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长期共存,形成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B. 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 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 D.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 B. 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C. 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 殷周之际出现 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 ) A.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C.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D. 兵贵胜,不贵久。 4. 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答案】1. B 2. D 3. C 4. 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解析】 【导语】这三篇材料共同探讨了儒道两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材料一分析了儒道两家的对立与互补,强调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持久影响。材料二则指出儒道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如何与佛教融合,形成三足鼎立的国学体系。材料三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儒道思想的共同价值追求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说法错误,原文为“儒家的人生观……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道家的人生观……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可见二者的人生态度与主张不一样。 B.“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说法错误,原文为“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文本只是在阐述儒家和到家的不同,并没与说儒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 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错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 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 B.“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的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 C.“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根据原文“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符合“道家”思想。
展开余下试题D.“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的一种战争指导思想。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原文开头“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见,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 “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 “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用“首先”“接着”“最后”等词衔接表述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地说:“啊,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夸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搂,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宫刑和幽闭也是一件吓人的罚;至于“髡”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作《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的,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接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厉害。”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地打了几回,他们渐渐地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 “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 ……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默默地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注】①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武昌举行反清起义,故10月10日被定为“中华民国”国庆纪念日,故称“双十节”。②髡:“去发”之刑。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我”揭去了一张日历,“原来”“没有记载”等词表现了“我”的失望与悲哀,也引出N先生的一席牢骚。 B. N先生说起“不再被人笑骂了”时得意的笑容,其实是一种“含泪的微笑”,隐含了他在饱经世事风霜后的种种难言苦痛。 C. 与头发不同,手杖是N先生在生活穷途末路之时捍卫自己尊严并最终获得他人认同的武器,这一意象富有积极抗争意味。 D. 小说首尾均谈及“双十节”,既表明了作者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又蕴含着对辛亥革命的反思,言简旨远。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我”着墨不多,是小说的叙述者,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开对主人公的刻画,但与《祝福》里的“我”和主人公的关系不同。 B. 本文以改造过的“真人真事”入文,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给读者带来直面现实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使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加鲜明突出。 C. 小说通篇没有营造完整、紧凑、集中的情节,而是通过对话和大量的人物独白来完成叙事,叙事具有个性化特征,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创作趋向。 D. 本文语言风格典型突出,冷峻辛辣,反语的运用,于轻松中见沉重,于愤激中见赤诚,引发读者对于民族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7. 这篇小说叙事独特,实际上是N先生一个人“唱独角戏”,这种处理方式有何作用? 8. 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头发的故事”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5. C 6. B 7. ①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同情烈士,追求进步,渴望真正的社会变革,同时也满腹愤懑,苦闷悲哀,对现实无能为力。 ②使故事情节更集中,脉络更清晰。N先生一个人叙述他的经历和感悟,避免了他人插入的节外生枝,省去不必要的交代。 ③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N先生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揭示了社会民众精神淡漠的现实,强化了小说批判的力量。 8. ①文章围绕N先生的“头发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展开对N先生剪辫子、装假辫子、取下辫子的遭遇的叙述。 ②文章围绕“头发的故事”,穿插议论古往今来在“头发”上的受难史,全文叙议自然融为一体。 ③文章围绕“头发”谴责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腐朽,批判国民的愚昧和麻木,揭示辛亥革命只“革”掉一条辫子的悲哀,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捍卫自己尊严并最终获得他人认同”错,“手杖”,是N先生在对抗世人眼光时无奈之下选择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暴力让人们恐惧、沉默、屈服,但并不能真正换来别人的认同和尊重,从文中“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可以看出。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B.“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错,以改造过的“真人真事”入文,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而非生活的真实,此题考查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理解。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 ①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假的不如真的直接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N先生剪辫子、穿西装等行为体现他同情烈士,追求进步,渴望真正的社会变革,同时“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面对社会现实他也无能为力,满腹愤懑,苦闷悲哀。 ②使故事情节更集中,脉络更清晰。“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N先生一个人叙述他的经历和感悟,从留学开始剪辫子,回国买假辫子、废了假辫子,到在中学做兼学的经历,都是N先生自己一个人叙述,避免了他人插入的节外生枝,省去不必要的交代。 ③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夸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从“我”的表现以及他的经历来看,N先生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揭示了社会民众精神淡漠的现实,强化了小说批判的力量。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谋篇布局的能力。 ①文章围绕N先生 “头发的故事”,“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按时间顺序展开对N先生剪辫子、装假辫子、取下辫子的遭遇的叙述。 ②文章围绕“头发的故事”,“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在叙述N先生剪辫子、装假辫子、取下辫子的过程中,穿插议论古往今来在“头发”上的受难史,全文叙议自然融为一体。 ③“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文章围绕“头发”谴责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腐朽,批判国民的愚昧和麻木,揭示辛亥革命只“革”掉一条辫子的悲哀,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9. 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大:大的东西 C. 其坚不能自举也 坚:坚硬 D. 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相同 10.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家是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办的一个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和现在人们所说的道教不属于一个体系,但对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B.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称为“老庄哲学”。 C. 道家又称“道德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所说的“道”与儒家的“道”不同,道家的“道”旨在说明宇宙万物本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 D.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今传《庄子》为庄子所著,又被称为《南华经》。 【答案】9. C 10. D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探讨了“用大”的智慧。惠子因大瓠无用而弃之,庄子则指出其拙于利用。通过宋人卖药的故事,庄子强调同一事物因用途不同而价值迥异,启示人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的潜在价值。文章体现了道家“无用之用”的哲学思想,倡导灵活变通的智慧,反映了庄子对世俗功利观的批判和超越。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 B.正确。句意: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 C.坚:坚硬程度。句意: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 D.正确。句意: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庄子》为庄子所著”错误,《庄子》一书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故选D。 参考译文: 五石之瓠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