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浦江三中 审题人:大成中学 汤溪中学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依赖“礼”和“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孔子希望追寻一种有条不紊、上下有序、协调和睦的社会。不过,他也与同时代人一样,更多地看到了深层的问题,即这种“礼”的仪式,其普遍合理性从何而来?这些“名”的分别,其本原的依据究竟是什么?靠什么来保证人们对“礼”和“名”的肯定认可?靠什么来确定社会秩序不受颠覆?换句话说,就是要为这个社会秩序以及保证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寻找一个人们共同承认的、最终的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通常,人们会说某些事物和现象好或不好,但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必须有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必须是无前提的、不需论证的、不容置疑的。在孔子的时代,他提出的是一个“仁”字,“礼”之所以必须“履”,是因为它符合“仁”,“名”之所以必须“正”,是因为这样才能达到“仁”。
所以我们要讨论“仁”。“仁”是什么?按照《论语·颜渊》中一句最直截了当的话来说,就是“爱人”。这种“爱人”出自内心深处的平和、谦恭和亲热之情,虽然它可能最早来自血缘上的自然亲情,不过,在儒家这里已经被扩展为一种相当普遍的感情。如果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还只是外在的礼节,接下去就是将心比心的体验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出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人”的平等与亲切,这种把“人”与“己”视如一体的感情显然会引出一种“人”应当尊重“人”的观念。儒家说,“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可见,当时相当多的人已经有了这种关于“我”和“人”平等与友爱的观念,而且已经把这种超出“个人”而成为“社会”的处理关系的原则,看成是普遍合理的“通则”,用这种以己推人的情感来建立伦理的基石。《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不过,这种“尊重”和“挚爱”是怎样产生的?如果它只是在社会规范中后天形成和培养出来的,那么它只能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果”而不是“因”,即不能充当理性的依据与价值的本原,人们可以追问,社会规范(礼)、道德观念(善)究竟凭什么要求人人都不容置疑地遵循呢?孔子在这一点上,把人的性情的善根善因也就是“爱人”之心追溯到了血缘亲情。《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的“性”就是人的本性,在孔子看来,在所有的情感中,血缘之爱是无可置疑的,儿子爱他的父亲,弟弟爱他的哥哥,这都是从血缘中自然生出来的真性情,这种真性情引出真感情,这种真感情就是“孝”“悌”。《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种真挚的血缘亲情是毋庸置疑地符合道德理性的,它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所以说它是“仁之本”,人有了这种真感情并且依照这种真感情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从爱此到爱彼,感情是可以从内向外层层推演的,从爱自己的父兄到爱其他人,血缘也是可以从内向外层层推广的,所以孔子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因此,孔子认定这就是建立一个国家秩序和理性社会的心理基础。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材料二:
孔子并没有排斥或批评宗教(这是在当时不免为愚笨之举的),但他实是宗教最有力的敌人,因他专从启发人类的理性作功夫。中国经书在世界一切所有各古代经典中,具有谁莫与比的开明气息,最少不近理的神话与迷信。这或者它原来就不多,或者由于孔子的删订。这样,就使得中国人头脑少了许多障蔽。从《论语》一书,我们更可见孔门的教法,一面极力避免宗教之迷信与独断,而一面务为理性之启发。
他总是教人自己省察,自己用心去想,养成你自己的辨别力。尤其要当心你自己容易错误,而勿甘心于错误。儒家没有什么教条给人;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一条而已。除了信赖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赖其他。这是何等精神!人类便再进步一万年,怕亦不得超过罢!
