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诗诚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井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般而言,真实的历史被称为“史实”,而有关历史的记载被称为“书写”。毫无疑问,历史书写应以呈现历史真相为目的,但是因为真实的历史特别是历史的细节往往是复杂的,即使是历史现场的亲历者也只能从某一方面去书写。再考虑到书写者本人,历史书写必然带有书写者的主观偏好和价值判断。因此,通过研究历史书写来把握真实的历史,至少需要考虑书写者的主观视野和价值立场。
以往,世人对春秋史的理解主要借助于《春秋》《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史记》等传世文献的记载。又因为《春秋》记事简括,《公羊传》《穀梁传》重在解释“微言大义”,《史记》为汉人所写而相距春秋时期较远,所以《左传》就成为世人了解春秋史的重要桥梁,人们甚至认为《左传》就是春秋史的实录。
当今,日益增多的出土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春秋史书写文本。自从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现世以来,上博简、清华简、慈利简、枣纸简等春秋史文本不断呈现于世人面前,诸如清华简《系年》《郑武夫人规孺子》、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慈利简“吴语”、枣纸简《吴王夫差起师伐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如果再加上西晋时期出土的汲家竹书“国语”两篇,那么早期社会流传的春秋史文本将更加丰富多彩。从形式与内容来看,现出土的春秋史文本多呈散编形态,记事用语有时也欠准确,如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开篇点出晋楚交战之地在城濮,是一种“事后诸葛”的表达,比不上《左传》《史记》用语准确。然而,这些出土的春秋史文本却能促使我们反观《左传》的书写,进而准确把握《左传》的叙事特征和理性精神。
一个典型的例证便是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不同:两者都涉及郑庄公、郑武夫人以及郑国大臣,然而两者对这些人物关系的描述显然有别。简文中的母子关系和谐亲密,郑武夫人处处为儿子的未来忧心,教诲儿子的言辞饱含恳切和真诚,对大臣也是充满信赖;郑庄公对母亲的教诲言听计从、遵诲行事,对大臣更是恭敬有加、委以重任;同样,郑国大夫也很体谅国君、谦让有礼,“各恭其事”而不专权恣肆。简文呈现出郑庄公朝堂一派母慈子孝、君惠臣忠的政治局面。也许可以认为简文中郑武夫人的教诲是包藏祸心,郑庄公的遵诲而行是阳奉阴违,郑国大夫的谦器让权是规谏提醒。然而,这一阐释无疑是以《左传》的叙事为参照的,从简文的用语、称谓以及人物的言辞口吻看,难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反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叙事,书写者使用“初”字,将事件的起点追踪于“郑武公娶于申”,随后依次叙述郑庄公与母亲、共叔段的矛盾,以此揭示三人虽为至亲,但矛盾早在郑庄公出生的那一刻就已形成,根本无法调和与解决:面对母亲、共叔段的咄咄逼人,大臣与郑庄公结成同盟,适时而动以至平定叛乱。相较于简文记述的郑庄公即位之初的情形,《左传》的叙事前后勾连,将长时段动事件连缀一体,以至形成严谨的因果链条,即《左传》对“郑伯克段于鄢”的书写,早已不是“原始的历史”,而是使用理性叙事将历史书写为一个“合理”的过程。


浏览完整试题与简文重在呈现母子、君臣关系的和谐相比,《左传》的叙事视野更加冷峻、理性,它揭示出政治权力斗争中的残酷与无情:面对权力,母子之爱、兄弟之情消磨殆尽,“亲亲”原则早已被抛之九霄。“礼崩乐坏”的历史真相从冷静的叙事中展露无遗,也许是担心读者没有体会到这一社会现实,《左传》的书写者又通过解释《春秋》的“书曰”来强调郑庄公和共叔段本为兄弟,人们却难以使用兄弟关系来评判二者的关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文章《史实与书写:<左传>春秋叙事的价值建构》)
材料二:
《左传》作为一部历史叙事的皇皇巨著,实现了历史记言到历史叙事的飞跃。它采用“寓论断于叙事”艺术手法,使得《左传》一改《春秋》“微言大义”晦涩难懂的局面,实现了“见之于行事而深切著明”的新局面。
“寓论断于叙事”并不是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剪裁客观具体的史实不着痕迹的寄托自己的褒贬态度。每一个论断都是由具体的客观的事实组合起来的,即便是很小的细节都隐含着论断。
