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2024.11
注意事项:
1.考试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鸟虫书又称“虫书”“鸟虫篆”“鸟篆”“虫篆”等,是在篆书结构的基础上饰以凤、龙、鸟、虫、蛇等动物的具象或抽象形体,从而形成的以图饰字的美化装饰型书体。它产生于人类文明早期,不仅满足了记录、传递信息的需求,还彰显着图腾崇拜的观念。
远古时代,图文同源、图腾崇拜催化了鸟虫书的萌芽。中国古文字具有图文合一的象形特性,似图似文、亦书亦画,这与鸟虫书强调字画协调合体的思想一致。鸟虫书以动物形体装饰文字,生动而神秘。商代带有图腾烙印的族徽金文可以看作鸟虫书的先导。
东周是青铜器发展的中兴期,青铜器铭文普遍使用大篆,兼有记录信息、装饰美化的功能。青铜器上鸟虫书装饰成风,盛行近两百年,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的吴、楚、越、蔡、宋等南方诸国,甚至波及中原、北方各地,各国鸟虫书在构形上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随着青铜时代的结束,加之秦始皇“书同文”,鸟虫书发展式微、几近绝迹。
两汉时期文艺兴盛,以小篆字形为规范标准,鸟虫书再次引人瞩目:首先,鸟虫书被官方定为科举必考科目之一,成为士人为史做官的必备技能;其次,鸟虫书的载体更丰富,除兵器、乐器、礼器等国之重器外,还有印章、铭旌、瓦当、汉砖、铜镜、铜洗、钱币等物品;再次,鸟虫书的创作风格更多变,华丽典雅、拙朴厚重、豪放劲健兼而有之。
汉代以降,汉字楷书、行书等逐渐成为常用书体,篆书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鸟虫书失去了栖身之所,此后仅偶见于碑额、墓志等庄重神秘场合的器物,其丰富度、装饰性大大减弱,多仅在汉字笔画的起收处略有体现。但鸟虫书在篆刻中仍稍有保留,主要用于寄托崇尚自然、空灵洒脱、神秘庄严的美学思想和精神境界。东汉后期,民间匠人使用竹木刷形扁笔,在鸟虫篆书的基础上仿造“鸟虫隶书”“鸟虫草书”“鸟虫楷书”,笔画图案更丰富,扩大了动物范围,增加了植物、山水等,称为花鸟字。
魏晋时期,绘画、书法艺术交融,行书中的飞白书因风格独特而大受推行,其笔画似鸟头凤尾。在飞白书的助益下,花鸟字融入文人气息,流传愈广。
唐宋时期,花鸟字创新了书写工具,受到了国家重视。隋唐是艺术发展的盛世,花鸟字借鉴飞白书的工具、技法,创新竹木片作笔,笔的形态如板,书写时聚精会神、一气呵成,有“飞白板书”“飞吊板书”之称。两宋绘画艺术发展极盛,国家设立翰林图画院,创立画学并将其纳入科举,画家的地位提升,有专人潜心研究鸟篆、花鸟字等字体的书写技法,花鸟字也走向了成熟。
花鸟字是鸟虫书的继承与创新,两者都兼有字、画属性,都有最基础的鸟虫形态。但花鸟字更加变化多样,它吸收了图腾符号、象形字、蝌蚪文、书法、国画等的造型观念,借鉴了西洋画、剪纸、刺绣、年画等的表现形式,凝聚了历代匠人的聪明才智,构成了各个时代不同的艺术风韵,传达出现实需求与理想审美的和谐统一。
(摘编自2024年9月22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概括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具体到“形美”,启功说得更详细明了;“汉字形体,当然最初仅只是生活中使用的符号,用它的人又不断地在使用中把它美化。为了使用的方便,于是它又不断地被简化。奇妙的是,在简化过程中,即伴随着美化加工,并不是管美化的不管简化,管简化的不管美化。”可见,将字形处理得更加美观也是汉字形体简化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浏览完整试题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先贤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歇。审美意识深刻影响了汉字形体的样貌,甚至不惜损失一部分字的表意能力。黄侃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举例论说“笔势变易”时指出“省变无常,皆为悦目”。形声字的声符或义符被省略了一部分,自然不容易分辨出声符或义符是什么,会影响人们对其构意的理解,但这是先民为了字形悦目而心甘情愿付出的代价。
在汉字各种字体的更迭过程中,笔形、结字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相应调整,这种调整的结果往往会形成一种新的字体样式,古人对美的追求也潜移默化地熔铸其间。尽管不同字体都有各自独特的美感,但总的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乃是在美化理想的驱动下不断趋于规整的过程。尤其到今文字阶段,每个字符都被规整为扁方(八分)乃至方块(楷书)的形状,这是先民不断对汉字形体进行调整的结果。
注重字符的美观,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爱美心理,又是载道、传道的需要。这种对于美的追求,直接影响到汉字形体演变的每一个环节,并通过每个时期大量的汉字字形反映出来。书法艺术的产生便与这种对于美的不懈追求息息相关。
(摘编自李洪智高淑燕《省变随心皆为悦目——汉字字体演变与古代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鸟虫书是以动物的形体来表意的装饰型书体,其字画协调合体的思想与中国古文字图文合一的特性一致。
