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十月调研测试卷
高二语文
2024.10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B. 法、阴阳、名三家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导致后来灭绝,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
C. 儒、道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吸收,共存,形成了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
D.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B.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C. 儒家 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D. 材料三第一段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 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权诈智巧。
B.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C.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D.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怎样 效果?请简要分析。
5.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种类型的影子。请你以杜甫为例来证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关(节选)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展开余下试题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㖇,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磕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本文作者通过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写法,更具有可读性。
B.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作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是一个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可选文将老子塑造为一个年已衰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出关者的形象。
C. 老子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答应为他们办讲座。这既显出了老子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处境的尴尬。
D. 老子骑着青牛走后,关尹喜等人在公事房里的一番对话,足见人们的庸俗和愚昧无知。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
B. 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
C. 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 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
D. 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使古与今的叙事要素相互干涉,造成古代与现代的交叉、重叠、错位的现象。
8.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9.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伯禽①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
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彼其宽也,出②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宴小也。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逾不见士。’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即物少至,少至则浅。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
③“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货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人人皆以我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
(节选自《荀子·尧问》)
材料二: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公曰:“何谓士人?”
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此则士人也。”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未尝知忧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
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
(节选自《孔子家语·五仪解》)
【注】①伯禽:周公旦之子。②出:给予,指赏赐。③此下所述,是周公对伯禽说的话。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然A寡人B生于深宫C之内D未尝知E忧F恐G不足以行H五仪之教。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用,文中指靠自己的才智行事,与成语“师心自用”中的“自用”意思相同,感情色彩也相同。
B. “以人恶为美德乎”中“恶”的用法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羞恶之心”的“恶”不相同。
C. 正,意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中“亏”的用法相同。
D. 审,文中指清楚了解,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的“审”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
A. 在周公看来,对人一味宽大会赏赐不加分别,过于谨慎容易孤陋寡闻,所以他对伯禽师傅的赞美不以为然。
B. 周公认为不必和牛比力气、和马比速度、和读书人比智慧,因为这是一种降低自己身份、地位的意气之争。
C. 周公告诫伯禽,那些依赖俸禄生活的士人会显得态度高傲,那些身心端正的士人的态度是不会高傲的。
D. 在孔子的心目中,士人具有心中有原则、说话有依据、行事有正道等特质,是当权者可以信任的治世之才。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3)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郑即翁
林景熙①
初阳蒙雾出林迟,贫病虽兼气不衰。
老爱归田追靖节,狂思入海访安期②。
春风门巷杨花后,旧国山河杜宇时。
一种闲愁无着处,酒醒重读寄来诗。
【注】①林景熙:南宋遗民诗人。②安期:又名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居东海蓬莱山。
14. 下列对这首诗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迟”意为“晚”,写朝阳虽被雾霭遮蔽,终从林间照射出来,有比兴意味
B. 颈联主要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晚春杨花飘落、杜宇悲啼的图景,暗含情感。
C. 诗歌中化用“靖节”“安期”“杜宇”等典故,使情感表达郁勃真挚,厚重深沉。
D. 这是一首赠答诗,诗中朋友的赠诗激起了诗人的内心波澜,诗人因此反复读诗。
15. 诗歌首联和尾联呈现出两种看似不同实则统一的抒情形象,请对此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 ”,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思考,古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却写出了新意“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而就与“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4)《无衣》中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某年路过一家县城的中药铺,看到一副字体烫金的对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乃摘星汉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为济生郎
“启明”“长庚”“南箕”“北斗”是神话的四方星宿;“牡丹”“芍药”“菊花”“梅花”是中国的四季名花。这样的联句挂在中药铺里,上联中的“摘星汉”应该是指医师,下联中的“济生郎”应该是指草药。
我深为所动:一家县城中药铺有这样高远的专业追求,让人刮目相看。
很多年后,偶翻闲书,见到一则逸闻:1789 年清廷殿试后,皇上见高中探花的考生一只眼大一只眼小,龙心不悦,当场出对子难为他: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该考生当即应对: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
皇上以四方星宿入题,以“摘星手”自称,显摆的是所谓“帝王气象”; 而该考生以四时名花应对,“探花郎”一语不失为“妙对”。
不过,谁都不会想到,多少年后,这副堂而皇之的对联会被一个小县城的中药铺借用,而且用得真是地方:医生是白衣天使,以星宿称之,恰如其分;( )。
17. 下列句子中的“难为”与文中加点的“难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似这般许多行李,难为老猪一个逐日家担着走。(吴承恩《西游记》)
B. 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 快上炕来坐着罢。(曹雪芹《红楼梦》)
C. 难为你亲自端来,不吃太对不起你了。(巴金《春》)
D. 欧阳雪:于科长,佟小姐,干吗这样难为他呢? (老舍《面子问题》)
18. 文中为什么说“‘探花郎’一语不失为‘妙对’”? 请简要说明。
19. 请仿照画横线部分的句式,在文中括号内补写三个恰当的语句,以完成对中药铺对联的评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熬夜抢购的东西,心心念念盼发货,结果东西到手,反而觉得没那么香了。其实,这是大脑中的“奖励回路”机制在作怪。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感到饥饿,就会去寻找食物。①在你吃掉巧克力、收获饱腹的同时,②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③产生愉悦感。④虽然多巴胺能使人愉悦,⑤但是这一效应持续的时间很短,⑥而且很快随着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消失。⑦这就解释了:⑧为什么在你得到想要的东西后,⑨很快失去新鲜感和满足感。
越到后面,那东西越难重燃你的热情,即使它天天出现在你面前。因为对于 A ,多巴胺水平也会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时大脑会再次激活“奖励回路”,刺激你渴望拥有新事物,以便不断通过新鲜的刺激来 B 。所以,你才会一方面觉得到手的东西“不香”了,另一方面又不停地“买买买”。
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对“奖励”的渴望,冷静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消费。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追求入世,鼓励人们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道家倡导“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不妄为”的人生智慧,鼓励人们如庖丁解牛,顺应规律,依道而行,这可以概括为“想得开”。
“拿得起”“放得下”,儒道两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营养。
以上材料对我们思考人生、社会有很多启示。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