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2024.11
注意事项:
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如托尔斯泰、狄更斯)十分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小说家们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对人物外部行为和内心思想进行充分展现。小说中的人物不仅是故事世界里的主体,同时也是小说家们揭示人性、针砭时弊的一个重要手段。依照哈维的观点,小说艺术通过构建生动形象的人物,不仅使得小说具有了道德伦理功能,而且为人们搭建了个人与他者进行交流的一个渠道。这种观念把人物看作小说艺术伦理维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叙事作品中的其他成分,则被视为服务于人物逼真性的辅助手段。重视故事,强调人物似真效果,使读者宛如置身于故事世界——这些观点不仅突出了人物在“心理”层面的真实性,同时也成为传统小说艺术的美学原则之一。
真正从理论上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论述的评论家是福斯特。福斯特对人物心理似真性的高度重视,主要是从读者立场进行考虑的。在他看来,如果小说艺术把人物外部行动作为叙述的主要对象,那么,就小说与读者的关系而言,这样的小说只能满足读者粗浅层次上的好奇心。而真正优秀的作品则必然通过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矛盾,揭示虚构人物与现实人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也只有这样的小说才能将读者的好奇心提升到审美层面的艺术欣赏。福斯特指出,人物是叙事作品中的首要因素,因为具有丰富内心活动的人物通常包含深刻的心理感受,如幸福或痛苦;小说艺术的魅力在于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而关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叙述则有利于读者从小说中获得道德知识。
福斯特对人物心理的重视同样体现在他提出的人物分类。福斯特依照人物思想与行动是否一致、是否表里如一进行分类。在他看来,小说人物可以被分为两大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是指那些代表“某种单一思想或特质”的人物,即无论故事情节进展到哪个阶段,出现什么样的情形,这些人物在思想和行动方面都不会出现大的改变。福斯特认为,绝对意义的扁平人物在行为模式和心理活动方面的单纯特点有利于读者很快辨认,并且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人物特性。很明显,福斯特提出的扁平人物具有十分明显的类型化特点,通常代表了某种心理、行动特点,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类人。中外小说史上不乏这样的扁平人物。比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主人公葛朗台,无论在语言或行动上都体现出十足的贪婪与吝啬,而且这样的特点自始至终未变,使得“葛朗台”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这个人名也成为吝啬至极的一个代名词。稍加思考,我们不难察觉,体现在扁平人物身上的单一特点实际上是被小说家高度抽象化、理想化后的漫画式人物。事实上,行动模式、心理特征单纯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人物形象既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小说中也很少真正纯粹到只有某个单一特征,或是完全如一。而福斯特之所以提出这样一种分类,主要是从“价值”角度考虑。他明确指出,故事事件本身虽然吸引读者,但是,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更不容忽视。


浏览完整试题通常而言,这些被福斯特称作“扁平”的小说人物在形象上具有固定的单一特征,或者被放大至漫画式,代表了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或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可以说,葛朗台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体现在普通人身上的吝啬,由于扁平人物在内心活动与外部行为方面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因此,在描写手法上难免显得类型化,甚至落入俗套。
与扁平人物形成对应的是圆形人物,相对于扁平人物的单一性而言,这样的人物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因此,圆形人物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也更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依照福斯特的看法,许多经典小说之所以让人回味无穷,就是因为小说家在这些作品里成功地塑造了不朽的圆形人物,如《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对于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之间的关系,福斯特指出,“一部复杂的小说通常同时具有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但他认为圆形人物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这不仅仅因为圆形人物的复杂性可以在故事层面制造悬念和惊奇,更重要的是,复杂多变的圆形人物有利于增加故事的逼真性,同时,也有利于小说家展示人性与生活的复杂。我们应该看到,福斯特关于人物形态的两分法属于理论上的简约处理。实际上,依照人物性格特征变化与否将人物分为“圆形”与“扁平”的分析模式不能涵盖小说中各种各样的人物。有的人物比其他人物更为扁平,而有的则相对较为圆形,但未必是典型的扁平或圆形人物。更多情况下,扁平人物的不变与简单只是相对于圆形人物的可变与复杂而言。所谓用一句话可以概括的扁平人物,并不是指扁平人物只有一种性格特点,而是指某种特征表现为具有主导地位。
(节选自申丹、王丽亚《“心理型”人物观》)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知全能叙述视角是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充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B. 小说人物既是小说世界的主体,也是小说家表达对现实道德伦理思考的渠道。
C. 扁平人物是福斯特出于“价值”考虑提出的,现实中很少有人纯粹到完全如一。
D. 圆形人物性格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形象丰满立体,也更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福斯特认为小说把人物外部行动作为叙述的主要对象,必然会忽略人物内心的丰富与矛盾。
B. 扁平人物形象特征容易被读者辨认,因此,扁平人物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容易被读者接受。
C. 福斯特认为小说故事情节富于悬念,跌宕起伏,能让读者惊奇,是因为圆形人物的复杂性。
D.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只是小说人物形态分类方式,不能完全作为判断小说艺术成就的原则。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关于“典型圆形人物”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卫·科波菲尔》中表示永远支持丈夫,并能言行合一的米考伯太太。
B. 《复活》中向聂赫留朵夫要钱时,内心动摇,语言上却坚持赎罪的玛丝洛娃。
C. 《百年孤独》中顽强、睿智、执着、独立,支撑布恩迪亚家族的乌尔苏拉。
D. 《故乡》中童年时活泼、善良、真诚,成年后麻木、卑微、木讷的闰土。
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传统小说“重视故事,强调人物心理似真性”的原因。
5. 根据文中福斯特关于人物形态的两分法理论,你认为《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是哪一类形象?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D
