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总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等的要求也更高了。但正如毛泽东强调的,人民大众也是有缺点的。习近平要求,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的时代使命,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汲取文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创造出更好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还要对人民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提升文艺创作的政治引领功能,“用文艺的力量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 (摘编自蒋述卓《论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和外国旧的文艺形式,经过改造与创新也能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文艺。 B. 积极亲近工农兵并保持完全自由的写作状态,才能使文艺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 C. 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 D. 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抗战时期把普及放在第一位,新时代则在提高上加大力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判断文艺的阶级属性,不是看作者所属阶级或作品形式,而要看作品为什么人服务。 B. 无论过去或现在,人民始终属于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 C. 文艺创作要扎根于人民群众,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而非某一个人的生活中获取素材。 D. 不同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需求,这是文艺创作者处理好普及和提高关系的重要依据。 3. 下列对材料一、二论证特点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语言具有形象性,比如,用“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来比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B. 材料二重视辩证分析,比如,揭示文艺创作以人民生活为源泉,又反过来鼓舞和引领人民。 C. 材料一常用设问句式,材料二则经常引用权威言论,体现讲话稿与学术论文的不同特点。 D. 材料一、二都从“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去服务”两个角度平行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4. 下列根据所给例句作出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例句:只有将人民性放在具体历史语境,才能彰显其理论价值。 A. 一旦脱离具体历史语境,“人民性”就没有什么理论价值。 B. 只要结合具体历史语境,“人民性”就能彰显其理论价值。 C. 即使“人民性”结合了具体历史语境,也有可能无法彰显理论价值。 D. 如果“人民性”无法彰显理论价值,必定因为它脱离具体历史语境。 5. 语文老师要求同学们以“白居易讽谕诗的人民性”为标题撰写小论文。请你结合下面文字和材料一、二,列出这篇小论文的观点提纲。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讽谕诗。在《卖炭翁》中,白居易站在为民发声的立场,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百姓悲苦。在《观刈麦》中,他同情田家艰苦和贫困,又对自我进行真诚的反省(“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体现悲悯、自省的仁者情怀。此外,白居易的讽谕诗多数通俗易懂。据史书记载:“白乐天每作诗,问(妪)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答案】1. B 2. C 3. A 4. C 5. ①白居易的诗歌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具有“人民性”的特点。 ②白居易的诗歌体现出“文以载道”的功能。 ③白居易的诗歌突出了“普及性”的特点。 【解析】 【导语】本文探讨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问题,强调文艺的阶级属性和时代使命。材料一从毛泽东的讲话出发,指出文艺应为工农兵服务,注重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材料二则结合习近平的文艺思想,提出新时代文艺创作要讴歌奋斗者,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篇材料均强调文艺与人民的紧密联系,并指出文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任务。整体上,文章论证清晰,语言生动,既有历史回顾,又有现实指导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积极亲近工农兵并保持完全自由的写作状态”错误。从“我们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可知,是“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而不是“保持完全自由的写作状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C.“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而非某一个人的生活中获取素材”错误。文章提到“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从中可以看出,要从具体的人身上获取素材。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分析的能力。 A.“用‘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来比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错误。应该是“用‘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来比喻提高与普及的关系”。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逻辑关系的理解的能力。 例句表达的是一种必要条件关系,即彰显理论价值的前提是将人民性放在具体历史语境中。 A.这句话的推断过于绝对化。虽然例句强调了“人民性”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一旦脱离历史语境,“人民性”就完全没有理论价值。理论价值可能仍然存在,只是无法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得到充分彰显。 B.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只是彰显理论价值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仅结合语境并不一定就能确保彰显理论价值,该推断错误。 C.由于放在具体历史语境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所以即使结合了,也存在无法彰显理论价值的可能,该推断正确。 D.“人民性”无法彰显理论价值可能有多种原因,不一定只是脱离具体历史语境这一个因素,该推断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①材料二第一段“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材料二第二段“文艺创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书写人民的喜怒哀乐,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等内容,都是关于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题干材料中“在《卖炭翁》中,白居易站在为民发声的立场,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百姓悲苦”表明,白居易的诗歌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具有“人民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