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寻求那些利国福民的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吗?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正盛,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能够言说和描述(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却想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不很难吗?在这种情势下,变法的命令出台了,这些法令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政策,国民害怕什么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杆来树立诚信,我从这里知道了执政者都费了苦心,我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有原因的。 虽然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国民是这些国民,法令是那些法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唉呀!我不想说了。 (摘编自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白话译文) 材料三: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摘编自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三,作者举重若轻,用极少的文字及时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 B. 面对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作者认为不论法令是好是坏,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 C. 材料一结尾,作者关联现实,强调要研究毛泽东文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 D. 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毛泽东坚决与之做斗争,以他独树一帜的文风,开创了政论文的新局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政论文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这与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反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分不开。 B. 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 C. 毛泽东由“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慨叹民众愚昧、民族前途昏暗,可见作者能以小见大加以论述,思想深刻。 D. 材料三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是军政完美结合的胜利,而苏洵指出六国之败“弊在赂秦”,则是政治上的失策。 3. 下列选项不适合证明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1927年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诗的语言,当然要以现代大众语为主,加上外来语,和古典诗歌中还有活力的用语。大众化当然首先是内容问题,语言是表现形式。要有民族风味,叫人爱看、爱诵,百读不厌。(1938年毛泽东接见臧云远时的谈话) D. 在《别了,司徒雷登》中,他这样来写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1949年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4. 假如你要参加“毛泽东政论文特点”的专题研讨会,请结合相关材料拟出你的发言要点并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节选) 粱晓声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供我们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惧怕的人。 父亲板起脸,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就忐忑不安,如对大风暴有感应的鸟儿。 父亲难得心里高兴,表情开朗。 那时妹妹未降生,爷爷在世,老得无法行动了,整天躺在炕上咳嗽不止,但还很能吃。全家七口人高效率的消化系统,仅靠吮咂一个三级抹灰工的汗水。用母亲的话说,全家天天都在“吃”父亲。 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父亲板着脸任我们“吃”他。父亲的生活原则万事不求人。邻居说我们家:“房顶开门,屋地打井。” 我常常祈祷,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叹气。因为我听一位会算命的邻居老太太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人胸中一口气。”按照我的天真幼稚的想法,父亲如果能唉声叹气,则会少发脾气了。 父亲就是不肯唉声叹气。 这大概是父亲的“命”所决定的吧?真很不幸!我替父亲感到不幸,也替全家感到不幸。但父亲发脾气的时候,我却非常能谅解他,甚至同情他。一个人对自己的“命”是没办法的,别人对这个人的“命”也是没办法的。何况我们天天在“吃”父亲,难道还不允许天天被我们“吃”的人对我们发点脾气吗? 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就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一个惯于欺负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我刚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划了两道口子。父亲不容我分说,狠狠打了我一记耳光。我没哭,没敢哭,却委屈极了,三天没说话。在拥挤着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方米的空间内,生活绝不会因为四个孩子中的一个三天没说话而变得异常的。全家都没注意我三天没说话。 第四天,在学校,在课堂,老师点名,要我站起来读课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读熟了的课文。我站起来后,许久未开口。老师急了,同学们也急了。老师和同学,都用焦急的目光看着我,教室的最后一排,坐着七八位外校的听课老师。
