法确认。张庆善指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新校本署名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正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是对学术的尊重与对读者的负责,是力争恢复历史真面貌,是为程伟元、高鹗正名,这是多年来红学界关于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研究成果的客观反映,并不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
(摘编自《张庆善答问<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为何变为“无名氏”》)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2017年11月首届非主流红学论坛,张风波先生的一篇《从出版通例,看出版乱象》,提出了《红楼梦》署名的混乱现象:有署名“曹雪芹著”的,有署名“曾雪芹、高鹗著”的,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的,还有署名“曾雪芹著,程伟元、高鹗整理”的。于是他提出了“作者无法考证的图书,在成为现代出版物时,如何署名”的问题。他举例说:《汉书》是由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四人完成的,中华书局出版的《汉书》,只署名班固。按照出版通例,如果确定曹雪芹是《红楼梦》主要作者,完全可以不去理会续书者是谁,整理者是谁,直接标“曹雪芹著”就可以了;如果承认《红楼梦》作者还是无法确知,还是有待考证的话,《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
按照版本学通例,确认一部书的作者,主要依据是正书首页首行(版本术语称“卷端”)的题署。但所有未经整理的《红楼梦》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卷端一律不题撰人姓名。如严格地按通例执行,《红楼梦》的作者署名,确实就应该付之阙如。古籍中的序跋,也包含有关信息,是判断作者的有效材料。但《红楼梦》所有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所有序跋无一指明作者的名字,唯一例外是程甲本《红楼梦》的序:“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这句话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但大家只注意到“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几个字,却忽略了“作者相传不一”另外几个字,而这恰恰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不一”者,不止一个也;恐怕也不止两个,至少在三五个以上。但肯定地,“雪芹曹先生”不在其内。道理很简单:如果“作者相传”之一,就有曹雪芹,再印证以“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程伟元就可作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结论,这个悬案就不必由后人来破解了。所以,“作者相传不一”,就意味着在乾隆五十六年,人们不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同时也意味着《红楼梦》作者探寻的多元性。
(摘编自欧阳健《“后胡适红学”的奇异风景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庆善以创作规律和脂砚斋批语为依据证明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但是畸笏叟保存不善致其八十回后的稿子不知所踪。
B. 庚辰本中第四十二回回前批内容透露了曹雪芹《红楼梦》中钗黛的人物设定、回目一百二十、批注者先行已阅诸信息。
C. 张风波撰文指出,当今《红楼梦》署名现象混乱,但无论哪种署名都提到了曹雪芹,据此,他认为直接署“曹雪芹”即可。
D. 欧阳健认为依据程甲本《红楼梦》序判定作者时,“作者相传不一”比“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更重要更关键。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版的署名显示,该出版社已经不认可高鹗是《红楼梦》作者之一的观点。
B. 张庆善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程伟元搜寻、高鹗帮助修订整理的,这是基于他认为程、高的序和引言是可靠的这一前提。
C. 依据出版通例,虽然《汉书》由四人完成,但中华书局的版本作者只署名班固,这说明已经确定了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
D. 张风波是在非主流红学论坛上提出的《红楼梦》署名乱象问题,据此可知,他的观点不是主流观点,因而也就不具有权威性。
3. 关于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署名问题,欧阳健有怎样的观点?他是如何自圆其说的?
4. 材料一的结尾运用了多个“是”字及“正是”“这是”,请简析其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一声不吭
伯尔
1
下班后,我在长途电话交换站的出纳处领了工资,将钱装进一只信封,给妻子写了张便条:“我想明天见你,两点钟以前再给你打电话。”我把纸条塞进信封,用舌头舔舔涂了胶水的封口,犹豫了一会,又把钱抽出来,将一张十马克钞票放进大衣口袋,在纸条上添了两句话:“我拿了十马克,明天还你。吻孩子们。弗雷德。”
我快步跑到一家卖炸香肠的小店的遮雨篷下,买了一份炸香肠换开了那张十马克钞票。我一面嚼着香肠,一面往小店后墙上那面大镜子里望去,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看到那顶破旧的巴斯克小帽和我那张灰白的瘦脸,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外表同那些到我家来向母亲兜售杂货的商贩一模一样了。我小的时候,曾多次给小贩开过门,母亲从来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家里只要还有一片面包、一点钱,她准会把它们送给他们。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我晚上躺在床上,经常听见父亲一进家门还没走到餐室就大发雷霆。在这场可怕的吵闹中,母亲几乎总是一声不吭。
我咬着热香肠,牙龈被烫得疼痛难忍。从对面的镜子里,我看到了我的帽子、我那张灰白的瘦脸和一双阴郁的眼睛,我同那些小贩是多么相似啊!
