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 二 语 文
2024.11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准考证号要填涂清楚。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
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是,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这样,就迫使美帝国主义的当权集团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
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
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不说“再见”,只道“永别”,“别了”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1945年2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苏联达成分割远东的秘密协定,意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苏以中国长城为界南北划分势力范围。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
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
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史。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是向不列颠尼亚号邮轮告别,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
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1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
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帝国主义的殖民史、欺压史都将一“别”不复返。
(摘编自王洪涛《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徒雷登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的原因是其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这可以让美国更好地实施侵略政策。
B. 美国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原因不止局限于中美两国,也在于世界整体局势。
C. 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又反对人民解放战争,没有如闻一多等的民族英雄气概。
D. “别了”一词在两则材料中都有告别之意,都有深刻内涵,都展示出中国人强烈 民族豪情,也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续奋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帮助蒋介石政府,其目的是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
B. 美国的白皮书本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结果却成了证明其没有仁义道德的依据。
C. 司徒雷登离开的主要原因不仅是殖民政府的溃散,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觉醒。
D. 1949年,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是出于其本国利益考虑。
3.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二中“《别了,司徒雷登》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是亚洲的重心,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
C.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
D. 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4. 材料一中画线句子运用反语修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效果
5. 如今国际形势复杂,面对其他国家对我国新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应该如何从全局去“看问题、想问题”,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C
3. A 4. ①运用反语,戳穿“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都是假象,揭露美国“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的险恶用心。②使论证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性,加强文章论证力度。
5. ①从国际全局分析中国的处境。②从了解其他国家和了解中国的全局深入分析,知己知彼。③从中国国情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④中国的崛起已势不可挡,树立大国自信。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与形势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在面临外部侵略与内战压力下的坚韧与觉醒。材料一用讽刺的笔调批判了美国的国际策略及其在华行为,突出中国人民的觉悟与反抗精神。材料二则承接此精神,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告别的豪迈自豪感。两则材料共同传达了从被侵略到觉醒崛起的民族复兴历程,为中国放弃被动屈服、树立民族自信提供了历史论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又反对人民解放战争”错,这是文中对伯夷的评价,说“没有如闻一多等的民族英雄气概”太过绝对,他们只是抱有幻想,没有认清美帝的真面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主要原因”“是殖民政府的溃散”错误,原文“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可见司徒雷登离开的主要原因是马歇尔系统政策失败;“全体中国人民的觉醒”错,原文“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不能由此推断全体中国人民觉醒。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在材料一中,此句是客观说明中国的战略地位,不能体现“无限的豪迈和乐观”。
B.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力量的信心,体现了豪迈和乐观的情绪。
C.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和美国在南京的失败,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胜利,表达了豪迈和乐观的情绪。
D.讽刺了司徒雷登的失败和狼狈,体现了豪迈和乐观的情绪。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语语言特点,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①画线句是“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好办法”“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运用反语,所谓的“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是“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目的是帮美国人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这就揭露了美国的险恶用心。
②反语,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比起直接揭露,运用反语,更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和讽刺性,加强了文章论证力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毛泽东高瞻远瞩,分析了美国帮助蒋介石打内战而不是直接侵略中国,是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因此我们应该从国际全局分析中国的处境。
②材料一对于其它国家如“美国 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都很了解,对国内情况更加熟悉,如“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可见应该从了解其他国家和了解中国的全局深入分析,知己知彼。
③材料一批评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歌颂朱自清、闻一多这样的民主主义战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可见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④材料二中《别了,司徒雷登》《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的“别了”“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马歇尔计划失败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香港回归以后,英国、美国等国家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可见我们应该明白中国的崛起已势不可挡,要树立大国自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漆园吏游梁
郭沫若
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微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
他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冥想着宇宙间消长盈虚的道理。
“苎麻的种子播在田地间,受着温暖的阳光护摄,无端地抽出了青春的苗条。苗条枯萎了,筋骨成了麻,我如今在把它打成草鞋。我这打成的草鞋,被人践踏穿了的时候,又要委弃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污潴里了。……”
“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吗?青葱自乐的时代没有多时,成了可供人利用的器皿,也没有什么荣幸。”
有一次,接连几天一双草鞋也卖不出,他是饿得不能忍耐了。他记起有一位旧友在管河堤的事情,他便挨着饿,提了几双草鞋想去向他贳两升小米。
他好容易才走到了河边,他觉得不像他自己在走,好像有股风吹送一团野火在路上蔓延。那时候他实在是一团火,一团饥火好像把他身上穿的一件破布衣裳,把他手上提的草鞋都要燃毁了的一样。火看看快要熄了,被风一吹又渐渐燃炽起来,他好容易才燃到了河边。在河水里面照了照自己的面孔。
——“啊,你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周夫子吗?我几乎不认识你了。你的颈子怎瘦得那么细长,就好像白鹤的颈子一样?你的面孔怎变得那么黄熟,就好像臃肿的南瓜?”正当他在照影自嘲的时候,他听见有得得的马蹄声走来。他抬头一看,才看出就是那位做河堤监督的朋友。
他看见他的朋友,就好像炉火遇着油煤一样,热烈烈地便去接着:
——“啊啊,朋友,我有好几天没吃馒头了。我这里有几双草鞋作抵押,请你贳几升小米给我煮粥吃罢!”
