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B. 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C. 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D. 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B. 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文章《拿来主义》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理,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C. 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 D. 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B. 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 C.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的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观点。 D. 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 ” 4. 为什么说理只是“可能”具有说服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5. 《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是有害的网络表达。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种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阿吾斯奇【注】 董夏青青 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靶场上掀起沙尘,落到正在一座墓地上挥动铁锹的几个人身上。他弓起背使劲铲干沙石,刨飞的尘土打在旁边人的衣裤上嘭嘭作响。七八个人手脚不停地挖了一个多小时,才在坑深两三米的地方碰到棺材。 露出棺盖时,站在几米外的一家人走到近前。 这家人是埋在靶场东头这位烈士的家属。来靶场之前教导员跟他讲,上世纪七十年代连队骑乘巡逻,一个战士因马惊不幸坠亡。当时,家属表达了将孩子葬在连队的意愿。上个月,这位烈士的弟弟辗转联系到团部,说想来接大哥的遗骸回家。 拾捡骨殖装箱时,烈士的弟弟跪倒在地,放声恸哭。 阖棺前,他爬出坑外。烈士的弟弟上前将他从地上搀起。看他站稳了,松开手倒退两步,向他鞠了一躬。雷声滚过,空气里潮乎乎的土腥味刺鼻。教导员让正准备回填土坑的战士们赶紧收队,和家属一同返回连队。 路上,教导员向烈士家属介绍他的身份,“这是南疆军区来指导工作的殷营长,他弟弟是咱们连队的三班长,天生是带兵的料,在连队很有威信。” “那这正好能跟兄弟见面了。”烈士的弟弟说。 “三班长现在正在总医院住院……休养好了就回来。”教导员说。 “生病了?”烈士的弟弟问。 他没作声。 去年阿吾斯奇的雪下得早、下得多。连队自己烧锅炉,攒的煤渣子需要乡里派拖拉机来运走,拖拉机上山的时候没油了,驾驶员给连队打电话,让人快给送油来。小弟一听就拿上一桶油,开着皮卡去给拖拉机送。顶着风雪返程时,对面驶来一辆大卡车,司机没留神,车头把皮卡车推出去十几米远…… 上午那个人朝他鞠躬时,他第一反应是应当感恩、知足。相比那个人的兄弟,小弟至少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 这两年不知说过多少回要来阿吾斯奇,可想不到有一天在这儿了,会是帮小弟收拾放在连队的被褥衣物和储藏室的行李,然后带走。
展开余下试题又想起小弟在少林寺学武时给他写的信,说他们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穿上沙袋背心、戴上沙袋绑腿就跑出去冲山,然后回学校跑圈。吃过早餐,教练会带他们去练蹿腾跳跃、拳术和器械。 后来,小弟在信中提到未来的出路。他那会儿已在南疆部队当班长,深夜趴在锅炉房的地上给小弟回信。他说,希望小弟参军,为家庭争得荣誉。小弟练过武功,见过世面,进部队立功受奖的机会比他更多。 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被调往阿吾斯奇。 晚饭后,通讯员带他去了连队的储藏室。到那儿才发现,小弟平日就把他的箱包收得很利索,根本不需要他再做什么。这些年,小弟在武校演出的钱及在部队发的津贴和工资,大部分都交给了奶奶。让她在老家重修老屋,添置家具,好好生活。要是奶奶不照小弟的安排做,小弟就大发脾气。 招待室旁的图书室敞着门,屋里有灯。他经过时,看见军医正坐在长条桌前翻书。见他走进来,军医起身摘下老花镜向他打招呼。 “营长好啊。” “沈军医……”他颔首示意。 “今天你也辛苦了,上午还帮他们干活儿。”军医说。 “小事。就是觉得这家人也挺奇怪的,隔了四十多年才来。”他说。 “下午和教导员陪他们在连队里转了转,听这个人讲,他们父母不识字,早些年家庭条件也不好,没坐过车,从老家过不来。他弟弟一家子这回过来也不容易,路上光火车就走了三天,往阿吾斯奇走的路又刚化过雪,有些地方路都毁了,颠了快四个小时,吐了一路。” “能找过来是挺不容易的。”他说。 “三班长的东西都收拾好了?”军医问。 “刚从储藏室上来。”他说,“想着收拾一下,结果也没什么可收拾的。” “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军医说。 那晚在阿吾斯奇的图书室,军医从书柜里拿出一幅字赠他。说知道他要上山来,特意练来写的。 他接过字在桌上展开。写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对军医说,自己还没成家,这怎么受得起? 军医摇了摇头,说这哪是写给相好的,是苏轼七年没见着苏辙了,苏轼想他的弟弟啊! (选自《人民文学》2019年第8期,有删改) 【注】《在阿吾斯奇》于2022年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一些生活碎片来描写戍边官兵的受伤与牺牲。全文虽然没有中心情节、重点人物和想刻意表达的思想,但是透露出了浓浓的悲意。 