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九月模块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
“儒”字中含一个“需”字,“需”有“等待”之义。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
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描述一位华侨时说:“他是个中国人,有极好的耐心,能等待和忍耐。”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并不是说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他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管子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的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
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我们从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采取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办法,而不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它可以涝排洪、旱蓄水,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对水加以调节。
(选自何中华《通过水的意象体味儒之柔》,有删改)
材料二: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易者变也,易经主旨是万物皆变。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水有三态,常温为水,低温结冰,高温化汽,云雨雾露霜雪雹皆水之不同形式。水无处不在:土壤中含水,岩石中有结晶水,植物从根到叶皆含水,动物从头到脚皆含水,人体含水量高达60%以上。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可能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这成为千古不易之哲理。


浏览完整试题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其结构却非常简单。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是自然界最简单的化合物之一。这阐明一条重要的哲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自简单。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此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皆此之谓也。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智,这种“智者乐水”和“智者动”的说法很容易获得认同。不过,仁者也是乐水的。海纳百川,水与仁者均具有包容性,此其一。孔子曰:“仁者人也。”仁者普济众人,水惠及一切生物。每逢大旱,禾苗枯焦,赤地千里,一场甘霖普济众生,此其二。孔子还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凡事不可走极端。水适度有益,过多则成灾;正如父母关爱子女有利其健康成长,溺爱则反害之。《论语》说:“过犹不及。”此乃至理,水的哲学岂能例外?回顾生物进化史,从一个共同祖先不断分化出各种物种,水在每个环节都起到关键作用。
对生物起源目前尚无定论,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宇宙起源说……众说纷呈,有待验证。但无论何种起源都离不开水。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无水则无生物。水孕育出一切生物,此乃至仁大爱。明乎此理,仁者怎能不乐水?仁者、智者携手悠游于山水之间,既乐山又乐水,仁智兼备,相得益彰。
(选自沈致远《水的哲学》,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待时而动”的儒家君子就像柔弱的水一样有极好的耐心,具有“弱德之美”。
B. 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和道家都注重以水喻道,因为水的“柔性”具备双关的意义。
C. 先辈可能从水的变化悟出万物皆变的道理,哲学著作《易经》中阐释的道理与之相似。
D. 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等关于生物起源的各种定论都确定生物起源离不开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文化中儒家柔性的特征可以从中国人认识自然、社会交际的方式中观察、感知。
B.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认为复杂的宇宙万物都源自简单,越简单应用越广阔。
C. 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
D. 行为不极端,懂得隐忍包容、普济众人,崇尚“至柔”的人可以说仁智兼备。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句子中的“水”意象没有体现“弱德之美”的一项是( )
A.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B.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C. 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傲于世而不顺 D.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我们“以水为师”的理由。
【答案】1. D 2. B 3. D
4. ①首先引出观点“儒”的特性是“柔”;②然后分析论证,以水喻道,阐明儒家尚“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③最后以都江堰为例,说明古典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特点,收束全文。
5. ①水具有至柔至刚的特性。②水的形态万千,阐明万物皆变的哲理。③水的结构简单,揭示出宇宙复杂源于简单的哲理。④水不走极端,滋养万物而不争,具有包容性。⑤水孕育万物具有普惠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D.“关于生物起源的各种定论”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对生物起源目前尚无定论,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宇宙起源说……众说纷呈,有待验证”,有关生物起源的各种学说有待验证,不是定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认为……”错误。原文是“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以偏概全。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文中信息 能力。
“弱德之美”在材料一第四段,表现在“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等。
A.“水在瓶”体现水无固定形状,符合“弱德之美”。
B.“善下”体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很明显体现水的“弱德之美”。
C.“利万物”都很明显体现水的“弱德之美”。
D.只是借水抒写对时光的感慨。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梳理能力。
文章第一、二段从许慎 《说文解字》中对“儒”的诠释引出“儒”的特性是“柔”,而叶嘉莹更是将之诠释为“弱德之美”,孔子也认为“儒”体现的是“一种等待的姿态”。
文章第三段通过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对中国人的感受“柔顺性”进一步阐发“柔”并非软弱,再用老子的话论证了“柔”亦有其价值,如“以柔克刚”。
而第四段提到“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这样就诠释了“儒”和“水”的共同特性是“柔”,然后指出“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
第五段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第六段将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文化性格进行对比,指出“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并以都江堰为例进行论证,证明古典技术的“柔性”特点,收束全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以水为师”的理由就是找出水的优点。
材料一第四段指出,“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第三段也说“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由此可见,水具有至柔至刚的特性。
材料一第四段说“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材料二第一段也说“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可能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这成为千古不易之哲理”。由此可见,水的形态万千,阐明万物皆变的哲理。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二第二段说“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其结构却非常简单”“这阐明一条重要的哲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自于简单”。由此可见,水的结构简单,揭示出宇宙复杂源于简单的哲理。