B. 青铜器兴盛时期也是鸟虫书的巅峰时期,随着楷书、行书的盛行,鸟虫书逐渐式微,几近绝迹。
C. 先民们为了追求悦目而省略了形声字部分声符或义符,影响了人们对汉字构意的理解,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D. 汉字漫长的演变史始终在古人审美理想驱动下行进,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与丰厚的古代文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鸟虫书起伏不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字体的演变主要是由载体和各朝代的美学思想来决定的。
B. 笔画图案的丰富、绘画与书法的交融、书写工具的创新、国家的重视,使得花鸟字逐渐走向成熟。
C. 花鸟字在鸟虫书字画兼备的属性基础上,借鉴了中外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它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
D. 启功对汉字“形美”的论述与黄侃提出的“省变无常,皆为悦目”的观点,都表明了审美意识对汉字的影响。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鸟虫书作用的一项是( )
A. 鸟虫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以鸟、虫等动物形体来装饰文字的书体。
B. 鸟虫书在人类文明早期具有实用功能,彰显着图腾崇拜的观念。
C. 在青铜器时代,鸟虫书被广泛用于青铜器物上,具有装饰美化的功用。
D. 保留在篆刻中的鸟虫书,寄托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思想和精神境界。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二中提到,对美的追求影响到汉字形体演变的每个环节。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可以印证此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岚起处有茶香
朱以撒
多雨的暮春,总可以看到岚起寨的四围袅袅升起游移的岚气,和大片碧绿的茶园融为一体。岚气是变动不居的,只有在岚气散去时,茶园才得以清晰地显现。寨子被群山环抱着,在它的西南,有一道瀑布,从黝黑的巨大岩石上奔流而下,碎玉般晶莹迸溅。
对于岚起寨的暮春,我只能如简笔画那般信手勾勒。我同意乔治·吉辛的《四季随笔》中的追问:“世上有多少人能这样宁静、会心地欣赏天地间的美景呢?每五万人中能否有一个人如此呢?”我想,身处岚起寨的我,或许是五万人中的那一个幸运者。
如果不是下起春雨,岚起寨的茶园里便都是一些忙碌的身影,她们的指腕灵活地翻转着。积年的经验,使她们采摘鲜叶时不必经过思索,便能做到准确而且迅捷。在指腕的翻转中,外人看到了美感,她们则看到了日常的真实不虚。
一夜无眠的制茶师傅们在晨曦到来时一脸倦意,许多程序,一一做去。每年制茶的可能是这几位师傅,或者是那几位师傅,手上功夫都不容置疑,他们在一起其实是各自展现差异。即便是同一位师傅相隔一年来到岚起寨,他也已经不是过往的自己了——此时持有的情性、识见,已非去年的还原,这也使今年之茶,非去年的复制。茶树一畦畦的,看似天生天养,从远处望去都如同无数的卧龙纹丝未动,然草木有本心,每一株茶树内部也各有差异。在我看来,制茶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正因此,制茶历史悠久,却依然让人葆有新鲜感。
我在岚起寨顶楼的阳台上坐下来,而不是匆忙地赶往某个景点。出外旅行时,所思所想异于平素,想的总是“松弛”“闲适”“岑寂”“清旷”这些字眼,便有了“坐下来”这个安放的姿态。在有些日子里,我们的确是在做着“只争朝夕”的劳作,没办法停下来。元人杨载曾如此形容:“波澜开阖,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这个生活节奏越发迅疾的时代,没有谁可以置身其外,但是个人的调节也能带来一些自由,使感官体验到与“迅疾”相反的趣味。如我在岚起寨的这些日子,说起来没有什么工作成效,闲坐花了不少时间,品茶又花了不少时间,没有创造任何物质财富,精神上的感悟一时也说不出有多少。不过,闲散地坐下来,加上茶水的浸润,的确使人松弛了不少。以前我觉得自己写文、写字在结构方面都有点紧,后来松了许多,我以为是慢功夫的成全。
古人认为山以不动为法。它的厚重、沉实、坚硬,和人的生存相仿,很实在、真切,也都向前延伸。正如每个人都需要踏实劳作,方能实现生存的延续。然而,一座山的灵气,往往是由岚气来承担的,它缥缈随风,无一定之规地漫起、游移,任意西东。袅袅而起的岚气薄纱一般洁净、素淡,人于远处静静地欣赏,甚至不愿开口评说什么。岚气所形成的氛围,无法让人说明白,难以用萧红笔下的大白狗黑母鸡大狮子这些具象的东西作形容,它倚重的是那些说不明白的部分——只可意会,让人心怀一种朦胧的陌生感、新鲜感。如果一个文士长居岚起寨,无定的岚气看多了,笔下的飘逸感或许也会增加一些。


