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试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调研试卷
语 文
2024.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经典。世界上自从有了文化也就有了经典,自从有了经典才有了文化的有效传接。经典制度是先辈为后代设置的一种用心良苦的圈套:有意把某一本书神化,并规定为一代代人启蒙和深造的权威读物,制造出一种完美的、不可企及的错觉和神话。久而久之,经典崇拜就成了人类不可动摇的习惯。大家世世代代都说这本书好,翻开一看:果然好。——其实人们评价的标准和趣味也是一种习惯的产物,这种标准和趣味本身就是经典培养的结果,经典的精神和价值早已化作一种气氛弥漫入社会的日常之中。用经典所赋予的眼光来评价经典,那就只能是越来越强化对经典的崇拜了。人们其实就生活在这种文化的循环之中,成为经典的奴隶而不自觉。社会需要经典是必然的,但成为经典的幸运落到哪一本书的头上就多有偶然了。当然这并不是说经典制度就是一个无益的骗局;经典制度实际上是人类文化自我保存、自我保护的必须手段,事实上也只有经典制度才能在茫茫的时间流逝中帮助人们战胜遗忘,保持群体生活的完整与秩序,提供人类进化与进步的可能。指出经典的由来并不是要颠覆经典制度,而是向人们揭发文化的相对性与局限性,提醒人们不要总沉溺于习惯的盲目之中。
《红楼梦》自从成为经典之后,人们总对它保持着一唱三叹的赞美。不时有人发现它新的精彩之处,越来越长久的阅读历史赋予它越来越夺目的光辉。在《红楼梦》既定的阅读传统中,读者和它处于极端不平等的地位,而对《红楼梦》你总是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心怀自卑,打开这本书时你就不由得解除了自己的精神武装而变成投降者。《红楼梦》早已不再是小说《红褛梦》了,它成了我们文化水准的一个维持者:它代表着人类文化造物的富丽与堂皇,代表着人类自我理解的深刻和精微。事实上,你只有这样心怀谦卑才能真正发现并欣赏《红楼梦》的诸种妙处,才能和这本书保持一种和谐并从这种和谐中获得极大的美感和满足:对经典的崇拜是与爱情相近的一种心理痴迷,任何心理抗拒和保留都会破坏美感的纯粹。读《红楼梦》这样的书就如同接受催眠一样,你必须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满意的效果。——我们确实就是这么读《红楼梦》的。
因而《红楼梦》对我们的经典化影响是复杂的。它确实比任何中国艺术作品都高出一筹,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华与集粹,研习《红楼梦》可以接受中国艺术最高尚的熏陶而得其灵魂;但另一方面,由于《红楼梦》过分的辉煌和我们对这种辉煌过分的崇拜——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使我们陷入了对《红楼梦》以及对整个中国艺术的爱的偏执。这种偏执限制了我们的心灵和视野,使我们错过了更辽阔、更新鲜的风景,对与《红楼梦》相异的情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拒绝。比如,热爱《红楼梦》的人就很难同时真正热爱莎士比亚。所以,《红楼梦》作为经典,经典诸如《红楼梦》,对我们既有益,又有害:它们既是一种桥梁,也是一道障碍;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敌人。因此,人们建立自己的文化基础需得研习经典,而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则需要打倒经典了。人们对经典往往怀着一种一言难尽的复杂情结,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法国现代小说家们要火烧巴尔扎克的疯狂热情了。然而,疯狂的仇恨并不能真正地打倒经典——它不过是偏执崇拜的别一种形式。真正能消解经典偏执的是一种坦然对之的平常心。让我们用平常心来读读《红楼梦》吧。


浏览完整试题(李书磊《重读古典·经典的意义》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需要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这是一种挑战。