《左传》是以《春秋》为依据,对其所记载的史实内容扩展补充而书写成的。《春秋》虽重微言大义,但记事过于简约。《春秋》仅仅记载事件的结果,而对其中的是非曲直一“字”带过,除此之外更无任何议论。后人无法通过简单的记载理解其中的是非褒贬之意。正如司马迁所言,“左氏具论其语”,《左传》便是对其中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补充说明。
《左传》不仅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还在理解事件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一些带有道德倾向的论断之语,即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仲尼曰”“孔子曰”“礼也”“非礼也”等形式展现出来。由于评论形式不一,为了方便论述,将这一评论概括为“君子曰”。除此之外,《左传》作者还通过凡例、“君子曰”“礼也”“非礼也”等义例及评价的归纳分析,考察其所解内容及传释方式,以期望了解《春秋》的“微言大义”。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至高无上的权利已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君子们面对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局面,不得不对当时的一些不符合礼乐制度的行为加以道德上的谴责,于是便产生了一些类似“君子曰”的道德评论之语。但是仅仅通过道德评论并不能完全使世人信服,辅之以史实则更加具有说服力。叙事内容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这就是所谓的“寓论断于叙事”的艺术手法。
徐复观在其《两汉思想史》中提到:“左氏之传《春秋》的第一种方式是以补《春秋》者传《春秋》。”徐复观所说的这种形式与“寓论断于叙事”艺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在补充历史史实,让后人对《春秋》的内容有所认识与了解。徐复观还专门举例“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他指出“左氏对此事之经过,做完整而委曲的叙述之后,按诸事实经过的曲折,其评断自然归于平实”。可见“寓论断于叙事”与“君子曰”都是为了补充解释《春秋》的艺术手法,二者虽形式不同,但是作用却相同,即惩恶而劝善的教化作用。张素卿认为《左传》的解经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则直接论说经义;二则叙事以解经。可以说,《左传》解释《春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书法评论解经,主要方式有凡例、书法名称以及“君子曰”等评论;二是利用叙事解经,即在叙事过程中把其中的是非褒贬之义给表达出来,即“寓论断于叙事”。所以者认为“君子曰”与“论断于叙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为了解经传经而产生的,只不过一个直白一个含蓄而已。
(摘编自刘杰《左传》“寓论断于叙事”艺术手法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书写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直相,这一方面是因为历史细节往往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书写者的主观视野和价值立场不同
B. 《公羊传》《榖梁传》重在解释“微言大义”,《左传》则是对史实内容有所扩展补充,成为世人了解春秋史的重要文献。
C. 春秋时期产生了一些对不符合礼乐制度的行为的类似“君子曰”的道德评论之语,这种道德评论并不能使世人信服。
D. 《左传》大抵是根据《春秋》中记载的只言片语将其中的历史史实连缀起来,于史实的叙述中使人明白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之所以没有《左传》《史记》用语准确,是因为《成王为城濮之行》全篇采用了“事后诸葛”的写法。
B. 从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的用语、称谓以及人物的言辞口吻中,很难看出对郑武夫人、郑庄公的负面评价。
C. 相较于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左传》对“郑伯克段于鄢”历史事件的描述更能体现“寓论断于叙事”的特点。
D. 将《左传》和《春秋》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把握《左传》的历史叙事特点。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寓论断于叙事”的一项是( )
