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2024学年第一学期月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一日克已复礼,__________。为仁由己,__________?(《论语·颜渊》)
(2)_________,定而后能静。(《礼记·大学之道》)
(3)《论语·里仁》强调要向榜样学习“_________”,也强调要白我反省“_________”。
【答案】 ①. 天下归仁焉 ②. 而由人乎哉 ③. 知止而后有定 ④. 见贤思齐焉 ⑤.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焉”“哉”“贤”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 按要求选择。
(1)我校团委将推送一篇关于校运会的文章,主题是“青春跃动”。副标题是“——记校运会”。以下选项最合适做主标题的是( )
A. 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B. 鹰隼试翼,风动云起
C.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D. 雄关真如铁,迈步从头越
(2)“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和下列句子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 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 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答案】(1)B (2)B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
A.意思是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这句指的是总有一天可以实现理想、施展抱负,这是给失去信心的人的激励。不符合校运会主题。
B.意思是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云高卷兴起。出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形容我中国少年和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符合校运会主题。
C.意思是青春年少的时候要努力有所作为,因为光阴易逝,少年时光是很短暂的,人是不可能总是青春不老的。这句是说青春短暂,劝少年要珍惜时光,不符合校运会主题。
D.意思是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该句是说不要认为雄关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指的是战胜困难,用于关于校运会不适合。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例句中“谁”表示任指, 指任何人。
A.表示疑问,问什么人。
B.表示任指。用在“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
C.表示用在反问句里,没有一个人,这里的“谁知道”是“不料”的意思。
D.表示定指,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十分确定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故选B。
二、阅读理解(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引发共鸣
——演讲稿写作策略
①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是在公开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演讲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同学们对演讲稿应该不陌生,要参与班级的班委竞选,你需要准备一份竞选演讲稿;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学校的国旗下讲话或主题晨会来分享你的学习心得,你也要准备一份发言稿;看到社会上不文明的现象,你决定挺身而出,指正人们的错误行为,也需要构思一段即兴演说。可见,能写、会写演讲稿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项必备技能,有很强的实用性。


浏览完整试题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撰写演讲稿。
一、写好演讲开头
③好的开头,往往能激发听众的兴趣,引发听众对演讲话题的思考。当我们确定了演讲话题,就要思考如何写好演讲稿的开头。演讲开头的方式有很多种,【甲】可以从问候或感谢开始,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乙】可以由演讲的缘起、现场的氛围等引入正题;【丙】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丁】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等。当然,不管演讲者采用哪种方式开讲,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引发听众的听讲兴趣。
二、明确演讲观点
④听现场演讲与读文章的不同在于,听众无法像读者那样反复阅读,慢慢思考。因此,同学们在写演讲稿时要注意提高自己观点和思路的“辨识度”,除了表达观点要明确外,还应注意演讲思路要条理清晰。如果受众要通过听演讲来了解你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那么他将面临一项复杂的任务,因为即使你的文章篇幅很短,其中也会包含大量句子。听众必须通过对每句话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的理解,才能理解你要表达的观点。如果你的演讲思路比较清晰,那么听众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种构思演讲的方法,或许能对你表达自己的演讲观点有所帮助。在确定演讲的主题和听众对该主题的了解情况后,先设想听众对你的话题会产生哪些疑问,接着写出有关这些疑问的答案,再进一步思考听众对你所提供的答案可能产生的新的疑问,然后针对新疑问再提供你的答案,这样就能构成一个“疑问——回答”式的对话。
⑤演讲稿的主体内容,可以使用一定的结构方式展开,比如并列式,围绕演讲稿的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多角度证明中心论点;递进式,从表层入手,采取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的方法,最终揭示主题,使事物得到由表及里的深入阐述和证明;并列递进结合式,这种结构,或是在并列中包含递进,或是在递进中包含并列。
⑥为了让演讲思路更清晰,同学们在演讲时可以使用提示性词语、关联性词语和过渡性词语,将演讲内容更直接、清晰地呈现出来,不要让听众过多地去揣摩、分析;还可以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如典型的事例、真实的故事、确凿的数字、听众耳熟能详的诗词及名言警句等,尽量保证内容典型、真实、生动、新颖。
三、设计演讲结语
⑦好的结语能有效调动听众的情绪,或将他们的思考引向深入。在演讲稿的最后,可以重申观点,加深听众印象;也可以提出号召,鼓舞人心;还可以幽默调侃,逗大家一笑。
四、锤炼演讲语言
⑧演讲稿的语言可以有不同的风格,或庄重严肃,或轻松活泼,但总体来说应该尽可能体现口语化、大众化的特点。尽量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改为常规句;把晦涩难懂的文言词语、成语加以改换;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把生僻词换成常用词;把容易误听的词换成不易误听的词。这样,才能保证演讲稿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楚明白。此外,还可以通过精心选用词语和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有意识地锤炼“金句”,有助于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 以下最适合填入标题空格处 一项是( )