请问:这是什么?这是道德,不是宗教。道德为理性之事,存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信仰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中国自有孔子以来,便受其影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这恰恰与宗教之教人舍其自信而信他,弃其自力而靠他力者相反。
宗教道德二者,对个人,都是要人向上迁善。然而宗教之生效快,而且力大,并且不易失坠。对社会,亦是这样。二者都能为人群形成好的风纪秩序,而其收效之难易,却简直不可以相比。这就为宗教本是一个方法,而道德则否。宗教如前所分析,是一种对于外力之假借,而此外力实在就是自己。它比道德多一个弯,而神妙奇效即在此。在人类文化历史上,道德比之宗教,远为后出。盖人类虽为理性的动物,而理性之在人,却必渐次以开发。在个体生命上,要随着年龄及身体发育成长而后显。在社会生命上,则须待社会经济文化之进步为其基础,乃得透达而开展。不料古代中国竟要提早一步,而实现比至难之事。我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正指此。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国以道德代宗教》)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和“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是人们认可的关于社会秩序以及保证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的最终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
B.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全社会形成了关于“我”和“人”平等与友爱的观念,并将它看成是普遍合理的“通则”。
C. “尊重”和“挚爱”只是在社会规范中后天形成和培养出来的,它只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果”而不是“因”,不能充当理性的依据和价值的本原。
D. 孔子将“孝”“悌”视为建立国家秩序和理性社会的心理基础,它源于血缘亲情符合道德理性,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孔子的删订,中国经书里最少不近理的神话与迷信,这使得中国人头脑少了很多障蔽。
B. 孔门主张依赖自己的理性反省自求,养成人自己的辨别力,从而避免错误。
C. 道德是理性的,靠人的自觉自律,这是宗教舍其自信而信他、弃其自力靠他力远不可及的。
D.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有一个较为进步的基础,中国文化才有了人类文化早熟的成就。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上述材料中关于儒家“道德”的一项是( )
A.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C.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D. “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4. 梁漱溟认为宗教在中国被道德替代下来,材料二是如何就此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古代中国文化实现人类文化的早熟的原因。
【答案】1. D 2. B 3. D
4. ①先从孔子对宗教的态度谈起,引出孔门对人类理性的启发,而这种理性的精神就是道德;②接着指出道德与宗教各自的特征:前者靠自觉自律,是理性之事,后者靠他力恪守教诫,是信仰之事;③然后通过对比指出二者的效用,道德虽为后出,但却达到了宗教达不到的高度。最后指出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在中国文化中以道德代替了宗教,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本文论述逐层深入,水到渠成。
5. ①依赖“礼”与“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来达到一种有条不紊、上下有序、协调和睦的社会;②血缘亲情是人的本性,它是符合道德理性的,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它可以从内向外层层推广,成为国家秩序和理性社会的心理基础;③将血缘上的自然亲情,扩展为一种相当普遍的感情。并且将这种超出“个人”而成为“社会”的处理关系的原则,看成是普遍合理的“通则”。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孔子思想中“礼”“名”与“仁”的关系,强调“仁”作为社会秩序的核心价值,源于血缘亲情的自然情感,进而扩展为普遍的道德原则。材料二则分析了孔子对宗教的态度,认为孔子通过理性启发,推动中国文化走上以道德代替宗教的道路,强调自觉自律的道德观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礼’和‘名’……是最终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错,材料一第一段指出“礼”和“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需要寻找一个人们共同承认的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孔子认为,真正的最终价值依据是“仁”,即“爱人”之心。他强调“礼”必须符合“仁”,“名”必须正因为符合“仁”,所以“仁”才是人们共同承认的、最终的价值依据。可见这种“礼”和“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并不是最终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
B.“全社会形成了关于‘我’和‘人’平等与友爱的观念”错,材料一第二段中说的是“当时相当多的人已经有了‘我’和‘人’平等与友爱的观念,而非“人们形成了”这一观念。