展开余下试题夜半醒来,觉得满室茶香。心想,人是让茶香唤醒的。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香气,茶香为人所喜,起始可能是偶然,慢慢地,不可替代。从鲜叶到此时的茶香弥漫,我想是接近圆满了——楼下的制茶师傅已经很多个夜晚没有合眼了,如此茶香可以视为回报。一批茶做完的时候,他们的心绪便舒展起来,如同解牛的庖丁,牛解开了,可以舒心地歇会儿了。我听他们用土语谈论茶,语气中有一种温婉,仿佛茶是旧日相识。在文士看来,和茶香可以相提并论的是书香,它们的起源是一样的,都来自植物。每一泡茶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大红袍异于白鸡冠,半天妖异于铁罗汉。每一本书也都有自己的风格承载,旧版书不同于新版书,雕版印刷不同于激光照排。我当然更喜欢前者的气味,古雅的,老旧的。文士于书斋斜靠着,翻翻书,品茶,而后又翻翻书,甚觉畅适。不同的是,一本书看完后插入书架,等待下回再读,而一泡茶在奉献了自己的香气和醇厚之后,就隐匿不见了。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这是苏东坡说的,然而制茶师傅似乎不认可此说,嘱我还是先喝去年的茶,新茶放一段再说。关于理由,他只用了“退火”两个字。天下道理大抵相通——我到文房四宝店挑了一些宣纸回家,并不急用,而是囤起来,日后再说。待旧宣纸用完了,新的宣纸也火气销尽,平和温润,此时下笔便觉畅快。经过时日磨洗的纸,居然有这般效果——时日无语而行,某些因素于其中悄然化解,于是品质被提升了。有人来,送了一些老纸和老墨,它们还达不到古纸古墨的等级,却也使我期待之至。很迫切地就把老墨研了,把老纸摊开了,写一首清冷的宋词,感觉还真不同于以往,其中就有我对过往时日的敬畏,时间让这些纸和墨都有资格冠之以“老”。新茶做成后,也在静静经历时日之变,这就不需人工参与了——如同青铜器爬上锈迹,八仙桌漫上包浆,全是时日的拿手好戏。当然,茶叶不需放置那么久长,它们在适宜的时候被饮用,韵致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我离开岚起寨时已是立夏之后。采摘完鲜叶的茶山人迹罕至,一片静谧。它在浮游的岚气中继续汲天地精神,开始了新的生长。
(选自2024年05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乔治·吉辛在《四季随笔》中 追问意指在现实生活中极少有人能慢下来静心欣赏身边的美景。
B. 制茶师傅的手艺不同且他们的情性、识见每年都有变化;茶树每年内部也有差异:这使得制茶一直葆有新鲜感。
C. 茶叶制作程序很多,制茶持续时间较长,但当茶香弥漫时,日夜劳作的制茶师傅们就会倍感欣慰。
D. 茶叶、宣纸、文学创作等都需要时间来慢慢化解某些因素,“退火”后品质得以提升,因而我对过往时间心生敬畏。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描写了岚起寨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巧妙地与标题呼应,引出下文作者在岚起寨的所见所思。
B. 作者引用元人杨载的名言,形象地描绘出现实生活繁杂且永无休止的特点,借此提醒人们要学会自我调节。
C. 作者以山的厚重、沉实、坚硬反衬岚气的缥缈、游移、素淡,表达了自己对自由自在、无所羁绊的生活的向往。
D. 文章以书的版本、印刷技术的不同来类比茶叶的种类与气味的不同,从中可见作者对古雅、老旧之风的崇尚。
8.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用词 妙处。
9. 作者说,身处岚起寨的自己或许是五万人中的那一个幸运者。请根据文本相关内容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①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节选自《国语·齐语》)
材料二: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②,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襟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夷吾:即管仲。②牸(zì)牛:母牛。③咎繇:人名,法官。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寡君有不令之臣A在君之国B欲以戮之C于群臣D故E请之F则予我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辞,文中指推辞,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辞让之心”的“辞”意思不同。
B. 若,文中指比得上,与《兼爱》中“爱人若爱其身”的“若”意思不同。
C. 而,文中表承接,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用法相同。
D. 过,文中指过错,与《〈老子〉四章》中“复众人之所过”的“过”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鲍叔牙从五方面对管仲大加称赞,力荐他担任宰相,可见他荐贤不妒,爱国忠君。
B. 管仲曾射伤齐桓公,经鲍叔牙一番开导,桓公冰释前嫌,亲自从鲁国接回了管仲。
C. 老人听任强词夺理的少年牵走他买回的马驹,邻居和齐桓公都认为老人十分愚蠢。
