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材料二: 孔子并没有排斥或批评宗教(这是在当时不免为愚笨之举的),但他实是宗教最有力的敌人,因他专从启发人类的理性作功夫。中国经书在世界一切所有各古代经典中,具有谁莫与比的开明气息,最少不近理的神话与迷信。这或者它原来就不多,或者由于孔子的删订。这样,就使得中国人头脑少了许多障蔽。从《论语》一书,我们更可见孔门的教法,一面极力避免宗教之迷信与独断,而一面务为理性之启发。 他总是教人自己省察,自己用心去想,养成你自己的辨别力。尤其要当心你自己容易错误,而勿甘心于错误。儒家没有什么教条给人;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一条而已。除了信赖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赖其他。这是何等精神!人类便再进步一万年,怕亦不得超过罢! 请问:这是什么?这是道德,不是宗教。道德为理性之事,存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信仰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中国自有孔子以来,便受其影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这恰恰与宗教之教人舍其自信而信他,弃其自力而靠他力者相反。 宗教道德二者,对个人,都是要人向上迁善。然而宗教之生效快,而且力大,并且不易失坠。对社会,亦是这样。二者都能为人群形成好的风纪秩序,而其收效之难易,却简直不可以相比。这就为宗教本是一个方法,而道德则否。宗教如前所分析,是一种对于外力之假借,而此外力实在就是自己。它比道德多一个弯,而神妙奇效即在此。在人类文化历史上,道德比之宗教,远为后出。盖人类虽为理性的动物,而理性之在人,却必渐次以开发。在个体生命上,要随着年龄及身体发育成长而后显。在社会生命上,则须待社会经济文化之进步为其基础,乃得透达而开展。不料古代中国竟要提早一步,而实现比至难之事。我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正指此。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国以道德代宗教》)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和“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是人们认可的关于社会秩序以及保证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的最终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 B.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全社会形成了关于“我”和“人”平等与友爱的观念,并将它看成是普遍合理的“通则”。 C. “尊重”和“挚爱”只是在社会规范中后天形成和培养出来的,它只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果”而不是“因”,不能充当理性的依据和价值的本原。 D. 孔子将“孝”“悌”视为建立国家秩序和理性社会的心理基础,它源于血缘亲情符合道德理性,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孔子的删订,中国经书里最少不近理的神话与迷信,这使得中国人头脑少了很多障蔽。 B. 孔门主张依赖自己的理性反省自求,养成人自己的辨别力,从而避免错误。 C. 道德是理性的,靠人的自觉自律,这是宗教舍其自信而信他、弃其自力靠他力远不可及的。 D.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有一个较为进步的基础,中国文化才有了人类文化早熟的成就。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上述材料中关于儒家“道德”的一项是( ) A.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C.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D. “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4. 梁漱溟认为宗教在中国被道德替代下来,材料二是如何就此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古代中国文化实现人类文化的早熟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白发生黑丝 冯至 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从秋到冬,已经四个多月了。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为业的人,日子久了,就不把他当外人了。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边来。天寒水浅,大鱼都入了洞庭湖,渔网又常常冻得撒不开,可是官家的渔税总是有增无已。这真叫人活不下去。一个年老的渔夫惯慨地说,“从我十几岁扯起渔网的那天起,渔税就压在我的身上,好像打鱼就是为了交渔税。打了一辈子的鱼,交了一辈子交不清的税。索性天下的水都干了,鱼都死光,打鱼的人都没有了,倒也痛快!”老渔夫抬起头来,望一望船篷外茫茫的大雪,接着说,“叫他们向这冰天雪地要渔税吧!”听着这类的话,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 渔夫们说完自己的苦楚,看见杜老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他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十六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渔夫们私下里常常为杜甫的生活担忧。