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福建省晋江二中、奕聪中学、广海中学、泉港五中、马甲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
泉港五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考
高二年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④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
⑤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地遗憾。
⑥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材料二:
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
浏览完整试题
②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
③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④现代性社会的人类认同显示出各种流动性的标签和迹象。时空分离打破了人类认同的传统格局,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血缘性的交流模式,使得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人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异质文化,引发了认同选择的危机。
(摘编自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
B. 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
C. 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在现代性的条件下,这两者都指向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D. 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
B. 材料一的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的坦然态度,但论证的观点不同。
C. 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
D. 当下,传统 认同格局被打破,相较于孔子的时代,人们更容易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产生认同危机。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B.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C.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D.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4. 材料二第③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
5. 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军长(节选)
邓友梅
杜宁被亮光刺得睁不开眼,随即又陷入一片暗黑中,两个耳膜呜呜直叫。他张开双臂朝陈毅原来坐着的位置扑过去,用身体护住陈毅的上半身。等到重新恢复视力,地堡比先前亮堂多了。顶棚的一角横梁折断,上边覆盖的谷草和松枝都已不翼而飞。像是开了个多角形的天窗。围棋也不见了。他和陈毅都倒在半尺深的尘埃中。
他气喘吁吁地问:“老总,你安全吗?”
“娘的,安全倒安全,就是帽子乘风飞去了!”
警卫员小吴慌忙钻进来喊道:“首长,首长!”
“不要大惊小怪!”陈毅用手掸着脸上的土说:“还是去放你的哨。有人来问,说我没有事,叫他们只管去指挥战斗,不要进来打扰我下棋!”
等小吴出去,他和杜宁互相看着对方泥菩萨似的脸,哈哈大笑。杜宁从尘土中扒出围棋来,陈毅在墙角找到了他的帽子,帽檐被炮弹皮穿了鸡蛋大一个洞了,而且噗噗地冒烟。他把火捻死,在腿上摔打了两下,又扣到头上,两手扶着帽檐把它戴正。
炮弹爆炸声、冲杀声、坦克马达声、步机枪射击声混成一片。陈毅叫小吴拿来望远镜,从天窗探出身去。
杜宁也想看看外边的情景,但怕加大目标,增加陈毅的危险,就从折断的横梁旁探出头去,这才发现望远镜是多余的东西了。凭肉眼连敌人呐喊着的嘴脸都能看清楚。三辆坦克,炮口喷着火舌向我们的阵地疾进。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
有几发炮弹嗖嗖响着从头皮上飞过去。杜宁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
“秀才,沉着些哟!”陈毅压低声音说,“全阵地的眼睛在盯着我们,慌张不得!”
杜宁脸上一阵发热,把胸挺直了些。
三○○高地往下二百米处,山势陡峭,坦克停下来了。改为横向往返巡行,用炮火轰击我们的阵地。敌人步兵一批卧倒,一批前进,轮番冲锋。陈毅正察看着,眼前一晃,发现团长正站在他身后不远处。
陈毅问:“你怎么在这里?”
“报告,我的指挥岗位移到这里来了。”
“啊……”
“军长,在我的阵地上,下令反击之前,是不允许把身体暴露在工事之外的。”
“接受批评,我下去。”
陈毅退了下去。杜宁也要缩回身,可是团长叫住了他。
“杜队长,老总的安全交给你了!”团长激动地说,“你替我们大家多操点心吧!刚才那颗炮弹就炸在地堡墙边,战士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杜宁会心地点点头,退进了地堡。
陈毅拉杜宁坐下说:“人家把指挥所安到我们鼻子下边来了,安分守己一点吧。来,下棋。”
展开余下试题
先是听到团长发口令。随着整个阵地就震动起来。炮弹出口声和爆炸声混在一起,冲锋的杀声和抗击的杀声搅成一团,步枪已分不出点数,机枪像狂风怒号。整个阵地成了翻滚咆哮的大海。地堡就在腾空骇浪中颠簸。顶棚的土,哗啦啦不断下落,所有的横梁支柱都发出轧轧欲断的声音。杜宁手里捏着一颗棋子,可是眼睛分不清棋盘上的横线竖线,再也找不着合适的落子处。
“秀才,秀才!”陈毅叹口气说,“你怎么连纸上谈兵也稳不住神呀?”
