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浙江省北斗星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北斗星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细节可以是一个脸部表情、一条皱纹、一块衣襟上的污迹,也可以是一个街景、一面悬崖、一阵掠过森林树梢的风声或者一辆斜倚在墙角的自行车。对于文学来说,细节制造的清晰形象和感官活跃是审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有情节的传奇性与悬念而缺乏充足的细节,如果人们读到的仅仅是故事梗概,文学的魅力会大打折扣。
当然,细节的再现并非堆砌式的描写,不分青红皂白地放大所见所闻。杰出的文学大师往往敏捷地抓住一个细节,从而激活一个特殊人物形象。对于人物的肖像,许多作家擅长细节的点睛之笔。对于作家来说,发现各种精彩的细节往往比构思一个完整的情节还要困难。各种起伏跌宕的故事激荡人心,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赋予情节转换的强大能量,然而,依存于情节骨架的合理细节常常成为作家的难题。许多时候,起伏跌宕的剧烈程度恰恰与合情合理构成矛盾。宫斗戏钩心斗角,丝丝入扣,作家不能构思两个宫女发微信互通关键信息。如果众多细节质量欠佳,情节整体的可信程度会迅速下降。
作家擒获细节不能仅仅依赖所谓的灵感或者想象力。出神入化的细节有时是妙手偶得,更多的是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充分的历史知识、锐利的观察和独特的颖悟。总之,细节并不是文学之中无足轻重的小节,相反,细节的展开几乎凝聚了一个作家的全部修养。
并非所有类型的叙事作品同等关注细节描写。神话或者历史记载的叙事之所以相对粗率,往往是因为作者的特殊意图。这时必须提及许多作家无形遵从的一个原则:艺术无杂音。出现在作品之中的内容必定负担某种意义,不负担任何意义的内容将因为多余而剔除。细节描写也是如此。文学叙事并非流速均匀,波澜不惊,而是时密时疏,时快时慢,起伏错落,回旋缠绕。
细节会说话。文学细节隐含相对独立的观念。某些时候,文学细节的独特意味可能与主导叙事构成某种紧张,二者之间产生的交织与对话造就复杂的艺术张力。文学叙事的内在分析表明,情节隐含了一种前赴后继的动能。相对地说,细节的出现往往带来停顿之感。任何肖像、服饰、神态、身姿、心理和外部环境的细节描写都将暂停动作性,从而使情节滞留于原地。这是文学叙事内部情节与细节之间的辩证统一。按照叙事学的观点,前者被视为文学叙事的横坐标,后者被视为文学叙事的纵坐标。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契在论文《叙述与描写》之中提出情节与细节的对立,并且以独到的分析阐述这种对立的意义。卢卡契比较了左拉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左拉的细节描写精细准确,一丝不苟,然而这些细节可能脱离情节或者人物性格而毫无节制地就地膨胀,甚至成为情节内部一个笨重的赘物——“真实细节的肥大症”。卢卡契认为,左拉的倾向隐含了自然主义的危险,逼真的表象复制无助于认识表象背后的历史运动机制;托尔斯泰或者巴尔扎克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摆脱静态的细节堆积而在叙述中展现出历史的动向,卢卡契雄辩地论证了他心目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事实上,细节、情节、历史三者之间的呼应方式远为错落曲折,甚至隐而不彰,卢卡契对于情节与细节关系的论述开启了巨大的理论思考空间。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南帆《细节会说话》)
材料二:
情节和细节,原本就像一对难舍难分的双胞胎弟兄。它们本来应该是平等的、相辅相成的。但在创作实践中,却往往出现诸多的不平等。一般而言,情节优先的模式更具古典叙事风格,细节优先的模式更具现代叙事风格。
“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或者说是一个时间长度不够的动作或行为。亚里士多德在讨论悲剧情节对行动的摹仿时指出,情节必须是“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甚至认为它“越长越美”。动作持续时间太短,不符合“情节”必要充分条件,就只能是“细小的情节”了,可以直接称之为“细节”。
叙事文学中的古典风格,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注重“情节”完整性和连贯性,尽管它们偶尔也有倒叙或者插叙,但总体的叙事方向是明晰而连贯的。现代主义文学始于一场针对“情节”的“细节暴动”,或者说是一场针对“理性”的“感官革命”。“理性”和“情节”的权威性丧失,也就是人类总体行动的方向感丧失的征兆,它导致叙事总体性的丧失、情节完整性的丧失、支配情节的理性权威丧失。在“理性”高昂着头颅和“情节”沾沾自喜的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用“细节”做武器,在地下室里操练着现代主义小说技巧,引来了一大批学徒,如普鲁斯特、乔伊斯等人。
通俗类型的文学,的确是“情节”遗产的继承者,但类型文学对现代文明的精神遗产反应迟缓。它们对秩序稳定性和情节连续性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细节偏移、自由延宕、耽于迷宫的兴趣。左翼文学以更为激进的方式处理时间、历史、实践问题。左翼文学将启蒙文学的“个人”替换成“集体”,社会实践上激进,叙事观念上保守。现代主义文学恰好相反,在社会实践上保守,在叙事观念上激进,也就是将“情节”替换为“细节”,用“细节”杀死“情节”。
细节和情节的关系,还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原子垂直下坠运动所包含的必然性、规定性、秩序性,相当于“情节”。原子偏斜和碰撞运动所包含自由性、对立性、散漫性,相当于“细节”。“情节”就成了叙事的“物质规定性”,“细节”偏斜运动对“情节”秩序的不服从,完成了叙事的“形式规定性”。没有这个偏斜,叙事或者情节就没有完成。
(摘编自张柠《论细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细节的再现并不是堆砌式的描写,而是对事件整体一个切面的捕捉、截取,或者聚焦、扩大、展示某一个点,使之成为特写镜头。
B. 神话或者历史记载的叙事之所以相对粗率,并不是作者的疏忽,是因为作者的特殊意图,作者删削了那些被视为累赘的边角料。
C. 如果说“情节”是必然的,那么“细节”就是自由的。如果说“情节”是有规定性和秩序性的动作,“细节”就是自由自在的动作。