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一种形式,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难怪丹尼尔·贝尔喟叹:“当代文学正在蜕变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其阅读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览式的,倘要去钻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学,那必然是一种细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的确,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阅读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有些书艰深繁难,读起来晦涩难懂,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难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
应该警惕的是,当我们过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在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从网络得到答案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识的能力。来得容易忘得快!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我们要努力探索:既善于运用电子阅读,同时能达到以往纸质阅读时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把读屏的便捷与阅读的深度融合起来。
(节选自雷达《反思当下的阅读方式》)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与经典相辅相成,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产生什么样经典,而经典产生又同样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 《红楼梦》被确定为传统文化经典的代表,既有人们对《红楼梦》崇拜的偶然因素,也有偶然中的必然。
C. “火烧巴尔扎克”,体现人们对经典的复杂情结,也体现人们通过打倒经典而进行文化创造的理性思考。
D. 尽管在当下实现“有价值的阅读”具有一定的挑战,但我们仍应积极地看待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新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作为经典得以传承,既有其自身精彩夺目的原因,也有世代推崇儒家文化而影响的结果。
B. 学者开展“红学”研究,可帮助读者更全面地欣赏《红楼梦》,并使其以更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经典。
C. 《老子》文字艰深繁难,读者若用搜索引擎来查找其基本内涵,对作品的深度解读或许有所助益。
D. 对当前新兴的电子阅读如果不加以遏制,只能导致《红楼梦》这类经典的阅读逐渐萎缩甚至衰亡。
3. 面对当下“浅阅读”的现状,下列针对经典阅读所采用的方法,最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对《诗经》进行谱曲与传唱,让读者在“耳濡目染”中领会诗文内涵。
B. 对《论语》进行必要 注释,便于降低读者阅读困难,更好把握孔子思想。
C. 按《山海经》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分类考察,实践中加强对内容的理解。
D. 将《红楼梦》按原著章回拍成电视连续剧,读者通过看影视把握作品。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5.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当下开展经典阅读应具有的态度与方法。
【答案】1. C 2. D
3. D 4. 首先说明《红楼梦》对经典化的影响是复杂的;
其次阐释对经典的偏执,容易限制心灵和视野;
接着强调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则需要打倒经典;
最后提出用一种坦然的平常心来对待经典的建议。
5. ①用平常心接受经典的熏陶,不偏执,不排斥相异的情调。
②重内容,轻形式,多读艰深繁难的“严肃书”。
③不追求“浅”“泛”“飘”等阅读行为,而是慢慢品咂。
