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兴宁一中2024到2025上期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 2024年12月 )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文艺是为地主阶级的,这是封建主义的文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学艺术,就是这种东西。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我们的文艺,要为这四种人服务,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我们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就是为着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用同志们的话来说,就是: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及呢?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也比较难于生产,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现在工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和敌人作残酷的流血斗争,而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他们不识字,无文化,所以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去加强他们的团结,以便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
(摘编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曾引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具体内涵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是人民的梦。”这里的“人民”指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们,从广泛意义而言,包括认同并参与到中国梦的实践建设过程中的全国各族人民乃至海内外中国同胞。
立足于这一新的“人民”内涵,习近平提出文艺作品要讴歌那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典型人物。他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文艺创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书写人民的喜怒哀乐,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同时,习近平强调文艺作品要发挥“文以载道”的功能。中国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历史的变革与转型导致了社会的分化。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他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浏览完整试题总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等的要求也更高了。但正如毛泽东强调的,人民大众也是有缺点的。习近平要求,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的时代使命,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汲取文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创造出更好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还要对人民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提升文艺创作的政治引领功能,“用文艺的力量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
(摘编自蒋述卓《论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和外国旧的文艺形式,经过改造与创新也能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文艺。
B. 积极亲近工农兵并保持完全自由的写作状态,才能使文艺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
C. 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
D. 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抗战时期把普及放在第一位,新时代则在提高上加大力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判断文艺的阶级属性,不是看作者所属阶级或作品形式,而要看作品为什么人服务。
B. 无论过去或现在,人民始终属于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
C. 文艺创作要扎根于人民群众,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而非某一个人的生活中获取素材。
D. 不同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需求,这是文艺创作者处理好普及和提高关系的重要依据。
3. 下列对材料一、二论证特点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语言具有形象性,比如,用“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来比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B. 材料二重视辩证分析,比如,揭示文艺创作以人民生活为源泉,又反过来鼓舞和引领人民。
C. 材料一常用设问句式,材料二则经常引用权威言论,体现讲话稿与学术论文的不同特点。
D. 材料一、二都从“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去服务”两个角度平行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4. 下列根据所给例句作出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例句:只有将人民性放在具体历史语境,才能彰显其理论价值。
A. 一旦脱离具体历史语境,“人民性”就没有什么理论价值。
B. 只要结合具体历史语境,“人民性”就能彰显其理论价值。
C. 即使“人民性”结合了具体历史语境,也有可能无法彰显理论价值。
D. 如果“人民性”无法彰显理论价值,必定因为它脱离具体历史语境。
5. 语文老师要求同学们以“白居易讽谕诗的人民性”为标题撰写小论文。请你结合下面文字和材料一、二,列出这篇小论文的观点提纲。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讽谕诗。在《卖炭翁》中,白居易站在为民发声的立场,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百姓悲苦。在《观刈麦》中,他同情田家艰苦和贫困,又对自我进行真诚的反省(“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体现悲悯、自省的仁者情怀。此外,白居易的讽谕诗多数通俗易懂。据史书记载:“白乐天每作诗,问(妪)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答案】1. B 2. C
3. A 4. C
5. ①白居易的诗歌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具有“人民性”的特点。
②白居易的诗歌体现出“文以载道”的功能。
③白居易的诗歌突出了“普及性”的特点。
【解析】