——“啊啊,朋友,我这个月还没有领薪水呢!”河堤监督毫不踌躇地回答。
庄周只听了他这一句话掉头便跑。他息了一会儿之后,他饿得连动也不能动弹了。他便无意识地把手里提的草鞋来乱嚼,足足嚼尽了一只。但也奇怪,他觉得好象享用了太牢一样。
——“啊啊,我真感谢你这真宰!真是道无所不在,道在瓦甓,而且道在麻屑了。”
麻屑嚼多了,虽然可以勉强充饥,但是有时总想要点有血有肉的鲜味。有血有肉的鲜味!
他一面想,一面早把一个铁针来敲成钩,把麻条来续成线,想去钓几只鱼儿。
——“蚯蚓呀,罪过,可怜你不该有能够引诱鱼儿上钩的质。因为你有用,所以你才被人利用了。”
小河边上的田野中偃着一个髑髅,他把那髑髅翻开,又才发现了几条蚯蚓。
他把蚯蚓穿在针上,把麻线投在水里的时候,他看见鱼儿一对对地衔尾接首在水里面优游。直到这时候才回想起了他死去了的夫人,才为她挥洒了几行清泪。
夫人在生的时候,他待她真是太淡漠了,他总以为是受了她的拖累。因为有了她,所以不得不过世俗的生活;因为有了她,才去做了一场小官;因为有了她,才教了几个无聊的弟子。
但是,如今呢?他只对着孤影嚼麻屑了。
——“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
他一连叫了几声,把钓缗投在河中,跑去抱起那个髑髅。
——“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
一回想起他夫人死时,他想起那时唯一的一个吊孝者来了,唯一的知己惠施。
一想起他的惠施,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去和他见面。于是,庄周提起那个髑髅,便一个人飘飘然往大梁走去。
——“一位提着一个髑髅的疯子!”
——“一位不吃面包,只嚼麻屑的骗子!”
庄周走一路,便引起一路惊怪的风声。人还没有走到大梁,风声早走到惠施的耳朵里:“哼,奇怪,老庄这一来,是想夺我的宰相了!管他是真是假,总要先事提防。”可怜饥渴着友情,饥渴着人的滋味的庄周,人还没有走到大梁,惠施早搜拿了他三天三夜了。他才抵大梁城,便被人逮捕着,把他送到惠施的面前。
庄周一见惠施,便说不出来的欢喜。但是惠施向着他,骂道:
——“老庄呀!你真是太丑!你要来夺我的宰相,你正大光明地来就是了,何必要做出那种妖异惑俗的行径!”
——“啊,惠施!你这说的话,才是‘孤驹未尝有母’啦!”
——“你别要尽那样假装疯蒙!国法是国法,友情是友情。我已经捉拿了你三天三夜了!”
——“唉!”庄周到此才长叹了一声,他接着说道,“惠施!你听我向你说一段趣话罢。南方有一种奇鸟名叫‘鹓雏’,它吃的是竹实,饮的是清泉,宿的是梧桐古树。它在路上遇着一只含着死老鼠的鸱鸮,它因为都是同类便招呼了鸱鸮一下。鸱鸮抬起头向上怒吼:‘哼,你是要来夺我的死老鼠啦!’——啊,朋友,你知道这死老鼠是什么?”
