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珠海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卷面总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命题人:林喆 审题人:黄为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埋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浏览完整试题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B. 对理由是否真 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C. 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D. 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B. 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文章《拿来主义》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理,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C. 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
D. 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B. 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
C.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的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观点。
D. 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
4. 为什么说理只是“可能”具有说服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5. 《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是有害的网络表达。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种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
【答案】1. D 2. B 3. C
4. ①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②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③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
5. 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②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错,原文“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说故事的说理方式在逻辑上未必说不通。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
A.只是针对司马光的说理,不是公共说理。
C.“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不是“说理”,而是科普。
D.“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不是一种平等、理性 交流,不符合公共说理的特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⑧段是论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
A.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没有涉及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
B.荀子这两句话意为以严肃庄重的态度、端正真诚的心面对对方,指向说理中的“信誉”要素。


展开余下试题D.“不违逆于理”强调“理”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到说理中的“情绪”要素。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知,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
②结合“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可知,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
③结合“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可知,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①结合“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可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
②结合“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可知,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
③结合“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可知,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阿吾斯奇【注】
董夏青青
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靶场上掀起沙尘,落到正在一座墓地上挥动铁锹的几个人身上。他弓起背使劲铲干沙石,刨飞的尘土打在旁边人的衣裤上嘭嘭作响。七八个人手脚不停地挖了一个多小时,才在坑深两三米的地方碰到棺材。
