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吴晓东《印度日月神话的田野考察》) 材料三: 嫦娥奔月的故事,早在殷商易学《归藏》中就已出现,但也只是先秦诸多神话传说体系中的一个。嫦娥作为月亮人化形象的确立是在汉朝时期,唐代后月亮神话体系中又出现了“吴刚伐桂”的故事体系。中国的月亮神话发展脉络总体是根状的,但关于月亮的几大要素一直保留,如蟾蜍、玉兔、桂树等。古希腊神话从诞生之初就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神话体系,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融合发展。 两个神话体系中古人都将月亮的人形化形象视为女性。在原始宗教时代的泛灵教时期,人们会很自然地将人类本身的特征——对立的性别关系带入有灵性的事物中,使神也有性别之分。月亮本身所具有的柔和的光线、神秘的特质与女性温柔的性格相符,同时女性的生理周期也与月亮运行周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故不仅仅在中国与古希腊,在全世界的神话中,月亮神多以女性形象出现。 月亮被确定为女性的代表后,就被赋予生殖崇拜。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存条件艰难,“多子”成为原始先民保证种族延续的重要条件,因而无论哪个地区,人类对繁殖后代的渴望都成为一种信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亮里居住着蟾蜍与玉兔,寓意多子多福,后来它们更是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希腊神话里,阿尔忒弥斯还是丰产与孕育女神,保佑妇女生产,是古老的女性生殖崇拜的延续与强化。 中国神话中的嫦娥,本是人间英雄后羿的妻子,在服下不死药升到月亮后成为神灵;吴刚也是因为其在修仙过程中触犯禁忌而被罚到月宫砍桂树。中国的神本身多是肉体凡胎,依靠某种超自然力量而成为永生不死的“神”。他们获得永生后就不再干预人间事务,与人类建立起一层隔阂,供人们瞻仰。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则更多体现了“人”的性格,能随意干涉人间事务,本质上是神的人性化。阿尔忒弥斯经常出没于人间狩猎,会参与人间纷争,能随意给予人类恩泽或惩罚。人与神之间共处一个时空,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有力量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古希腊民主平等的思想。 (摘编自胡宇坤《试比较中国与古希腊的月亮神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阴阳观念形成的文化体系,至今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发挥作用,让人们自然地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 B. 人们把月亮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赋予它女性特征,代表隐秘的生存形态。 C. 在神话研究中,我们一般只关注印度对中国的影响,月蟾神话起源研究则能看出中国对印度也是有输出的。 D.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存条件极 艰难,因而人类赋予了月亮生殖崇拜,从而保证种族更好地繁衍延续下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材料一中,作者引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艾瑟•哈婷的话,以支撑“月亮成为女性的象征”的观点。 B. 在材料二中,作者从语言发音、语义辨析等角度,推断出中国和印度月亮神话之间存在着关联。 C. 在材料三中,作者以“根”作比,指出了“中国月亮神话发展脉络”的总体特征,语言生动形象。 D. 三则材料均是从中西方神话传说出发,结合各国的文化特征,探究月亮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内涵。 3. 下列故事中的形象最符合材料三中有关中国神话中“神”的特征的一项是( ) A. 神农氏遍尝百草,帮助老百姓识别草药。 B. 文王拘差里,观天象卜罾草而推演周易。 C. 老子骑牛出关紫气东来,被奉太上老君。 D. 关羽殁后被尊为武财神,受到后世供奉。 4.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认为“月亮是女性的代表”,但论述角度不同,请分别概括。 5. 学校组织“中西方文化交流”游学活动,你计划运用以上材料中的说法向外国友人解读《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的“月”。请结合诗句,列出发言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社书记 郭澄清 我被分配到公社里做宣传干事,今天上任。 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他待人很热情,一面给我倒水,一面向我介绍书记是谁,社长是谁……我问他:“他们都干什么去啦?”“全下队啦。” “项书记什么时候下去的?” “今天早上。”秘书回答说,“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 “去哪儿啦?” “那我得看看。”秘书往东南墙角一望,回头说,“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 “这是为什么?” “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 我又乘兴问道:“书记的枪法怎么样?”“百发百中,全社第一。” 这时,我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项书记。秘书向我建议说:“他不来,你也没事干,你干脆去找他吧!” 我离开公社,顺着杨柳成荫的机耕道,一直向南走去。天晴地湿,风吹禾摇,一路都是丰收景象。我听见一伙干活的社员们,好像是在议论项书记,就势问道:“喂!借光,你们见到项书记没有?” “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还有几位老汉插言插语,热情地向我介绍书记的长相和衣着。不过,我都没有用心听,一个公社书记的模样,我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暗自赞叹:“项书记可真朴素呵,不愧为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 “项,项……同志,你就是项书记吧?” 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 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 来到黄土岗,只见有一位推车的老汉。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展开余下试题“老乡,到哪儿去呀?” “上方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水,又问我,“小伙子,你上哪?” “也到方庄。” “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 没办法,我只好接过绳子,拉起车子来。