A. 交流思想 B. 阐释观点 C. 深入地思考 D. 生动地表达
4. 以下演讲稿片段与第③段划线句介绍的演讲开头方式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②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③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A. ①—乙 ②—丙 ③—甲 B. ①—丁 ②—甲 ③—丙
C. ①—甲 ②—丁 ③—乙 D. ①—丙 ②—乙 ③—丁
5. 以下不符合第④段文意的一项是( )
A. 阅读是一个能够深入理解以及提供更多反思的过程。
B. 一篇好的演讲稿必须要有明确的观点和清晰的思路。
C. 演讲者需要确保演讲中每一句话都必须被听众理解。
D. 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在心理上“你来我往”的互动。
6. 结合第⑦段内容,评析以下演讲结尾的表达效果。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
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
7. 第⑧段中建议演讲稿的语言“尽可能体现口语化、大众化的特点”,同时又建议“可以通过精心选用词语和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两者是否冲突?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3. B 4. A 5. C
6. 这是一则好的演讲结语。它在演讲的最后重申了对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用排比句和感叹句加强语势,同时加深了听众的印象。
7. 不冲突。演讲稿的语言本质上要实现的是演讲者和听众的有效沟通,所以无论是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还是精心选择、巧用修辞的语言,都是为了让听众可以更清楚明白地了解演讲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所以两者并没有冲突。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文章标题具有概括文章中心的作用,本文是实用类文章,主要是讲演讲稿写作策略,围绕“如何撰写演讲稿”,分为三个部分“写好演讲开头”“明确演讲观点”“设计演讲结语”,其中第二部分是文章重点,据此可知,本文主要是说如何明确演讲观点,即“阐释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属于由演讲的缘起引入正题,对应乙。


展开余下试题②“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开门见山,直接切入马克思去世,对应丙。
③“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从感谢开始,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对应甲。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演讲者需要确保演讲中每一句话都必须被听众理解”错,原文“听众必须通过对每句话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的理解,才能理解你要表达的观点。如果你的演讲思路比较清晰,那么听众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强调的是怎么让听众容易理解,选项所说于文无据,说法绝对化。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好的结语能有效调动听众的情绪”“也可以提出号召,鼓舞人心”可知,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结尾能有效调动听众的情绪,有号召和鼓舞人心的力量,是一则好的演讲结语。
内容上,“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三个感叹句,强化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
形式上,“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采用三个“庆贺……!”的句式,形式上形成排比,再加上三个感叹语气,增强了语势。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回答:不冲突。
结合“演讲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听众必须通过对每句话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的理解,才能理解你要表达的观点”可知,演讲稿的语言本质上要实现的是演讲者和听众的有效沟通,所以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是非常必要的;“尽量保证内容典型、真实、生动、新颖”可见,精心选择、巧用修辞的语言,也是为了让听众可以更清楚明白地了解演讲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所以两者并没有冲突。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那人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墨子说,“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他找到一家木匠店,去探问公输般的住址,径奔店主所指点的处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很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墨子说:“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了起来。“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他问道。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口里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门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注]
[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
8.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墨子的学生曹公子以及管黔敖,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做好备战工作。
B. 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C. 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人深思。
D. 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展开余下试题9. 文章划线句中出现了两处“饭碗”,请对其表达效果加以分析。
10. 结合文本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鉴赏墨子的人物形象。