B. 南疆部队的殷营长来到北疆的阿吾斯奇连队,见证了一个烈士家属来将烈士的遗骸移送回故乡。那是一个七十年代骑马巡逻时牺牲的战士。 C. 教导员说,殷营长的小弟会带兵、有威信,曾在所在的连队当班长。前一年小弟为了给拉煤渣子的拖拉机送油,在路上被撞成重伤。 D. 沈军医特意写了一幅字送给殷营长,表达兄弟之情。在沈军医缓慢的讲述和朴素的字迹中,殷营长那痛苦的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阿吾斯奇》以平淡和克制的笔调,记叙了驻守在边防线上的解放军真实的生活,以朴素、诚挚的叙事让“家”和“国”达到了情感与价值的深刻同构。 B. 烈士弟弟四十年后仍来接兄长遗骸返乡。这件事促使殷营长在处理弟弟受伤一事时心理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人物悲痛而坚韧的内心,增加了小说情感的浓度。 C. 小说篇幅不长,层次和内涵却极为丰富。殷营长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入物,既经历着部队的生活,也勾联起了和小弟、奶奶一起度过的往昔岁月。 D. 作者采用宏大叙事视角,把散碎的生活场景改写成了具体可感的生命过程与人生经验,赋予了现实生活以生命性和存在感,拓展了小说的情感空间。 8. 在本小说中,殷营长的小弟一出场就缺席,他虽“不在场”,却又常常“在场”。谈谈你对小弟“缺席”又“在场”的理解。 9. 不同的叙述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叙述效果。在本小说中,作者虽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但运用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知视角。请简析这样写的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材料二: 盖三王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逄孔宣①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恶。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②。逮《史》《汉》继作,踵武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班氏式遵曩例殊合事宜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夫人废兴,时也。穷达,命也。而书之为用,亦复如是。若乃《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传,值嵇、阮而方贵。若斯流者,可胜纪哉!故曰“废兴,时也。穷达,命也”。适使时无识宝,世缺知音,若《论衡》之未遇伯階,《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安有殁而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鉴识》) 【注】①孔宣:孔子。②二传:《公羊传》《谷梁传》。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班氏式遵A曩例B殊合C事宜D岂谓E虽浚发于巧F心G反受嗤于拙H目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文中指叙说,《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是一种“赠序”的文体,两者意思不同。 B. 所蔽,文中指短处,其中“蔽”与成语“一言以蔽之”中的“蔽”意思不相同。 C. 质,文中指质朴,与《<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的“质”意思不同。 D. 三王,在文中专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认为《史记》的历史是非观和圣人大不相同,他不认同司马迁有关黄老之学等的观点。 B. 刘向、扬雄对《史记》的评价与班固有所不同,他们高度肯定了司马迁的“良史之材”。 C. 刘知几认为研究历史不必关注隐微之处,而要探求深远的事理,这样才能明辨利害得失。 D. 刘知几将史书能否流传与人 命运好坏类比,具有一定的唯心色彩,可见其历史局限性。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2)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 14.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找出刘知几得出这个观点的事实依据。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岐阳三首①(其二) 元好问 百二关河②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展开余下试题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③问,争遣蚩尤④作五兵。 【注】①当时蒙古兵攻占岐阳(今陕西凤翔)。②百二关河,指秦地。③苍苍,指天。④蚩尤,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领袖,被炎帝与黄帝打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陇水东流闻哭声”句,与辛弃疾“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意境相似。 B. 用“有情”修饰萦绕战士尸骨的野草,表现战士“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 C. 尾联直抒胸臆,通过质问苍天、“争遣蚩尤”,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D. 本诗格调沉郁顿挫、苍凉悲壮,情感低沉悲痛,颇有杜甫离乱诗的风格。 16. 