3. A 4.
传统小说“重视故事,强调人物心理似真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首先,通过构建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小说能够具备道德伦理功能,为读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从而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②其次,重视故事和人物心理的似真性,可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世界,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代入感。
③最后,这种创作手法也符合传统小说艺术的美学原则,通过揭示人物内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升小说的艺术价值。
5. 根据文中福斯特关于人物形态 两分法理论,我认为《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属于圆形人物形象。
①圆形人物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其心理活动比较复杂,也更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是一个老渔夫,他经历了长时间的孤独航行和与大鱼的搏斗,展现出了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同时,他也面临着年老体弱、孤独无助等困境,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些特点使得圣地亚哥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符合圆形人物的特征。
②此外,圣地亚哥的形象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他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这种象征意义也进一步增强了圣地亚哥作为圆形人物的深度和广度。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通过全知叙述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技术与意义。福斯特强调内心活动的重要性,将人物划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以展现其心理真实感。扁平人物由于其单一性,易于识别和概括,常具有象征性;圆形人物则复杂多变,更接近现实,能增强小说的艺术价值。通过扁平与圆形的对比,文章深刻阐释了小说的道德伦理功能及审美作用,这为理解小说角色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分析框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现实中很少有人纯粹到完全如一”错,原文第三段是“行动模式、心理特征单纯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人物形象既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小说中也很少真正纯粹到只有某个单一特征或是完全如一”,选项张冠李戴,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必然会忽略人物内心的丰富与矛盾”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如果小说艺术把人物外部行动作为叙述的主要对象,那么,就小说与读者的关系而言,这样的小说只能满足读者粗浅层次上的好奇心”可知,原文说的是“这样的小说只能满足读者粗浅层次上的好奇心”,并没有说“必然会忽略人物内心的丰富与矛盾”。
B.“扁平人物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容易被读者接受”错误。由原文第三段“福斯特认为,绝对意义的扁平人物在行为模式和心理活动方面的单纯特点有利于读者很快辨认,并且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人物特性”可知,原文只是指出这些人物因为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单纯特点能让读者很快辨认,但这并不意味着读者一定会接受或者认同这些人物所传达的价值取向。


展开余下试题C“是因为圆形人物的复杂性”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对于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之间的关系,福斯特指出,‘一部复杂的小说通常同时具有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但他认为圆形人物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这不仅仅因为圆形人物的复杂性可以在故事层面制造悬念和惊奇,更重要的是,复杂多变的圆形人物有利于增加故事的逼真性,同时,也有利于小说家展示人性与生活的复杂”可知,原文说的是“圆形人物的复杂性”是“圆形人物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的原因。小说的情节设置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人物性格。
故选 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圆形人物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内心世界丰富且矛盾。
A.米考伯太太形象单一,性格一致,属于扁平人物,不具备圆形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符合圆形人物的典型特征。
B.玛丝洛娃的内心动摇与言行不一致,符合圆形人物心理活动丰富和矛盾特征,因此适合作为典型圆形人物的论据。
C.乌尔苏拉具有多面性和复杂的性格,她不仅顽强、睿智,而且执着、独立,体现了圆形人物的特征。她的心理活动复杂,形象丰满立体,更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符合典型“圆形人物”的特征。
D.闰土的成长过程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变迁和情感的多样性,契合了圆形人物在现实中的表现,能够充分支撑圆形人物具有多变复杂性质的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①首先,“小说艺术通过构建生动形象的人物,不仅使得小说具有了道德伦理功能,而且为人们搭建了个人与他者进行交流的一个渠道”,通过引用哈维的观点,说明了小说通过逼真人物形象建立道德伦理功能,并通过人物形象把读者与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情感连接起来,从而使小说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传统小说强调人物心理似真性的原因之一。