【导语】本文探讨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问题,强调文艺的阶级属性和时代使命。材料一从毛泽东的讲话出发,指出文艺应为工农兵服务,注重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材料二则结合习近平的文艺思想,提出新时代文艺创作要讴歌奋斗者,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篇材料均强调文艺与人民的紧密联系,并指出文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任务。整体上,文章论证清晰,语言生动,既有历史回顾,又有现实指导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积极亲近工农兵并保持完全自由的写作状态”错误。从“我们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可知,是“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而不是“保持完全自由的写作状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C.“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而非某一个人的生活中获取素材”错误。文章提到“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从中可以看出,要从具体的人身上获取素材。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分析的能力。
A.“用‘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来比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错误。应该是“用‘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来比喻提高与普及的关系”。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逻辑关系的理解的能力。
例句表达的是一种必要条件关系,即彰显理论价值的前提是将人民性放在具体历史语境中。
A.这句话的推断过于绝对化。虽然例句强调了“人民性”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一旦脱离历史语境,“人民性”就完全没有理论价值。理论价值可能仍然存在,只是无法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得到充分彰显。
B.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只是彰显理论价值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仅结合语境并不一定就能确保彰显理论价值,该推断错误。
C.由于放在具体历史语境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所以即使结合了,也存在无法彰显理论价值的可能,该推断正确。
D.“人民性”无法彰显理论价值可能有多种原因,不一定只是脱离具体历史语境这一个因素,该推断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①材料二第一段“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材料二第二段“文艺创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书写人民的喜怒哀乐,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等内容,都是关于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题干材料中“在《卖炭翁》中,白居易站在为民发声的立场,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百姓悲苦”表明,白居易的诗歌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具有“人民性”的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②材料二第三段“习近平强调文艺作品要发挥‘文以载道’的功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等内容都是说明文艺作品要有体现出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而从题干材料中“在《观刈麦》中,他同情田家艰苦和贫困,又对自我进行真诚的反省(‘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体现悲悯、自省的仁者情怀”可知,白居易的诗歌体现出“文以载道”的功能。
③材料一最后一段“现在工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和敌人作残酷的流血斗争,而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他们不识字,……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可知,抗战时的文艺作品应该以普及性为先。而从题干材料中“白居易的讽谕诗多数通俗易懂。据史书记载:‘白乐天每作诗,问(妪)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知,白居易的诗歌突出了“普及性”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家大院(节选)
于坚
文家大院以前是状元文翰雨家的。粉墙黛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风水好,坐北朝南。石头好,院子的基础用的是象山上采来的花岗岩,花园里有灵璧石、太湖石、建水石、北溪石。材料好,全是紫安山的柚木。树好,桂花树、李子树、梅花树、樱花树……花好,牡丹、月季、茶花、绣球花、昙花……工好,晚清名匠高应美带着一班徒弟为他家雕刻了二十多道门,圆雕、高浮雕、低浮雕、阴刻、透雕、走兽飞禽、奇花异草、八仙过海、岳母刺字、鹿鹤同春……①井水好,一口甜,另一口也甜。文家在大院里住了五代,到文小豪这一代,大门拆掉,拖拉机开了进来,拉坛坛罐罐、家具。外人纷纷涌进来住。
辜正厷说:“旧房子嘛! 你看看这些木头,都开裂了,咋个会值1800万。”
中介文小豪说:“辜总,现在时兴投资老房子。用法国哲学家布迪厄的话来说,老房子是一种文化资本,它与商品房不同,不取决于市场,它会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增值。”小豪眼睛亮堂堂,热情洋溢。“这个大院以前有个叫苏轼的诗人都写诗赞美过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辜正厷不知道诗人是什么人,他周围没有这种人,也不明白文小豪朗朗念出的这一串声音是什么意思,又耻于下问,怕失了自己的面子,姑且不懂装懂,只是若有所思地点头。
小豪接着说:“这几年的大拆迁后,这种院子存量越来越少,增值空间相当大,远远超过商品房。”
“哪个说呢?”
“法国的布迪厄。”
“哦,不敌饿,我听说过这个人,是不是魏村的?”
“倒也不是,他住在法国。”
辜正厷听到法国人都说文家大院要涨价,就动了心。辜正厷是个聪明人,小豪绕来绕去花言巧语说了这么一大堆,他听起来无非一个意思,这个院子要涨价。
“来看房子的可不只是您一位呀,看看站在假山旁边的那位,也是来看房子的呢!”
辜正厷是第一次进来,文家大院的门槛与别的房子不同,高高低低,过花厅前面那条门廊时,抬脚没抬到位,绊了一下,小豪一个箭步抢上来扶着。
“1800万太便宜了,一块缅甸手镯的价么,一年就赚回来了。”辜正厷说。
②墙上有个洞窗,有人隔墙冷笑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辜正厷听不懂这话,问小豪:“那是谁?”
“子贡。也是来看房子的。”
闲逛间,忽听得有人叫了一声:“美屋呵!”
辜正厷听成“美国的屋”,不解其意。
子贡随声从花厅出来,与辜正厷差点儿撞个满怀。点个头。辜正厷看不上此人。子贡,瘦,戴着眼镜。子贡也不注意他,径直对小豪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小豪说:“正是! 正是。付全款的话,可以打七折。”
小豪是文翰雨的后人之一,小时候曾经在大院里玩过,逮鸟掐花,逗狗摸鸡。文家人早已不住这个大院,小豪回来玩,说一声“这个院子本来是我家的”,住户们也就放他进去了。后来在云南大学读了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在新世纪房地产中介服务公司上班。经理知道他这个背景,专门派他来为辜正厷介绍文家大院。
辜正厷听见子贡说话,问小豪:“他是不是外国人? 怎么一口外国话?”