露出棺盖时,站在几米外的一家人走到近前。
这家人是埋在靶场东头这位烈士的家属。来靶场之前教导员跟他讲,上世纪七十年代连队骑乘巡逻,一个战士因马惊不幸坠亡。当时,家属表达了将孩子葬在连队的意愿。上个月,这位烈士的弟弟辗转联系到团部,说想来接大哥的遗骸回家。
拾捡骨殖装箱时,烈士的弟弟跪倒在地,放声恸哭。
阖棺前,他爬出坑外。烈士的弟弟上前将他从地上搀起。看他站稳了,松开手倒退两步,向他鞠了一躬。雷声滚过,空气里潮乎乎的土腥味刺鼻。教导员让正准备回填土坑的战士们赶紧收队,和家属一同返回连队。
路上,教导员向烈士家属介绍他的身份,“这是南疆军区来指导工作的殷营长,他弟弟是咱们连队的三班长,天生是带兵的料,在连队很有威信。”
“那这正好能跟兄弟见面了。”烈士的弟弟说。
“三班长现在正在总医院住院……休养好了就回来。”教导员说。
“生病了?”烈士的弟弟问。
他没作声。
去年阿吾斯奇的雪下得早、下得多。连队自己烧锅炉,攒的煤渣子需要乡里派拖拉机来运走,拖拉机上山的时候没油了,驾驶员给连队打电话,让人快给送油来。小弟一听就拿上一桶油,开着皮卡去给拖拉机送。顶着风雪返程时,对面驶来一辆大卡车,司机没留神,车头把皮卡车推出去十几米远……
上午那个人朝他鞠躬时,他第一反应是应当感恩、知足。相比那个人的兄弟,小弟至少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
这两年不知说过多少回要来阿吾斯奇,可想不到有一天在这儿了,会是帮小弟收拾放在连队的被褥衣物和储藏室的行李,然后带走。
又想起小弟在少林寺学武时给他写的信,说他们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穿上沙袋背心、戴上沙袋绑腿就跑出去冲山,然后回学校跑圈。吃过早餐,教练会带他们去练蹿腾跳跃、拳术和器械。
后来,小弟在信中提到未来的出路。他那会儿已在南疆部队当班长,深夜趴在锅炉房的地上给小弟回信。他说,希望小弟参军,为家庭争得荣誉。小弟练过武功,见过世面,进部队立功受奖的机会比他更多。
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被调往阿吾斯奇。
晚饭后,通讯员带他去了连队的储藏室。到那儿才发现,小弟平日就把他的箱包收得很利索,根本不需要他再做什么。这些年,小弟在武校演出的钱及在部队发的津贴和工资,大部分都交给了奶奶。让她在老家重修老屋,添置家具,好好生活。要是奶奶不照小弟的安排做,小弟就大发脾气。
招待室旁的图书室敞着门,屋里有灯。他经过时,看见军医正坐在长条桌前翻书。见他走进来,军医起身摘下老花镜向他打招呼。
“营长好啊。”
“沈军医……”他颔首示意。
“今天你也辛苦了,上午还帮他们干活儿。”军医说。
“小事。就是觉得这家人也挺奇怪的,隔了四十多年才来。”他说。
“下午和教导员陪他们在连队里转了转,听这个人讲,他们父母不识字,早些年家庭条件也不好,没坐过车,从老家过不来。他弟弟一家子这回过来也不容易,路上光火车就走了三天,往阿吾斯奇走的路又刚化过雪,有些地方路都毁了,颠了快四个小时,吐了一路。”
“能找过来是挺不容易的。”他说。
“三班长的东西都收拾好了?”军医问。
“刚从储藏室上来。”他说,“想着收拾一下,结果也没什么可收拾的。”
“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军医说。
那晚在阿吾斯奇的图书室,军医从书柜里拿出一幅字赠他。说知道他要上山来,特意练来写的。
他接过字在桌上展开。写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对军医说,自己还没成家,这怎么受得起?
军医摇了摇头,说这哪是写给相好的,是苏轼七年没见着苏辙了,苏轼想他的弟弟啊!
(选自《人民文学》2019年第8期,有删改)
【注】《在阿吾斯奇》于2022年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一些生活碎片来描写戍边官兵的受伤与牺牲。全文虽然没有中心情节、重点人物和想刻意表达的思想,但是透露出了浓浓的悲意。
B. 南疆部队的殷营长来到北疆的阿吾斯奇连队,见证了一个烈士家属来将烈士的遗骸移送回故乡。那是一个七十年代骑马巡逻时牺牲的战士。
C. 教导员说,殷营长的小弟会带兵、有威信,曾在所在的连队当班长。前一年小弟为了给拉煤渣子的拖拉机送油,在路上被撞成重伤。
D. 沈军医特意写了一幅字送给殷营长,表达兄弟之情。在沈军医缓慢的讲述和朴素的字迹中,殷营长那痛苦的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阿吾斯奇》以平淡和克制的笔调,记叙了驻守在边防线上的解放军真实的生活,以朴素、诚挚的叙事让“家”和“国”达到了情感与价值的深刻同构。


展开余下试题B. 烈士弟弟四十年后仍来接兄长遗骸返乡。这件事促使殷营长在处理弟弟受伤一事时心理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人物悲痛而坚韧的内心,增加了小说情感的浓度。
C. 小说篇幅不长,层次和内涵却极为丰富。殷营长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入物,既经历着部队的生活,也勾联起了和小弟、奶奶一起度过的往昔岁月。
D. 作者采用宏大叙事视角,把散碎的生活场景改写成了具体可感的生命过程与人生经验,赋予了现实生活以生命性和存在感,拓展了小说的情感空间。
8. 在本小说中,殷营长的小弟一出场就缺席,他虽“不在场”,却又常常“在场”。谈谈你对小弟“缺席”又“在场”的理解。
9. 不同的叙述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叙述效果。在本小说中,作者虽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但运用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知视角。请简析这样写的妙处。
【答案】6. A 7. D
8. ①小弟一直“缺席”,因为他一直躺在病床上。
②小弟常常“在场”,因为小弟连接起了殷营长、指导员、烈士家属、沈军医和三班的战士们。
③小弟尽管“缺席”,但是他和这些人一样,面对生活的困难,却没有退缩,构成一种格外悲壮伟岸的“在场”。他的经历凸显了戍边战士的英雄形象,展示出戍边战士高贵的精神气概。
9. ①作者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客观直接地描述了“他”和沈军医等一群普通的边防官兵的戍边生活。