②其次,“重视故事,强调人物似真效果,使读者宛如置身于故事世界——这些观点不仅突出了人物在‘心理’层面的真实性,同时也成为传统小说艺术的美学原则之一”,强调人物心理似真性的创作手法,能使读者更容易沉浸于故事情节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阅读体验和代入感。这种真实感能够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增加了小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③最后“小说艺术的魅力在于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而关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叙述则有利于读者从小说中获得道德知识”,重视故事和强调人物心理层面的真实性,使读者宛如置身于故事世界,通过这样的美学原则,小说不仅提高了读者的审美欣赏水平,也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使读者得以深入其境,体验文学作品所创造的现实。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表明看法:我认为《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属于圆形人物形象。
然后解释原因:
①福斯特指出,圆形人物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更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不仅在外部行为上有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心活动丰富,能够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感受。例如,《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作为一个老渔夫,他的性格和心境在不同情境下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桑地亚哥在食物以及淡水缺乏的情况下,通过两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把大马林鱼杀死,在长时间的孤独航行和与大鱼搏斗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他的坚韧不拔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这些都显示出他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品质。然而,在战斗和独自面对大海的过程中,他也表现出了孤独背运、身体老弱的迹象,显示出他的孤独无助、力不从心,这些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进一步使他的形象变得立体、复杂且真实,符合圆形人物的定义。
②此外,桑地亚哥这个形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人类面对自然的勇气和智慧。在《老人与海》中,他不仅代表了人类在追求梦想时所展现的毅力与勇气,也反映了人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此外,圣地亚哥在捕捉大鱼的过程中,经历了极度的孤独和身体上的极限挑战,象征着人类面对不可控自然力量的抗争。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大鱼彼此斗争又彼此尊重的关系,也象征了人类与自然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象征意义增加了桑地亚哥作为圆形人物的深度。
由此可见,桑地亚哥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他的象征意义和深度都使他符合福斯特所定义的圆形人物。他不仅表现出了一系列复杂的内心活动,而且这些活动是经过故事进展而展现出来的,其角色在文中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感受和丰富的内容,这也是圆形人物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角色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类状态,还通过丰富的内部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魅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女孩十岁左右,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脸圆圆的,眉清目秀,却是男人嗓。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我师傅愣了一下,然后轻轻抚摩着她发黄的头发说:“别害怕,我们是给你娘画像的。”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我师傅大约四十岁。我师傅杨宝丰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三年前,他来到城里,在南关开了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比较任性,因为恋爱的原因,几乎断了和我们来往。我一年也就能见她几面。这三年里,我男人去了很多地方寻找,我那小姑子就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只好放弃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算是有个着落,有个结果。”她说得很平静。
是的,师傅来是给人画遗像的。师傅并不关心这些,他只想着如何对得起这份邀请,把他的工作做好。他把目光从女孩身上移到舅妈脸上:“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她拿来的是一张全家福,六个人,她指着第二排右手边那个年轻的姑娘说:“这就是她,小卿的娘。”师傅掐灭香烟,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舅妈焦急地催师傅:“您倒是给个准话,行不行啊?”
“啊。”师傅像是刚刚有了结论,“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这之后没多久,她就离家出走了。”舅妈说。
师傅没有说话。
师傅的判断并不总是正确。我看到的那张7寸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清晰度已经大打折扣。我有些奇怪,以往,师傅在对照片质量的要求上是很挑剔的。而这一次,在小卿舅妈真诚的邀请下,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还有小卿舅妈的唠叨,对师傅是另一种干扰。她坐在一边,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数落小姑子的欲望。她说:“这兵荒马乱的世道,您说一个年轻女子,不好好在家,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您说,哪有这样的。”
师傅紧皱眉头。
师傅手中的笔前行的速度越来越慢。天擦黑的时候,师傅才把人像的铅笔稿画完。
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延续着昨日的艰辛。太阳快落山时,师傅便停止了作画,这也是一贯的规矩。我用一张宣纸把那张素描纸蒙住,细心地在四边压上镇尺。我叮嘱舅妈和小卿:“谁也别动下面的纸!”
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照例,我开始为师傅做准备。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镇尺掉到了地上。


展开余下试题听到我的惊叫,师傅站起来,凝着眉,有些惊恐地看着空空的桌面。我伸出手摸摸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整晚,只有小卿一个人在家里。
舅妈跺着脚说:“这可咋办,这可咋办?”