小豪说:“他是山东来的,也是来看房子。”
“山东话我也不是完全听得懂呢。”
子贡又说了一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辜正厷听不懂他说什么,暗暗骂了一句,有病! 扭头对小豪说:“他买得起呵?”
小豪说:“这个就不知道了。”
子贡给辜正厷让路,说:“您先走。”
这句辜正厷听懂了,也不客气,将子贡抛在身后,大步流星进了中院。走了几步就被迫慢下来,文家大院必须慢悠悠地走,它不像指头县普遍的钢筋水泥框架建筑,基本是直线构成,前进起来速度很快。文家大院是土木结构,手工打造,处处曲径通幽,五步一个拐角,七步一个弯,移步换景。
小豪介绍道:“这就是拐弯抹角这个成语的来历,它本来是一种处理建筑空间的手段。勾心斗角也是,你看那些斗拱的结构,就是勾心斗角,当然,心是木头心,角是木头角。四平八稳也是。”又指着一条大梁说:“你看上面那行字,光绪四十八年正月。”
经过回廊,墙上有扇面形的窗子,窗子与窗子之间,镶嵌着一块块刻着文字的石碑;《兰亭序》《醉翁亭记》《颜氏家训》《项脊轩志》等,字体有楷书、篆书、隶书。有一块刻着曲园居士俞樾的《留园记》:“出阁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
小豪才说了两句,辜正厷已经扭头走了,蝇头小楷令他头晕。走着,厚实的脊背被风贴了一个花瓣。③一朵玉兰正开得狂妄,看见辜正厷肥头大耳,很不顺眼,一拳就打过去,正中脑门。辜正厷揩了揩说:“舒服。”
小豪说:“文家大院一旦拥有,在指头县就没有人能和您比了。古之君子为己,今之君子为人。为人,就是要活给别人看,让他们服你。”
辜正厷这辈子最在乎的事情就是“第一”。他是个和颜悦色的人,一大把怨气藏在骨子里,占了他92公斤体重的五分之一。他的怨气相当抽象,总是觉得自己不被他人爱,被他人认可。所以他一生都在做各种事要让他人“瞧瞧”。瞧瞧,谁才是指头县的老大!
辜正厷回到售楼部,一屁股坐定,抿了口普洱。
④“这个大院我拿下!”豪气冲天,就像一位司令。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文家大院的石料、树木、花草等景观,突显了大院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后文其高昂的价格埋下伏笔。
B. 小说中辜正厷和子贡的对话犹如鸡同鸭讲,笑料百出,表面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暗示了文化与资本的冲突。
C. 辜正厷买下了文家大院,一方面是因为古宅在城市化进程中具备稀缺性与增值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


展开余下试题D. 小说用“文家大院”这座极具历史和文化寓意的古典住宅勾连起故事中的各色人物,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微缩版的社会。
7. 关于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鉴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的两个短句“一口甜,另一口也甜”,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强调了井水的甜,增强了读者对这一信息的印象。
B. 句子②引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子贡的出场词,突出子贡的形象特点,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表达效果。
C. 句子③中“狂妄”“肥头大耳”和“打过去”等词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辜正厷与“玉兰”等大院风物的格格不入。
D. 句子④中“就像一位司令”运用比喻手法,不仅形象地刻画了辜正厷趾高气扬的傲慢神态,也突出了他内心的怯懦自卑。
8. 作者给人物起名时,往往大有深意。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的用意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 段落与主线无关,属于闲笔,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B
8. ①“子贡”原本是孔子弟子的名字,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突显他好用古文、援引经典的知识分子形象,反衬辜正厷的浅薄无知。②从小说主旨上看,作者能更加自如地借“子贡”之口表达对文化与资本冲突的担忧。
9. 示例1:不可以删去。①这段内容用石碑勾连兰亭、醉翁亭、项脊轩、留园等历史名院,凸显出文家大院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营造了古色古香的环境氛围。②舒缓了情节节奏,照应前文“文家大院必须慢悠悠地走”,慢慢欣赏,与后文辜正厷扭头就走的情节形成反差,使叙述张弛有度。③转移读者的视线,使读者在思考情节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辜正厷与文家大院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认识到文化与资本的冲突。④突出作者对辜正厷浅薄无知,无视文家大院文化价值这一行为的讽刺。
示例2:可以删去。①删去后情节更加紧凑,“小豪介绍”与“小豪才说了两句”衔接紧密,与后文辜正厷扭头就走的情节照应。②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凸显出辜正厷对文家大院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漠视。③降低阅读难度,使读者能更加直观地理解小说的主旨。
【解析】
