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寻求那些利国福民的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吗?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正盛,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能够言说和描述(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却想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不很难吗?在这种情势下,变法的命令出台了,这些法令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政策,国民害怕什么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杆来树立诚信,我从这里知道了执政者都费了苦心,我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有原因的。 虽然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国民是这些国民,法令是那些法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唉呀!我不想说了。 (摘编自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白话译文) 材料三: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摘编自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三,作者举重若轻,用极少的文字及时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 B. 面对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作者认为不论法令是好是坏,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 C. 材料一结尾,作者关联现实,强调要研究毛泽东文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 D. 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毛泽东坚决与之做斗争,以他独树一帜的文风,开创了政论文的新局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政论文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这与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反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分不开。 B. 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 C. 毛泽东由“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慨叹民众愚昧、民族前途昏暗,可见作者能以小见大加以论述,思想深刻。 D. 材料三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是军政完美结合的胜利,而苏洵指出六国之败“弊在赂秦”,则是政治上的失策。 3. 下列选项不适合证明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1927年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诗的语言,当然要以现代大众语为主,加上外来语,和古典诗歌中还有活力的用语。大众化当然首先是内容问题,语言是表现形式。要有民族风味,叫人爱看、爱诵,百读不厌。(1938年毛泽东接见臧云远时的谈话) D. 在《别了,司徒雷登》中,他这样来写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1949年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4. 假如你要参加“毛泽东政论文特点”的专题研讨会,请结合相关材料拟出你的发言要点并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B 3. C 4. ①说理生动形象:毛泽东善于借典、借事来说理言情,深入浅出 ②语言风格独特:毛泽东热爱群众语言和古典语言,憎恨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语言,始终坚决反对文章语言的假大空。 ③表达观点鲜明坚定,强调内容真实客观。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全面展示了毛泽东政论文的独特风格和思想深度。材料一强调其“形、事、情、理、典”五诀的运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材料二通过“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揭示了毛泽东对民众觉醒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材料三则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毛泽东在新闻报道中的精准与力量。整体上,文章突出了毛泽东政论文的鲜明特点及其对文风改革的重要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不论法令是好是坏,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错误。从材料二“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可知,政府与民众的利害关系取决于法令的好坏,并非始终具有同等利害关系。 C.“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错误。材料一结尾强调“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研究毛泽东文章有两个用处,一是为写作的人提供营养,二是领导干部学习写作可增加领导魅力,但不是“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表述过于绝对。 D.“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错误。原文是“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而非政论文这种文体原本就具有假、大、空的特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B.“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错误。由原文“他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知,只能说明当时存在部分领导干部让秘书代劳写文章的现象,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但不能就此推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属于过度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