师傅淡定地说:“我重新画。”
又过了五天,时间像是在一个个的铅笔线条围成的方格中,缓慢度过的。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细微处的头发,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
这几日,我都没有回家,而是在店里看护着画像。师傅睡在里间,而我睡在柜台旁边。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
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顿时睡意全无,我侧耳细听,那声音细若游丝,若有若无。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我摸索着走到里屋门口,循着声音而去,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借着淡淡的月光,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正专注地站在那里。
前边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他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我立即闻到了燃烧的味道。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我的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师傅杨宝丰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
“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44年”“三年前”“1951年”这几处时间词语,暗示着小卿的年龄和她母亲的生活轨迹,也对人物间的关系起到联接作用。
B. 舅妈开头说小姑子“任性”,又在师傅作画途中喋喋不休地数落小姑子,侧面表现了小卿母亲舍家为国、投身革命洪流的形象。
C. 小说没有点出小卿母亲的名字,暗示她并非特殊的“那一个”,而是一群人,突出“革命必须依靠劳苦大众”的主题。
D. 小说着重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去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更有张力。
7. 关于画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无法完成画像”这一核心事件,小说巧妙地运用明、暗两条线索展开叙事。
B. 杨师傅画像技艺高超,凭借模糊的照片就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画出来。
C. 革命形势复杂危险,为保护小卿家人,杨师傅主动烧毁画像,画像才无法完成。
D. 小卿央求“我”为她的母亲画一张肖像,为结尾揭开杨师傅离开的真相作了铺垫。
8. 小说结尾处才揭示出杨师傅和小卿母亲的关系,但前文有多处伏笔。请找两处并简要说明。
9. 与传统革命战争小说风格不同,小说舍弃了直接切入革命现场的方法,力求“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师傅盯着照片,半天没有说话,表现出了异常的专注和沉默,暗示了他对照片中女人的特殊情感和深刻记忆。
②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的要求上很挑剔,这一次,却勉为其难。杨师傅一向对照片的质量有严格要求,但这次却愿意接受一张模糊的旧照片,暗示他与小卿母亲有特殊的关系。
③画像不见踪影时,师傅却淡定地说要重新画,没有焦急和困惑,甚至立即决定重新画,这种反常 平静预示了他内心对这幅画的珍视。
④师傅最终烧毁了画作并消失,形成了巨大的悬念,进一步指出他与小卿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并为后文揭示其革命身份埋下伏笔。
9. ①小说采用儿童视角,以小卿的舅妈、师傅和“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避开了直接描写革命战争,让故事情节在一种平淡的语境中缓缓展开。
②小说没有直接描写革命战争,而是通过舅妈的讲述、小卿母亲与师傅画像等事情,间接表现了革命者的形象和革命精神。
③小说没有直接描写革命战争,但通过小卿对母亲革命经历的叙述,反映出战争的残酷,表现了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解析】
【导语】《无法完成的画像》通过一位画像师傅杨宝丰的经历,揭示了隐藏在平常生活中的革命故事。小说巧妙地运用时间节点串联起1944年的寻找与1951年的发现,展现了主角在历史洪流中的复杂身份。文章通过含蓄的笔法和悬念设置,避免直接描绘战争场景,而是在具体事件中潜移默化地展示了革命者的奉献精神和命运转折,使读者在平静叙述中感受到深沉的震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突出‘革命必须依靠劳苦大众’的主题”错,小说中并未出现劳苦大众的身影,主要是表现革命者舍家为国的主题。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 作用的能力。
B.“凭借模糊的照片就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画出来”错,小说中杨师傅并未成功地画出小卿娘的清晰形象,反而因各种原因,画像最终被他烧毁,事件以未完成的画像为结局,这样处理反而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与悲剧色彩。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情节的能力。
①杨师傅看到小卿母亲的照片时,表现出了异常的专注和沉默,这本身就已经不同寻常。原文中描述“师傅掐灭香烟,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揭示了他内心的震动和复杂情感。这种异常的专注暗示了他对照片中那个女人有深刻的记忆和特殊的情感。同时,“掐灭香烟”这一细节也表现了他情绪上的波动。这样的一幕,为后来揭示杨师傅与小卿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埋下了伏笔,让读者对后续情节产生了悬念和期待。
②故事中提到,师傅以往“在对照片质量的要求上是很挑剔的”。然而,当小卿舅妈拿来一张已经模糊的旧全家福时,杨师傅却愿意接受,并且决定依据这张照片来画像,这种反常的举动表明他可能对画中人物熟悉,不需要清晰的照片也能作画。师傅的妥协和决心反映了他与照片中人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最终揭示出他与小卿母亲的特殊关系和革命背景,使读者在伏笔中找到合理的解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扬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