后来渔夫们想了一个办法,“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到鱼市上摆个药摊卖药呢?既可以医治病人,又可以买点米回来。”“既可以医治病人,又可以买点米回来”。这表示他接受了渔夫的建议。市集过后,渔夫们围拢着杜甫,回到船上,把杜甫卖药成功看作是自己的胜利,大家有说有笑,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杜甫和他们的交谊也更深了一层。此后每逢市集,杜甫就跟着渔夫们到鱼市上摆药摊。买卖进行很顺利。“杜老,你在船上休息吧,叫宗武跟我们去摆药摊,这孩子也是懂得药性的。”老渔夫对杜甫的关怀,使杜甫深受感动,他又听从了老渔夫的话,此后就常常让宗武替他去卖药。 一天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这客人大约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矫健精悍,目光炯炯。上了船,和杜甫寒暄了几句,听出来是山南巴州人的口音。他说他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从事。 苏涣这个名字,杜甫在阆州、梓州时,仿佛听人提到过。人们说他是一个精良的弩手,百发百中,在巴山道上常常抢劫显官富贾,绰号人称“弩跖”。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今天出乎意外,他出现在杜甫面前,杜甫感到无限惊奇。
展开余下试题苏涣却一见如故,无话不谈,没有丝毫避忌。这时江上风和日暖,好像大地将要回春,杨氏夫人烹茶煮酒,款待这稀有的客人。客人说,过去在巴州的故乡,就仰慕杜甫的大名,杜甫的诗却读得很少。最近在崔刺史幕府里的书案上读到几卷传钞的杜甫的诗,其中有《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名篇,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那样的警句,有“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盗贼本王臣”那样的至理名言,真感到不同凡响,这是陶潜死后三百年来难于听到的声音。能够与这样的诗的作者生逢同时,是一件大快事。最近潭州居民都互相传告,鱼市上有位卖药的叫作杜甫,所以特来拜见。“你老人家可就是这些诗的作者?”说到这里,苏涣的语调转为低沉,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 他没有等杜甫回答,就接着说起他自己的过去。“你老人家在阆州时,也许听人说过巴州有我这样一个强盗。我们巴州一带的賨人(古代四川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从来就剽勇善战,又能勤劳生产,织出的布匹天下闻名。这些布匹虽不轻柔华丽,却是坚固耐久。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刘邦听取了阆中败类范目的献计,征募賨人为他平定三秦。此后賨人的命运便算注定了,供历代帝王牛马一般地驱使。賨人的布匹永远织不完,自己的身上穿的却永远是破破烂烂。上元二年,梓州刺史段子璋叛变,自称梁王,也到巴州来募兵。我亲眼看着賨人世世代代无法摆脱的负担和痛苦,我不能容忍了,我说,来个结束吧。我纠集了百十个健壮的青年,隐伏在巴山里,仰仗着我的弩弓,专门劫杀吸血的商人和敲人骨髓的官吏。”说到这里,他脸上露出一点笑容,好像要缓和一下由他的谈话所引起的紧张气氛。他笑着向杜甫说,“你的《光禄坂行》里有两句诗,‘马惊不忧探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请你放心,那时你若是从我们巴州的山下经过,我们的长弓是不会向你射击的,我们会对你表示热烈的欢迎。” 苏涣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手卷。他一边打开手卷,一边说,他本来不惯写诗,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感触,还是用诗写下来比较合适,因此写了许多首,可是不大讲究格律,现在吟诵几首,请杜甫指教。他用沉重的语调把下边这首诗读给杜甫听: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 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是在艺术上相当粗糙的,但他蕴藏着一种新内容,表现出一种新风格。杜甫把这首诗吟味了片刻,便兴奋地向他说,“我一向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今天听到你读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陈李以外,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是你作了一番事业以后,得到的经验。我也一向疾恶如仇,可是从中取得这类经验的事业,不用说做,我连想都还很少想过呢。” 苏涣听了杜甫对他的赞许,十分高兴,听到最后一句杜甫对自己的感慨,他只认为是杜甫的谦虚。他被赞许所鼓舞,接着又诵读了几首。……读到最激昂的地方,诗里才思云涌,辞句动人,每逢一首读完了,都像有些东西沉重地压在人的心上。小小的船篷里,任凭日影移动,“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 杜甫吃过午饭,精神异常兴奋。午睡不成,只是反复吟味着苏涣读给他听的那些诗。诗的功夫并不深,但格调与众不同。李白早已死去了,高适也死了,岑参还在西蜀,却久不通音讯,也没有听说他有什么新作。