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7-25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逐题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阅读一首诗或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
这个诗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背景”分析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毫无犹豫地信手拈用,而很少有人质疑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事实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二者之间并没有谁决定谁的因果链条,“背景”只是阐释者借以理解诗歌的途径之一,意义的历史和语言的历史、审美的历史一样,并非当时的真实而是现时的理解,所以我们应当再次追问的是: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尽管语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但背景历史却只是“其他文本”之一,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以背景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像自由、生存、自然、爱情等等,它的语言文本只须涉及种种情感与故事便可为人领会,一旦背景羼入,它的共通情感被个人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坏了意义理解的可能,正像尼采在《历史的使用与滥用》里说的,有时人们不得不学会忘却,因为有时过多的记忆损害了人的自身创造力。而在文学里,过多的背景记忆正妨碍了诗歌欣赏的自由,使阅读者在历史专制下不得不被背景耳提面命。
像李商隐《无题》,当批评家用窥探王茂元家婢女或窥探入道女冠的“背景”参与解释时,诗歌就失去了永恒的魅力而只成了隐私的实录,“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而“善”也有可能在“真”的道德尺度下被无情勾销。可是,人们读诗是为了读诗而不是为了通晓历史,既然诗歌是一种文学文本,充其量有一些虚构的历史痕迹,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历史”来取代它呢?
既然诗歌是“特殊语言构成的一个传情达意的艺术品”,那么,它在写作时就包容了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当然受到历史环境、个人经历的种种影响,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换句话说,整个文化都会在诗人心里留下痕迹,但是,这一切都必须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才能渗入创作,并受到诗人个人的禀赋、气质、性格这一磁场的扭曲,受到具体创作时极微妙的心境变形,往往迂回曲折,才在文本中留下极其含糊的“印迹”。诗史上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是,一个盛世的诗人未必总写快乐爽利的颂诗,一个衰世的诗人未必总写愁苦哀怨的讽刺,把“背景”看成是一种必然性规定性的“势力”或“靠山”,至少犯了两种毛病,一是把复杂的诗歌活动简化为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仿佛把活生生的诗人都当成了牵线木偶,把一出灵动万变的人生大舞台看成了死样呆气的牵线傀儡戏;二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
毫无疑问,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但是,意义毕竟是由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提供的,我们不应让背景替代人们的阅读与理解,更不应让背景越俎代庖地取代审美主体的感悟。换句话说,“背景”不应当成为“压倒”的力量,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钥匙。诗歌是一个开放的国度,这里没有大门,没有关闭大门的锁,更没有手持武器检查通行证的卫兵。克莱曼在《莎剧意象之发展》里说:“把诗歌与历史现象划分为一个个鸽笼般的系统,再把每一首诗上贴个标签,这样仿佛我们的理解便达到了最终目的,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错误。这一刻板的分解的分类破坏了有活力的感悟,使我们领会不到诗歌的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同样,背景之于意义也不是标签,而只是参考性的“提示”。在这里切忌犯“决定论”的毛病,把一种垄断的专制的权力轻易地交给了“背景”,却阻塞了其他通向“意义”的途径,以享有特权的历史学家的外在权威取代了诗人及作品的内在权威,在面对诗歌的时候,批评家还不如先行承认那句虽然令人尴尬但也令人轻松的古老箴言:“诗无达诂。”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能被背景限定探寻诗歌意义诠释的途径,只是因为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
B. 经典抒情诗歌之所以能传唱不绝,不是因为其背后有来自其时代的支撑,而是因为其本身拥有完足的意义。
C. 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同时也吸收和转化了其他文本,这其中便包括了历史背景。
D. 背景批评固然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之一,但不应让背景替代审美主体的阅读、理解和感悟。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个人经历、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等都属于诗歌“背景”的范畴,会对诗人产生种种影响。
B. “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整个文化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渗入创作,并受具体创作时的心境变形后在文本中留下“印迹”的过程。
C. 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忽略了文学本身经由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而得到的意义。
D. 承认“诗无达诂”有助于避免给诗歌贴标签,避免刻板分类对诗歌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的消解, 尽管这可能带来解读的不确定。
3. 下列选项对诗句的解读,不太适合作为划线句论据的一项是( )
A. 宋之问《渡汉江》所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经查证,表达的是诗人于公元706年从流放地私自出逃,途经汉江时惴惴不安的心情。
B.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所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呈现的是诗人晚年因被人诽谤而请友人去洛阳为其表白心迹的恳切。
C. 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认定为旨在影射南朝时期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幻和诗人渴望重返政坛的迫切。
D. 杜甫《登岳阳楼》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景壮阔,描绘出洞庭湖的浩渺无际,令人玩索不尽。
4. 请简要分析概括本文的行文脉络。
5. “诗无达诂”是什么意思?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我们应如何阅读一首诗。
【答案】1. D 2. C 3. D