使我惊奇的事发生了,他抓我这个差,不感激我也罢,还一股劲地挑三挑四: “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不懂?我告诉你——塌下腰,挺起胸来、再挺挺。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 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一进村,几个男社员从各个角落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一位小伙子接过车子,继续推。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 方才我被这情景迷住了。现在老项一走,我倒忽地想起一件事来,便向身边的一位中年人问道:“同志,项书记在哪里?” “项书记?”那人沉静一下,“哦,你找我呵??” 我就自我介绍起来。说着说着,他嗄嘎地笑了:“同志,你弄错了。你是找公社书记吧?我是支部书记!” “公社书记呐?” “方才你给谁拉的车子?他就是公社书记呀!” 支书又补充说:“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前几天的省报上,曾发表过他的一篇稿子。他在这篇稿子里,用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证了研究党的政策的重要性。这篇稿子发表后,影响很大。当时,我曾这样想:“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 支书越说越有劲:“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 支书领我来到队部,这时的项书记,打扮和在路上一样;不过,我觉得他似乎比那时高了许多。我走上前去,恭敬地喊了一声“项书记”,接着就自我介绍。他非要让我喊他“老项”,说:“你就把路上叫我‘老乡’的尾音加重,‘老乡’改成‘老项’,这多省劲!小崔!” 这时,街上传来老大娘的喊声:“老项哟!吃饭了!”于是,我随在老项的身后,向王大娘家走去。 我实在跑累了,吃完饭,身子一躺就入了梦乡。一觉醒来时,天已过半晌。我赶到地里时,人们大概已经干了一阵子活,老项正坐在柳树下和社员聊天。 我问老项:“我干什么活呀?” “你第一次出勤,就派你个轻松活吧!”他指着那辆车子说,“你把它送到何庄去吧。”又嘱咐说:“你到了那里,要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帮助队干部们,讨论讨论抓好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 我推着车子走在路上,耳边还在响着老项那朗朗的笑声,眼前晃动着老项那高大的身影…… (选自1963年11月《人民文学》,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对老乡“挑三挑四”的态度感到惊奇但并不厌烦,展现了基层青年干部谦逊的服务态度。 B. 小说中“塌下腰”“挺起胸”“把胳膊甩开”等动作要求,间接勾勒出农村人们劳作的真实状态。 C. 小说多处用“老项”这一称呼,既体现项书记平易近人,又反映当时农村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 D. “农村干部打扮”“标准的老农打扮”“知识分子干部”,项书记鲜明形象在“我”面前依次呈现。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开头写“我”上任报到,公社办公室冷冷清清,只有秘书一人,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 B. 寻找途中、姑娘和几位老汉 热情指点与后文中方庄社员们的热情招呼相呼应,从侧面衬托出项书记深受群众的爱戴。 C. “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运用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突出了项书记 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上任第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故事,给读者以亲近感和真实感。 8. 小说采用延宕手法突出项书记 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范本”。本文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生作《范文正公文集序》云:“庆历三年,某始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以鲁人石守道《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某从旁窃观,问先生:‘十一人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某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读东汉吏,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某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大全集》载东坡少时语云:“秦少章言:东坡十来岁,老苏曾令作《夏侯太初论》,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之语。老苏爱此论,年少所作,故不传。” 先生年二十二,赴试礼部,馆于兴国寺浴室院。时欧阳文忠公考试,得先生《刑赏忠厚之至论》,以为异人,欲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先生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及殿试,章衡榜中进士乙科,始见知于欧阳公及韩魏公、富郑公,皆待以国士。先生作《太息一篇送秦少章归京》云:“昔吾举进士,试名于礼部,欧阳文忠公见吾文,且曰:‘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是时士以剽裂为文,讪公者成市。 先生《上文潞公书》云:“某始就逮赴狱,有一子稍长,徒步相随,其余守舍皆妇女幼稚。至宿州,御史符下,就家取文书。州郡望风,遣吏发卒,围船搜取,长幼几怖死。既去,妇女恚骂曰:‘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焚之。”已而狱具,十二月二十九日,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摘编自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B. 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C. 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D. 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指代一定的时、地、人、事,文中是苏轼在文中指代自己或自己的名。 B. 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子;与《师说》中“彼童子之师”的“童子”含义相同。 C. 门下,拜某人为师,成为某人的弟子;有时表达“阁下”之意,是对人的敬称。 D. 置,安放、摆;与《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的“置”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刚进入乡校时,有人从京城带来鲁人石守道的诗给乡校的老师看,苏轼从旁观看并向老师询问,却因年龄小而被拒绝。 B. 苏轼十岁时,他的母亲担起教育之责,苏轼虽年少却有济世之志,母亲颇感欣慰;他在文中表述的某些观点也得到父亲的认同。