④可将读屏便捷与深度阅读融合,但不能纵容大脑的惰性。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经典的形成与影响。通过以《红楼梦》为例,揭示经典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的双重角色:塑造和维系文化,同时也可能限制创新与多元化视野。过度崇拜经典如《红楼梦》可能导致偏执,使其成为既是桥梁又是障碍,需要用平常心对待经典,以便在研习中获得真正的文化再创造。材料二关注当下阅读文化的变化,提出对深度阅读的警惕与反省,强调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倡导将电子阅读的便捷与传统阅读的深度相结合,以达成有价值的阅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也体现人们通过打倒经典而进行文化创造的理性思考”错误,由原文“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法国现代小说家们要火烧巴尔扎克的疯狂热情了。然而,疯狂的仇恨并不能真正地打倒经典——它不过是偏执崇拜的别一种形式。真正能消解经典偏执的是一种坦然对之的平常心”可知,“火烧巴尔扎克”并不是体现理性思考,而是一种极端的行为,试图通过对经典的破坏性行为宣泄对经典偏执或局限的不满,属于疯狂的仇恨而非深思熟虑的文化创造方式。选项的表述误解了行为的本质和意图。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D.“对当前新兴的电子阅读如果不加以遏制……”错误,由原文“所以,我们要努力探索:既善于运用电子阅读,同时能达到以往纸质阅读时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把读屏的便捷与阅读的深度融合起来”等信息可知,材料二并没有说电子阅读本身会导致经典阅读萎缩或衰亡,而是强调新兴电子阅读可能演变为“浅阅读”等问题,需要探索如何将电子阅读的便捷与深度阅读结合。因此,认为电子阅读应被“遏制”来保护经典阅读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我们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而非快速的、概览式的“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 ,它需要“细嚼慢咽” 。
A.由“让读者在‘耳濡目染’中领会诗文内涵”可知,化晦涩难懂为传唱,理解内涵,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B.由“……便于降低读者阅读困难,更好把握孔子思想”可知,降低难度,把握孔子思想,而不是诉诸于视觉效应,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C.由“实践中加强对内容的理解”可知,强调理解内容的重要性,属于“深度阅读”,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展开余下试题D.将《红楼梦》拍为电视剧是一种浅阅读方式,注重视觉效应,无法达到深度解读的效果,通过观看电视剧来把握作品,更多的流于了解故事,难以成为“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与作者观点不符。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解答时,根据论述类文本的特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思路概括分析即可。
由原文“因而《红楼梦》对我们的经典化影响是复杂的”可知,首先提出问题,明确观点,说明《红楼梦》对经典化的影响是复杂的。
由原文“但另一方面,由于《红楼梦》过分的辉煌和我们对这种辉煌过分的崇拜——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使我们陷入了对《红楼梦》以及对整个中国艺术的爱的偏执。这种偏执限制了我们的心灵和视野,使我们错过了更辽阔、更新鲜的风景,对与《红楼梦》相异的情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拒绝……”可知,作者通过指出《红楼梦》的辉煌与人们对它的崇拜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明确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偏执的出现。接着,作者分析这种偏执对心灵和视野的限制,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局限性如何阻碍人们对其他艺术形式或风格的接受与欣赏。因而,这种偏执不仅影响了对《红楼梦》的理解,还影响了整个文化艺术视野的开拓。