4. ①提出问题(第1段):诗歌的解读是否一定依赖背景分析?②分析问题(第2、3段):诗歌是无需背景支撑便可自给自足的文本,背景的过度介入反而破坏意义理解的可能;诗歌写作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背景分析则将这个活动过程简化,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发挥的作用。③得出结论(第4段):背景分析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之一,但绝不能独揽意义的解释权(不能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钥匙)。
5. ①“诗无达诂”意为诗歌难以形成一个确切的解释。②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立足自身经验,关注 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获得审美共情。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诗歌与背景之间的关系,质疑传统上过于依赖背景进行诗歌解读的做法。作者强调,诗歌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能够传递普世情感,背景不应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通道。通过例举李商隐的《无题》,文章指出背景批评可能限制理解的多样性。作者呼吁以开放的心态欣赏诗歌的语言和情感,而非拘泥于其历史背景,倡导多元视角的诗歌阅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只是因为……”错误,因果表述过于绝对。“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只能视为原因之一。
B.“经典抒情诗歌之所以能传唱不绝,不是因为……而是因为……”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可知,只能表明经典抒情诗歌不需背景支撑就可以拥有完足意义,而不能直接得出经典抒情诗歌传唱不绝的原因就是“拥有完足意义”,作者并无此意。
C.“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错误,曲解文意。结合原文“尽管语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可知,“语言的‘指涉性’”使“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诗歌文本的自给自足这个结果不是语言的“指涉性”带来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错误。由原文“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可知,原文没有因果关系,“导致”强加因果。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划线句的意思:在诗歌解读的过程中,创作背景即所谓的真实历史的过度介入,会妨碍诗歌欣赏的自由,损害诗歌的审美魅力。
选项ABC中的诗句本身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魅力,用明确的历史事件标定情感指向,反而让这三首诗都成了个人隐私的实录,即“‘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
D.虽然也涉及对当时背景的暗示,但诗歌本身在写景层面的审美性并没有被消解。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第①段提出问题,第②③段分析问题,第④段得出结论。
结合第①段“阅读一首诗或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可总结为:提出问题,诗歌的解读是否一定依赖背景分析?②③段分析原因:
第②段“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过多的背景记忆正妨碍了诗歌欣赏的自由,使阅读者在历史专制下不得不被背景耳提面命”可总结为:诗歌是无需背景支撑便可自给自足的文本,背景的过度介入反而破坏意义理解的可能。第③段“在写作时就包容了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把‘背景’看成是一种必然性规定性的‘势力’或‘靠山’,至少犯了两种毛病,一是……二是……”可总结为:诗歌写作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背景分析则将这个活动过程简化,忽略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发挥的作用。
第④段“毫无疑问,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背景’不应当成为‘压倒’的力量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钥匙”可总结为:背景分析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之一,但绝不能独揽意义的解释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①“诗无达诂”,汉人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的话,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此处是说在面对诗歌的时候,难以形成一个确切的解释。
②由“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可知,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由“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可知,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由“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像自由、生存、自然、爱情等等,它的语言文本只须涉及种种情感与故事便可为人领会”可知,立足自身经验,关注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获得审美共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雪地追踪
曲波
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太空被雪混成了一体。
一铺关东山式的四合大炕上,坐着小分队的全体队员。东间里,少剑波独自一个人,在一块不很大的地上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作出什么决定不可。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这些表情在交替翻腾,反映着他内心的思绪。
从对许大马棒匪伙的审讯中,本来已经确定了第二步的前进方向和打击的目标,但几天来初冬的小雪,却刁难了少剑波素来的神速果断。它每天拂晓总是下一阵,下到地上又不融化,它成了未来雪原的奠基层,这是东北雪的一大特色。
由于这样,小分队的任何行动,将会在地上留下脚印,那时小分队就不是一支神不知鬼不觉的飞箭,而会成为一队有形有踪的猎人。这样来对付数倍于我的狡猾残忍的匪徒,是一种极大的不利。
“雪!成了敌人的义务‘情报员’,又成了暴露小分队秘密的‘奸细’。”几天来少剑波的内心在对这种情况发怒,行动一直未决。寻找和抓住行动的机会,成为少剑波十数天来思考的中心。今天的大雪来临,是少剑波决定问题的时刻了。
“警卫员!”少剑波以一副坚韧自信的神气喊道。
“有!”高波从西间跑过来,站在门框旁静等首长的命令。
少剑波没言语,他那果断的神气,顿时迟疑下来。他谨慎地从衣兜里再次掏出那封信,看了又看,然后坐在炕沿上,拐肘支着小炕桌,瞅着信上的每一句每一字,在细细地琢磨。
高波看到首长又在考虑,便轻轻地退回西间。
身旁的火盆,吐着蓝色的火焰,少剑波点着头,瞅着信,默默地念着:“……你是青年,我们所担心的主要是你的急躁和轻率。因此应特别告诫你,侦察要准,判断要稳,打击要狠。
当你还没有确实把握之前,切忌盲动。千万不要忘了,你的小分队任何一点气味也不要被敌人嗅到。雪地在这方面给了你困难,同样反过来也给了极大的便利,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
少剑波觉得眼睛一阵明亮,全身兴奋地跳下炕来,自语地说:“首长英明,远隔千里,一句话解决了我的难题。”他把桌子一推,以最坚定的语气喊道:“高波!白茹!”