A. 烹(桑)弘羊,天乃雨
B. 夫为将三世者必败。必败者何也?必其所杀伐多矣,其后受其不样。
C. 及闻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 者,族矣。”
D. 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输之,命以义夫!
4. 材料一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意图。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春秋》与《左传》在历史书写上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褐纸鸢
牛维佳
有一次,日军得到了一个准确的情报,说八路军有部队在这一带,就进行了偷袭,但奇怪的是八路军好像天上有眼,总能突围顺利撤出。八路军怎么知道日本人的兵力部署?那是因为鸟兽也在助力八路军,每次突围都有鹰隼在空中出现。日本人总是落空,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个传说是真事,现在的学生都知道……
两杯酒下去,牛仔终于没忍住,问方老那个高飞就那么死了,老部队的战史是否有他这一笔。
方老说,战史会写凭个风筝就打败敌人?你历史怎么学的!①但老区这边应该知道他高飞做的事,这就是我这一趟要做的,这泥巴里还有他的肉呢。再不来就真没机会了,小子!赶个清明节呀。
山上是陵园,山下有个烈士英雄事迹陈列馆。方老让小肖扶着走了进去。里面从大革命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一直到现在,布置了六大展区。方老浏览到抗战的部分,久久不舍离去。


展开余下试题小肖问他找到了他们部队的事迹没有。方老紧闭着嘴没吭声。
方老突然提出要找纪念馆负责的人。
方老请他查查几个烈士名,其中包括他一路都在说的高飞。馆长招呼来一个负责资料的年轻人在电脑上查,结果一个都没查到。馆长表示他们这里还有一个无名烈士区,在山上最高处,可以去看看。
他说,这个纪念馆是否能腾出一块展出一只纸鸢风筝。
馆长也提出了牛仔和小肖一直想知道但又没敢问的问题:那个高飞真的不在了吗,就在那次战斗中?方老眯着眼凝视着他,什么都没说。
不一会儿一个褐色的纸鸢就飞了起来。
让大家欣慰的是,这近看黑乎乎略显笨拙的纸鸢十分好用,一阵风过来就上了天,上得越高越像只真正的鹰鸢。简直和真的没两样。牛仔说,我的天,您变魔术呢!
方老意料之中地说:高飞能教,我就能学,这不是事!你以为我们打游击整天带着风筝跑?我们带上这些东西,现做现成,动作不快能成?高飞的纸鸢系列通讯法不但对炮兵管用,对整个部队的通信联络都是一个魔幻般的提升。
方老看了看烈士墓,那是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小山。②山上墓碑一排排如阶梯般布满了小山的南面,在满山的树荫下就像一张张静默的脸。他幽幽沉沉地说,这个纸鸢曾经立过大功,而首先利用纸鸢干掉日本人的人就在那里——他指了指山顶上,那是馆长说的无名烈士墓。此时一片乌云从山背面飘来,带来丝丝的雨。
馆长建议方老回到屋里避雨,方老反而从他手中要回了风筝的线轱辘。借着不断吹来的山风,认认真真的把纸鸢迎着风渐次放得更高。
他说:这山我也爬不动了,就是上去了也见不着谁,就让这个纸鸢上去打个招呼好了。有认得它的就知道我来了,高飞那小子就不用说了。叹了口气,他又嘀咕道:高飞啊高飞,你小子怎么就没了,就是没了你现在也应该看得见,你那脑瓜儿不是很管用吗?……
雨又大了点,牛仔劝他雨停了再出来接着放。方老说,闭嘴美国佬!下雨是有人在落泪,七十多年了我是第一次回来,落泪是有人见到了我你明白吧。
他说的见到他的人一定在无名烈士墓里,就包括了高飞。牛仔原想贫嘴说,你唯物主义今天也信神了?但此时却把话吞下肚子。
方老的褐纸鸢垂眸向下,似乎领会了方老的意思,只见它摇头摆尾,扶摇直上,越飞越高。渐渐地超过了山顶的纪念碑,俯瞰着烈士墓和整个山峦,山上布满了嫩黄的迎春花和各式花色的雨伞。方老满脸都是雨水,水滴让他眯着眼,又顺着脸颊滴落下去。小肖几次把雨伞伸来都被他推开。
来扫墓的人都看见了方老的风筝,他们发现那褐纸鸢摆啊摆的,摆出一阵大风,不一会儿把乌云摆走,把太阳摆出来了。一块湛蓝的天空越变越大,像块被擦拭过的宝石。乌云刚才还在涌动,不知不觉就缩回大山深处,只留下情怀不退的薄雾水汽如烟似胶。来扫墓的孩子看见雨停了,高兴地直叫,被老师按住。
