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B. 法、阴阳、名三家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导致后来灭绝,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 C. 儒、道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吸收,共存,形成了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 D.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B.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C.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D. 材料三第一段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 材料一中说儒道两着“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权诈智巧。 B.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C.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D.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4. 材料二画横线的两处,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种类型的影子,请你以杜甫为例来证明。 【答案】1. C 2. B 3. D 4. ①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②引证法,文章引用了陈寅恪的文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5. 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B.“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一句,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比作坚强的“胃”,运用了比喻论证,借“胃”的消化功能来写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的包容,形象地论述了它们具有博大的包容性。 第二句“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是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话作为论据证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种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文章论据证明文中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题目已经明确儒家人生观。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杜甫,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关(节选)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㖇,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磕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本文作者通过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写法,更具有可读性。 B.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作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是一个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可选文将老子塑造为一个年已衰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出关者的形象。 C. 老子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答应为他们办讲座。这既显出了老子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处境的尴尬。 D. 老子骑着青牛走后,关尹喜等人在公事房里的一番对话,足见人们的庸俗和愚昧无知。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 B. 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 缘由。 C. 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