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海原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计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文是典范。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毛文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的生动局面。毛泽东是有大志的人,他永远有追求不完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放下身段,当一个行吟诗人,当一个作家。他多次说过要学徐霞客,顺着长江、黄河把祖国大地丈量一遍。他又是一个好斗争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讨伐“党八股”,给它列了八大罪状,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个“防空洞”。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他在改稿时特别加了一句:“我们的同志中,我们的党政军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中,我们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新闻记者中,有许多是精通语法、会写文章、会写报告的人。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做到呢?当然是能够的。”(《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他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他批评那些空洞的官样文字:“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1958年9月2日的一封信)他强调内容一定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是一辈子都在与“党八股”的坏文风作斗争的。
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细读毛泽东的政论文,发现他的文章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是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的最佳驳斥。
在大力倡导改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一是专门搞写作的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特别是补充一些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杆;二是领导干部可以向他学一点写作,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领导的魅力。须知:打天下要靠笔杆子,治天下更要靠笔杆子。
(摘编自梁衡《关于毛泽东政论文文风的鲜明特点》)
材料二:
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的,请允许我详尽地说出我的道理。
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众正担心不公布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即使想要让我相信(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商鞅与秦国民众之间(具有同样的利害关系),却恰恰运用跟政府与国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即运用徙木立信的办法)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


浏览完整试题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寻求那些利国福民的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吗?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正盛,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能够言说和描述(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却想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不很难吗?在这种情势下,变法的命令出台了,这些法令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政策,国民害怕什么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杆来树立诚信,我从这里知道了执政者都费了苦心,我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有原因的。
虽然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国民是这些国民,法令是那些法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唉呀!我不想说了。
(摘编自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白话译文)
材料三: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摘编自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三,作者举重若轻,用极少的文字及时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
B. 面对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作者认为不论法令是好是坏,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
C. 材料一结尾,作者关联现实,强调要研究毛泽东文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
D. 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毛泽东坚决与之做斗争,以他独树一帜的文风,开创了政论文的新局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政论文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这与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反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分不开。
B. 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
C. 毛泽东由“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慨叹民众愚昧、民族前途昏暗,可见作者能以小见大加以论述,思想深刻。
