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材料二: 孔子并没有排斥或批评宗教(这是在当时不免为愚笨之举的),但他实是宗教最有力的敌人,因他专从启发人类的理性作功夫。中国经书在世界一切所有各古代经典中,具有谁莫与比的开明气息,最少不近理的神话与迷信。这或者它原来就不多,或者由于孔子的删订。这样,就使得中国人头脑少了许多障蔽。从《论语》一书,我们更可见孔门的教法,一面极力避免宗教之迷信与独断,而一面务为理性之启发。 他总是教人自己省察,自己用心去想,养成你自己的辨别力。尤其要当心你自己容易错误,而勿甘心于错误。儒家没有什么教条给人;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一条而已。除了信赖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赖其他。这是何等精神!人类便再进步一万年,怕亦不得超过罢! 请问:这是什么?这是道德,不是宗教。道德为理性之事,存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信仰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中国自有孔子以来,便受其影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这恰恰与宗教之教人舍其自信而信他,弃其自力而靠他力者相反。 宗教道德二者,对个人,都是要人向上迁善。然而宗教之生效快,而且力大,并且不易失坠。对社会,亦是这样。二者都能为人群形成好的风纪秩序,而其收效之难易,却简直不可以相比。这就为宗教本是一个方法,而道德则否。宗教如前所分析,是一种对于外力之假借,而此外力实在就是自己。它比道德多一个弯,而神妙奇效即在此。在人类文化历史上,道德比之宗教,远为后出。盖人类虽为理性的动物,而理性之在人,却必渐次以开发。在个体生命上,要随着年龄及身体发育成长而后显。在社会生命上,则须待社会经济文化之进步为其基础,乃得透达而开展。不料古代中国竟要提早一步,而实现比至难之事。我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正指此。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国以道德代宗教》)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和“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是人们认可的关于社会秩序以及保证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的最终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 B.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全社会形成了关于“我”和“人”平等与友爱的观念,并将它看成是普遍合理的“通则”。 C. “尊重”和“挚爱”只是在社会规范中后天形成和培养出来的,它只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果”而不是“因”,不能充当理性的依据和价值的本原。 D. 孔子将“孝”“悌”视为建立国家秩序和理性社会的心理基础,它源于血缘亲情符合道德理性,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孔子的删订,中国经书里最少不近理的神话与迷信,这使得中国人头脑少了很多障蔽。 B. 孔门主张依赖自己的理性反省自求,养成人自己的辨别力,从而避免错误。 C. 道德是理性的,靠人的自觉自律,这是宗教舍其自信而信他、弃其自力靠他力远不可及的。 D.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有一个较为进步的基础,中国文化才有了人类文化早熟的成就。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上述材料中关于儒家“道德”的一项是( ) A.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C.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D. “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4. 梁漱溟认为宗教在中国被道德替代下来,材料二是如何就此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古代中国文化实现人类文化的早熟的原因。 【答案】1. D 2. B 3. D 4. ①先从孔子对宗教的态度谈起,引出孔门对人类理性的启发,而这种理性的精神就是道德;②接着指出道德与宗教各自的特征:前者靠自觉自律,是理性之事,后者靠他力恪守教诫,是信仰之事;③然后通过对比指出二者的效用,道德虽为后出,但却达到了宗教达不到的高度。最后指出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在中国文化中以道德代替了宗教,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本文论述逐层深入,水到渠成。 5. ①依赖“礼”与“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来达到一种有条不紊、上下有序、协调和睦的社会;②血缘亲情是人的本性,它是符合道德理性的,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它可以从内向外层层推广,成为国家秩序和理性社会的心理基础;③将血缘上的自然亲情,扩展为一种相当普遍的感情。并且将这种超出“个人”而成为“社会”的处理关系的原则,看成是普遍合理的“通则”。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孔子思想中“礼”“名”与“仁”的关系,强调“仁”作为社会秩序的核心价值,源于血缘亲情的自然情感,进而扩展为普遍的道德原则。材料二则分析了孔子对宗教的态度,认为孔子通过理性启发,推动中国文化走上以道德代替宗教的道路,强调自觉自律的道德观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礼’和‘名’……是最终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错,材料一第一段指出“礼”和“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需要寻找一个人们共同承认的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孔子认为,真正的最终价值依据是“仁”,即“爱人”之心。他强调“礼”必须符合“仁”,“名”必须正因为符合“仁”,所以“仁”才是人们共同承认的、最终的价值依据。可见这种“礼”和“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并不是最终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 B.“全社会形成了关于‘我’和‘人’平等与友爱的观念”错,材料一第二段中说的是“当时相当多的人已经有了‘我’和‘人’平等与友爱的观念,而非“人们形成了”这一观念。 C.“它只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果’而不是‘因’”错,原文表述的是“如果它是”表示假设推理的过程,事实经由后面孔子认为依照孝悌的血缘亲情可以从内向外层层推演可知,“尊重”和“挚爱”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因”而不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