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能被背景限定探寻诗歌意义诠释的途径,只是因为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 B. 经典抒情诗歌之所以能传唱不绝,不是因为其背后有来自其时代的支撑,而是因为其本身拥有完足的意义。 C. 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同时也吸收和转化了其他文本,这其中便包括了历史背景。 D. 背景批评固然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之一,但不应让背景替代审美主体的阅读、理解和感悟。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个人经历、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等都属于诗歌“背景”的范畴,会对诗人产生种种影响。 B. “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整个文化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渗入创作,并受具体创作时的心境变形后在文本中留下“印迹”的过程。 C. 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忽略了文学本身经由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而得到的意义。 D. 承认“诗无达诂”有助于避免给诗歌贴标签,避免刻板分类对诗歌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的消解, 尽管这可能带来解读的不确定。 3. 下列选项对诗句的解读,不太适合作为划线句论据的一项是( ) A. 宋之问《渡汉江》所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经查证,表达的是诗人于公元706年从流放地私自出逃,途经汉江时惴惴不安的心情。 B.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所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呈现的是诗人晚年因被人诽谤而请友人去洛阳为其表白心迹的恳切。 C. 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认定为旨在影射南朝时期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幻和诗人渴望重返政坛的迫切。 D. 杜甫《登岳阳楼》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景壮阔,描绘出洞庭湖的浩渺无际,令人玩索不尽。 4. 请简要分析概括本文的行文脉络。 5. “诗无达诂”是什么意思?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我们应如何阅读一首诗。 【答案】1. D 2. C 3. D 4. ①提出问题(第1段):诗歌的解读是否一定依赖背景分析?②分析问题(第2、3段):诗歌是无需背景支撑便可自给自足的文本,背景的过度介入反而破坏意义理解的可能;诗歌写作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背景分析则将这个活动过程简化,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发挥的作用。③得出结论(第4段):背景分析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之一,但绝不能独揽意义的解释权(不能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钥匙)。 5. ①“诗无达诂”意为诗歌难以形成一个确切的解释。②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立足自身经验,关注 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获得审美共情。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诗歌与背景之间的关系,质疑传统上过于依赖背景进行诗歌解读的做法。作者强调,诗歌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能够传递普世情感,背景不应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通道。通过例举李商隐的《无题》,文章指出背景批评可能限制理解的多样性。作者呼吁以开放的心态欣赏诗歌的语言和情感,而非拘泥于其历史背景,倡导多元视角的诗歌阅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只是因为……”错误,因果表述过于绝对。“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只能视为原因之一。 B.“经典抒情诗歌之所以能传唱不绝,不是因为……而是因为……”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可知,只能表明经典抒情诗歌不需背景支撑就可以拥有完足意义,而不能直接得出经典抒情诗歌传唱不绝的原因就是“拥有完足意义”,作者并无此意。 C.“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错误,曲解文意。结合原文“尽管语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可知,“语言的‘指涉性’”使“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诗歌文本的自给自足这个结果不是语言的“指涉性”带来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错误。由原文“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可知,原文没有因果关系,“导致”强加因果。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划线句的意思:在诗歌解读的过程中,创作背景即所谓的真实历史的过度介入,会妨碍诗歌欣赏的自由,损害诗歌的审美魅力。 选项ABC中的诗句本身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魅力,用明确的历史事件标定情感指向,反而让这三首诗都成了个人隐私的实录,即“‘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 D.虽然也涉及对当时背景的暗示,但诗歌本身在写景层面的审美性并没有被消解。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