由原文“《红楼梦》作为经典,经典诸如《红楼梦》,对我们既有益,又有害:它们既是一种桥梁,也是一道障碍;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敌人。因此,人们建立自己的文化基础需得研习经典,而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则需要打倒经典了……”等信息可知,这段文字首先分析了经典《红楼梦》具有的双重作用,文章指出,这种束缚源于过度的崇拜和对经典的偏执,使我们难以接受与经典不同的新事物。因此,要打破这种限制,进行文化创新,就需要“打倒经典”,即摆脱对经典的盲目崇拜,重新取得创造的主动权。这强调在承认经典价值的同时,也要敢于突破经典的框架,自由探索与创新,以此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
由原文“真正能消解经典偏执的是一种坦然对之的平常心。让我们用平常心来读读《红楼梦》吧”可知,最后,解决问题,提出用一种坦然的平常心来对待经典的建议,以此达到更理性的欣赏与批判,从而保持心灵的开放和视野的宽广。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分条进行概括即可。
①由原文“……这种偏执限制了我们的心灵和视野,使我们错过了更辽阔、更新鲜的风景,对与《红楼梦》相异的情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拒绝”“真正能消解经典偏执的是一种坦然对之的平常心”等信息可知,我们对待经典应该用一种平常心,这样既能接受经典的熏陶,同时也能开阔心胸,欣赏和接受不同的文化与艺术,避免因偏执而阻碍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接纳,通过这样一种坦然和开放的态度,可以更全面地融入和感悟经典的真正价值,同时也不排斥新鲜事物和相异的情调。
②由原文“在阅读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有些书艰深繁难,读起来晦涩难懂,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可知,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注重阅读内容而不仅仅是形式。阅读“严肃书”虽然具有挑战性,可能晦涩难懂,但却对审美判断、智力以及道德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阅读有益于深度思考和全面理解,是有价值的阅读追求,所以要重内容,轻形式,多读艰深繁难的“严肃书”。
③由原文“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可知,强调“不追求‘浅’‘泛’‘飘’等阅读行为,而是慢慢品咂”,建议读者追求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重视经典阅读和严肃书籍,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而进行这种精读和慢读,正是对现代快速阅读风潮的一种呼唤和反思,提醒读者避免被浅层次的阅读习惯所主导。
④由原文“应该警惕的是,当我们过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在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也就是说,把读屏的便捷与阅读的深度融合起来”可知,当我们过多依赖搜索引擎时,容易导致大脑思考的惰性,以及知识查找和探索能力的弱化,因此我们应努力探索,将电子阅读的便利性与纸质阅读的深度结合起来,以便在享受电子阅读带来的便利时,也能保持深度阅读带来的思考和理解,这样可以在避免变得懒散的同时,提升阅读体验和效果。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屋山桑
张国龙
晒了一天,终于在委屈中卖出了柏树籽之后,米李花和付晓珍立即马不停蹄地从离家二十多里的镇上往家跑。
两个女孩沿着二龙河岸奔跑,①声势浩大的芭茅花遮挡了她们的视线,感觉怎么跑都跑不出芭茅花的阴影,就像是遭遇了大人们偶尔提起的“鬼打墙”。柏树籽卖掉了,干粮、黄瓜吃光了,带的水早就喝没了,她们空着手一身轻。奔波了大半天,米李花跑起来并不吃力,但付晓珍崴了脚跑不起来。米李花跑一跑就回回头,恨不得拖着付晓珍跑。
米李花脑子里乱糟糟的,想想这一段时间来忍受的热、苦和累,想想这一路的艰难,(甲)摸摸口袋里的钱,再想想老林中学,她还是忍不住抿嘴笑。她不放心把钱放进衣兜里,总担心一路跑着给跑丢了。她立即紧紧地攥着钱,汗水早已把皱巴巴的钱濡湿。她没有忘记提醒付晓珍,但付晓珍说把钱装口袋里跑不丢,握在手里跑起来别扭。来的时候好像不觉得特别远,现在才发觉远得想哭。早就渴得嗓子疼,一路上看见了几处水井,她们并没有停下来趴在井沿上灌一肚子水饱。她们知道和时间赛跑才是头等大事,一刻也不敢耽搁。
两个女孩汗水滴答,跑跑跑。跑过了李子坝密集的木板房,跑过了邓家湾曲曲折折的河道,跑过了张氏祠高耸的牌楼,跑过了擦耳岩嶙峋的怪石,跑过了大星庙精致的飞檐……②康家店隐约可见,康老大磨坊的打米机犹在霭霭的暮色里轰鸣着。不远处就是老水滩,那是二龙河与麻柳溪的交汇处。米李花心情为之一振,情不自禁越跑越快。身后传来了付晓珍远远的呼唤:“李花,等等我,跑不动了!”
