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云南省文山州城南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9月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文山市城南中学2024—2025秋季学期高二年级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命题人:杨婷审核人:张传琳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浏览完整试题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
B.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 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 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B. 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D.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C.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
D.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 关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
B. 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
C. 运用比喻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D. 运用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
5. 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楚古德吉的鹰
阿满
爷爷要把今天自家鹰捕捉到的野兔分割好,储藏起来,因为漫长的冬天野物会很少,他们得细水长流过生活。是啊,人可以饿肚子,鹰不行。爷爷说,鹰是贵客,到家只有那么短短的几个月,它每日辛劳,必须好好待它。
满楚古德吉打算用新的鹰脚绊绳奖励自己的鹰。墙角里已经有满满两麻袋野鸡了,过几天爷爷就可以拿到集上去卖。满楚古德吉心里算了算,离春天放生的日子还有四个月,那就是一百二十多天。但是下雪的日子总过得很快,一想起离别,满楚古德吉心里便堵塞了。他对鹰的承诺就像大山对河流的承诺一样,时间一到,他肯定是要让它回归山林的。唉,不能想了,有太多的难舍难分。
“多好的一只鹰,被满楚古德吉那小子逮到了。”那些鹰把式老是这么说。是的,夏天的时候,满楚古德吉意外地捉到了这只鹰。之后,屯里人开始谈论这对爷孙俩。
有人出高价来买,满楚古德吉想卖,爷爷不同意。满楚古德吉企图反抗爷爷,但是爷爷一吹胡子,满楚古德吉就软下去了,只好放弃。
满楚古德吉从出生到现在一直被爷爷捂在这里。去过一两次集圩,那是爷爷奖励带他去买果子吃。他不知道自己的鹰为什么值那么多钱,最终还是买鹰的人告诉了满楚古德吉,他们说,这可能是一只海东青,现在看不大出来,过两个月就看出来了。海东青是神鸟。据说是它把光和火种带到了世上。
接下来日子就很有期盼了,有期盼的日子就很有趣味。满楚古德吉整个秋冬天都被这只鹰占满,小土坯屋周围尽是他和鹰的欢快身影。
鹰长得快,很快羽翼丰满。丰满了,发现不是期望的那种神奇,却也漂亮异常。


展开余下试题鹰蹲在墙边的木杠子上,一双清亮的眼珠被一圈金子般的莹黄簇拥。它转动眼珠,莹黄像变戏法似的翻来翻去。跳了跳,翅膀像渔网张开,捕获着满屋子的幸福。
不过,想想熬鹰的那段日子,满楚古德吉可真是吃苦了。这只鹰与从前的鹰大不一样,满楚古德吉先后养过三只鹰,从前的鹰三五天最多一个星期就熬熟了,驯服了,随人了。而这只鹰到了整整十天也不向人屈服。它就那么瞪着满楚古德吉,不吃不睡,也不大动,像雕像一样。
满楚古德吉比鹰更犟,瞪回它说,你狠,看谁熬得过谁。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五天过去了,满楚古德吉着急了,发躁了,眼睛酸,身子疲,人犯晕,什么时候倒下的不知道。冷不丁醒来,赶紧爬起来,揉揉眼,再熬。
熬到第十天了,满楚古德吉从别人那里借来了一只鹰,对它进行吃食教育。满楚古德吉把肉条喂给别人的鹰,别人的鹰很享受地吃着,不紧不慢。但是自己家的鹰岿然不动,眼珠子都不转动一下,害得满楚古德吉白白浪费了那么多好肉条。没辙了,满楚古德吉摸了摸自家的鹰,发现它瘦得只剩下一层皮了,体温也下降了,啊,原来它快死了。
满楚古德吉脸煞白,心脏往下坠,脑子一时空了,他傻在那里了。还好,这时爷爷过来了,给满楚古德吉端来了一碗玉米糁子,甩出两个字,吃饭。然后,用手抚摸着鹰的头和脖子,轻柔地一下又一下,像抚摸小时候的满楚古德吉那样。
看着玉米糁子饭,满楚古德吉终于想起了饿,熬鹰十来天,他累坏了,下巴尖了,胳膊上小肉健子也软了。爷爷在满楚古德吉没辙的时候接过了熬鹰的任务,让那鹰恢复了元气。
满楚古德吉狼吞虎咽地吃着,吧嗒吧嗒。也许,吃饭的声音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忽然,那鹰有动静了,它转动了一下头,看了看满楚古德吉,确认了一下,然后把头勾下来,学着满楚古德吉的样子,一下一下啄了起来。满楚古德吉吃的是玉米糁子,它啄的是自己的胸腹。
满楚古德吉愣了,几秒钟后明白了,那鹰在吃自己。哇,它动食了,太好了。满楚古德吉大喜,急忙奔过去喂肉。这鹰,吃相恶狠狠的,太好看了。
接下来,这鹰更加显示出与众不同,架鹰、跑绳、叫鹰等训练一个月完成了。到了冬天的时候,这鹰不仅能飞出很远,并且能自己带猎物回来了。难怪屯子里的人会妒忌眼红,这鹰真的是越来越显出不一样的好来了。
(选自《民族文学》2019年第2期,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展开非常巧妙,并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鹰的眼睛来描写满楚古德吉的形象。
B. “他对鹰的承诺就像大山对河流的承诺一样”运用比喻手法,表现满楚古德吉承诺的郑重庄严,因为他觉得应该让鹰回归山林,给它自由。
C.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爷爷、鹰和满楚古德吉共同生活 情景,营造了温暖幸福的氛围,与熬鹰的那段苦日子并不冲突,反而更突出了鹰的“与众不同”。
D. 焦裕禄的形象与小说中鹰的形象有相似之处,焦裕禄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用勇气奋力抗争,鹰在被驯化的过程中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抗争。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楚古德吉的鹰”,标题就点出了小说中的两个主要角色,并且还点明了满楚古德吉与鹰的关系,也与小说中满楚古德吉熬鹰的过程呼应。
B. 满楚古德吉虽然在这只桀骜不驯的鹰身上,吃了不少苦头,但当一想到将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在春天将鹰放生时,心里还是充满着不舍之情。
C. 小说中描述的“鹰”确实是一只“与众不同”鹰,不仅是它的能力,就连被驯服的过程也比别的鹰长,当不得不低头动食时,竟先吃自己。
D. 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让鹰为己所用,就需要将其驯服,这个过程被称为“熬鹰”,小说详细描写了这个过程,表现了人类最终战胜了自然。
