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四川省广元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四川省广元市实验中学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十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从无其他文学作品的地位能如《诗经》一样崇隆,这部经典独特而有魅力,它将远古许多隐微的信息、情感和道理,凝聚缄存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中流传至今,而无数后人不断进行的注疏解诂,更使之显得无比丰厚。
解读《诗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汉代就开始的今古文之争一直延续了千余年。东汉以后,古文学派的毛诗盛行,郑玄作笺间参今文家说,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四十卷,“融贯群言,包罗古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被视为关于《诗经》的最重要著作。应当指出的是,《毛诗正义》保存的《毛传》尤好“以史证诗”,引入过多政教伦理的概念和说辞,为人们理解《诗经》增添额外负担;而《毛传》《郑笺》对一些问题存在的不同看法,孔颖达常常强作调和,反而伤害诗义。到了宋代,朱熹撰《诗集传》而摒除《诗序》,事实上背离了汉人解诗的学术理路,显得更为扼要求是,但仍有不少基于伦理教化的穿凿和曲解。
孔子曾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诗经》,就是“思无邪”了。可惜朱熹对“思无邪”的理解有所偏差,他将本来“无邪”的诗篇内容视为“淫邪”,认为作者所以如此写是为了揭露这种“邪”而加以批判,因此动辄便说某某篇章为“刺淫奔之诗”。其实孔子足够轻松简约,不像朱熹那样拘束沉重,他认为《诗经》的内容及其作者的动机和态度,都是归于诚和正的,“正”规约“诚”不至于泛滥,“诚”使“正”更具备“仁”的内涵,正因如此,才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诗经》中的《蒹葭》,前人称它是“《国风》第一篇飘渺文字”(牛运震语),惝恍迷离、意韵悠长,“所谓伊人”实际不知所谓,而“在水一方”也只是“宛在”而已,面对诗文的这种模糊表达,人们大多难以推阐诗义。直到“五四”以后,以闻一多为代表的学者才又重新认定它的情歌本质。事实上,不论是多写个人的《风》,还是多写国事的《雅》和《颂》,都能看出“人”的减与正,生活、政治、战争、仪式等,无不承载着“思无邪”的精神,只不过相较于《风》而言,《雅》更多一些隐喻和转义。《小雅·节南山》批评“吴天不惠”,《小雅·巧言》不满“吴昊天已威”,《大雅·瞻印》埋怨“天之降罔”,《大雅·文王》感叹“天命靡常”,均充满对“天”的怨怼和对居上位者的讥刺,这背后乃是“人”的意识之觉醒,而“人”之为“人”在于“明德”,也即处理好诸种关系:偏执臣忠、子孝、妻贤之一端是不适宜的,它同时也要求君仁、父慈、夫义。此时,《诗经》变成一个给大家讲道理的说服者,其目的是要建立理想的制度和理想的社会。
阅读《诗经》,让我们重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去看待它“思无邪”,是否会觉察到《诗经》里的那个世界,原来是既现实又理想、既功利又纯真的呢?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古老的经典,《诗经》将远古许多隐微的信息、情感和道理凝聚在了歌谣之中。
B. 《毛诗正义》虽被视为关于《诗经》的最重要著作,但好“以史证诗”,这是其不足。


浏览完整试题C. 孔子评价《诗经》为“思无邪”,朱熹对“思无邪”的理解有偏差,违背了孔子的本意。
D. 《诗经》中的《蒹葭》,被前人称为“《国风》第一篇飘渺文字”,内容有些模糊表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诗经》的内容及其作者的动机和态度都是归于诚与正的,二者相辅相成。
B. 文章列举了很多人对《诗经》进行的注疏解诂,有助于读者深切感受《诗经》的丰厚。
C. 文章将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和朱熹的《诗集传》对比,强调朱熹的解读是穿凿曲解。
D.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大量引用前人解读《诗经》的言论,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 《毛传》《郑笺》和朱熹的《诗集传》背离了汉人解诗的学术理路,显得更扼要求是。
B. 《诗经》中的《雅》相较《风》多了些隐喻和转义,使其承载不了“思无邪”的精神。
C. 《诗经》中的怨怼和讥刺,实则是人的觉醒,要求处理好诸种关系,以建立理想社会。
D. 阅读《诗经》,能重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关系,因而帮助人们感受它创造的现实世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张桂梅,筹建了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建校12年,1645名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用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2019年该校的综合升学成绩位居当地第一。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学校目前取得的成绩,您满意吗?