方老吩咐把他没喝完的白酒大而广之地洒在烈士墓地上。突然小肖喊了句:你看!还有几只呢!大家抬头去看,在头顶上那块蓝天上果然还有另外两只褐纸鸢,和方老这只极为相似,正在缓缓攀缘而起。
方老仰起头看了看,表情先是迷惑,之后变得十分严肃。他指了指风筝升起的山顶,问馆长那是谁的风筝。馆长也是很奇怪,表示一无所知。牛仔也感到似乎发生了什么,也问馆长,往年是不是也有人放这种风筝。馆长回答说好像吧,他也不记得了……他索性沿着正对着山顶纪念碑的水泥阶梯路上了山。
不多久,山上的纸鸢徐徐落下,接下来馆长带着几个少年从石阶路上走下来。
其中为首的一个少年手持纸鸢,满脸好奇地来到方老身边。
方老看看他手中的纸鸢又看看他:我问你小家伙,谁让你们来放风筝的?
他说他们学校一直就有这个传统,每年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就鼓励学生放放风筝。最好放褐色的纸鸢。据老师说,这个传统有几十年了。那是因为几十年前有一位老革命来学校讲传统课,说到八路军当年打仗用褐纸鸢传递消息什么的。到了现在,每年清明节他们学校放风筝的人还有不少。不光他们学校,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带不少学生把这当成了民俗,却没几个知道几十年前那场传统课的事,以为放放风筝可以登高开智……
方老走到陵园中道停下,此道正对着山顶纪念碑,他嘴里嘀嘀咕咕地看了半天。最后杵着拐杖颇为费力地鞠了三鞠躬,小声告知说:……老天让我活这么久做什么,就是让我来收收摊儿,给后边的人道个明白……嗨,这不,咱们越走越近了。别急,将来见面说……说到这方老突然打住了,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纪念碑的上空又多了不少风筝。除了褐纸鸢,还有许多蝴蝶的、蜈蚣的、孙悟空的等等,五颜六色的,使得天空斑斓多彩,热热闹闹,生龙活虎。他杵杖临风,抬首仰望,好像自己也加入了这些风筝之中,在居高临下地和高飞他们打着招呼。③他凭空问了一句:今夕何年啊,你还是那么年轻……
一只云雀当空一鸣,掠顶而过。方老仔细听了听之后,这才用拐杖把地上的几只落叶拔到路边的草丛,然后转身走了去。
自此以后的几年,一直到现在,在这个陈列馆的抗战部分多了一块出来。上边挂着一只腾空而起的褐纸鸢,还配有方老口述历史的文字和图片。④图片上方老坐在椅子上制作风筝,还意味深长地扫了一眼镜头,那是历史的一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设置悬念,传说增添了阅读趣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生动详细地再现了战争场面,并且引出人物高飞。
B. 小说采取直接描述的方法,描述高飞运用纸鸢传递情报的故事,塑造高飞这位革命先烈机智英勇的英雄形象。
C. 褐纸鸢从传说变成了现实,小说构思高超,内蕴丰厚。但高飞不是传说,他和千千万万个无名烈士一起,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D. 小说将方老去扫墓的故事套在英雄高飞的故事中,运用探寻式叙事结构讲述英雄高飞的故事及其原委,形成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应该”“还有”说明这一片土地,浸透了军人的信念和智慧,“再不来”“真没机会”,是老人要在生命的终点到来之前做个了断。
B. 句子②“墓碑一排排”“一张张静默的脸”体现了英勇抗战的烈士之多、牺牲之大,让人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
C. 句子③中借“今夕何年”表明方老与战友对话跨越了时空,“你还是那么年轻”,显示高飞的革命精神永葆青春、代代传承,一句话蕴含极大的情感力量。
D. 句子④中“历史的一瞥”,方老从历史的角度、以全知视角叙述了抗日战争中无名英雄的故事,倾注了深厚的革命情怀。
8. 小说以“褐纸鸢”为题,有何意蕴?结合文本,请加以梳理概括。
9. 本文构思新颖,结构奇特,两种视角互为对比,形成张力。请以“亲历者和追随者”的视角加以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展开余下试题(《墨子·兼爱》)
材料二: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
(《墨子·若爱》)
材料三: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
子墨子曰:“子之义将匿邪,意将以告人乎?”