11. 对文本二注释中所说的“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的结尾,鲁迅的《非攻》中却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8. A 9. 第一处“饭碗”指公输般的官场晋升,以战争获得不义财富;第二处“饭碗”指宋国人民的安定、平稳的生活。两处“饭碗”运用借代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又轻松诙谐。

10. ①正面描写。以墨子鞋底磨成大窟窿,脚上起茧等细节描写写出他为宋不辞劳苦、埋头苦干、不做空谈的实干家形象。②侧面描写。以宋国与楚国的环境对比侧面衬托墨子对战争和侵略的厌恶;以公输盘狡诈、心怀不义以及各种借口,侧面衬托出墨子执着于仁义、为民请命、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
11. ①从人物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②从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③从艺术效果上,讽刺作者生活的社会,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A.“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做好备战工作”错误。仅管黔敖继承了墨子的精神。结合文中墨子评价曹公子的话“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可知,曹公子他们只是空谈,而非勤恳实干,不能体现墨子的精神。
故选 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修辞看,“饭碗”一词本义指盛饭用的碗。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常比喻为职业、生意、市场等。比喻修辞具有生动形象的效果,同时使语言产生诙谐幽默的效果。
“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这是公输般说的话,意思是墨子行义,阻止他制造云梯攻宋,自己的官场晋升之路就没有了,通过战争获取财富也办不到了,反对战争的墨子相当于砸了公输般的“饭碗”。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这是墨子所说,“宋国的所有饭碗”就是所有宋国人的生活,“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就是毁掉所有宋国人的生活。他认为攻打宋国就是要毁掉民众平静、安慰的生活,这体现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即反对不义战争和“民贵君轻”的思想。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小说刻画墨子的形象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的方法。
正面描写:结合“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还是讲空话的多”“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可知,这些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墨子这位平民思想家急人所困、埋头苦干、为民请命的侠义形象。
侧面衬托:结合“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楚国的耶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这里通过环境的描写,在对比中衬托宋国的贫苦,从侧面表现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的高尚心灵。
结合“‘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这是通过描写公输般侧面衬托墨子心怀仁义、为民请命的形象。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文本二的语句表现了墨子归途中的落魄与尴尬。
从人物塑造上看,“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联系文本一中墨子为救宋不辞劳苦奔波的情景,“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可知,墨子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却依然为了民众而奔波,使墨子不计名利、急人所困、为民请命的侠义形象更加突出。
从主题上看,文本二中“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意思是,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墨子为救宋而奔波,而人们却“不知其功”,连在屋檐下避雨都不让他,“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文章在肯定了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的同时,也写出了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无人理解的悲哀,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使对主题的挖掘更深刻。
从艺术效果看,“守闾者不内也”,“守闾者”是当时民众的代表,他们有眼无珠,不了解英雄为他们做出的牺牲,这样写讽刺了作者所生活的当时的社会;同时作为作品塑造的“中国的脊梁”的形象,这样的悲情结尾更加耐人寻味,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
(三)(8分)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孔子
【宋】王安石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①何足知天高。
桓魋②武叔③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无题·悲哉孔子没
【宋】王安石
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
蚩蚩④尽鉏商⑤,此物谁能珍。
汉武得一角⑥,燔烹诬鬼神。
更以铸黄金,传夸后世人。
注释:①蠛蠓:音蔑蒙,虫名,体微细。后比喻小人物。②桓魋:春秋时宋国司马,曾逼走孔子。③武叔:春秋时鲁国大夫,曾诋毁孔子。④蚩蚩:纷扰的样子。⑤鉏商:春秋时鲁国叔孙氏的车夫,狩猎时曾捕杀麒麟。⑥据传,汉武帝巡游时曾获得一只麒麟角。武帝视麒麟为吉祥之物,是天下太平、国家昌盛的象征,故焚烧祭天,以为这样就能国泰民安。为了纪念这次事件,汉武帝下令铸造了一只铜质的麒麟,放置在宫门前。
12. 大境中学读书节,有学生想编辑一本“歌咏先贤,境高致远”的诗歌集,请问以上两首诗适合放置在以下哪一板块( )
A. “律诗精华” B. “古体垂范” C. “诗余妙音” D. “乐府遗响”
1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以蟠桃喻桓魋、武叔这些权贵,嘲笑他们撼动不了孔子这草根圣人。
B. 第一首诗以颜回与孔子作对比,赞扬孔子不像颜回为了钻营而忘记道德准则。
C. 第二首诗用鉏商西狩获麟的典故,讽刺那些不辨贤愚、暴殄天物的乌合之众。
D. 第二首诗用武帝铸造麒麟的传说,感慨只有汉武帝这样的雄主才会珍视人才。
14. 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为何王安石认为孔子的逝去是“悲哉”之事?
【答案】12. A 13. C
14. ①孔子的智慧和道德是无人能及的,他的离去意味着这些伟大品质的缺失。
②孔子的逝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之后再无圣人出现引领人们向善。
③社会上普遍缺乏对孔子学说的正确认知和尊重,导致了道德和智慧的退化。
【解析】
【12题详解】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上海师范大”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