张桂梅:不满意。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是双一流,我想要山里的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
记者:这是专门给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的高中吧?
张桂梅:我们没提贫困两个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
记者:您为什么想筹建这样的学校?
张桂梅:我在民族中学时,常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这些姑娘被家里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这让我萌生了筹建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
记者: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
张桂梅: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画外音):2002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2007年,《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16名教职员工。首届共招收女生一百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这点是张桂梅始料未及的。
张桂梅:他们说,能够考上职大就行了,我说,要读职大,用不着读这所高中。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有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想想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回来我对老师们说,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我们至少要让他们上二本。
(画外音):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加之学校条件简陋,建校才半年十七名教师中就有九名提出辞职,学校工作近乎瘫痪,学生将被分流到其他高中。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但老师们的资料让她眼前一亮。
张桂梅:整理资料我才发现,剩下的八人中有六个党员,一下子我底气就来了,我把他们找来开会:如果在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一名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作为党员,我们不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丢掉!我说咱们重温入党誓词。没有钱,我们就画了一面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没宣誓完,我们全都哭了。
(画外音):从那之后,张桂梅以校为家,成了学生们眼中的“魔鬼”,从洗漱、吃饭到自习,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
张桂梅:我们要付出的远超过一般学校的老师。老师结婚,办完了婚礼,第二天就回来上课。我们的孩子开始刷题,人家说这个方式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呀,尽管苦一点、累一点,但大山里的学生也可以考到名校,这一切都值了。
记者:每天每夜都跟着这些孩子在一起,您没有自己的生活吗?
张桂梅:事实上也不是说自己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就把时间做没了,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记者:那您觉得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儿?
张桂梅: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摘编自中央电视合《面对面》节目《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华坪女中目前取得的成绩,张桂梅并不满意,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
B. 华坪女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张桂梅觉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是一种隐私,应该给于保护,于是称学生们为大山里的女孩。
C. 在学校工作近乎瘫痪之时,张桂梅召集愿意留下的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词担当起党员责任,投身到华坪女中艰难的教育工作中。
D. 张桂梅坚守教育岗位,整天忙于工作,这让她忘记了自己的生活,她把学生们以后能过上比她更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安慰。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这次专访中,记者从张桂梅学校取得的成绩引发对话,从筹建学校的缘由谈到了张桂梅人生价值观等问题,这将采访引向深入。
B. 中央电视台这次对张桂梅的专访,让大家了解到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暗含希望爱心人士捐献善款,更好办好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之意。
C. 张桂梅在与记者的对谈中,重点介绍了办学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惧艰难、扶弱济困的精神品质。
D. 在这篇电视专访稿中,有几处介绍张桂梅工作情况 画外音解说,这可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被访者,也能使本专访稿的结构更为紧凑。
6. 张桂梅筹建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同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袍先生(节选)


展开余下试题陈忠实
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父亲一眼,没有回答。我父亲不敢再问,却明白了是有意调换而不属于笔误,该当慢慢地去体味,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凿刻起来。
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
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也穿上了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走出我家那幢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的门楼,似乎这村巷一夜之间变得十分陌生了,街巷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一搂抱粗的古槐,端直的白杨,夏天结出像蒜墨一样的长英的楸树,现在好像都在瞅着我,看我这个十六岁的先生会不会像先生那样走路!那些拥拥挤挤的一家一户的门楼里,有人在窥视我的可笑的走路的姿势吧?不管怎样,我已经走出街门了,没有再退回去的余地了,只有朝前走。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
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
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了,三间敞通的瓦房里,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满了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方桌和条凳,排列整齐,桌子四周围坐着年龄差别很大的生,在哇啦哇啦背书。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有的个子比我长得还高还壮实,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却怯了,我完全知道他们和我父亲捣蛋的故伎,尤其是杨马娃和徐拴拴两人,念书笨得很,却尽鬼点子捣蛋。我一进门就瞅见他俩的诡秘的脸相,倒有点怯场了,那些不怀好意的脸相!