D. 材料三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是军政完美结合的胜利,而苏洵指出六国之败“弊在赂秦”,则是政治上的失策。
3. 下列选项不适合证明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1927年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诗的语言,当然要以现代大众语为主,加上外来语,和古典诗歌中还有活力的用语。大众化当然首先是内容问题,语言是表现形式。要有民族风味,叫人爱看、爱诵,百读不厌。(1938年毛泽东接见臧云远时的谈话)
D. 在《别了,司徒雷登》中,他这样来写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1949年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4. 假如你要参加“毛泽东政论文特点”的专题研讨会,请结合相关材料拟出你的发言要点并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B
3. C 4. ①说理生动形象:毛泽东善于借典、借事来说理言情,深入浅出
②语言风格独特:毛泽东热爱群众语言和古典语言,憎恨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语言,始终坚决反对文章语言的假大空。
③表达观点鲜明坚定,强调内容真实客观。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全面展示了毛泽东政论文的独特风格和思想深度。材料一强调其“形、事、情、理、典”五诀的运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材料二通过“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揭示了毛泽东对民众觉醒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材料三则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毛泽东在新闻报道中的精准与力量。整体上,文章突出了毛泽东政论文的鲜明特点及其对文风改革的重要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不论法令是好是坏,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错误。从材料二“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可知,政府与民众的利害关系取决于法令的好坏,并非始终具有同等利害关系。
C.“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错误。材料一结尾强调“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研究毛泽东文章有两个用处,一是为写作的人提供营养,二是领导干部学习写作可增加领导魅力,但不是“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表述过于绝对。
D.“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错误。原文是“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而非政论文这种文体原本就具有假、大、空的特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B.“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错误。由原文“他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知,只能说明当时存在部分领导干部让秘书代劳写文章的现象,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但不能就此推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属于过度推断。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观点是毛泽东的政论文能将政治思想讲出特色,语言风格独特,对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语言进行驳斥。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内容,用形象的对比阐述革命的本质,体现了毛泽东政论文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可证明观点。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用生动的比喻描绘革命的前景,展现了其政论文形象生动的风格,能证明观点。
C.毛泽东关于诗的语言的谈话,并非针对政论文,与材料一第三段论述的毛泽东政论文特点无关,不能证明观点。
D.《别了,司徒雷登》中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表述,形象地讽刺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体现了毛泽东政论文独特的语言风格,可证明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如材料二《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通过商鞅徙木立信这一历史事件,阐述自己对国民、法令以及国家命运的思考,以事说理,让复杂的道理通俗易懂。
②依据材料一“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 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以及他批评“党八股”和那些空洞的官样文字,如“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体现出他独特的语言喜好和坚决反对不良文风的态度。
③从材料一“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强调内容一定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知,毛泽东在政论文中从不含糊其辞,如材料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清晰明确地报道解放军渡江的事实,立场坚定,内容真实客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节选)
粱晓声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供我们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惧怕的人。
父亲板起脸,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就忐忑不安,如对大风暴有感应的鸟儿。
父亲难得心里高兴,表情开朗。
那时妹妹未降生,爷爷在世,老得无法行动了,整天躺在炕上咳嗽不止,但还很能吃。全家七口人高效率的消化系统,仅靠吮咂一个三级抹灰工的汗水。用母亲的话说,全家天天都在“吃”父亲。
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父亲板着脸任我们“吃”他。父亲的生活原则万事不求人。邻居说我们家:“房顶开门,屋地打井。”