“老总,你还是派我去参加战斗吧!”杜宁声音都变了,“叫我守着你,又不为你的安全担心,这是办不到的!这棋我走不下去了。”
“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
“这我也理解。”
“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这也是战斗!”
杜宁定住神,把注意力努力集中到棋局上,厮杀声仿佛离开他远一些了。走了几十步,出现了一个契机,杜宁赶紧投下一颗子,如果陈毅应错一步,他就要满盘输了。
陈毅捏起一颗棋子,把手高高地举在空中,晃来晃去好久没有落下。杜宁头也不抬,两眼只盯住棋盘上的要点。
突然,陈毅狠狠地在杜宁肩上拍了一掌,喊道:“你听,你听啊!”
杜宁被弄得蒙头蒙脑,还没明白过来,陈毅一下站起,把地上的棋子都弄乱了,高兴地大声叫道:“你听见没有,张德标这个鬼东西冲上去了呀!”他兴冲冲地两手攀住横梁,一跃登上地堡的顶盖。等杜宁也把身体探出,山坡上的敌人已经像捅掉窝的马蜂,乱成一团了。占领了河滩的张德标,把全部火力对准冲锋的敌人后背,呼呼地猛扫。三○○高地上的守卫部队跃出了阵地,端着刺刀冲进了敌群。敌人一边倒下,一边向河水里溃退,拼命地往河对岸逃去。
杜宁说:“张德标怎么不把退路封死,叫敌人跑了!”
陈毅说:“张德标搞对了!这么多敌人,要逼着他在这山坡上顽抗起来,解决战斗很费工夫的,也难免把河对岸的敌人吸引过来。这样像放出带病菌的耗子,把他们连同恐惧、懊丧一起放过河去,敌人今天再想组织攻势就办不到了!”
陈毅倒背起双手,看了好一阵,才长长地舒了口气说:“摘星崮,一四九师,完了。”
陈毅带领杜宁等人,向山顶攀登。张德标追上来说:“小杨同志战斗得很勇敢,战士们要我替他请功。”
陈毅说:“应该为全体指战员请功,这沂蒙山就是一座丰碑,将永远铭刻着你们的丰功伟绩!”
他们登上胡桃峪山顶,天完全黑下来了。河南岸营火炊烟,绵延数十里。摘星崮方向,满天信号弹腾空而起。炮声枪声一阵比一阵强。夜风带着雾一般的细雨迎面吹来,隐隐听到人喊马嘶。
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解开了的衣襟,被风吹得呼呼飘舞,像是展开了一双巨大的翅膀。他深深呼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放声吟道:
淄博莱芜战血红,
我军又猎泰山东。
百千万众擒群虎,
七十二崮志伟功。
……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宁奋不顾身的掩护,团长将指挥所迁移到地堡边,既表现了他们的尽职尽责,也体现出他们对陈毅的爱护。
B. 陈毅称呼杜宁为“秀才”,称张德标为“这个鬼东西”,可见陈毅作为军长具有平易近人、率直豪爽的一面。
C. “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敌军的攻势,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
D. 小说中多次穿插对战场上炮声枪声 描写,突显出战斗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纵深发展。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以杜宁的切身感受与眼前所见来描写炮弹对地堡带来的破坏,营造出紧张氛围,为下文的发展做了铺垫。
B. 小说主要围绕“地堡”这一场景来叙事写人,将人物有机关联起来,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集中。
C. 与《党费》有所不同,本文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处理可以灵活自由地描写陈毅 外在形象与内心活动。
D. 《荷花淀》不渲染战争的残酷,本文描写了充满硝烟烈火的战斗,二者写法不同,但都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8. 陈毅说“这也 战斗”,这句话有何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 本文以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吟诗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节选自《论语·雍也篇》)
文本二: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故君子成人必冠带以行事,弃幼少嬉戏惰慢之心,而衎衎于进德修业之志。是故服不成象,而内心不变。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是故皮弁素积,百王不易。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成王将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达而勿多也。”祝雍曰:“使王近于民,远于佞,啬于时,惠于财,任贤使能。”于此始成之时,祝辞四加而后退。公冠,自以为主,卿为宾,飨之以三献之礼,公始加玄端与皮弁,皆必朝服玄冕,四加。诸侯太子、庶子冠,公为主,其礼与士同。冠于祖庙,曰:“令月吉日,加子元服。去尔幼志,顺尔成德。”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弓(冉雍)曰“太简”。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天下为无道。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力能讨之,讨之可也。当孔子之时,上无明天子也,故言“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者,天子也。雍之所以得称南面者,问子桑伯子于孔子,孔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节选自刘向《说苑·修文》)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修德A束躬B以自申C饬D所以检其邪E心F守其正意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指容易、不费力,与《<老子>四章》中“其未兆易谋”的“易”词义相同。
B. 朝服,指穿朝服,与《五石之瓠》中“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树”用法相同。
C. 为,指是、就是,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为”词义相同。
D. 无乃,指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向认为加冠束带对于君子成人之后的行事具有必要性,并引述孔子的话来进一步说明加冠礼对于君子的重要意义。
B. 祝雍受命为成王 加冠礼致祝词,祝词符合周公所说的通达简练的要求,也表达了对成王成人后的德行的美好期许。