D. 通俗类型的文学情节优先,它们对细节偏移、自由延宕、耽于迷宫的兴趣远远小于对秩序稳定性和情节连续性的兴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现各种精彩 细节往往比构思一个完整的情节还要困难,因此细节刻画比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有更强大的能量。
B. 情节保持始于开端、继而高潮、终于结局的持续演变,相对地说,细节的出现往往带来停顿之感。细节愈是稀少,情节愈是简明,情节的进展速度愈快。
C. 卢卡契基于“真实细节的肥大症”,觉得逼真的表象复制无助于认识表象背后的历史运动机制,南帆认同他关于情节与细节的关系的论述。
D. 现代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恰好相反,在社会实践上保守,在叙事观念上激进,也就 将“情节”替换为“细节”,用“细节”杀死“情节”。
3. 下列选项,更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鲁迅《祝福》)
B.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C. “要我套车吗?”马夫问道,四肢着地爬了出来。(卡夫卡《乡村医生》)
D.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孙犁《芦花荡》)
4.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细节,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 依存于情节骨架的合理细节常常成为作家的难题,如果众多细节质量欠佳,情节整体的可信程度会迅速下降。请结合《荷花淀》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成长为勇敢的战士的合理性。
【答案】1. B 2. B
3. C 4.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细节的作用。指出细节对文学审美、人物塑造、观念表达等的作用。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细节和情节的关系。阐述情节优先模式与细节优先模式有各自的特点及技巧。
5. ①“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吮”这个细节体现水生嫂迅速平复了自己的情绪,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支持战士为她成为战士提供合理性。
②“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荷花箭高挺的细节暗示着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景,昔日粉妆的女性将成为白洋淀的战士。
③“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噘着嘴这个细节体现女人的不服输精神,为女人们成长为战士提供合理性。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分别探讨了文学中的情节与细节的关系及其对作品的影响。材料一强调细节在文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它不仅传达艺术魅力,还展现作家的修养和观察力,而细节与情节是辩证统一的。材料二则讨论了情节与细节在叙事中的位置和作用变化,指出现代主义文学倾向细节优先,颠覆传统情节的连续性,反映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两者合起来揭示出细节和情节在不同文学风格中的角色与互动,多角度展示了文学创作的复杂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因为作者的特殊意图”错误,原文“往往是因为作者的特殊意图”,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此细节刻画比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有更强大的能量”错,原文“发现各种精彩的细节往往比构思一个完整的情节还要困难。各种起伏跌宕的故事激荡人心,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赋予情节转换的强大能量”可知只是说细节很重要,但没有说细节刻画比情节有更强大的能量,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C.“南帆认同他关于情节与细节的关系的论述”错误,原文“事实上,细节、情节、历史三者之间的呼应方式远为错落曲折”,南帆并未认同。
D.“启蒙文学”错,根据“左翼文学以更为激进的方式处理时间、历史、实践问题。左翼文学将启蒙文学的‘个人’替换成‘集体’,社会实践上激进,叙事观念上保守。现代主义文学恰好相反,在社会实践上保守,在叙事观念上激进”可知选项中把左翼文学和启蒙文学混淆了,“启蒙文学”应为“左翼文学”。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细节指向细小的动作。
A.鲁迅《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B.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是场景描写。
C.卡夫卡《乡村医生》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马夫四肢着地爬了出来”这个细节描写很突出,这是细小的动作的描写,适合作为论据。