我常常祈祷,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叹气。因为我听一位会算命的邻居老太太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人胸中一口气。”按照我的天真幼稚的想法,父亲如果能唉声叹气,则会少发脾气了。
父亲就是不肯唉声叹气。
这大概是父亲的“命”所决定的吧?真很不幸!我替父亲感到不幸,也替全家感到不幸。但父亲发脾气的时候,我却非常能谅解他,甚至同情他。一个人对自己的“命”是没办法的,别人对这个人的“命”也是没办法的。何况我们天天在“吃”父亲,难道还不允许天天被我们“吃”的人对我们发点脾气吗?
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就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一个惯于欺负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我刚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划了两道口子。父亲不容我分说,狠狠打了我一记耳光。我没哭,没敢哭,却委屈极了,三天没说话。在拥挤着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方米的空间内,生活绝不会因为四个孩子中的一个三天没说话而变得异常的。全家都没注意我三天没说话。
第四天,在学校,在课堂,老师点名,要我站起来读课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读熟了的课文。我站起来后,许久未开口。老师急了,同学们也急了。老师和同学,都用焦急的目光看着我,教室的最后一排,坐着七八位外校的听课老师。
我不是不想读,不是存心要使我的班级丢尽荣誉。我是读不出来,读不出课文题目的第一个字。我心里比我的老师,比我的同学们还焦急。
“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开口读?”老师生气了,脸都气红了。
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从此我们小学二年级三班,少了一名老师喜爱的“领读生”,多了一个“结巴磕子”,我也从此失掉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
我的口吃,直至上中学以后,才自我矫正过来。我变成了一个说话慢言慢语的人。有人因此把我看得很“成熟”,有人因此把我看得“胸有城府”。而在需要“据理力争”的时候,我往往成了一个“结巴磕子”,或是一个“理屈词穷”者。父亲从来也没对我表示过歉意。因为他从来也没将他打我那一耳光和我以后的口吃联系在一起……
关于“出息”,父亲是有他独到的理解的。
一天吃饭的时候,我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着碗又要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再盛。
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
父亲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 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
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慈祥、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殷切的期望、一种欣慰、一种光彩、一种爱。
我将那满满一大碗苞谷面粥喝下去了,还强吃掉半个窝窝头。为了报答父亲,报答父亲脸上那种稀罕的慈祥和光彩。尽管撑得够呛,但心里幸福。因为我体验到了一次父爱。我被这次宝贵的体验深深感动。
我以一个小学生的理解力,将父亲那番话理解为对我的一次教导、一次具有征服性的教导、一次不容置疑的现身说法。我心领神会,虔诚之至地接受这种教导。从那一天起我饭量大了,觉得自己的肌肉也仿佛日渐发达,力气也似乎有所增长。
“老梁家的孩子,一个个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窝窝头,苞谷面粥,咸菜疙瘩,瞧一顿顿吃得多欢,吃得多馋人哟!”这是邻居对我们家的唯一羡慕之处。父亲引以为豪。
我十岁那年,父亲随东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父亲离家不久,爷爷死了。爷爷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亲病了。医生说,因为母亲生病,妹妹不能吃母亲的奶。哥哥已上中学,每天给母亲熬药,指挥我们将家庭乐章继续下去。我每天给妹妹打牛奶,在母亲的言传下,用奶瓶喂妹妹。
我极希望自己有一个姐姐。母亲曾为我生育过一个姐姐。然而我未见过姐姐长得什么样,她不满三岁就病死了。姐姐死得很冤,因为父亲不相信西医,不允许母亲抱她去西医院看病。母亲偷偷抱着姐姐去西医院看了一次病,医生说晚了。母亲由于姐姐的死大病了一场。父亲却从不觉得应对姐姐的死负什么责任。父亲认为,姐姐纯粹是因为吃了两片西药被药死的。
“西药,是治外国人的病的!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难道中国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药来治的吗?!西药能治中国人的病,我们中国人还发明中医干什么?!
父亲这样对母亲吼。
母亲辩驳:“中医先生也叫抱孩子去看看西医。”
“说这话的,就不是好中医!”父亲更恼火了。
母亲,只有默默垂泪而已。
邻居那个会算命的老太太,说按照麻衣神相,男属阳,女属阴,说我们家的血脉阳盛阴衰,不可能有女孩。说父亲的秉性太刚,女孩不敢托生到我们家。说我夭折的姐姐,是被我们家的阳刚之气“克”逃了,又托生到别人家中去了。


展开余下试题一天晚上,我亲眼看见,父亲将一包中草药偷偷塞进炉膛里,满屋弥漫一种苦涩的中草药味。父亲在炉前呆呆站立了许久,从炉盖子缝隙闪耀出的火光,忽明忽暗地映在父亲脸上。父亲的神情那般肃穆,肃穆中呈现出一种哀……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父是一个刚强的山东汉子,是个三级抹灰工。他靠着微薄的工资供养一大家子人,脾气暴躁,不善言辞,却也吃苦耐劳。
B. “房顶开门,屋地打井”一句指父亲“万事不求人”的生活原则,即使生活非常困难,也不向亲朋或邻居寻求帮助,要自力更生。
C. 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这一情节,揭示许多父母没有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最终给孩子造成了终身难以摆脱的心理阴影。
D. 尽管父亲母亲在如何救治姐姐上有尖锐的矛盾,但姐姐的去世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我”也敏锐感知到了父亲的痛苦。
6.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一个儿子的眼光记录父亲,通过几件典型的事件描绘了父亲鲜明的性格,真切自然。如父亲对“出息”的理解体现了他朴素的人生观。
B. 文本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如母亲的温柔隐忍,与父亲的暴躁易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中突出父亲在家“绝对权威”的地位。
C. 作者梁晓声善于苦难叙事,既能够通过具体的生活展现苦难的物质生存状态,也能够由此挖掘人物内心,展现他们苦难的精神状态。
D. 作品情感丰盈,矛盾、误解、冲突、埋怨、委屈、庆幸、感恩等交织在一起,揭示出父与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及亲情中那些不愿被提起的话题。