五分钟后我从公共汽车里下来时,雨仍在下着。我跑到屋檐下按了按门铃,一个女佣人替我打开门,她温和的褐色眼睛向我投来怜悯的目光。
我双手捧着杯子,一边喝着滚烫的咖啡,一边对着小贝萨姆那张健康的脸,慢慢讲述着分数运算法则,心里却很清楚,这样做完全是徒劳。小家伙很可爱,但是笨得出奇。
“克莱门斯拉丁文考试得了二分。”小家伙忽然盯住我说。
我不知道他是否察觉到我的吃惊神情。他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儿子的回忆,一个男孩苍白的脸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想起来了,在课堂上,他就坐在小家伙旁边。
“很好,”我十分勉强地说,“你呢?”
“只得了四分。”他疑惑的目光从我脸上掠过,仿佛在寻找什么。我的脸有点发烫,但对此并不在意,因为我看见了我的妻子和孩子们,一架投影机将他们巨大的脸映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看见我的孩子们被抛进一条无情的人生轨道……时间在流逝,虽然是慢慢地在流逝,但我又挣到了两马克五十芬尼。
十分钟后,我已坐在城南一间弥漫着醋味的厨房里了。一个面色苍白、有一双发黄的大眼睛的小姑娘向我背诵着拉丁字母。小女孩很用功,我也很卖力,但心里却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徒劳。一个钟头后,那个干瘦的妇人带着浓烈的醋味从隔壁房间走出来,看我一眼问道:“您认为她的功课跟得上吗?上次考试她得了三分,明天他们还得考一次。”
我摸着女孩枯黄的头发小声说:“她会学好的。”妇人说:“她一定得学好,我只有这一个孩子。我的丈夫在温尼察阵亡了。”我瞧了瞧她,眼前浮现出温尼察火车站的景象,肮脏的火车站上堆满了生锈的拖拉机。妇人突然鼓起勇气,说出她早已想说的话:“您是否能等几天,等我有了钱……”没等她说完,我便答应了。


展开余下试题2
每次到水龙头前来打水,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我的头发还很密,两鬓却已经斑白——这是我为两个死去的孩子哀伤的最细微的标志。他们夭折时才像弗朗茨现在这么大,刚刚能在床上站立,正牙牙学语。我的痛苦又同某种庆幸交织在一起,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
当流水声由沉浊变得清脆,我知道铅皮桶已经装满。我把迷失在镜子深处的目光收回来,又看了看我的脸:颧骨微微突出,我渐渐消瘦了,苍白的脸显得发黄,我考虑着,今晚也许我该用鲜红色的口红。
我现在该开始与尘土搏斗了。刚一挪动柜子,剥落的石灰块便从墙上扑面掉下来。那逐渐扩散开来的石灰烟尘意味着我又得忙碌一整天。透过小房间的板壁,我听见小儿子在咳嗽,这讨厌的灰尘呛到他嗓子里去了。我感到一阵痛苦的绝望,恐惧像一团乱麻堵在喉咙里,我竭力想把它吞下去。我打开窗户,把石灰块扫在一起,用抹布把所有的东西仔细擦一遍,再把抹布浸到水里。擦完三平方米,水已经混浊不堪。
透过镜中那张脸,我仿佛看见了那两个死去的孩子。他们是孪生兄妹,是弗雷德亲手将他们的脐带剪断的。当我在阵痛中喊叫时,他就抚摸我的额头。他是开小差溜回来的。在寒气森森、散发着霉味的地下室里,当我第一次抱起双生子喂奶时,他也在我身边。那时,克莱门斯坐在一张小椅子上看图画书,炮弹从我们家的屋顶上呼啸而过。
水流声又把我从沉思中惊醒,使我回到对尘土的斗争中来。我一次又一次将空桶放到水龙头细细的水流下,眼睛怔怔地望着镜子。透过那层银白色的雾,我看见我那两个孩子被臭虫咬得周身红肿,被虱子叮得体无完肤。是虱子给我的孩子们带来了死亡,他们发着高烧,小小的身体由于注射无效的针药而红肿起来。这些药全都是卫生部长表兄弟开的工厂生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
桶里的水早已满了。即使是星期天,我也得做扫除,得与尘土作斗争,多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与我们仅有的一间房里的尘土搏斗着。
每放满一桶水,我便向镜子投去一瞥。我的目光从镜子深处的远方回到我的脸上,这张僵死的脸冷漠地看着那无形的生活闹剧。今天是星期天,我将同弗雷德会面。从院子的方向传来一个黑人沙哑的歌声:“……他一声也不吭……”
这歌声穿透嘈杂的喧嚣,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节选自长篇小说《一声不吭》)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描写了男主人公寄钱回家的场景,作为收入微薄的小职员,他不得不兼职做家庭教师以增加收入。
B. 小说女主人公“多年 搏斗”局限于打扫一间狭小房间的灰尘,因为这是她对艰难生活的唯一抗争方式。
C. 小说采用双主角 第一人称叙写,赋予男女主人公平等的话语权,逼真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D. 小说情节围绕弗雷德夫妇的周末之约在平行、交替中立体交叉式展开,回忆、现实和联想交织,结构新颖。
6. 关于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男主人公因小贝萨姆一句话勾起对儿子克莱门斯的回忆,却只用“很好”来评价,体现了他对儿子的漠视。
B. 男主人公卖力辅导两个孩子学习,却在心里认为都是“徒劳”,折射出他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无力和无助。
C. 女主人公深受丧子之痛折磨,却又“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反映出她对悲惨生活的绝望。
D. 女主人公生活困苦不堪,却为了孩子而选择隐忍坚强,体现了一位社会底层的母亲对子女伟大而深沉的爱。
7. “照镜子看脸”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8. 小说标题“一声不吭”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①。”太宗称善,诏令自是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今夙夜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材料二:
太宗制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故当时言无不尽,而治得其理。然则以是为尽听言行政之理乎?抑有未尽然者。治惟其人,不惟其法。以王珪、魏征为谏议大夫,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而太宗之明,足以折中群论而从违不爽,则可矣。必恃此以立为永制,又奚可乎?命官图治之道,莫大乎官各明其守,而政各任于其人。庶务分治于六官,其属详其目,其长持其纲,皆有成宪之可准也。或举、或废,或倚法而挟奸私,或因时而为斟酌,各以其所效之成能为得失;然而有待于天子宰相之裁成者,则太宗之制,令五品以上更宿内省,以待访问,固善术也。下有利病得达于上,而上得诘其勤怠公私以制其欺;若夫小有过误,则包含教戒而俟其改。如使谏官毛举细过以相纠,则大体失而争党起于细微,乱世之所以言愈棼②而事愈圮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
