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围绕认识的本质,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东西;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是无法证明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认识者消极、被动接受客观事物刺激的过程。针对这些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论》将此通俗阐述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并深刻总结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从而一锤定音“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摘编自路军《“实践是真理的标准”——重温毛泽东〈实践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践论》是在教条主义等危害党的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为了理论强党写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也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 B. 毛泽东同志曾在抗大讲授《实践论》,运用其中所凝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C. 由于剥削阶级对社会历史的歪曲和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对人们眼界的限制,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了解不够全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D. 列宁说:实践有普遍性和现实性,所以,它是高于理论认识的,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否认或离开实践都是错误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先有预想,然后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如果实践失败,那就说明该预想不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B. 我们衡量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如果这个理论停留在猜想阶段,并未得到实践验证,那么它就是错误的。 C. 小华在参与某个项目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认知,这些认知会指导后面的实践,同时针对实践中某些探索的不成功,及时吸取教训,改进方法,如此则有利于做好该项目。 D. 《实践论》本质上是对“知”和“行”的关系的探讨,其倡导的方式与传统的行为方式不同,现实生活中人们“三思而后行”的行为方式是不科学的。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二中“毛泽东深入浅出讲授《实践论》”说法的一项是( ) A.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B. 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叫作认识的感性阶段。 C.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理论的结论来。……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 D.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4. 根据材料一、二,试简要概括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5. 长沙某校的周校长在北京某学校考察学习期间,得知该校在广泛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且各班均有实效。周校长打算从下学期起将这一教学方法引入本校课堂。试结合上述材料中有关实践的理论,向周校长提出实施建议,以做好这次教学方法的引进工作。 【答案】1. D 2. C 3. A 4. ①理论与实践是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②人们的思想理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被达到,才能证实认识的正确性。 ③被实践证实了的正确认识又会反过来指导之后的实践。 5.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可以先将该方法在本校进行小范围但足量的实验,检验该方法是否适用于本校。 ②要使自己的认知合于客观情况才可能成功。先全面分析本校的校情,充分结合本校的校情对该方法进行修改。 ③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若实验结果有不足处,则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使该方法更加完善和适用。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集中阐述了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关于认识论与实践论的观点,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优先性与决定性。材料一通过马克思主义视角,提出真理需通过社会实践检验,这便摆脱了传统哲学的窠臼;材料二结合中国历史语境,说明《实践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讲解了“知行合一”思想。整体来看,两则材料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土壤中的应用,以之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列宁说过:实践有普遍性和现实性,所以,它是高于理论认识的,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错误。原文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因此这是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观点,不是列宁个人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判断推理 能力。 A.“如果实践失败,那就说明该预想一定不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错误。原文“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可知是“思想”应符合外界的规律性,不是“预想”。 B.“如果这个理论停留在猜想阶段,并未得到实践验证,那么它就是错误的”错误。原文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可见猜想阶段还没有经过实践,不能直接下结论它是错误的。 D.“现实生活中人们‘三思而后行'的行为方式是不科学的”错误。原文“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行为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先思后行……这就容易错误地认为,认识是先于实践产生的,认识决定实践。为了驳斥这一错误观点……”,可知“先思后行”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容易产生“认识决定实践”的错误观点,而不是“三思而后行”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