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长期共存,形成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B. 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 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 D.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 B. 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C. 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 ) A.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C.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 兵贵胜,不贵久。 4. 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5. 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幸好还有庄子 流沙河 (1)庄子认为到他那个时代为止,天下大乱是因为社会有了文明。他的整个理论是批判社会文明,批判进步,因此历代统治者没有支持庄子理论的,庄子不合他们的口味。 (2)庄子说社会发展只有越来越坏,因为人类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文明制度把人搞坏了,把大自然搞坏了。他说野马完全是自由的,吃草喝水,快活的时候用颈部互相摩擦,不愉快打斗的时候就用蹄子踢对方。马的苦难就是从人类的文明开始,人类抓了野马驯化成家马,使它们离开了草原,离开故乡。之后又用各种东西捆起它们,加上马鞍,还有笼头,用鞭子打,使马的本性被扭曲,慢慢变坏了。人用各种办法管束马,马也有各种办法反抗。它会咬人踢人,偷偷把嚼子吐了,偷偷地攻击人。马一旦落到这样的境遇,就失去了自然的天性。 (3)这里表面说的是马,其实说的是人,人都是在各种社会关系和制度的约束之下的,人不得不遵守这些规章,所以从人类进入文明开始就有了两面派。庄子认为原始人绝对没有两面派,他们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互相开玩笑,吃饱了拍着肚子,跳舞唱歌,欢乐是人的本性。但是进入社会之后,人类就被管束,所以有了郁闷,有了神经衰弱。 (4)庄子还讲过一个故事:一个老头在种菜,需要灌溉用水,就挖了一条又深又窄的梯沟到井里。他就这样下到井里去,用一个陶瓮,把水灌满,然后再抱上来。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大爷你怎么这么笨?你应该与时俱进,新发明了一种机械,叫桔槔,就是运用杠杆原理来提水的,这样功效大大提高,你也不累。老头笑了,说:“难道我连这个还不知道吗?可使用了机械之后就有了机心,人会变得奸诈,世界之所以变得混乱就是你这样的人太多了。” (5)庄子连用桔槔提水都反对,确实有些不近情理。但是庄子的确认为文明是人类的灾难。我也有一些担忧,我们的社会虽然在不断进步,吃得好穿得漂亮了,但是社会走上了这条发展的道路究竟要走到哪里去? (6)国外一位学者说人类这样发展,很可能就像剑齿虎的道路。剑齿虎最初牙齿十分锋利,后来这个特长不断发展,到哪里都取得胜利,但是这样使它的基因失去控制,牙齿越来越长,最后造成了剑齿虎的灭亡。 (7)人类万年来的文明建设,焉知不是发展到剑齿虎的错误道路上去呢?而且现在人类的发展之路还没有回头反省的迹象。因此庄子的批判不失其片面深刻的意义。不必完全相信,但是仍然能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下去怎么办? (8)先秦诸子唯一对人类命运做悲观推测的就是庄子,所以不被人喜欢。但是我想,幸好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庄子,不时给我们敲打一下,让我们反省。 (选自《读者参考丛书(113)》,有删改) 6.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庄子对抓了野马驯化成家马的行为是反对的。 B. 庄子认为人类社会 发展应该更加文明进步。 C. 作者用剑齿虎的例子表达对当今社会发展道路的担忧。 D. 作者认为庄子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批判是有意义的。 7. 作者为什么认为庄子反对用桔槔提水“确实有些不近情理”?结合上下文说明原因。 8. 下面两则材料中人物的生活态度是否符合文章第(3)段画线句中庄子的思想?联系两篇课文简要评述。 【材料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二】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三段选自《礼记·大学》 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材料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材料三: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②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 ①谦:同“慊”,满足。②偾:覆败。 9.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小人A闲居B为不善C无所不至D见君子E而后厌F然G掩其不善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宋元以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考钦定书。 B. “大学”在这里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讲大人之学的基本原理,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的“小学”相对。 C.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用来形容人心地善良、纯洁,现多用来指报国之心。选文中的“如保赤子”意思是“爱护人民如同爱护婴儿一样”。 D. “孝”指孝顺父母,“弟”指敬爱兄长,儒家认为“孝弟”为仁之根本,孔子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主张将个人之孝推广开去。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表明儒家把“修身”作为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根本,使其成为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 B. 材料一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心性修养。 C. 材料二强调“诚其意”,朱熹认为诚意是“自修之首”“进德之基”,“意”是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的第一个念头必须真实,否则一伪百伪,因此君子“必慎其独也”。 D. 材料三强调“齐家”,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一个家族统治千百万个家族。国君的家族十分庞大,家族内部常有纷争甚至由此导致衰败,所以,管理好整个家族是个大问题。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3.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文中所言“故治国在齐其家”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漫郎 陈与义 漫郎①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②了十年。 黑白半头明镜里,丹青千树恶风前。 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③须使鬼钱。 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跏禅。 【注】①漫郎: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②拄笏看山:比喻人倜傥不羁,身在官场却有闲情雅致。③元:本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用典故,表达出自己做官十年间放浪形骸,不拘世俗的形象特点。 B. 颔联前句表面上是写透过镜子看到自己已双鬓斑白,实则是抒发自己年事已高却一事无成的感慨。 C. 颈联前句用“星霜”写岁月变幻,用“惊人句”写诗人有才华,表现了诗人的自负。 D. 尾联将自己过去壮志难酬与现在只好坐跏修禅进行了对比,悲愤之情寓于其中。 15. 本诗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请结合诗句内容从正侧结合的角度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认为,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里仁》中与其意思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一)基础知识训练(14分) 17. 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快速 C. 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D. 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18. 下列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而不仁 而:如果 B. 小人喻于利 于:对于 C. 不亦重乎 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D. 其“恕”乎 其:它 1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 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 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 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良曰:“长于臣。” 2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有道者不处 处:为,做 B. 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C.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泮:同“判”,判断 D. 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2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胜任 B.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D.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难:困难 2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B. 当察乱何自起 当:应当 C.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 D. 不可以不劝爱人者 劝:鼓励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道家的目光是超越的,儒家的目光是温暖的,墨家的目光是热烈的,那么, ① , 会让人产生一阵阵寒意。
展开余下试题老子淡淡地走在路上,孔子苦苦地走在路上,墨子急急地走在路上。路边树丛间,早就有几副冷冷的目光。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者,完全不讲老子、孔子、墨子的情怀, ② ,并把这种管理组成一种绝对权力。在韩非看来,社会管理离不开“法”“术”“势”三种力量。“法”是法今如山,赏罚分明;“术”是运用谋术,控制群臣;“势”是集中权势,制服天下。 猛然一听,法家让人不太愉快,但仔细一想,社会历史还真少不了法家。无论是老子,孔子还是墨子,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法家是现实主义者,对于现实的社会政治,老子主张尽量少管,听其自然;孔子主张道德领先,苦口婆心;墨子主张一腔热血,行侠江湖。这三条道路, ③ 。与他们不同的是,法家强硬地追求有效,依傍并试用权力。最后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的思想胜利了——真正让秦国强大并统一中国的思想流派,就是法家。 24.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5.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四、写作(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受光于庭户见一堂,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②关键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的所见。——纪德《人间食粮》 ③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陈澹然 ④只盯着树皮虫子的鸟儿飞不到白云之上,心中装满天地山河的雄鹰才能自由翱翔。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