C.“它只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果’而不是‘因’”错,原文表述的是“如果它是”表示假设推理的过程,事实经由后面孔子认为依照孝悌的血缘亲情可以从内向外层层推演可知,“尊重”和“挚爱”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因”而不是“果”。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由于孔子的删订”错,以偏概全表述绝对。材料二第一段指出中国经书最少不近理的神话与迷信的原因是“或者它原来就不多,或者由于孔子的删订”。
C.“这是宗教舍其自信而信他、弃其自力靠他力远不可及的”错,与文无据。材料中只提及二者的区别,并未将二者的优劣做评判。
D.“有一个较为进步的基础,中国文化才有了人类文化早熟的成就”错,曲解文意。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实现文化早熟,并非因为社会经济文化有较为进步的基础,而是因为孔子提倡道德代替宗教,强调启发理性、反省自身,这与当时的社会基础无直接关联。作者认为中国提早一步,指的是在其社会经济文化还未透达之际就开展。选项中的条件关系不成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自我学习和自我反省,符合道德的范畴;
B.借孔子对子贡评价别人的行为表示不满,表明贤能与否要先反省自己,符合道德的范畴;
C.指的是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良的天性,符合道德的范畴;
D.说的是赏罚的依据是看一个人行为带来的结果,这是一个外在的标尺和价值判断,不是内在的道德使然,不符合道德的范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材料二第一段,“孔子并没有排斥或批评宗教……但他实是宗教最有力的敌人”先从孔子对宗教的态度谈起,“从《论语》一书,我们更可见孔门的教法,一面极力避免宗教之迷信与独断,而一面务为理性之启发”引出孔门对人类理性的启发,第二段指出“除了信赖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赖其他”这种理性的精神就是道德;
②接着,第三段指出道德与宗教各自的特征:“道德为理性之事,存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信仰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前者靠自觉自律,是理性之事,后者靠他力恪守教诫,是信仰之事;
③然后,第四段通过对比指出二者的效用,“道德比之宗教,远为后出”道德虽为后出,但却达到了宗教达不到的高度。最后“我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正指比”指出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在中国文化中以道德代替了宗教,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
可见,本文论述逐层深入,水到渠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依赖‘礼’和‘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孔子希望追寻一种有条不紊、上下有序、协调和睦的社会”可知,依赖“礼”与“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来达到一种有条不紊、上下有序、协调和睦的社会;
②结合“这种真挚的血缘亲情是毋庸置疑地符合道德理性的,它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人有了这种真感情并且依照这种真感情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爱此到爱彼,感情是可以从内向外层层推演的,从爱自己的父兄到爱其他人,血缘也是可以从内向外层层推广的”可知,血缘亲情是人的本性,它是符合道德理性的,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它可以从内向外层层推广,成为国家秩序和理性社会的心理基础;
③结合“虽然它可能最早来自血缘上的自然亲情,不过,在儒家这里已经被扩展为一种相当普遍的感情”“已经把这种超出‘个人’而成为‘社会’的处理关系的原则,看成是普遍合理的‘通则’,用这种以己推人的情感来建立伦理的基石”可知,将血缘上的自然亲情,扩展为一种相当普遍的感情。并且将这种超出“个人”而成为“社会”的处理关系的原则,看成是普遍合理的“通则”。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白发生黑丝
冯至
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从秋到冬,已经四个多月了。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为业的人,日子久了,就不把他当外人了。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边来。天寒水浅,大鱼都入了洞庭湖,渔网又常常冻得撒不开,可是官家的渔税总是有增无已。这真叫人活不下去。一个年老的渔夫惯慨地说,“从我十几岁扯起渔网的那天起,渔税就压在我的身上,好像打鱼就是为了交渔税。打了一辈子的鱼,交了一辈子交不清的税。索性天下的水都干了,鱼都死光,打鱼的人都没有了,倒也痛快!”老渔夫抬起头来,望一望船篷外茫茫的大雪,接着说,“叫他们向这冰天雪地要渔税吧!”听着这类的话,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
