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长沙市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语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校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走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的腥风血雨、颠沛曲折,深受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之苦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形势、任务的急剧转变,却仍有教条主义者“披着马列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理论强党刻不容缓!1937年7月,毛泽东写出《实践论》。以此作为讲稿,毛泽东在抗大深入浅出讲授《实践论》,用生动的例证讲解深奥的哲学原理。新中国成立后,经修改完善,1950年12月29日,《实践论》刊发于《人民日报》头版。《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为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围绕认识的来源,《实践论》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凸显出阐述认识和实践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的关系是此文的重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行为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先思后行、以知统行,正所谓“三思而后行”。这就容易错误地认为,认识是先于实践产生的,认识决定实践。为了驳斥这一错误观点,《实践论》开篇即阐明:“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进而揭示出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归根结底是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围绕认识的本质,《实践论》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浏览完整试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围绕认识的本质,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东西;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是无法证明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认识者消极、被动接受客观事物刺激的过程。针对这些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论》将此通俗阐述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并深刻总结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从而一锤定音“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摘编自路军《“实践是真理的标准”——重温毛泽东〈实践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践论》是在教条主义等危害党的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为了理论强党写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也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
B. 毛泽东同志曾在抗大讲授《实践论》,运用其中所凝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C. 由于剥削阶级对社会历史的歪曲和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对人们眼界的限制,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了解不够全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D. 列宁说:实践有普遍性和现实性,所以,它是高于理论认识的,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否认或离开实践都是错误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先有预想,然后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如果实践失败,那就说明该预想不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B. 我们衡量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如果这个理论停留在猜想阶段,并未得到实践验证,那么它就是错误的。
C. 小华在参与某个项目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认知,这些认知会指导后面的实践,同时针对实践中某些探索的不成功,及时吸取教训,改进方法,如此则有利于做好该项目。
D. 《实践论》本质上是对“知”和“行”的关系的探讨,其倡导的方式与传统的行为方式不同,现实生活中人们“三思而后行”的行为方式是不科学的。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二中“毛泽东深入浅出讲授《实践论》”说法的一项是( )
A.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B. 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叫作认识的感性阶段。
C.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理论的结论来。……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
D.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4. 根据材料一、二,试简要概括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5. 长沙某校的周校长在北京某学校考察学习期间,得知该校在广泛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且各班均有实效。周校长打算从下学期起将这一教学方法引入本校课堂。试结合上述材料中有关实践的理论,向周校长提出实施建议,以做好这次教学方法的引进工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唯一的电视
李娟
哎,我真是撞了好运了!真没想到自己居然待在了整个冬牧场上唯一有电视的人家!……在冬窝子里看电视!多奢侈啊!在这荒凉粗犷之地看电视,多么超现实……总之我撞了好运,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睡过一个好觉……
大家看电视,一直看到蓄电池电量不够了,画面不稳定了,发白了,还要看。看到画面越发模糊,并且越缩越小了,还要看。后来一直缩至明信片大小,混混沌沌,啥都看不清了,还要看。到最后干脆连明信片也没了,整个显示屏黑乎乎的,只有声音没图像了,还要看——不,还要听,听广播剧。一直听到太阳能电池终于发出滴滴的低电压警示音,才满意地关闭。
到了晚上,新什别克一家也会抱着喀拉哈西过来看电视。等放了假的学生们都回来以后,每天晚上,床榻上更是挤得满满当当,想打个盹都找不到地方躺倒。况且我责任重大,不能打盹,得负责给居麻解释电视内容。居麻则负责给大家翻译。
可是更多地,大家并不在乎情节;只留心画面的细节。比如一个漂亮姑娘哭得很伤心,一个日本鬼子被抽了耳光,一群坏人踩了地雷……都会令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或叹息或大笑。
大家对一个从北京去东北放羊的姑娘(知青)深感同情,因为她美丽又不幸。然而令大家疑惑的是,说她是放羊的,为什么从头到尾没看到过一只羊?终于,直到第二天,才有了一个镜头——那女孩抱着一只小羊羔寂寞地跳望远方。大家这才“哦”地释怀。又期待镜头下移或拉远,以便能看到更多的。但导演就是不肯成全。显然,剧组经费紧张,只租到这么一只小羊。
这样的垃圾剧在城里看看,消遣消遣饭后时光还算可以。但进入荒野后,就经不起被认真地对待了。那些暴风雪镜头,假得连喀拉哈西都能看穿——只在摄像机前大把大把地洒雪,风雪中挣扎的演员身上一片雪也没有!