D.孙犁《芦花荡》中的这个句子是肖像描写。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细节的作用。“如果只有情节的传奇性与悬念而缺乏充足的细节,如果人们读到的仅仅是故事梗概,文学的魅力会大打折扣”明确阐述了细节是文学审美不可或缺的部分,缺少细节会影响文学整体魅力,突出细节对于营造审美体验有着关键作用。“杰出的文学大师往往敏捷地抓住一个细节,从而激活一个特殊人物形象”表明细节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着独特的功能,作家可以凭借抓取关键细节,为人物形象赋予生命力。“文学细节隐含相对独立的观念。某些时候,文学细节的独特意味可能与主导叙事构成某种紧张,二者之间产生的交织与对话造就复杂的艺术张力”表明细节在观念表达中所起到的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细节和情节的关系。“情节和细节,原本就像一对难舍难分的双胞胎弟兄。它们本来应该是平等的、相辅相成的”点明情节和细节理论上平等且相互辅助的关系,随后指出在实际创作中二者会出现不平等情况。“情节优先的模式更具古典叙事风格,细节优先的模式更具现代叙事风格。叙事文学中的古典风格,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注重‘情节’完整性和连贯性……现代主义文学始于一场针对‘情节’的‘细节暴动’……”,明确阐述了在古典叙事风格和现代叙事风格中情节与细节有着不同的优先级,并且具体描述了古典风格注重情节完整连贯,而现代主义文学以细节冲击情节权威性等各自特点和技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在当时水生告知水生嫂自己要去参军打仗的情境下,水生嫂内心必然是充满了不舍、担忧等复杂情绪的。而“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个细微动作,生动地展现出她在短暂的情绪波动后,能够迅速地让自己冷静下来,克制住内心的情感。这体现了水生嫂有着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和深明大义的品质,使得她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向投身战斗的战士转变显得合理且自然。
②荷花在白洋淀是极为常见的景象,“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将粉色荷花箭比作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暗示着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们成长的前景,她们身上也逐渐具备了如荷花箭一般的品质,看似柔弱却有着坚定的守护家园、抗击敌人的决心,昔日粉妆的女性将成为白洋淀的战士。
③“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中青年妇女“噘着嘴”这一带有情绪的神态描写,精准地捕捉到了她们内心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劲儿。她们虽然是女性,但她们内心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不甘示弱的劲头,为女人们成长为战士提供合理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风
莫言
我家房后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窄窄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
我们动身很早,河堤上没有行人。堤顶就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了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小车轮子沙沙地响。田野里还是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曲调很古老。节拍很缓慢。歌声悲壮苍凉。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从爷爷唱出第一个音节时,我就把头拧回来,面对着爷爷,双眼紧盯着他。他的头秃了,秃顶的地方又光又亮,连一丝细皱纹也没有。瘦得没有腮的脸是木木的,没有表情。眼睛是茫然的,但茫然的眼睛中间还有两个很亮的光点,我紧盯着这两个光点,似乎感到温暖。
爷爷把车子推到草地上,竖起来,脱下褂子蒙在车轱辘上,带着我向草甸子深处走去。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
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迷蒙中感到爷爷在推我,睁眼爬起来一看,已是半下午了。
“星儿,快起来,天不好,得快点儿走。”爷爷对我说。
不知何时在我睡梦中茶色的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太阳已挂到西半边,光线是橘红色,很短,好像射不到草甸子就没劲了。
“要下雨吗?爷爷。”“灰云主雨,黑云主风。”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爷爷在车前横木上拴上一根细绳子,说:“小驹,该抻抻你的懒筋了,拉车。”
爷爷弯腰上袢,把车子扶起来,我抻紧了拉绳,小车晃晃悠悠地前进了。河堤很高,坡也陡,我有点头晕。
“爷爷,您可要推好,别轱辘到河里去。”
“使劲儿拉吧,爷爷推了一辈子车,还没翻过一回呢。”我相信爷爷说的是实话。爷爷的腿好,村里人都叫他“蹦蹦”。
大堤弯弯曲曲,像条大蛇躺在地上。我们踩着蛇背走。这时是绿色的光线照耀着我,我低头看着自己的膝盖,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肚脐。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
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一切都不发声,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响声。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我回头看爷爷,爷爷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爷爷!”我惊叫一声。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我们钻进了风里。我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展开余下试题“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崩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斤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终于又伸出双手抓住了救命的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来看爷爷和车子。车子还挺在河堤上,车子后边是爷爷。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子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脚忙乱起来,连连倒退着。