巫马子曰:“我何故匿我义?吾将以告人。”
子墨子曰:“然则一人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利己;十人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利己;天下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利己。一人不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十人不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天下不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说子亦欲杀子,不说子亦欲杀子,是所谓经者口也,杀常之身者也。”子墨子曰:“子之言恶利也?若无所利而不言,是荡口也。”
(《墨子·耕柱》)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天下祸篡A怨恨B其所C以起者D以不相爱E生也F是以G仁者H非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恶施不孝”中的“恶”读wū,相当于“何”“怎么”;“人必从而恶之”中的“恶”读wù,意为“憎恶”。
B.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其中的“弟子”是“弟弟、子女”的意思,和《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意思不一样。
C. 在“犹有大夫之相乱家”中,“乱”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混乱,扰乱”,与“既以非之,何以易之”的“非”用法相同。
D. “此何难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不吾知也”的句式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反面立论,认为社会祸乱起因于人们不相爱,然后从反面论证,最终推导出唯有兼爱方可止乱致治的正面结论。
B. 材料二中,当仁者不认同墨子的观点时,墨子通过举例来论述自己的理想蓝图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C. 材料三中,墨子把巫马子放在了自己 对立面,与之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展现出了自己的辩护技巧和思想方法。
D. 墨子在先秦诸子中,表达风格自成一家,一方面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密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2)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
14. 结合墨子 观点,分析材料三中巫马子思想的不同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东风第一枝·春雪
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着山阴①,后盟遂妨上苑②。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注]①“旧游”句:《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②“后盟”句:司马相如赴梁王兔园之宴以践约,因值雪天而迟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以细蒸的笔触,绘形绘神,写出春雪的特点,以及雪中草木万物的千姿百态。
B. “行天入镜”取白唐代诗人韩愈《春雪》中 “入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侧面体现出池面桥面积雪的特点。
C. “料故园”一句,宕开一笔,以“料”字领起,展开想象。睹物伤情,异乡沦落之感溢于言表。
D. “恐风靴”一句,暗示即使到了挑菜节,仍是寒气未褪,人心倦出的因素仍在,暗示出词人心境在这大地复苏时节的凄凉仍旧。
16. 咏春雪与咏雪不同,除了不离雪外,还必须不离春天。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紧扣这两方面来歌咏春雪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家提倡“忠恕之道”,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向子贡阐明“恕”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并认为“恕”虽仅一字,但可终身践行。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都以行走为喻,阐明学习、生活中积累的重要作用。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人事变幻、江水永恒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血浓于水、 A ,香港的命运从来都同祖国休戚与共。1997年,香港回归,步入同国家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大道。回归后,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亲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今天,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活力香港朝气蓬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①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②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堡垒。③27年间,世界形势瞬息万变、波谲云诡,④但祖国的支持始终未变。⑤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抵御亚洲金融风暴⑥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⑦每当香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⑧祖国都 B 、果断帮助,帮其化解问题、渡过难关。
“‘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祖国强大了,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足了,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多了。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祖国一直为香港 C 。
18. 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爱国者治港”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透彻精辟而振聋发聩。
B.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C. 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D.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选文第二段有两处有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诗诚联”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