[注]①狂瞽:愚妄无知,多用为谦词。②棼:纷乱。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B. 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C.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D.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言而不用”的“而”与《论语·八佾》“人而不仁”的“而”用法相同。
B. 恶,丑,与《兼爱》中“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的“恶”意思相同。
C. 善,好的,与《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善”用法不同。
D. “争党起于细微”与《孟子》“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中的“于”意思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一个人不愿接纳别人的规劝,就不能去规劝别人;他愿意接纳臣子的进谏,也希望大臣们虚心接受别人的规劝。
B. 唐太宗认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他勉励大臣们像魏征一样,勇于向自己进谏,切中过失。
C. 王夫之认为,日常事务由臣子按规章制度处理,朝廷能够依据臣子的政绩来考察他们的得失,但这需要天子与宰相最终加以裁断。


展开余下试题D. 王夫之认为,唐太宗让谏官列举官员们细碎的过失而加以弹劾,丧失了大体,引起了党争,为后世之乱埋下祸根。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2)命官图治之道,莫大乎官各明其守,而政各任于其人。
13. 材料二中,王夫之对唐太宗建立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制度持怎样的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过胡山眉①
吕留良
谁传消息漏行春?一笑相迎岸幅巾。
屋角梅疏深避俗,墙头山拥乱窥人。
醉馀茶味交情永,梦里书声习气亲。
准备芒鞋随拄杖,亿千峰子亿千身。
[注]①胡山眉,湖州人,吕留良的朋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围绕“过”字,逐层展开,写了屋外相迎到屋内待客及山中陪伴游览的过程。
B. 首联看似嗔怪不知是谁泄露行踪,实际上表达对主人胡山眉笑脸相迎的喜悦之意。
C. 颈联一实一虚,奉酒添茶,实写殷勤款待,梦里仿佛听到读书声,虚写气味相投。
D. 竹杖芒鞋,友人相伴,浓厚的游兴使诗人夸张地表示要在无数的山峰上留下足迹。
15. 古诗写景状物,往往景中有人,物中有人。请结合颔联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这两句说出了君子和小人思考问题或者做出选择的时候的最大区别。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自我夸耀的危害。
(4)《五石之瓠》中,“______,______”两句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理论虽然宏达,但实际却毫无用处。
三、基础知识(11分)
17. 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就有道而正焉”的“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内”,同“纳”。
C.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与“吾谁与归”句式相同。
D.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内”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B.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C.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以乱易整,不武
D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苛政猛于虎也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B. “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C.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通过自己杰出的大脑,倾尽毕生精力,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
D. 饺子之所以能深刻影响北方人饮食习惯的原因,与历史和现实中的农业生产密不可分,且深刻地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
20. 标注序号的文句有一处语病,请指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①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②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③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④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
四、写作(7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很多人说话喜欢给自己的话找“靠山”。开口总是“自古以来”“某名人曾经说过”“某某里有一句话说”“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等,甚至写文章也是这样。对此,有人认同,也有人反对。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深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