展开余下试题我不是不想读,不是存心要使我的班级丢尽荣誉。我是读不出来,读不出课文题目的第一个字。我心里比我的老师,比我的同学们还焦急。 “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开口读?”老师生气了,脸都气红了。 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从此我们小学二年级三班,少了一名老师喜爱的“领读生”,多了一个“结巴磕子”,我也从此失掉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 我的口吃,直至上中学以后,才自我矫正过来。我变成了一个说话慢言慢语的人。有人因此把我看得很“成熟”,有人因此把我看得“胸有城府”。而在需要“据理力争”的时候,我往往成了一个“结巴磕子”,或是一个“理屈词穷”者。父亲从来也没对我表示过歉意。因为他从来也没将他打我那一耳光和我以后的口吃联系在一起…… 关于“出息”,父亲是有他独到的理解的。 一天吃饭的时候,我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着碗又要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再盛。 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 父亲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 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 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慈祥、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殷切的期望、一种欣慰、一种光彩、一种爱。 我将那满满一大碗苞谷面粥喝下去了,还强吃掉半个窝窝头。为了报答父亲,报答父亲脸上那种稀罕的慈祥和光彩。尽管撑得够呛,但心里幸福。因为我体验到了一次父爱。我被这次宝贵的体验深深感动。 我以一个小学生的理解力,将父亲那番话理解为对我的一次教导、一次具有征服性的教导、一次不容置疑的现身说法。我心领神会,虔诚之至地接受这种教导。从那一天起我饭量大了,觉得自己的肌肉也仿佛日渐发达,力气也似乎有所增长。 “老梁家的孩子,一个个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窝窝头,苞谷面粥,咸菜疙瘩,瞧一顿顿吃得多欢,吃得多馋人哟!”这是邻居对我们家的唯一羡慕之处。父亲引以为豪。 我十岁那年,父亲随东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父亲离家不久,爷爷死了。爷爷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亲病了。医生说,因为母亲生病,妹妹不能吃母亲的奶。哥哥已上中学,每天给母亲熬药,指挥我们将家庭乐章继续下去。我每天给妹妹打牛奶,在母亲的言传下,用奶瓶喂妹妹。 我极希望自己有一个姐姐。母亲曾为我生育过一个姐姐。然而我未见过姐姐长得什么样,她不满三岁就病死了。姐姐死得很冤,因为父亲不相信西医,不允许母亲抱她去西医院看病。母亲偷偷抱着姐姐去西医院看了一次病,医生说晚了。母亲由于姐姐的死大病了一场。父亲却从不觉得应对姐姐的死负什么责任。父亲认为,姐姐纯粹是因为吃了两片西药被药死的。 “西药,是治外国人的病的!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难道中国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药来治的吗?!西药能治中国人的病,我们中国人还发明中医干什么?! 父亲这样对母亲吼。 母亲辩驳:“中医先生也叫抱孩子去看看西医。” “说这话的,就不是好中医!”父亲更恼火了。 母亲,只有默默垂泪而已。 邻居那个会算命的老太太,说按照麻衣神相,男属阳,女属阴,说我们家的血脉阳盛阴衰,不可能有女孩。说父亲的秉性太刚,女孩不敢托生到我们家。说我夭折的姐姐,是被我们家的阳刚之气“克”逃了,又托生到别人家中去了。 一天晚上,我亲眼看见,父亲将一包中草药偷偷塞进炉膛里,满屋弥漫一种苦涩的中草药味。父亲在炉前呆呆站立了许久,从炉盖子缝隙闪耀出的火光,忽明忽暗地映在父亲脸上。父亲的神情那般肃穆,肃穆中呈现出一种哀……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父是一个刚强的山东汉子,是个三级抹灰工。他靠着微薄的工资供养一大家子人,脾气暴躁,不善言辞,却也吃苦耐劳。 B. “房顶开门,屋地打井”一句指父亲“万事不求人”的生活原则,即使生活非常困难,也不向亲朋或邻居寻求帮助,要自力更生。 C. 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这一情节,揭示许多父母没有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最终给孩子造成了终身难以摆脱的心理阴影。 D. 尽管父亲母亲在如何救治姐姐上有尖锐的矛盾,但姐姐的去世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我”也敏锐感知到了父亲的痛苦。 6.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一个儿子的眼光记录父亲,通过几件典型的事件描绘了父亲鲜明的性格,真切自然。如父亲对“出息”的理解体现了他朴素的人生观。 B. 文本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如母亲的温柔隐忍,与父亲的暴躁易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中突出父亲在家“绝对权威”的地位。 C. 作者梁晓声善于苦难叙事,既能够通过具体的生活展现苦难的物质生存状态,也能够由此挖掘人物内心,展现他们苦难的精神状态。 D. 作品情感丰盈,矛盾、误解、冲突、埋怨、委屈、庆幸、感恩等交织在一起,揭示出父与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及亲情中那些不愿被提起的话题。 7. 文中画线句子连用了三个整齐的短句并都以“了”字结尾,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8. 有人说:“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计47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题2分,共10分) 9. 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氓( méng)隶 万乘( shèng) 锄耰( yōu)棘矜( qín) B. 鞭笞( chī) 从( zòng)散约败 瓮牖( yǒu)绳枢 C. 隳( huī)名城 蹑足行( háng)伍 度( dù)长絜(jié)大 D. 以窥( kuī)周室 逡( qūn)巡 亡矢( shǐ)遗镞(zú)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方正之不容也 B.