“有!”
“都过来!”
高波、白茹一齐来到东间。
“你们要知道,”少剑波满面欢笑没头没脑地说,“关键问题在于咱们如何利用它,对吗?……现在不是给咱们戴奖章的时候,那样咱们会昏迷,现在应是批评再批评,你们说对不对?”
高波、白茹被少剑波没头没脑的几句话,说得也不知怎样答对,只是瞪着奇疑的四只眼睛抿嘴笑了笑。少剑波再看了一下门外的大风雪,头一点,用特别兴奋的声调命令道:“好时机,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
“是,”高波复诵道,“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说着行了军礼,跑出去。
各小队接到命令,急速整装。战士们都显出一种疑问的神情,“为什么这样大的风雪要出发呀?”
少剑波再次细细地校对了一下地图上所标的红线,再次测了测指北针的方向度,当他自信不会有任何误差时,然后他坚决果断地自语道:“决定了!”一面紧张地整装。当他把一切装备佩带好,便向屯东走去。四合大炕的屋子里,战士们在精神紧张地等待着。
“立正!”当少剑波走进来,杨子荣一声口令,战士们向首长行注目礼。少剑波还了礼,轻道一声“稍息”,便立在四合大炕的地中央。战士们在炕上,窗台上,炕沿上,地上,站着,坐着,或单腿跪着,蹲着,静等着少剑波讲什么。
“同志们,”少剑波的神情突然特别焕发,“时机到了!现在我们立即出发,到敌人看不到我们而我们却能找着敌人的地方去,再给他来个比奶头山更干净的歼灭战。”
战士们一阵兴奋的微笑。“越快越好!”
少剑波微笑着看了看窗外的大风雪,战士们的视线也被拉到窗外。
“大雪!”少剑波道,“本来是我们行军中的敌人,但今天它却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力量。依靠它可以发现敌人的踪迹,依靠它又可以隐蔽咱们自己的踪影,这就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便利于我们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战士们怀疑的神情消散了,顿时精神焕发。
少剑波又幽默逗趣地道:“当然啦!有一利,必有一弊,交这样一个生疏的朋友,就必得有点花费。咱们也别小气,花费就花费点吧!咱这位朋友不要别的,就是要咱们的力气和意志。”
战士们的笑声中,少剑波坚毅地抖动了一下肩膀。
“咱这朋友,”少剑波继续道,“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又有点欺软敬硬。
只要你有硬骨头,给它力气,它就会佩服你是好汉,它就会尊敬你。谁要是装孬种,它就越抽谁的后腿。”大家被剑波这番有趣的比喻,逗的大笑起来。
“我们今天的行军中,要摸摸我们这位新朋友的脾气,从而想办法驾驭它,利用它多给我们些帮助。这就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寻找窍门,创造雪地行军战斗的经验。现在我命令,出发!”