渔夫们说完自己的苦楚,看见杜老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他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十六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渔夫们私下里常常为杜甫的生活担忧。后来渔夫们想了一个办法,“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到鱼市上摆个药摊卖药呢?既可以医治病人,又可以买点米回来。”“既可以医治病人,又可以买点米回来”。这表示他接受了渔夫的建议。市集过后,渔夫们围拢着杜甫,回到船上,把杜甫卖药成功看作是自己的胜利,大家有说有笑,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杜甫和他们的交谊也更深了一层。此后每逢市集,杜甫就跟着渔夫们到鱼市上摆药摊。买卖进行很顺利。“杜老,你在船上休息吧,叫宗武跟我们去摆药摊,这孩子也是懂得药性的。”老渔夫对杜甫的关怀,使杜甫深受感动,他又听从了老渔夫的话,此后就常常让宗武替他去卖药。
一天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这客人大约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矫健精悍,目光炯炯。上了船,和杜甫寒暄了几句,听出来是山南巴州人的口音。他说他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从事。
苏涣这个名字,杜甫在阆州、梓州时,仿佛听人提到过。人们说他是一个精良的弩手,百发百中,在巴山道上常常抢劫显官富贾,绰号人称“弩跖”。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今天出乎意外,他出现在杜甫面前,杜甫感到无限惊奇。
苏涣却一见如故,无话不谈,没有丝毫避忌。这时江上风和日暖,好像大地将要回春,杨氏夫人烹茶煮酒,款待这稀有的客人。客人说,过去在巴州的故乡,就仰慕杜甫的大名,杜甫的诗却读得很少。最近在崔刺史幕府里的书案上读到几卷传钞的杜甫的诗,其中有《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名篇,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那样的警句,有“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盗贼本王臣”那样的至理名言,真感到不同凡响,这是陶潜死后三百年来难于听到的声音。能够与这样的诗的作者生逢同时,是一件大快事。最近潭州居民都互相传告,鱼市上有位卖药的叫作杜甫,所以特来拜见。“你老人家可就是这些诗的作者?”说到这里,苏涣的语调转为低沉,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
他没有等杜甫回答,就接着说起他自己的过去。“你老人家在阆州时,也许听人说过巴州有我这样一个强盗。我们巴州一带的賨人(古代四川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从来就剽勇善战,又能勤劳生产,织出的布匹天下闻名。这些布匹虽不轻柔华丽,却是坚固耐久。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刘邦听取了阆中败类范目的献计,征募賨人为他平定三秦。此后賨人的命运便算注定了,供历代帝王牛马一般地驱使。賨人的布匹永远织不完,自己的身上穿的却永远是破破烂烂。上元二年,梓州刺史段子璋叛变,自称梁王,也到巴州来募兵。我亲眼看着賨人世世代代无法摆脱的负担和痛苦,我不能容忍了,我说,来个结束吧。我纠集了百十个健壮的青年,隐伏在巴山里,仰仗着我的弩弓,专门劫杀吸血的商人和敲人骨髓的官吏。”说到这里,他脸上露出一点笑容,好像要缓和一下由他的谈话所引起的紧张气氛。他笑着向杜甫说,“你的《光禄坂行》里有两句诗,‘马惊不忧探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请你放心,那时你若是从我们巴州的山下经过,我们的长弓是不会向你射击的,我们会对你表示热烈的欢迎。”


展开余下试题苏涣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手卷。他一边打开手卷,一边说,他本来不惯写诗,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感触,还是用诗写下来比较合适,因此写了许多首,可是不大讲究格律,现在吟诵几首,请杜甫指教。他用沉重的语调把下边这首诗读给杜甫听: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
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是在艺术上相当粗糙的,但他蕴藏着一种新内容,表现出一种新风格。杜甫把这首诗吟味了片刻,便兴奋地向他说,“我一向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今天听到你读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陈李以外,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是你作了一番事业以后,得到的经验。我也一向疾恶如仇,可是从中取得这类经验的事业,不用说做,我连想都还很少想过呢。”
苏涣听了杜甫对他的赞许,十分高兴,听到最后一句杜甫对自己的感慨,他只认为是杜甫的谦虚。他被赞许所鼓舞,接着又诵读了几首。……读到最激昂的地方,诗里才思云涌,辞句动人,每逢一首读完了,都像有些东西沉重地压在人的心上。小小的船篷里,任凭日影移动,“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
杜甫吃过午饭,精神异常兴奋。午睡不成,只是反复吟味着苏涣读给他听的那些诗。诗的功夫并不深,但格调与众不同。李白早已死去了,高适也死了,岑参还在西蜀,却久不通音讯,也没有听说他有什么新作。大历改元以来,听人传述的一些所谓新派的诗人,不是用诗谄媚权贵,就是骗取女人,诗风堕落到这等地步,致使他今年春天在《南征》诗里写过这样的诗句,“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以表达他的寂寞心情。在难以盼望有什么知音的时刻,竟遇见了这样一个奇人。