C. 虽然加冠仪式同在祖庙举行,但是诸侯国君的加冠礼与诸侯太子、庶子的加冠礼,所用的礼节仪式和主持人都不同。
D. 冉雍批评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的行为,对孔子关于子桑伯子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冉雍具有批判意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展开余下试题
(1)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
(2)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
14. 孔子劝说子桑伯子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文质观?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还县①
陆游
霁色清和日已长,纶巾萧散意差强。
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
南陌东村初过社②,轻装小队似还乡。
哦诗③忘却登车去,枉是人言作吏忙。
[注]①县:指宁德县。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陆游时任宁德主簿。②社:指春社,在立春后几日,祭祀土地和五谷神。③哦诗:吟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还县面对清和天气、悠长白日,却慵懒散漫,表现客宦异乡的苦闷。
B. 颈联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都描写“社日”,但用意不同。
C. 尾联转入直接抒情,感慨自己为吏穷忙,流露出对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的热爱。
D. 本诗描写了乡村风土人情,恬淡清新,其风格与陆游《书愤》的悲慨激昂不同。
16. 晚清诗人叶炜认为,如果将颔联改为“陂塘狎鸥鹭,风露长桑麻”,“工则工已,神韵转逊”。请简要分析颔联的“神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里诗人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起的遐思冥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许多为了国家大义而奋不顾身的人,如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的一群浴血奋战、舍生取义而不计功名的战士。
(3)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___”,分别对锦瑟和箜篌这两种乐器的规制有所反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时,我重返九年前曾住过的苟各庄,那里曾是《哦,香雪》的电影拍摄地。
我记得那年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处向下望,就看见破败的学校:没有玻璃的教室门窗大敞着,黄土院子里,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随意做着课间操……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得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四周峻美的大山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
几年前,一个奇异的外部世界冲破这里的困顿。人们发现,原来这里有着神秘迷人的原始森林,有着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有着清纯明净的拒马河,还有我的香雪。
如今,苟各庄已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等火车。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目光从容自信,她们衣着干净时新,她们谈吐不再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18.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土地贫瘠,石头多而无用,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9. 最后一段有意连续使用多个“她们”,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20. 最后一段出现两个“流油”,一个有双引号,一个没有,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熬夜抢购的东西,心心念念盼发货,结果东西到手,反而觉得没那么香了。其实,这是大脑中的“奖励回路”机制在作怪。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感到饥饿,就会去寻找食物。在你吃掉巧克力、收获饱腹感的同时,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产生愉悦感。①虽然多巴胺能使人愉悦,②但是这一效应持续的时间很短,③而且很快随着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消除。④这就解释了:⑤为什么在你得到想要的东西后,⑥很快失去新鲜感和满足感。
越到后面,那东西越难重燃你的热情,即使它天天出现在你面前。因为对于 A ,多巴胺水平也会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时大脑会再次激活“奖励回路”,刺激你渴望拥有新事物,以便不断通过新鲜的刺激来 B 。所以,你才会一方面觉得到手的东西“不香”了,另一方面又不停地“买买买”。
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对“奖励”的渴望,冷静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消费。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试错是创新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创新的过程中,试错是越多就越好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福建省晋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