【导语】《文家大院》通过描写一座古老宅院的变迁,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社会的冲突。文家大院象征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辜正厷等人的出现则代表了当代人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小说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展现了文化资本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讽刺了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和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整体风格幽默讽刺,发人深省。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伏笔”错,文中为环境描写,能较为明显地得出后文其有高昂的价格的结论,这是为后续内容所做的“铺垫”。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A.“一口甜,另一口也甜”不是排比,是反复。
C.“肥头大耳”不是拟人,这里本是描写辜正厷这个人的。
D.不是比喻,是比较。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为笔下的角色取名时,大多关涉人物的形象特点、人物的命运和小说的主旨,学生可依此结合文本归纳答题要点。
①从物形象看,“子贡”原本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子的得意门生的名字,得孔子真传,精通儒学。文中作者多次用“子贡”这个名字,并使之吟出很多儒家名句,以突显他好用古文、援引经典的知识分子形象。而他的话“辜正厷听不懂”,甚至认为子贡是外国人,反衬辜正厷的浅薄无知。
②从小说主旨看,子贡说的话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些语言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体现了为人处事的原则,暗刺辜正厷的傲慢、图利与文小豪的谄媚、逐利,表达对文化与资本冲突的担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闲笔”,即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这些闲来之笔,看似可有可无,没有多大作用,实际上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答可以删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不可以删去。①从内容上看,“回廊,墙上有扇面形的窗子,窗子与窗子之间,镶嵌着一块块刻着文字的石碑;《兰亭序》《醉翁亭记》《颜氏家训》《项脊轩志》等,字体有楷书、篆书、隶书。有一块刻着曲园居士俞樾的《留园记》……”,这段内容用回廊墙上镶嵌着的石碑把文化名篇、名人以及兰亭、醉翁亭、项脊轩、留园等历史名院勾连起来,凸显出文家大院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营造了古色古香的环境氛围。
②从情节上,前文提到“文家大院必须慢悠悠地走……手工打造,处处曲径通幽,五步一个拐角,七步一个弯,移步换景”,接着文小豪给辜正厷介绍文家大院,后文有“小豪才说了两句,辜正厷已经扭头走了”,此处插入环境描写,让正常发展的情节节奏得以舒缓,前后照应,与后文“辜正厷已经扭头走了,蝇头小楷令他头晕”的情节形成反差,有张有弛,使文章松紧有度,收放自如。
③从主旨上,文小豪建议辜正厷投资老房子,因为老房子是一种文化资本,而一介绍文化,辜正厷“扭头走了”,说明他关注的是资本,是盈利。此处描写转移了读者的视线,使读者随着情节进一步思考辜正厷与文家大院之间文化与资本的冲突。
④从效果上,此处文家大院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辜正厷的不能欣赏,无法理解的浅薄无知形成鲜明对比,讽刺了辜正厷无视文化价值,没有审美理念。
可以删去
①从情节看,删去后情节更加紧凑,前文为“小豪介绍道……”,其后紧接“小豪才说了两句,辜正厷已经扭头走了”,这样的情节安排使文章前后衔接紧密,与辜正厷扭头就走形成照应。
②从人物形象上,后文直接描述“小豪才说了两句,辜正厷已经扭头走了”,辜正厷一点也不掩饰对文家大院文化价值不感兴趣,他内心看重的是“利”,是“面子”,是让他人“瞧瞧”,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凸显出辜正厷对文家大院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漠视。
③从主旨上,删除这一环境描写,就不必理解环境描写和前后内容及主旨的内在联系,降低阅读难度,使读者能更清晰感受人物,能更加直观地理解小说的主旨。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庚申,太后欲造大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钱以助其功。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①,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游僧皆托佛法,诖误生人;里陌动有经坊,闤阓亦立精舍。化诱所急,切于官征;法事所须,严于制敕。”又曰:“梁武、简文舍施无限,及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列刹盈衢,无救危亡之祸,缁衣蔽路,岂有勤王之师!”又曰:“虽敛僧钱,百未支一。尊容既广,不可露居,覆以百层,尚忧未遍,自馀廊宇,不得全无。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兴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