惠施被庄周抢白了一场,面上虽是发烧,却立刻倒堆一脸的笑容来向庄周赔罪:


展开余下试题——“朋友,我们打是心疼骂是爱呢,请你别误会罢。”
庄周默默不作一声,只是飘然走出大门。他举起手中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
——“唉,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
1923年6月22日
(有删改)
链接:据郁达夫的回忆:“当时,我和他(指郭沫若)穷极无聊,寄住在上海滩上,度比乞儿还不如的生活。忽然有一个人,因为疑沫若去夺他的编辑的饭碗,就促使了许多的人出来,在他的机关月报和一个官僚新闻上,大放攻击之辞。沫若把这时的感情,不好全部发泄出来,所以只好到历史上去找了一个庄子和惠施来代他说话。”“因为创作的动机是由现实人生得到的实感,所以写来容易动人,也容易成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在夫人死后,丢掉漆园吏,解散门徒,从此彻底得摆脱了世俗对他的束缚,真正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B. 庄子去向朋友贳米时,把自己比作是一团火,既写出了当时饥饿之强烈,又写出了相信朋友能够给予帮助的情感炙烈。
C. 在庄子看来,人与蚯蚓无异,因为有用,所以才被人利用了,终是“可供人利用的器皿”, 这是贯穿一生的悲剧。
D. 结尾对“人的滋味”的感慨,写出了庄周热心访友却遭遇恶意后内心的悲伤,也暗含着他对人性的绝望。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一问一答的形式,推动了情节的进展,“庄子”的独白则是借人物语言给抒情达意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
B. 小说善用对比。庄子热情真诚,监河督冷漠虚伪;庄子有炽热灵魂,髑髅干枯空洞;庄子为形而上的友谊,惠子为形而下的权势。
C. 小说的语言流畅华美、抒情味重、哲理性强,生动的比喻、铺陈的排比如泉喷涌,流贯全篇,具有触动人灵魂的魅力。
D. 文中多引用或化用《庄子》中的话语以及相关寓言故事,给人以再现历史的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文化味和文章的厚重感。
8. 小说中多次出现“髑髅”这个物件,它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历史小说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处在纪实与虚构之间,由历史、现实、自我三种成分组合而成,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 B 7. B
8. ①揭示人物性格,通过庄子与髑髅的对话描写,表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超然态度,以及超脱物欲、淡泊名利的人格特征。②推动情节发展,从髑髅出现,到庄子去找惠子,到最后“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都围绕着髑髅叙事。③深化主题,髑髅象征死亡,作者借庄子对待髑髅的态度,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小说借“髑髅”这一物象,及庄子反复说的“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批判当时社会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倡导人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9. ①历史:小说取材于《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庄子为原型,将庄子打草鞋等几个生活小故事串联在一起,这些生活小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性。②现实:小说中的“庄子”被抽象成一类寓言化了的角色,是当时无依无靠、郁郁不得志、四处碰壁的令人同情的底层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形象。③自我:作者在“庄子”的形象塑造中投射了自我的心绪,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机、友谊的渴盼;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受;志向高远却不为世人理解与接纳所产生的绝望、愤懑的心态。
【解析】
【导语】郭沫若的《漆园吏游梁》通过庄周这一历史人物在逆境中的生活窘境与内心挣扎,反映作者个人的困顿与精神追求。小说将庄周塑造成一个寓言式的形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哲学思考。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独特的抒情语言,展现了庄周由内心的平和到挣扎,再到觉悟的心路历程。此外,通过庄周与惠施的冲突,映射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误解与孤独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彻底得摆脱了世俗对他的束缚,真正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错,从文中借米、去找惠施、渴望人的鲜味等可知,他并未彻底摆脱世俗对他的束缚,真正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C.“这是贯穿一生的悲剧”错,文中提到“青葱自乐的时代没有多时”,可见欢乐虽少,也还是有的,并非一生都是悲剧。
D.“内心的悲伤”错,并不是内心的悲伤,有对自己困窘孤独人生处境的泰然自若,也有对人性和社会的更深层次的反思。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庄子为形而上的友谊”错,庄子去找惠子,不完全是为了单纯的友谊,也有物质求助的因素。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揭示人物性格:庄子发现髑髅,对着它说“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这句话的反复,表明他看重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对人性、生命本质的探究。表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超然态度,以及超脱物欲、淡泊名利的人格特征。
②推动情节发展:髑髅出现在庄子找蚯蚓时,后面的情节都与之相关,如庄子“提起那个髑髅”去找惠子,中途被视为“疯子”,到最后“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都围绕着髑髅叙事,引导着庄子的行为和命运发生变化。
③深化主题:髑髅象征死亡,庄子却一直带着它,寄寓着庄子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其对生命无常和死亡必然性的认识,作者正是通过髑髅这一物象,借庄子之口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再者,通过描写庄子对髑髅的态度,与人们形成鲜明对比,如“一位提着一个髑髅的疯子!”批判当时社会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倡导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手法,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历史:以《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为素材,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庄子为原型,庄子打草鞋、庄周贷粟、寻找惠施等几个生活小故事也是历史存在的,这些生活小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②现实:“庄子”是底层知识分子和思想家,他无依无靠、郁郁不得志、四处碰壁,借贷无门,就连自以为好朋友的惠施也怕他来抢饭碗,这和现实社会的底层知识分子相符合。结合“因为创作的动机是由现实人生得到的实感”,可知作品加入作者或时代等现实因素,写来容易动人,也容易成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小说中的现实性。
④自我:作品是作者心情的一种反射,“当时,我和他(指郭沫若)穷极无聊,寄住在上海滩上,度比乞儿还不如的生活”,作者在“庄子”的形象塑造中投射了自我的心绪,如庄子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机、友谊的渴盼,和作者当时内心的渴求是一致的和吻合的。同时,作者借庄子对于惠施的失望,“举起手中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表现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受;结尾“唉,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是庄子的愤愤之语,作者借之表现了志向高远却不为世人理解与接纳所产生的绝望、愤懑的心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鲦,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节选自《庄子·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