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以愚黔首 C. 外连衡而斗诸侯 流血漂橹 D. 东割膏腴之地 天下云集响应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伐其功(夸耀) 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B. 赢粮而景从(担负)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欢) C. 致万乘之势(导致)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诋毁) D. 揭竿为旗(张贴)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盘诘查问) 12.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 夫天者,人之始也 C.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3.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 “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 C. “黔首”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D. “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称之为“牢”,“牢”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材料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4.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说D胡亥E请诈以始皇命F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指对,正确;与“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然”意思不同。 B. 发,指打开;与“恐前语发”的“发”意思不同。 C. 裨将:裨,此处读pí,本指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引申为副的。裨将即副将。 D. 敲扑:行刑用的棍杖,长的叫“敲”,短的叫“扑”,这里指严酷的刑罚。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的赵高有罪也交给蒙毅处置。 B. 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定太子的诏书和符玺都赐给了胡亥,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之论。 C. 扶苏自杀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来。胡亥本想释放蒙恬,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也囚禁了起来。 D. 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人,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 17. 把文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18. 赵高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阴谋,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②丁年:男子成丁之年,即青壮之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苏武归汉时汉武帝已死。 1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苏武其人,以“魂销”二字概括苏武经受 种种磨难,次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 B. “雁”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表达思念之情。颔联中的“雁”写出了苏武对故国的深长思念。 C. 颈联先写“回日”,再溯“去时”,苏武自匈奴归来,人事皆非,回忆“去时”,不胜感慨 D. 尾联写苏武拜谒茂陵的情景,苏武在汉武帝的陵墓前哭诉自己没有被封侯的遗憾。 20. 本诗运用了虚写的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 ”一句道出了词人对与亡妻阴阳两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 (2)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计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3小题,共10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下了很大的雪,雪势简直可以称为盛大。雪浩浩荡荡,下得满院满檐都是,也下在杏树上。“ 。”杏花,这个季节当然没有。杏树的根,此刻还在土壤之下①暗暗积蓄力量。到了年关,年的味道愈加浓烈,满世界都是春的消息。杏树在到处贴着大红春联的氛围中,有一些②坐不住了。但天气依旧是冷,杏树在风中激灵了那么一下,决定还是矜持一些,坐等春风吹遍,方才醒来。 三月,云气初披,春风遍地,纸鸢满天飞。不知道谁家孩子的风筝被杏树的枝条缠住了,我伸手帮忙去够。拉着杏树的枝条一看,已经有青晕泛出。某日的一场雨后,杏花在枝上“扑哧”一声笑了,一簇,又一簇,继而是千朵万朵压低枝的杏花开了。杏花粉中带紫,紫意不那么明显,有一种淡然出尘的美。在渐有暖意的春风中,在润如酥的春雨里,杏花安享着季节的恩典,慢慢袒露自己的心扉。 五月,青杏小小一颗,而后初妆半碧红。有风吹过杏树,掀开杏叶的裙裾,竟然有若隐若现的杏子。小满节气到了,两三场雨后,有燕子在杏树上停栖,那样的逗号,与青杏的句号相映衬,再加上枝叶的文字,多美的一篇文章! 六月,梅子金黄杏子肥。杏子隐藏在杏树的怀里,绒毛渐渐温柔,青杏变黄,可谓“麦黄杏”,③字面意思,就是麦芒展露,杏子金黄。杏子黄时,馋嘴的孩童已经翘首企足地在树下观望了。“熟了麦黄杏,馋得小孩一撅腚。”少年时,不懂这句话的缘由。后来想想,是偷偷站在板凳上去够吧,一头扎进树荫里,撅腚去扒找成熟的杏子。 22.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B.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C.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 恻恻轻寒翦翦风,杏花飘雪小桃红 23. 请用成语替代文中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