米李花这才想起付晓珍的脚崴了,扭头看见付晓珍一瘸一拐的身影。她立即跑回付晓珍身边,伸手扶住了付晓珍,揪心地问:“咋个样了? 还能坚持不?”
“我实在跑不动了,天马上就要黑了,我害怕。我们去我舅舅家吧,看,我舅舅就住在老水滩旁边。”付晓珍扶着左腿拖着哭腔。
“我要是不回家,我爷爷和哥哥不晓得我去了哪里,肯定会急死的。这样吧,你去你舅舅家,我一个人跑回去。”米李花一边说一边扭身狂奔。
“李花、李花,”付晓珍乞求,“你一个人不安全! 去我舅舅家住一晚,明天一大早就回去了。”
米李花已经风驰电掣跑远了,依稀听见了付晓珍的呼喊。她没有时间停留,只顾跑啊跑,跑啊跑。谢天谢地,好在已经跑到了熟悉的麻柳溪边,她几乎熟悉这里的每一个沟坎。夜幕已经垂落,四处是异常沉重的麻灰色,但她丝毫没有放慢奔跑的速度。夜色无情地吞没了她瘦小的身影,③前面密密麻麻、奇形怪状的黑影排山倒海般向她撞来,身后似有千军万马噼里啪啦追杀过来,她的每一个毛孔里都充塞了惊恐。她想哭,却发不出声。她想紧紧地抱住自己蹲下来,但她没有勇气停歇,还在机械地跑啊跑,两条腿似乎已完全不受控制。
模模糊糊,米李花感觉前面应该是古远坡。那坡上有一大片坟墓,米李花目不斜视,甚至屏住呼吸。但是,林立的墓碑清清楚楚横亘在眼前。她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住,一定不能崩溃。无论如何,今夜她得回到家中。爸爸妈妈离开家就没再回来,家里担了多少惊受了多少怕,她比谁都清楚,外面的人没回家,家里的人肯定更遭罪。高一脚,低一脚,总算把古远坡甩到了身后,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逃过了一劫。


展开余下试题只需吸溜一下鼻子,米李花便知道前面就是山湾村了,她再一次想号啕大哭。但是,她看见前面有一个黑影似乎正冲她移动。她汗毛倒竖,忍不住尖叫着蹲下身,随手摸着了一块石头。那黑影竟然不动了,她大呼小叫缓缓地站起来,用尽全身力气把石头朝那黑影扔了过去。石头咕咚一声砸进了麻柳溪,那黑影还是一动不动。她再一次摸着了石头,紧紧地攥着,硬着头皮朝黑影跑去。近了,近了,她再一次使劲砸向黑影,正中目标,发出了沉闷的嗵声。她呆立不动,麻柳溪里很快又传出了咕咚声。
“你是个啥东西? 你莫来吓我!”米李花冲黑影怒吼。
那黑影依然一动不动,米李花定晴看,原来是一棵矮小的柏树。即将绷断的神经猛地松弛了,她开始高声哭喊“哥哥、爷爷”,似洪峰冲决了堤坝。
黑黢黢的夜色吞没了米李花无助的哭喊,满山坡的虫鸣,满河湾的蛙声,分外嘹亮。
当米李花摸索着跑进山湾村的时候,山湾上下已星星点点。循着灯光,她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跌跌撞撞。幸亏村子里的路她了如指掌,要不然早就摔得鼻青脸肿。她已经没有眼泪了,或者说恐惧得无法流泪。她开始大声唱歌,给自己壮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她偷偷地解开了衣服上的扣子。大人们常说,走夜路把衣服敞开可以避邪。她下意识摸了摸胸膛,凉冰冰的,尽是冷汗。她还是害怕,说不清怕什么,反正就是害怕。突然,她猛地啊了一声,(乙)下意识摸了摸攥着钱的手,不禁哑然失笑。
手中湿漉漉的钱似乎给了米李花力量和勇气,她好像听见了呼唤她的声音。她似乎不怎么害怕了,快速跑到了高高的偏崖子跟前。确实不是幻觉,她真真切切地听见了哥哥嘹亮的呼唤。像是遭逢了非人的折磨之后突然遇到了救命恩人,她歇斯底里地尖声应答。
当米李花看见山梁上有火光向她跑来,紧绷着的神经彻底松弛了。她一屁股跌坐在山崖前,尽情号啕。她这才发觉,两条腿已经木了,浑身只剩下了哭喊的力气。
“妹妹,你莫怕,你站在那里莫动哈,我这就下来接你!”米铁桥颤抖的呼喊声响彻山崖。
那一瞬间,④所有的蛙鸣和蝉吟似乎集体喑哑。
(节选自张国龙长篇小说《瓦屋山桑》,略有删改)
(注:《瓦屋山桑》讲述一对乡村兄妹米铁桥和米李花的故事。他们生活在川东北红丘陵深处,爸妈外出打工还债。考上重点高中的哥哥米铁桥,被迫辍学,而米铁桥始终不肯让妹妹失学……)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米李花和付晓珍卖完柏树籽就往家赶,想抓紧将辛苦得来的钱安全带回家,以减少家人对她们的担心与牵挂。
B. 米李花一个人狂奔途中,想哭而“无法流泪”,最终哭喊出来,既有内心真实的恐惧,更是对现实困境的挣扎和无力。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地展示了米李花一路翻山越岭的回家之旅,更容易触动读者对人物的理解与思考。
D. 小说人物形象鲜活,选取了典型的山乡环境,其中地名的选取或命名也颇具特色,突出了山高水长弯多的特点。