②虽是第三人称,但又是人物的有限视角。小说以殷营长来连队为小弟拿行李为线索,以有限制的叙述视角围连起诸多人物并展开描写,向读者暗示了其叙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③小说运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情节较为弱化,展现了一种散碎的生活场景,对人物也没有进行人为的典型塑造和思想境界的拔高,使得人物自身真实而朴素。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戍边官兵的生活与牺牲,展现了军人家庭的深厚情感。小说以殷营长为线索,勾勒出他与小弟的兄弟情谊,尽管小弟缺席,但其精神始终在场。作者通过平淡而真实的叙述,揭示了“家”与“国”的深刻联系,赋予了故事强烈的情感共鸣。沈军医赠字的情节更是点睛之笔,深化了兄弟情感的主题。小说情感浓郁,层次丰富,令人动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透露出了浓浓的悲意”错误,作者以平淡和克制的笔调描写戍边战士的受伤与牺牲,全文虽没有中心情节、重点人物和刻意表达的思想,呈现的只是一些生活碎片,但全文悲意不浓,反而有着看似柔弱却自带内刚的壮烈的情感支撑。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作者采用宏大叙事视角”错误,作者背弃了史诗性 宏大叙述视角,从微观的个人化叙述视角切入,以小见大,以点写面,把生活改写成片段式的、具体可感的生命过程与人生经验,赋予了现实生活以生命性和存在感。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①“缺席”指的是小弟没有正面出现在小说中,没有作为直接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视野里,文中说“相比那个人的兄弟,小弟至少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可见小弟一直“缺席”是因为他一直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②“在场”指的是小弟一直出现在不同人的话语中,出现人不同人的心里。在路上,教导员向烈士家属介绍殷营长的身份,殷营长的弟弟是连队的三班长,在连队很有威望。当殷营长给小弟收拾完行李后,经过招待室旁的图书室时,沈军医在述说了烈士一家人的情况后,说到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并且沈军医把写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字送给殷营长,因为这是苏轼想念弟弟的字,所以小弟常常“在场”,因为小弟连接起了殷营长、指导员、烈士家属、沈军医和三班的战士们。
③综合而言,“缺席”的是小弟的直接描写,“在场”是小弟的形象和精神。通过小弟为给来连队运煤渣子的拖拉机送油给出了车祸,展现了一名戍边战士的高大形象,展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他和所有的戍边战士一样保家卫国,生活中的困难从不能使他退缩,“小弟”这是一种格外悲壮而又伟岸的精神“在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的能力。
①先分析第三人称叙述。本文以“他”为叙述人称,是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的,“他”作为戍边战士,给烈士家属取烈士的遗骸,并且来靶场之前教导员就跟他讲述了这位烈士牺牲的原因。回连队的路上,他听到教导员向烈士家属介绍“他”的身份,以及通过“他”回顾了弟弟进疆之前和进疆之后的生活,以及受伤的情况。然后经过招待室旁的图书室,遇到了沈军医,通过二人对话,进一步展现了的戍边生活,所以作者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客观直接地描述了“他”和沈军医等一群普通的边防官兵的戍边生活。
②再分析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本文采用人物的有限视角叙事,小说以殷营长来连队为小弟拿行李为线索,重点通过“他”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来展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以有限制的叙述视角围连起诸多人物并展开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真实视角,让故事显得真实可靠。
③最后综合分析。小说并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故事性也不强,以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展开叙述,通过有限的帮家属取烈士骨殖、回忆小弟生活经过、和沈军医的对话视角所见,展现了一种生活中零碎的几个生活场景,去故事化和情节化,对人物也没有进行人为的典型塑造和思想境界的拔高,使得人物自身真实而朴素,这有助于表现戍边官兵及军属朴素而伟岸的形象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材料二:
盖三王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逄孔宣①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恶。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②。逮《史》《汉》继作,踵武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班氏式遵曩例殊合事宜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夫人废兴,时也。穷达,命也。而书之为用,亦复如是。若乃《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传,值嵇、阮而方贵。若斯流者,可胜纪哉!故曰“废兴,时也。穷达,命也”。适使时无识宝,世缺知音,若《论衡》之未遇伯階,《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安有殁而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鉴识》)
【注】①孔宣:孔子。②二传:《公羊传》《谷梁传》。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珠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