这首诗在写实 描写中浸透了民众的苦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在《论语·泰伯》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最后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保持思维对于官场的独立性,是稷下学宫的生命。 不参政,却问政。稷下学宫的自由思维,常常成为向朝廷进谏或被朝廷征询的内容。朝廷对稷下学者的态度很谦虚,而稷下学者也可以随时去找君主。孟子是稷下学宫中很受尊重的人物,《孟子》一书中提到他与齐宣王讨论政事就有十七处之多。齐宣王开始很重视孟子的观点,后来却觉得不切实用,没有采纳。但这种转变,并没有影响孟子在学宫中的地位。 齐国朝廷最感兴趣的是黄老之学,几乎成了稷下学宫内的第一学问,但这一派学者的荣誉和待遇也没有因此比其他学者高。①后来三为“祭酒”执掌学政而成为稷下学宫“老师中的老师”的荀子,并不是黄老学者, ② 。他的学生韩非子则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由于统治者的取舍并不影响各派学者的社会地位和言论自由,稷下学宫里的争鸣也就有了平等的基础。彼此可以争得很激烈,似乎已经 ③ ,但最后还是达到了共生互补。甚至,一些重要的稷下学者到底属于什么派,越到后来越难以说清楚了。 学术争论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各派充分地展开自己的观点之后,又遇到了充分的驳难。结果,谁也不是彻底的胜利者或失败者,各方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同上一个等级。 ④我们在现代争取了很久的学术梦想,原以为是多么了不起的新构思呢,谁知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就实行了,而且实行了一百多年,直至秦灭六国才被迫终止! 18. 下列句子中的“到底”与文中加点的“到底”,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将调查工作进行到底。 B. 他说的到底是否属实? C. 我们到底把你盼来了。 D. 冬天到底是冬天,连阳光都是无力的。 19.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句中的“祭酒”和《哦,香雪》中的“北京话”两处引号作用不相同。 B. ②句横线处如填写“而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可以照应前后文,使语意连贯。 C. ③句横线处可填成语“水火难容”“格格不入”,和后文的“共生互补”形成对应。 D. ④句中的“学术梦想”根据文意是指知识分子基于学术的自由争鸣与融合。 20. 下面分别是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的受阅机群和2019年参加国庆阅兵仪式的受阅机群的照片,根据图片,请以“岁月”开头写一段话。要求:立意自定,语言表达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根据《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现就加强耕地保护的相关工作通告如下: ①县内大片的耕地遭到无情地毁坏,不禁让人感到惋惜。为此,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耕地保护意识,节约用地。永久基本农田是依法划定的优质耕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严禁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②照着自己的想法在耕地上建房、采石、取土等;严禁未经批准在耕地上种植树木;严禁在耕地上挖湖造景、种植草皮:严禁违规超标准建设绿化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非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达到5亩或耕地10亩以上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非法占用耕地的,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可以处每平方米100至1000元罚款,并责令拆除复耕到位。 根据《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违规在耕地上种植树木、苗木的,由当事人自行移除,恢复耕种:未自行移除的,将依法强制清除。非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或者挖塘养鱼的,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③责令改正:未自行改正的,将进行相应处罚。 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凡在本县区内存在违反耕地保护有关规定的行为,务必于一周内整改,恢复耕种条件。④较长时间不整改的,由公安机关等部门依法依规进行从重处理。 特此通告。 某县农业农村局 2023年9月21日 21. 下列关于这则通告画横线的四处表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表达对遭破坏的耕地的惋惜,可引起共鸣,用在此处比较贴切。 B. ②处属于口语化的表达,用在此处显得不够庄重,应改成“擅自”。 C. ③处含有命令的语气,带有强制的意味,用在此处体现了严肃性。 D. ④处未指出明确的时间,缺乏严谨性,此处应改成“逾期”。 22. 请把第二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单一的衡量向度使人们很难构筑自己生活的意义。 人衡量当下的生活有三个向度:肯定,认可、模仿当下的生活;否定;超越,自我寻求、整合进步。 人以什么向度为主来衡量、审视自己当下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状态和未来发展。 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