材料一第四段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由此可见,水不走极端,滋养万物而不争,具有包容性。
材料二最后一段说“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无水则无生物。水孕育出一切生物,此乃至仁大爱”。由此可见,水孕育万物具有普惠性。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的自白
顾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
——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竟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斜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经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公虽以“孔仲尼”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圣人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
B. 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
C. 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 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
D. 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
B. 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
C. “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他和长沮、桀溺、接舆一样,对孔子的评价完全是充满讥讽的。
D. 文中说的“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这一现象,在小说《祝福》中也有反映。
8. 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9. 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
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
9. ①可以写出孔子 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
②可以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
③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孔子的自白,巧妙地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塑造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孔子形象。文章不仅展现了孔子对理想的执着,还通过子路与叶公的对话,揭示了师徒之间的性格差异。叶公“好龙”的典故被用来讽刺好名不务实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将孔子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紧密结合,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赋予了人物以现代的情感共鸣。整体上,文章通过故事新编的形式,成功地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融为一体,展现了孔子的伟大与平凡。


展开余下试题【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错误,表面上看,子路的不答与孔子的要答的确存在处世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是表现孔子追求理想的执着,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具有故事新编性质的小说的创作意图,选项中说“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无疑是把孔子理解成一个灵活机变、左右逢源的投机者形象,完全背离文章的创作意图。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错误,《论语》中有多段有关子路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为:小说中的子路比较执拗;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
B.“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错误,小说中描写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是以景衬情,以树叶知秋表现时光流逝,此处的“叶”与“叶公”毫无瓜葛,不是“双关”。
C.“本对孔子的评价完全是充满讥讽的”错误。《论语》中“晨门”的原话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首先,孔子认为这是“晨门”对自己的讥讽;其次,晨门与长沮、桀溺一样,都是深知孔子,了解孔子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因此,这一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的概括。“晨门”评价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既可理解为讥讽也可理解为褒赞。
D.文中“人世的真实”主要指仁道不行于世、孔子师徒不被世人理解的现实,而“恐怖”则主要指孔子师徒面对这些现实而产生的失落、痛苦、愤懑等心态。《祝福》中,“我”就是发现了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农村封建意识这一“人世的真实”,才产生了愤怒、悲哀等“恐怖”之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
①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的是孔子内心所憧憬的理想图景:根据“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可知,孔子准备结束周游列国的奔波,希望回到家乡专注于教育弟子的场景。他想着“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对培养弟子满怀期待,这一场景体现了他对传承自身思想学说的渴望。
②根据文中“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可知,是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孔子认为“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他仿佛看到自己的思想得以传承和发扬,仁道在世间推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①孔子的“自白”能呈现其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如他感慨“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等,展现其因人生老去、理想难以实现的内心伤感,又说“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表现其伟大,坚信自己的思想会得以传承和发扬,突出赞颂其人格精神。
②借“自白”能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形象。他自述“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等,作者借助孔子“自白”,合理地融入孔子周游列国屡遭挫败、理想志向不被理解的人生经历,以及在实现理想志向道路上不懈怠、不懊悔、不悲观的内心世界,从不同角度立体塑造孔子形象,更真实地表现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
③通过孔子的内心独白、幻觉和直接倾诉,把孔子的内心世界直接坦露在读者面前,不但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仿佛直接聆听孔子话语,而且增加了文本的抒情性,使读者更能真切感受到孔子的人格魅力,引发对孔子及他所代表精神的思考。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B.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C.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D.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大至刚”与“在止于至善”《礼记》两句中的“至”字含义相同。
B. “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墨子·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意思不同。
C. “自贼者也”与“故贼人以利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济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