“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刮过去的是大风。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爷爷,你累了吧?”“不累,孩子。”“这风真大。”
“唔。”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爷爷的歌声,打破了天地间的寂静;爷爷的歌词,打开了“我”对人世的认识。
B. 写风停的情景,庄稼慢慢地直起腰,写出生命的坚韧,与人物的性格相呼应。
C. 文中的我对爷爷充满敬仰与依赖,所以面对大风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恐惧退缩。
D. 在大风中仅存的那棵草是老人与大自然拼死相搏的见证,也是老人精神胜利的象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在叙述视角上既有成人视角又有儿童视角,与《大卫·科波菲尔》不同。
B. “通红”的河流,“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冷冷的”铁水,运用多感官描写,让人身临其境。
C. 文章的语言很有地方特色,如“抻抻你的懒筋”“别轱辘到河里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 作者运用大量的色彩词,如“橘红色”“紫色”“绿色”,在画面上呈现出油墨画风格。
8. 小说最后三段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9. 有人认为《大风》是中国的《老人与海》。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大风之后,面对仅有的一棵老茅草,爷爷话语简单,语气平静,辛劳了半天一无所获而不沮丧,坦然面对生活的得失。
②“我”丢掉那棵草,暗示在爷爷的影响下,“我”没有了之前的懊丧,“我”获得了成长。
9. ①情节相似: 都讲述了老人与自然搏斗的故事,《大风》写的是老人在荒草甸子上与大风搏斗,《老人与海》写的是老人在大海上与鲨鱼搏斗。
②人物形象相似:都塑造了经验丰富、镇定勇敢、顽强坚韧的硬汉形象。
③手法相似: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大风和鲨鱼都象征了人生中的困难和危机。
④主题相似:都讴歌了人类与自然、与命运相抗争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解析】
【导语】《大风》通过“我”与爷爷在荒草甸子割草途中战风的经历,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险恶,刻画了爷爷坚韧不拔、无言轻勇的形象。作品以儿童视角为主,辅以成人反观视角,语言质朴传神,充满生活气息。自然描写与心理描写交融,情景相生,通过一场大风寓意人生挫折,以对抗中凸显生命的韧性和人性的力量,寓意深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恐惧退缩”错误。文中的“我”在面对大风时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并且在风中扑倒在河堤上、翻滚直到抓住野草才稳住,表现出了对突如其来的大风的无助和恐惧,而不是毫无恐惧和退缩。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与《大卫·科波菲尔》不同”错误。《大卫·科波菲尔》既有成年后的“我”的视角,又有儿童时“我”的视角,所以两者相同。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大风过后,爷爷面对仅存的一棵老茅草,表现得十分平静。他一生经历诸多风雨,割草劳作的成果虽被大风卷走,但他并未因此而沮丧懊恼。这种平静源于他对生活苦难的从容接受和对得失的豁达态度,体现了其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在他眼中,生活的挫折与得失不过是平常之事,无需过多计较。
②“我” 起初因只剩下一棵草而懊丧,最终却能将草随手扔掉,这一行为暗示着 “我” 在爷爷的影响下获得了成长。爷爷在大风中的英勇表现和面对得失的坦然,让 “我” 学会了坚强和豁达,不再因物质的得失而纠结,领悟到了比物质更重要的精神力量,如勇气、坚韧等,“我”的心灵在这次经历中得到了升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情节相似:《大风》中爷爷带着“我”去荒草甸子割草,归途中遭遇大风,一车草被刮走;《老人与海》里圣地亚哥在海上历经艰难捕到马林鱼,回程时却遭鲨鱼袭击,仅剩下骨架。二者都是老人在获取成果后,又与自然力量进行搏斗并失去成果的故事。
②人物形象相似:《大风》里的爷爷,从他知晓天气变化的迹象,到推了一辈子车却从未翻过一回等细节,都能看出他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在面对大风这样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时,爷爷始终保持镇定,没有丝毫慌乱,顽强地与大风抗争,尽显坚韧不拔的硬汉气质。《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作为一位经验老到的渔夫,他熟悉大海的习性,当遭遇鲨鱼袭击时,他毫不畏惧,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勇气,一次次与鲨鱼搏斗,即使最后只剩下一副鱼骨架,也没有被打败,展现出了镇定勇敢、顽强不屈的硬汉形象特点。
③手法相似:两部作品都运用了象征手法。《大风》中的大风象征着人生中的困难与危机,爷爷与大风的搏斗,代表着人类对困境的抗争;《老人与海》里的鲨鱼同样象征着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圣地亚哥与之搏斗则体现了不屈的斗志。
④主题相似:二者都讴歌了人类与自然、与命运相抗争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大风》中爷爷虽失去一车草却不沮丧,彰显了面对命运无常的坦然与抗争;《老人与海》围绕着圣地亚哥与鲨鱼的搏斗,即便最终只带回了鱼骨架,看似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却从未被打败,小说歌颂了人类在与自然、与命运的较量中,敢于挑战、坚持不懈的抗争精神,凸显了人类精神的伟大与崇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北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