总之,电视把外面的世界带进了荒野,撕开了这荒野的沉静。然而,它令牧人们惊讶外面世界的同时,又觉得那样的世界可笑极了。那些食品广告,虽然画面诱人,但我们刚刚炸出的包尔沙克一点也不逊色啊。我给试着翻译出一部分广告词,大家听毕,“豁切”连连。电视把外面的世界带进了荒野,事实上却让这片荒野更加与世隔绝。


展开余下试题——多么不真实啊!那么多轻率的爱恨情仇,显而易见的欺骗,那些啰里八唆的眼泪和隐情,拼了血本的噱头……连既不见多也不识广的牧人也会着“换台换台!”在我,就更是无聊和绝望了:电视机就像拖拉机,轰轰隆隆碾来碾去,所到之处,破碎混乱,狼藉不堪。每个频道都是如此,似乎这些真的就是现实。
而我们的现实距其多么遥远。我们一板一眼,一步一印,平实稳妥地经历着寒暑岁月,谨遵自然的规则和传统的戒律像初生牛续,虽然什么也不明白,却什么也不管,自顾自地成长,犯犟就是一切……然而,却谈不上哪种现实更为脆弱了……
幸好并非一直烂片当道。终于来了一部真正有意思的片子《我的兄弟叫顺溜》。
加上那时哈语台也调出来了,又有汉语字幕,皆大欢喜。所有人都看得很痴迷,都非常喜欢顺溜。我以前大略看过一两集,知道些剧情。当我告诉大家最后二雷死了,大家都骂我胡说八道。
可惜的是太阳能供电有限,加之广告又多,每天总是只能看一半。
通常情况下是这样的:充饱电后,第一天能看三个小时;第二天继续充电,但只能看两个小时了;第三天继续充电,就只能看一个小时;第四天就非得休息一天了:到了第五天又能看两个小时;如果连着休息两天,第六天才能看三个小时……总之就这么糟糕。而且前提是不得有阴天:充电时,嫂子也不得接错线路(她老干这事,由于没有插头和插孔,所有电器接口全绕着两个线圈,挂在电瓶上方的线圈大大小小十来个,加之连接电瓶两极时还得分清正负……)。
为了省电,一到广告时间,我们就拔下电瓶上的线圈。在黑暗中一起等待(开灯也会浪费电嘛),五分钟后再接上线圈。这样,每天从八点半开始,我们能看一集半的“顺留”!
在八点半之前,有天大的事也不许开灯。大家坐在黑暗里,聊这聊那。孩子们凑在火炉边,就着微弱的炉火玩耍手指的影子游戏。
在每天电量结束的最后时分,仍然一团黑暗,一屋子人静静地听着广播剧。那时要插嘴说话,会立刻遭到大家的斥责。
大家深深地同情二雷的命运,白天里也议论个不停。但终究还是没能看到最后的大结局。——最后那两天一直在下雪,一直阴天,每天不到半个小时电就用完了。大家遗憾极了。
隔壁的男孩意犹未尽,特意做了一支长木枪,还系了背带,扭了铁丝圈的瞄准仪,整天背着走来走去。有时会突然就地卧倒,举枪伏击。一旦被我撞个正着,小家伙立刻把枪藏在身后,面朝着我慢慢后退,心虚地笑着,坚决不给我看到他的宝贝。
遗憾的是,“顺溜”结束后,再也没什么像样的片子了。大家别无选择,电视机播啥看啥。最可恶的是,总是这样的:开始一个钟头的片子一点也不好看,等到最后半小时却开始了李连杰的功夫片。当然了,最精彩处就没电了,居麻大恨。说早知这样,前面一个小时就不看了。
(摘自长篇纪实散文《冬牧场》,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首尾两次感慨“撞了好运”,在语义的反复中渲染了在荒野中能看电视的激动之情。
B. 文章第二段当中不断提到“还要看”,意在表现电视的情节内容对牧民们有极大的吸引力。
C. 大家看电视时,“我”负责解释内容,居麻负责翻译,表现出草原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
D. 牧民们对电视内容细节的较真,既表现了他们的淳朴也流露出他们无法欣赏电视的遗憾。
7. 关于文中写太阳能电池充电情况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写得详细而准确,既表现了对看电视时间的珍惜,也与后文“一集半”形成对比,突出看电视的不易。
B. 电池供电过程的描述凸显了牧民们生存环境的艰难,与标题“唯一的电视”相呼应,为文章增添了悲情色彩。
C. 牧民们居住的地方用电难充电更难,两处省略号的使用,将这种“难”的无休无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D. 括号里是起补充说明的一段文字,其中充满了无奈和调侃,这也凸显了牧民们在艰难处境之中的乐观态度。
8. 文章写出了牧民们对于看电视的多重心理感受,请简要概括。
9. 文章八、九两段三次提到“现实”一词,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含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①、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③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材料二: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夫树曲木者恶得直影,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此之谓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杀之,后果弑于徵舒。
(节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注】①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相),谥号宣子。②溜:通霤(liù),屋檐下滴水的地方。③衮(gǔn):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上之化A下B犹风C靡草D东风则草靡E而西F西风则草靡G而东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杀之,置诸畚”与《与妻书》“家中诸母皆通文”中的“诸”意思相同。
B. “则莫之继也”与“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两处的“之”用法不同。