8. 结合作品,简要概括满楚古德吉熬鹰过程中不同阶段鹰的表现以及他的相应心理。
9. 小说多处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塑造鹰的形象,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从不同方面衬托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喻于义 B.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非生而知之者
C. 人而不仁,如礼何 登高而招 D.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足以事父母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B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C.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D.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指家族,与《春望》中“家书抵万金”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
B. “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
C. “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
D. “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
B. 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C. 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
D. 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展开余下试题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重过阊门①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②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②新垅:新坟。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词的“纵使相逢应不识”一句,表明苏轼与妻子因生死两隔时间太久而忘了对方的模样。
B. 苏词中梦里梦外 “泪千行”“肠断处”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仕途之艰写得极为沉痛。
C. 贺词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来比喻自己丧妻,刻画出作者对妻子的悼念与孤寂之感。
D. 贺词中“露初晞”描写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晨光晒干,阳光即将驱走心头阴霾,以乐景衬哀情。
16. 以上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清酒祭月,李白在《将进酒》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_______,_______。”表面上及时行乐,实则是暂时沉醉酒乡。
(3)古诗词中常用“流水”这一意象比喻时光 流逝和不尽的愁情,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博物馆文创开发呈现井喷态势,新模式、新玩法_______。相比于高高在上的、不可触碰的文物,博物馆文创更能俯下身段与公众主动对话。
“文是根本,创是生命。”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出圈”的博物馆文创品,大都建立在对文化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创意的考究打磨上。在保留文物原型自身特点的同时,对铜奔马昂首嘶鸣的形象做了卡通化处理的“马踏飞燕”设计团队的大胆创意拉近了文物与大众的距离。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结合当下社会语境,以______的思想表达带给人们情感共鸣,是成功的文创产品普遍具有的特点。
当然,文创产品只有实现销售,才能在根本上实现其价值。国内的博物馆商店,有的人流攒动,观众购买踊跃;有的则是门庭冷落,商品________。之所以形成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正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关键性发挥着作用。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______的力量,发展前景广阔。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层出不穷 独具匠心 无人问津 不可或缺
B. 屡见不鲜 独树一帜 鲜为人知 不可或缺
C. 屡见不鲜 独具匠心 鲜为人知 缺一不可
D. 层出不穷 独树一帜 无人问津 缺一不可
19.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着,被需要,是一种幸福;活着,让周围的生命更舒服地活,也是一种幸福。谁有资格拥有上述幸福?每一个还在呼吸的人,只要有一颗成就自己的心,奉献众生的心,就可以。譬如,早晨和朝霞一起灿烂的人,晚上和星辰一起明亮的人。
这世上的一切,皆是道具,谁人可以占有?你拥有过,就该知足,你不知足,必将痛苦。所有的道具都是共有的,你用,别人也要用。再小的房子,也能住下一生;再大的别墅,最终都会易主。
这世界,处处坦途,又处处陷阱。我匍匐,是为了吮吸大地的营养;我仰望,是为了承接日月的精华。千万年我只一瞬,不能白白闪过;万千人我是唯一,要能独立风骚。
你当然可以活成夏日的骄阳,光芒万丈的活在人世;你也可以活成秋日的暖阳,丝丝阳光慰帖人心。你活着,被人需要,与人分享,成为这个世界的不可或缺,你就是一个有意义的人。
21. “风骚”在中国文化中是个意蕴丰富的词语,下列和选文中的“风骚”内涵相同的一项是( )
A. 昆曲在明清戏坛独领风骚二百年。 B.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C. (王熙凤)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D. 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直接表述为:“你可以建立伟大功业,傲视众人;或者关怀他人,能给他人温暖,也能为他人做出贡献。”相比之下,原句的表达好在哪里?请概括回答。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指智慧、才智;仁,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勇,指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知、仁、勇三者共同推动人的不断成长。
振华中学各班将举行以“知·仁·勇”为主题的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文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