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的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同时他又把邻船上渔夫们的生活、言语、思想、感情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一生漂泊,看见的事物不算不多,接触的人不算不广,但究竟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和事过去不只没有遇到过,而且也没有想到过。不料在这垂暮之年,眼前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许多,好像白头发里又生出黑丝。过去怀念古人,常常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感慨;如今设想将来,不知有多少美好的事物是看不到了。苏涣说,他能和杜甫生逢同时,是一件快事;杜甫今天能遇到苏涣,心里也同样高兴,真好像司马相如遇见了一百年后的扬雄。他情不自禁,提笔写出来这样的诗句: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涌新作,突过黄初诗。
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白间生黑丝:
余发喜却变,胜食斋房芝。
写到这里,江上已是黄昏,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一阵寒风乍起,江水拍击着船身。
(有删改)
6. 下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以船为家,在渔夫的帮助下,生活境况得到改善,渔夫给漂泊的诗人带来慰藉,作品影射了落魄文人的生活境况。
B. 杜甫对苏涣早有耳闻,但真的出现在眼前,还是感觉无限惊奇,主要原因是他无法把眼前的陌生男子形象同诗人联系在一起。
C. 苏涣询问杜甫是否是这些诗的作者时,语调转为低沉,这一细节反映出他对杜甫需要卖药解决生计的难以置信和惋惜。
D. 苏涣的诗在艺术上显得粗糙,但蕴藏着新的内容,具有与众不同的格调,因此杜甫感到异常兴奋并反复吟诵。
7. 下列对文本的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标题采用夸张和对比手法,描写杜甫头发的反常转变,突出苏杜两人之间的交往,对杜甫心境影响之大,赞颂苏涣独特的魅力。
B. 文本完整引用苏涣的诗歌,照应前文对自身经历的描述,自然引出杜甫对苏涣的诗歌及其为人的赞颂。
C. 苏涣的诗隐藏许多新的内容,杜甫认为陈子昂和李白的诗为苏涣作诗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
D. 杜甫眼前出现许多新的事物,这里是虚实结合,既指眼前苏涣其人其诗,也指渔夫们对杜甫的关怀和帮助。
8. 小说详细记叙苏涣“说起他的过去”,这部分情节在文中有何意义?请简要分析。
9. 朱自清称赞冯至的叙事诗“叙事堪称独步”,他的叙事小说也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叙事特色。
【答案】6. B 7. C
8. (1)在结构上,引出下文苏涣诗歌的内容。
(2)人物形象上,丰富苏涣劫富济贫,行侠仗义,奋起反抗的人物形象。
(3)从主旨上。暗示谴责封建帝王欺压奴役百姓这一主题
(4)为后文杜甫对其诗作是“新风格,新内容”的评价作铺垫。
9. (1)叙述的人称和视角:文章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之间切换,苏涣自述时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杜甫的生活时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叙述角度多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叙事的顺序:根据时间线索叙述,穿插苏涣的回忆,补充丰富了苏涣诗歌的内容。
(3)叙事情节详略:对苏涣的出现详写,“大约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矫健精悍,目光炯炯”,生动形象,对杜甫的生活略写,详略得当,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4)叙述语言具有诗化特质:“家家冷灶,户户单衣”“小小的篷船,任凭日影移动”以及插入大量的诗句反映杜甫心境。
(5)叙议结合:对苏涣的诗歌进行点评“诗的功夫并不深,但格调与众不同。李白早已久死去,高适也死了。”“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生动展现杜甫的心境,苏涣的诗给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白发之中生出黑发,深化文章主题。
【解析】
【导语】在大历四年的寒冬,潭州湘江畔,杜甫漂泊于此,与渔夫们同苦,为生计摆药摊。一日,传奇人物苏涣来访,他曾是 “弩跖”,却仰慕杜甫诗才。苏涣畅谈过往与诗作,其诗风新异,令杜甫深感振奋。彼时杜甫正叹知音难觅,苏涣的出现如一缕暖阳,让他仿若白发生黑丝,年轻许多。此番相遇,为杜甫漂泊的晚年添上一抹别样色彩,也见证了一段跨越身份与境遇的文学奇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形象、情感的能力
B. “主要原因是他无法把眼前陌生人的形象同诗人联系在一起”错误。“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起过他”“今天他突然出现在杜甫面前,杜甫感到无限惊奇”由此可知,杜甫是因为传闻中的人突然出现在面前感到惊奇,并非是对眼前这位陌生人的诗人身份质疑。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杜甫认为陈子昂和李白的诗为苏涣作诗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错误。根据原文,杜甫苏轼听到苏涣读的诗“可以说是陈李之外,又树立了 一个新的旗帜”,是对这首诗内容何风格的肯定,而非“陈子昂和李白的诗为苏涣作诗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1)从结构角度,“过去”情节交代苏涣背景经历,为他诗歌内容 出处和写作动机埋下伏笔,并自然过渡到后来杜甫对他的诗进行赏析的桥段,推动故事展开。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金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