D. 在孔子看来,管仲与齐桓公对马驹被夺的老人的评价是相同的,此观点失之偏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2)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14. 孔子评价管仲是“贤佐”,两则材料中 哪些内容可印证此评价?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羁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举目”“思量”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照,其落魄失意、客居他乡的形象跃然纸上。
B. 颈联先写诗人月夜独处的冷寂凄清,后写泛觞饮宴的热闹喜乐,可见诗人的心情会随境而转。


展开余下试题C. 末句的“身羁旅”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回扣诗题中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有致。
D. 前三联对诗人身居异地、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层层铺垫和渲染,尾联和盘托出心中块垒,率真而直白。
16. 前人评价“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是难得 佳句,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关键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而暂时沉醉酒乡。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无声胜有声,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和无法言说的痛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人类在青藏高原长期生存,需要经受氧气稀缺、低气温、高辐射、少降雨、长冬季,以及资源匮乏等重重压力,其中低氧更是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生殖繁衍。藏族人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已经成功适应了这一恶劣环境,但是关于人类最早开发高原及适应高原环境的时间、过程和机制,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近年来,青藏高原考古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①: 如甘肃白石崖溶洞遗址和四川皮洛遗址,将史前人类最早进驻高原的时间推到距今十几万年前 ②; 而在极高海拔的高原腹地, ③(西藏自治区)最早的人类活动记录为距今四万年前的尼阿底遗址。研究结果显示 ④, 尼阿底的石叶遗存是晚期智人也就是早期现代人的文化遗物,表明对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适应,是我们这个物种所独有的能力。
青藏高原西部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的发现、发掘与研究工作,大大延伸了雪域高原的历史轴线,书写了人类远古历史的新篇章。
梅龙达普洞穴像一个神奇的时光隧道,从当下,到几千年前,再到数万年前,保留了世界屋脊上人类文明的火种,记录了人类攀登高原的勇气,见证了璀璨高原文明的孕育和形成。目前,对梅龙达普泂穴遗址的石器技术功能分析、动植物考古、古环境重建、高精度测年和古DNA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正在进行中。未来,其成果必将刷新并极大丰富我们对人类演化进程和世界屋脊远古人类历史的认知。
18. 文中画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几个短句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有人认为下面句子存在逻辑推断错误,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研究结果显示,尼阿底的石叶遗存是晚期智人也就是早期现代人的文化遗物,表明对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适应,是我们这个物种所独有的能力。
21. 文中加双划线的部分可改写成“梅龙达普洞穴从数万年前,到几千年前,再到当下,记录了人类攀登高原的历史、勇气和文明”,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 下面是某高校考古工作者绘制的梅龙达普洞穴发掘的框架图,请根据此图将洞穴的发掘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棵大树,往往需要拼力向下扎根,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长。
这种“向下”和“向上”的关联,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青岛”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