大历改元以来,听人传述的一些所谓新派的诗人,不是用诗谄媚权贵,就是骗取女人,诗风堕落到这等地步,致使他今年春天在《南征》诗里写过这样的诗句,“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以表达他的寂寞心情。在难以盼望有什么知音的时刻,竟遇见了这样一个奇人。 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的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同时他又把邻船上渔夫们的生活、言语、思想、感情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一生漂泊,看见的事物不算不多,接触的人不算不广,但究竟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和事过去不只没有遇到过,而且也没有想到过。不料在这垂暮之年,眼前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许多,好像白头发里又生出黑丝。过去怀念古人,常常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感慨;如今设想将来,不知有多少美好的事物是看不到了。苏涣说,他能和杜甫生逢同时,是一件快事;杜甫今天能遇到苏涣,心里也同样高兴,真好像司马相如遇见了一百年后的扬雄。他情不自禁,提笔写出来这样的诗句: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涌新作,突过黄初诗。 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白间生黑丝: 余发喜却变,胜食斋房芝。 写到这里,江上已是黄昏,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一阵寒风乍起,江水拍击着船身。 (有删改) 6. 下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以船为家,在渔夫的帮助下,生活境况得到改善,渔夫给漂泊的诗人带来慰藉,作品影射了落魄文人的生活境况。 B. 杜甫对苏涣早有耳闻,但真的出现在眼前,还是感觉无限惊奇,主要原因是他无法把眼前的陌生男子形象同诗人联系在一起。 C. 苏涣询问杜甫是否是这些诗的作者时,语调转为低沉,这一细节反映出他对杜甫需要卖药解决生计的难以置信和惋惜。 D. 苏涣的诗在艺术上显得粗糙,但蕴藏着新的内容,具有与众不同的格调,因此杜甫感到异常兴奋并反复吟诵。 7. 下列对文本的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标题采用夸张和对比手法,描写杜甫头发的反常转变,突出苏杜两人之间的交往,对杜甫心境影响之大,赞颂苏涣独特的魅力。 B. 文本完整引用苏涣 诗歌,照应前文对自身经历的描述,自然引出杜甫对苏涣的诗歌及其为人的赞颂。 C. 苏涣的诗隐藏许多新的内容,杜甫认为陈子昂和李白的诗为苏涣作诗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 D. 杜甫眼前出现许多新的事物,这里是虚实结合,既指眼前苏涣其人其诗,也指渔夫们对杜甫的关怀和帮助。 8. 小说详细记叙苏涣“说起他的过去”,这部分情节在文中有何意义?请简要分析。 9. 朱自清称赞冯至的叙事诗“叙事堪称独步”,他的叙事小说也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叙事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展开余下试题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节选自苏洵《辨奸论》) 材料二: 伏见眉州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机策》二十篇,辞辨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苟无荐引,则遂弃于圣时。其所撰书二十篇,臣谨随状上进。伏望圣慈下两制看详,如有可采,乞赐甄录。 (节选自欧阳修《荐布衣苏洵状》) 10. 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晋A无惠帝B仅得中C主D虽衍E百千F何从G而乱H天下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确实,与《五石之瓠》“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意思不同。 B. 鄙,文中指唐德宗(见闻)浅薄、(品质)恶劣,与《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鄙”意思不同。 C. 衣,穿,名词活用作动词,与《老子》“其未兆易谋”的“兆”用法相同。 D. 斯,代词,这,与《论语》“请事斯语矣”的“斯”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亮起晕,将要刮风,石础返潮,将要下雨,依此苏询认为,事与理皆有其根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知道事与理的发展变化有其因果关系的。 B. 苏洵并不认同山巨源对王衍、郭子仪对卢杞的预言,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王衍、卢杞这样的奸人弄权,是因为他们都遇到一个鄙陋昏庸的皇帝。 C. 在苏洵的眼中,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即使把自己说成颜渊再世、孟轲复生,实际上却阴险狠毒,那么这个人的品行和王衍、卢杞就没有什么区别。 D. 苏轼被贬黄州,他那个时期的诗文透露了怀才不遇的感叹,按照苏洵的观点,假如苏轼品行不端,又受到重用,那么天下就有可能遭受祸害。