7. 文本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句子,下列选项中对标注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是对环境的实写,描写了被芭茅花遮盖的二龙河岸的自然环境,突出米李花回家之路的漫长,烘托人物的紧张心理。
B. 句②写两女孩一路狂奔,听到“打米机”的“轰鸣”,有越行越近的喜悦,而渐起的“霭霭的暮色”又强调时间的紧迫。
C. 句③以米李花视角观察环境,“排山倒海”的气势与“噼里啪啦”的声响,实写中也有虚写,突出人物孤独恐惧的心理。
D. 句④蛙鸣和蝉吟的集体消失,运用环境描写,写出自然界所有生物的喧闹之声,都被米李花哥哥“响彻山崖”的喊叫声覆盖。
8. 文本中甲乙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是有关米李花摸着钱发笑的相似情节,请简析两处的人物心理。
甲:摸摸口袋里的钱,再想想老林中学,她还是忍不住抿嘴笑。
乙:下意识摸了摸攥着钱的手,不禁哑然失笑。
9. 《人民文学》评价《瓦屋山桑》:充满“健康、健朗的气息”。请结合文本就此观点写出读书札记的提纲。
【答案】6. B 7. D
8. 甲:口袋里有了钱,就可回到梦想的课堂,这里的“笑”表现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乙:米李花一路狂奔,竟把手里的钱忘记了,当发现钱没丢,感觉后怕,更感庆幸。
9. ①生存现状艰难,成长艰辛,但少年却展现出执着勇毅的品质。②人物心地善良,相互关心体恤,表现出高尚健康的人间温情。③语言质朴,贴着人物和情节,生动鲜活,富有明朗生活气息。④主题健康积极,赞美困境中坚强勇毅的品质及和谐互助的精神。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描绘了米李花和付晓珍在卖完柏树籽后急切返家的历程,展现了米李花作为乡村女孩的坚韧与勇气。小说通过沿途具体地形与环境描写,烘托出紧张以及对家的渴望,生动突显了山村环境的独特魅力与挑战。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与米李花内心的矛盾和坚定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留守儿童在困境中艰难成长的现实,对于亲情的呼唤和对于希望的执着充满讴歌。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更是对现实困境的挣扎和无力”错误,结合“即将绷断的神经猛地松弛了,她开始高声哭喊‘哥哥、爷爷’,似洪峰冲决了堤坝”可知,是紧张后的松弛。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D.“都被米李花哥哥‘响彻山崖’的喊叫声覆盖”错误,“所有的蛙鸣和蝉吟似乎集体喑哑”只是米李花的内心感受。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描写手法的能力。
甲:“摸摸口袋里的钱,再想想老林中学,她还是忍不住抿嘴笑”这是米李花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她们两个女孩子晒了一天,卖出了柏树籽,口袋里终于有了钱,她摸摸口袋里的钱,想到老林中学,想到终于可以回到梦想的课堂,米李花忍不住的“笑”表现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乙:黑黢黢的夜色下,米李花在回家的路上一路狂奔,恐惧得无法流泪,这时她只有紧张和害怕,竟把手里攥着的钱忘记了,她“下意识摸了摸攥着钱的手,不禁哑然失笑”,当发现钱没丢,这时她的笑是一种后怕,更感庆幸的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文章描绘了米李花和付晓珍在卖完柏树籽后急切返家的历程,展现了米李花作为乡村女孩的坚韧与勇气。米李花和付晓珍晒了一天,终于在委屈中卖出了柏树籽之后,立即马不停蹄地从离家二十多里的镇上往家跑,为了回到梦想的课堂,她们要付出更多艰辛,去离家二十里的镇上卖柏树籽换钱,可见她们生存现状艰难,成长艰辛,但她们不惧生活的艰辛,连夜往家赶路,展现出执着勇毅的品质。
②付晓珍崴了脚,跑得慢,“米李花跑一跑就回回头,恨不得拖着付晓珍跑”,米李花想一个人跑回去,付晓珍说“你一个人不安全”,希望她去舅舅家住一晚,她们相互关心体恤,表现出心地善良和人间温情。
③语言质朴,“你是个啥东西?你莫来吓我!”“你莫怕,你站在那里莫动哈”这样的口语符合人物身份,有地方语言特色,语言生动鲜活,如“山湾上下已星星点点。循着灯光,她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跌跌撞撞”,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明朗生活气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