展开余下试题战士们在旺盛刚毅的气氛中,冒着纷纷正盛的落雪迈入滔天倾地的大雪原。小分队的影子,在弥漫无边的林海雪原里,像几十颗黑点,蠕蠕前进。
(节选自《林海雪原》,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对大雪纷飞环境的描写,为下文写少剑波内心的焦虑以及他后来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B. 少剑波再次阅读首长给他的信,从中获得了启发,让他想到雪地虽然造成了困难,但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以化劣势为优势。
C. 少剑波用坚韧自信的神气喊警卫员进来,但又迟疑不语,表明此时他的思考还没有完全成熟,反映出他性格上有些优柔寡断。
D. 能将大雪这种行军敌人转变为朋友,反映出少剑波及小分队战士们的勇敢与智慧,体现出他们身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 关于文中结尾部分少剑波谈论大雪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剑波说大雪可以变成朋友、力量,这与上文写他反复看首长的信的情节相照应。
B. 少剑波幽默、智慧的讲话打消了战士们心中对恶劣天气的畏惧,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
C. 少剑波的分析具有指导性意义,为下文写战士们精神焕发,在旺盛坚毅的气氛中进行雪地行军战斗做了铺垫。
D. 少剑波此时的自信、智慧,与上文他犹豫不决形成反差,这样的人物描写更显真实。
8. 试分析小说情节设置的技巧。
9. 《林海雪原》这篇小说始终洋溢着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B
8. ①设置悬念。文章开头描写少剑波一个人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作出什么决定不可,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到底在思考什么,下什么决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突转。在小分队无法完成剿匪,陷入两难境地之时,少剑波再次阅读首长给他的信,从中获得了启发,通过一封信让故事实现突转,情节曲折生动。③前后呼应,开头“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 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结尾“纷纷正盛的落雪”“弥漫无边的林海雪原”都写到漫天大雪,前后呼应。④以语言(对话)、心理描写来展开情节。全篇都是围绕少剑波的心理变化展开的,如“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又以他的语言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9. ①从环境角度来说,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漫天飞雪的自然环境,以精妙生动的笔触创造性地描摹了东北大雪的场景,营造了浪漫氛围。“战士们在旺盛刚毅的气氛中,冒着纷纷正盛的落雪迈入滔天倾地的大雪原”,衬托出战士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②从人物角度来说,小说运用大量带有夸张和煽情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塑造少剑波这一代表性人物,如文中少剑波为激励战士的一番讲话,带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③从情节角度来说,在面对大雪造成的困境时,少剑波通过反复阅读首长的信,突然就找到了解决办法,情节带有艺术夸张色彩,体现出小说浪漫主义的基调。
【解析】
【导语】文章节选自《林海雪原》,以大雪封山为背景,通过对少剑波内心挣扎和最终决策的描写,表现出他从困境中找到突破口的过程,彰显了革命者的智慧和乐观精神。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相辅相成,增强了情节的张力。少剑波从犹豫到果断体现其成长与领导才能,结尾部分则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现了革命团队在逆境中保持的坚定与幽默,富含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反映出他性格上有些优柔寡断”错误,少剑波坚韧自信的叫来警卫员,又迟疑,是因为想到信里首长担心他急躁和轻率,体现出他的小心谨慎。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B.“打消了战士们心中对恶劣天气的畏惧”错误,文中并没有表现出战士们畏惧恶劣天气,“畏惧”无中生有。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情节设置技巧的能力。
①设置悬念。首先文章一开头描写“少剑波独自一个人,在一块不很大的地上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作出什么决定不可”,设置悬念,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到底在思考什么,下什么决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情节突转。接着表明因为下雪,小分队无法完成剿匪,陷入两难境地,少剑波再次阅读首长给他的信,少剑波觉得眼睛一阵明亮,“首长英明,远隔千里,一句话解决了我的难题”从中获得了启发,情节因首长的信而突转,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③开头“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结尾“ 纷纷正盛的落雪”“弥漫无边的林海雪原”都写到漫天大雪,前后呼应。
④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少剑波,全篇都是围绕他的心理变化展开的,如“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又以他的语言推动情节发展,而其他战士的反映更好地衬托出少剑波的英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从环境角度来说,开头“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结尾“ 纷纷正盛的落雪”“弥漫无边的林海雪原”都写到漫天大雪,营造了浪漫氛围,“战士们在旺盛刚毅的气氛中,冒着纷纷正盛的落雪迈入滔天倾地的大雪原”,衬托出战士们不怕困难,能将大雪这种行军敌人转变为朋友,体现出他们身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②从人物角度来说,小说运用大量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少剑波这一代表性人物,如文中“本来是我们行军中的敌人,但今天它却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力量”少剑波为激战士们将大雪比作新朋友,战士们听后怀疑的神情消散了,顿时精神焕发,他们一下子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些情节和人物设置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浪漫色彩。
③从情节角度来说,在面对大雪造成的困境时,“少剑波点着头,瞅着信,默默地念着:‘……你是青年……’”少剑波觉得眼睛一阵明亮,“首长英明,远隔千里,一句话解决了我的难题”少剑波通过反复阅读首长的信,让他想到雪地虽然造成了困难,但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以化劣势为优势,这样的情节有很大的艺术成分,体现出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
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曰:‘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
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之谓也。”
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对曰:“千乘之君, 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问问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宁波”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