展开余下试题C. 苏轼到礼部参加考试时,欧阳修读到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认为他不同寻常;曾子固把先生的文章列为第二名。 D. 苏轼被捕入狱时,一个年长的儿子徒步跟着他,其他守在家里的都是妇女儿童,到宿州后,御史下了指令,可以回家取一些书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2)既去,妇女恚骂曰:“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 14. 在周围人的眼中,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雨 李白 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芊。 古岫藏云毳①,空庭织碎烟。 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 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 对雨② 杜甫 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 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 雪岭防秋急,绳桥战胜迟③。 西戎甥舅礼④,未敢背恩私。 【注】①云毳(cui):云朵清淡、稀薄、朦胧的样子。②杜诗作于广德元年,诗人其时身在梓州,将往阆州。③雪岭、绳桥:地名,位于吐蕃与唐朝交界处,当时吐蕃侵犯此处。④西戎:吐蕃。甥舅礼:自唐中宗以女金城公主嫁与赞普后,吐蕃自称为甥,大唐为舅。⑤未敢:此处反用其意,即“竟敢”。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诗首联中的“聊”字,有“百无聊赖”之意,凸显了诗人生活的悠闲。 B. 李诗中间两联描写雨中之景,景中含情,流露出诗人淡淡的忧愁。 C. 杜诗首联中,“莽莽”言雨大且阔远,“江边独立”而生愁思,引起下文。 D. 杜诗颔联借景抒情:不愁身经梓阆,巴路崎岖,但恐征人逢雨,旗湿难行。 16. 同样是“对雨”,两首诗的尾联蕴含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承担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志向远大,意志坚强,正如《论语·泰伯》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将进酒》中借曹植欢饮的典故以劝友人尽情饮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想象二人相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陷入危亡,山河 ① 。亿万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义无反顾投身到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之中。经过14年浴血奋战,以军民伤亡超过3500多万人的巨大代价,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的多次进攻。中华民族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神州大地处处可见战斗的身影,处处挺立起不屈的脊梁,抒写了 ② 抗击外侮的动人篇章。在央视《红色记忆》节目中,我们看到——杨靖宇在重重包围下战至孤身一人、壮烈殉国,肠胃中尽是枯草树皮;狼牙山五壮士将敌人引入绝路,弹尽粮绝后宁死不屈,纵身跳下悬崖;赵一曼隐姓埋名,留下幼子,忍受日军酷刑,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战争硝烟早已散去,历史依然需要铭记,伟大的抗战精神必须 ③ 。为此,我们必须厚植家国情怀。所有人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前途、把人生成长同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就能拧成一股绳、劲向一处使,凝聚起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红色印记》节目于2021年3月正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该节目以革命人物为线索,每期选取“一个人、一段跨越时空的红色故事”,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请按照这一创作模式,为新一期的《红色印记》设计一个简要的故事脚本。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般人心目中,诗人杜甫是忧愁苦痛的。其实, ① 。他在《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里写道:“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张姓朋友的,所以他特意用了“张梨”的典故,相传“洛阳北芒山有张公夏梨,甚甘,海内唯有一树。”说明这种梨子美味且珍贵。“杜酒”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家酿的薄酒; ② 。一般而言在这里应该是第二种意思,杜甫是说:“你们张家的梨子当然不用到外面弄,所以让我放开肚皮随便吃,但是我们杜家的酒也是你来劝我饱啜畅饮。”用张公、杜康两个典故,读来非常有趣。 辛弃疾有一首《永遇乐》,题记中说明“戏赋辛字”,词中有句曰:“……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意思很明白:我的姓氏的含义就是“艰辛”“悲辛”“辛酸辛苦”“辛辣”,因此 ③ 。明显的玩笑意味和隐隐的一点牢骚,体现出作者面对多舛仕途的豁达胸襟。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飞”意为凌空飞翔,“鹏举”,以鲲鹏高飞呼应飞翔之意。请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它们的意义关联。 (1)覃璋,字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 (2)吴冠群,字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听说子思正在跟研究生导师学习儒家文化,有些同学表示担心:“我对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