我立即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桌子角上压着一叠打好了格子的空影格纸,那是学生们递上来的,等待我在那些空格里写上正楷字,他们再领回去,铺在仿纸下照描,我取下一张空格纸,从铜笔帽里拔出毛笔,蘸了墨,刚写下一个字,忽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蓝袍先生——”
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地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他的嘴角吊着涎水,一只手在背后抓挠着屁股,得意地傻笑着,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
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
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
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
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呜……”
我立即站起,一下子揪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
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个子虽不高,年岁不小了,也是个老学生。他应付差事似的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
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
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无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
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更听不到求饶声了,我突然觉得那只手在向我示威,甚至蔑视我。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
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
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
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
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
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
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
(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里的“偏”有“故意”的意思,掩饰“我”第一次执教内心的不安和胆怯。
B. 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我”在赴学馆途中的所见,在写树木古槐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我”初次去学堂途中的敏感与忐忑。
C. 小说中“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这一句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亲切自然,既增强了故事 真实性,令人信服,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共情。
8. 请结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试比较“套子”与本文“蓝袍”内涵的异同点。
9.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儿子“我”,但行文中却多次提到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展开余下试题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C.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B.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
C. 庠序,古代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
D. 孝悌,孝顺父母,有时指孝顺之人。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善于论证,消了宜王称霸之心。齐宜王希望“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但孟子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让他放弃了。
B. 孟子通过对比,启发宜王施行仁政。他把明君的制民之产与当今国君的制民之产进行了对比,指出宜王的治理还差得很远,这就使宣王明白了施政方向。
C. 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时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D. 孟子善用整句,以之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描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伤感情绪十足的晚秋,词人登临送目,看到一片萧瑟衰败之景,以哀景写哀情。
B.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比喻、动静结合写出了长江水的清澈、山的峭拔。
C. 下片“念往昔”句作为过渡,紧扣上片 优美之景,词人回忆过往六朝统治者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的生活。
D.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一句化用杜牧诗句,透露了词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15. 从“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一句中可见王安石与其它文人相比,对历史兴衰之感有不一样的理解,请谈谈一般文人与王安石对历史兴衰之感的不同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认为五帝、三皇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__________________”,故能成其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能就其深。
(2)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在那个灿烂辉煌的黄金时代,( ),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词大家,他们留下的诗词哪怕时隔千年,那种( )的韵律、优美的意境,依然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诸如李白、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杜甫等名字,至今仍然是( )的级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至今还被人们传诵。
可以说唐朝是一个全民爱诗,全民写诗,我们现在所熟习的唐诗,有的出自或许帝王将相,有的或许出自贩夫走卒,有的或许出自渔夫樵人……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阶层的作者,我们所看到的唐诗才具有极大的( )性和创造性,他们从各自的生活出发,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不同“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
17. 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家辈出 独特 家喻户晓 包容
B. 前仆后继 独特 家常便饭 容忍
C. 名家辈出 奇特 家喻户晓 包容
D. 前仆后继 奇特 家常便饭 容忍
18. 文中画线句有三处语病,请任选两处进行修改。


19.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松柏树在严寒的冬天还能枝繁叶茂呢?这是因为松柏树有能够御寒的特质。松柏树原是寒带和高山生长的树木,因为 ① ,最终具备了强大的抗寒能力。松柏树的叶一般都呈针形、线形或鳞片形,由于叶片面积小,能锁住水分,因而水分不容易蒸发散失。同时,松柏树叶片内水分少,又含松脂,当气温降低时,可以很快地使细胞液浓度增大,增加糖分和脂肪以便防冻。所以,即使在冬季,松柏树也不会因缺水而干枯,保证了树木的生机永存。
其实, ② ,每片树叶达到一定的年龄就要脱落,松柏树也不例外。它们的树叶也是要衰落的,只不过松柏树的叶子生命周期长,可生长3-5年,脱换时又是互相交替, ③ ,老叶才次第枯落,保持冬夏常青。
由于冬天气温低,叶内叶绿素的生成受到限制,能减弱叶内的光合作用,使树木的生理活动变得缓慢,这对于保证松柏树安全过冬是非常有利的。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概括松柏树在严寒的冬天还能枝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广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