7. 文中画线句子连用了三个整齐的短句并都以“了”字结尾,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8. 有人说:“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5. C 6. B
7. ①连用短句,意在表明生活中的意外波折来势迅疾,接连不断,让人措手不及。
②都用“了”字结尾,表示结果之意,意在揭示这些意外给我们带来的苦难,表现我们内心的悲痛与无奈。
8. ①父亲有他顽固狭隘的一面。如他不求人,不信西医,说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不一一样,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他对母亲及全家人形成威压,带有封建家长色彩。
②父亲对家庭也有深沉的爱。如面对艰苦的生活,他任劳任怨,有担当,挑起一家的重担;他鼓励孩子多吃,为邻居的赞扬感到自豪,都能够体现对孩子朴素的爱。
③父亲狭隘的一面,固然应该受到批评;但是他的狭隘,更多的是由落后的时代、贫穷的生活导致,而父亲骨子里深沉的责任担当与对家人的深厚关爱,才是父亲的本质,因而不可忘记。这种父辈深沉的爱因为“狭隘”而不能更好地传递,更应唤起我们的理解与反思,所以“切”不可忘记。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终身难以摆脱的心理阴影”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我的口吃,直至上中学以后,才自我矫正过来”,可见选项不合文意。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突出父亲在家‘绝对权威’的地位”错,对比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父亲承受生活重压的真实境况。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句式看,“父亲离家不久,爷爷死了”“爷爷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亲病了”这是三个句式整齐的短句,前句交代时间,后句交代结果,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以短句的形式呈现出来,给人紧张、压迫的感觉,凸显这些生活意外和波折来得迅疾,让人猝不及防。
从用词看,“爷爷死了”“妹妹出生了”“母亲病了”三组短句的句尾都用了一个“了”字,“了”表示陈述语气,作者看似在陈述一个个事件,但在平淡的语气中蕴含着生活的苦难和无奈。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父亲有他顽固狭隘的一面。“父亲板起脸,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就忐忑不安,如对大风暴有感应的鸟儿”“父亲的生活原则万事不求人”“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难道中国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药来治的吗?”他不求人,不信西医,说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不一一样,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他对母亲及全家人形成威压,带有封建家长色彩。
父亲对家庭也有深沉的爱。“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这是邻居对我们家的唯一羡慕之处。父亲引以为豪”面对艰苦的生活,他任劳任怨,有担当,挑起一家的重担;他鼓励孩子多吃,为邻居的赞扬感到自豪,都能够体现对孩子朴素的爱。
文中的父是一个刚强的山东汉子,是个三级抹灰工。他靠着微薄的工资供养一大家子人,脾气暴躁,不善言辞,却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这样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苦难与真实。父亲有思想狭隘的一面,固然应该受到批评;但是他的狭隘,与落后的时代、贫穷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去指责父亲。而父亲骨子里深沉的责任担当与对家人的深厚关爱,才是父亲的本质,因而不可忘记文中的“我”对父亲情感复杂,有矛盾、误解、冲突、埋怨、委屈,也有庆幸和感恩,揭示出父与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及亲情中那些不愿被提起的话题,更应唤起我们的理解与反思,所以“切”不可忘记。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计47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题2分,共10分)
9. 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氓( méng)隶 万乘( shèng) 锄耰( yōu)棘矜( qín)
B. 鞭笞( chī) 从( zòng)散约败 瓮牖( yǒu)绳枢
C. 隳( huī)名城 蹑足行( háng)伍 度( dù)长絜(jié)大
D. 以窥( kuī)周室 逡( qūn)巡 亡矢( shǐ)遗镞(z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C.“度( dù)长絜(jié)大”的“度”应读duó,“絜”应读“xié”。
故选C。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方正之不容也 B.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以愚黔首
C. 外连衡而斗诸侯 流血漂橹 D. 东割膏腴之地 天下云集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险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句意:秦孝公占据崤山和函谷关险要的地势。
端方正直的君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句意: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
B.变小变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句意:况且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
使……变得愚昧,使动用法;句意:来使百姓变得愚昧。
C.使……相斗,使动用法;句意:在外施行连横策略来使诸侯相争斗。
使……漂浮,使动用法;句意: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来。
D.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句意:向东割占了肥沃的土地。
像云彩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句意:天下的百姓像云彩一样聚集起来。
故选B。
11. 下列各组句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宁夏中卫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