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B. 法、阴阳、名三家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导致后来灭绝,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 C. 儒、道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吸收,共存,形成了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 D.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B.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C.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D. 材料三第一段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 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权诈智巧。 B.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C.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D.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怎样 效果?请简要分析。 5.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种类型的影子。请你以杜甫为例来证明。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②例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③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 示例:杜甫,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 【解析】 【导语】材料一聚焦儒道思想的差异和互补特性,揭示两者在人生态度与气质上的对立与融合;材料二阐述了儒道的包容性及其与佛教的融和,深化了国学内涵;材料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及其创新发展。文章通过引用经典哲学观点,结合历史发展脉络和现实思考,展现出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B.“不吸收儒、道思想,导致后来灭绝”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中提到“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说这三家是因为自身不吸收儒、道思想而导致灭绝。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概念间并列不当。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由神本向人本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B.“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失之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故选B。 【3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