C. “晋侯饮赵盾酒”与“食之,舍其半”两句中的“饮”“食”用法相同。
D. “与”,参与,参加,与《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士季提出先由他进谏,如果晋灵公不听,再由赵盾继续劝谏,所幸士季通过上前三次成功得到了劝谏灵公的机会。
B. 晋灵公宴饮赵盾时,早已埋伏好士兵,车右提弥明得知这一阴谋后,以“过三爵非礼”为借口,催促赵盾速退。
C. 翳桑的灵辄知恩图报,他作为赵盾的甲士,为报当年救济之恩,竭力抵御敌人,使赵盾顺利脱险,最终免于祸难。
D. 泄冶运用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的手段来说理,实际上他是在批评陈灵公,认为灵公的失言失行于国于己有害。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2)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
14. 两则材料均从反面阐明了为君之道。这对于现代的国家及企业管理依然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治国安邦应遵循的为君之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①沙棠舟,玉箫金管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注】①枻(yì):船桨。②玉箫金管:用金玉做成的箫笛。此处指吹箫笛等乐器的歌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头四句写船只华贵、乐器精美以及舒适畅快的游乐,营造出一种悠闲惬意的氛围。
B. 中间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将屈原与楚王对比,目的是表现对屈原辞赋的高度肯定。
C. 结尾两句表达了对功名富贵强烈 否定,与《将进酒》“钟鼓玉不足贵”句情感相似。
D. 全诗以遨游江上的所思所感,表达诗人对局促庸俗现实的摈弃和对自在闲适生活的追求。
16. 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句。
(2)《将进酒》中举古人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举头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跟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初看自相矛盾,却是诗人更深一层的情怀,体现的正如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般的相思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过量吃糖所产生的诸多坏处,想必大家都 A 。因此,现代社会除了强调戒烟之外,戒“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想要戒掉对糖的念想,也实在困难。怎么办?专家说了,糖难戒也不能都怪你,实在戒不掉就与之和解吧。
糖是人类生长活动不可缺少的能量供给物质,( 甲 ),就像车子跑起来需要加油一样。远古时期的人们,要想保证生命的延续就得尽可能多地获得“能量”,所以要不停地找东西吃。尽管当时还没有“糖”的概念,但是人们慢慢地从味蕾中总结出了经验——带“甜味”的食物似乎更“抗饿”。久而久之,就进化出品尝甜味的能力和对糖根深蒂固的青睐,并且牢牢地刻在了基因里。①虽经时间的淬炼,②依旧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这些基因。③从这个角度讲,④人喜欢吃糖并非什么“坏习惯”,⑤“甜”也不可能轻易地戒掉。
甜蜜的食物会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不得了,会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因此,( 乙 ),大脑都会自动浮现上次吃糖时的那种美好体验,并且层层递进,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以鼓励下次继续吃糖、吃更多的糖。长此以往,无异于落下“甜瘾”:有事没事总想吃点或喝点甜的东西,而且吃得少了还不太满足。这就是“多巴胺抵抗”,类似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下,光靠意志力控制是很难长期坚持的。既然如此,与其跟自己过不去,还不如正确认识糖的利弊,按科学的方式吃糖。
以前人们钟爱含糖饮料或糕点,现在则要让大脑“ B ”,将含糖饮料或糕点换成别的食物,同时,也可以多参加户外运动。重复做这些会让大脑逐步加深印象,慢慢缓解对糖的依赖。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 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综合运用了哪些语气?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将第三段中加点的内容改成整句。要求表达准确,衔接自然,可适当增减文字,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指非凡出众的人物,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对待英雄的态度,也能折射一个社会的特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时代与英雄”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