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2)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荐布衣苏洵状》) 14. 欧阳修认为苏洵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归梦寄吴樯① 宋·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②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③。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④。 【注】①本词写于淳熙五年(1178年)春二月,陆游自蜀东归。②芳洲:指鹦鹉洲,在武昌东北长江中。③朝衣染御香:谓在朝中为官。④杜甫《得舍弟消息》一诗中有“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之句,此处词人化用此境。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两句写行程和景色,写作者只身乘船,经过了许多水陆程途。陆游曾在《叙州》中写过“楚柂吴樯又远游,浣花行乐梦西州”之句。 B. “烟树参差认武昌”句写陆游到武昌亲眼看到了曾经熟悉的一景一物,归途重游,不由得感慨万分。 C. “新霜”一词,既蕴涵了作者因自叹年老而发出 感叹,也包含了作者追思曾为朝官,如今离开朝廷已久,念旧思今,感情十分复杂。 D. 结尾三句,作者想象自己久别回乡,交旧多死亡离散的变化,内心不免生出凄凉、伤感之情。情景交至,意境新奇。 16. 近代学者、诗人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陆游此词“入手处仅写舟行,已含有客中愁思”,结合诗句分析全词表现了哪些“愁思”。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和国家治理安好的重要性。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急躁冒进,违背规律,反而达不到目的。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肠道在人体的消化、吸收等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每日摄入的食物的99%(还有1%通过口腔和胃来完成的)是通过肠道来消化。肠道也是 A ,成人肠道长度大约在8~10厘米之间,肠道上的淋巴组织十分发达,其中汇聚了全身70%~80%的免疫细胞。健康的肠道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中国历来重视肠道的健康。在中医的藏象学中,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肠道的作用,归属于脾胃运纳的范畴。小肠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食物, B “清浊”的“清”,便是指食物的精华、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通过脾的生清散布来营养人体;“清浊”的“浊”便是食物的残渣糟粕,一部分由小肠通降于大肠形成粪便,一部分由肾气化渗于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逐渐衰退,①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也会减弱,②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③此外肠道菌群失衡也是老年人肠道健康危机的原因之一。④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数量增多,容易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⑤根据一项针对500名健康老年人的研究显示,经常摄入低脂高纤维饮食、食物种类多的老年人,其胃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更高。同时老年人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较高,这些疾病本身以及治疗疾病的药物可能对肠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8. 下列句子中的“化”和“主运化水谷”中的“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确实有伤风化。 C. 鸡内金具有化积消食的功效。 D.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19. 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填写相应序号,并将修改正确的句子填入横线,使语言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好作品的人物永远是鲜活的,能把人物塑造得像“人”。无论是 ① 筹建女子高中的张校长,想要走出大山的谷雨、蔡桂枝、柳细莺等女孩们,还是毅然留下的老师,《山花烂漫时》把每个人塑造得有血有肉,没有任何一个工具人,也没有神化任何一个与现实斗争的英雄,更没有强行说教出现。以张桂梅校长为核心,一群不屈不挠的战斗者群像就这样 ② 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守望互助与励志成长的她们共同在大山里努力着,温柔且坚定。剧集中描绘的张桂梅校长苦口婆心劝解学生、仗义执言教育村民、慷慨解囊帮助孤儿以及委曲求全四处“化缘”等情节,巧妙之处在于将张桂梅乐观、善良、坚毅的精神内核融于桩桩件件小事中,相较于一味地歌颂伟大。伟大之见于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