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7-26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济南一中2023级高二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共27分)
1. 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剥削(xuē)勒马(lè) 盐渍(zì) 井陉(xíng) 复辟(bì) 名副其实
B. 给予(jǐ) 座落(zuò) 夯实(hāng) 安详(xiáng) 寒噤(jìn) 残无人道
C. 包扎(zā) 扎实(zhā) 诨名(hún) 寒喧(xuān) 部署(shǔ) 相濡以沫
D. 饲养(sì) 鬈发(juǎn) 斜睨(nì) 马镫(dèng) 横行(héng)窘态毕露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B.“座落”的“座”应为“坐”;“残无人道”的“残”应为“惨”。
C.“诨名”的“诨”应读“hùn”;“寒喧”的“喧”应为“暄”。
D.“鬈发”的“鬈”应读“quán”。
故选A。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 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 波及全国。
(2)经过努力,武汉疫情扩散得到有效 ,有效传染数开始直线下降。
(3) 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
(4)基层建设者们削山截岭,在极端 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不懈,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A. 蔓延 遏止 辉映 艰苦 B. 漫延 遏制 掩映 坚苦
C. 蔓延 遏制 掩映 艰苦 D. 漫延 遏止 辉映 坚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1)蔓延:更多地用于描述事物的扩展或散布,描述火势、疾病、消息等的扩散。漫延:通常用于描述水或其他液体向四周扩散的情状。“新冠肺炎疫情”属于疾病扩散,应用“蔓延”。
(2)遏制:制止;控制,常指过程。遏止:阻止,多指结果。由后面“有效传染数开始直线下降”可知,此处是强调在防治过程中得以控制态势,应用“遏制”。
(3)辉映:光辉映照,照耀;映射。掩映:彼此遮掩,互相衬托。由“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可知,港督府被绿树丛遮掩,应用“掩映”。
(4)坚苦:坚忍,刻苦。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此处是用来修饰“施工条件”,应用“艰苦”。
故选C。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②会议还未开始,会场里熙熙攘攘,许久不见的同志相互敬礼、握手。
③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风靡一时,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④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⑤疫情警示我们,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
⑥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们:人类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⑦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
A. ①②⑤⑦ B. ③④⑥⑦ C. ①④⑥⑦ D. ①②③⑤
浏览完整试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不可磨灭:表示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句子说会议结果虽被破坏,但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语使用正确。
②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句中形容会场上人多热闹 场景,成语使用正确。
③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句子中“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是一种持续的、被提倡的理念,不是流行的东西,不符合语境,成语使用错误。
④如履薄冰:指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谨慎戒惧。句中用来形容敏锐不合适,成语使用错误。
⑤沉疴积弊:指长期遗留的问题。句中指破除陈旧的观念、思想、习惯等,符合语境,成语使用正确。
⑥息息相关:形容关系非常密切。句子说疫情警示人类是祸福、利害一致的,并非单纯说关系密切,成语使用错误。
⑦衣冠楚楚:形容服装整齐漂亮,常带有讽刺意味。句中形容聂赫留朵夫外表讲究,成语使用正确。
正确的是①②⑤⑦
故选A。
4.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跟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A. 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B. 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C.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
D. 日本法西斯推行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例句中的引号,表特定称谓。
A.表强调
B.表特殊含义。
C.表特殊含义。
D.表特定称谓。
故选D。
5.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虑而后能得(得到) ②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隐忍) ③自矜者不长(夸耀)
④敏于事而慎于言(聪敏) ⑤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 ⑥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种植)
⑦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家庭)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如果)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概)
⑩恶得不禁恶而劝爱(讨厌) ⑪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 ⑫一日克己复礼(一天)
A. ②④⑤⑧⑩ B. ①⑥⑦⑨⑫ C. ①③⑤⑥⑪ D. ③⑤⑧⑨⑪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错误。“得”,处事合宜。句意: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②错误。“隐”,怜悯。句意: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
③正确。句意:妄自尊大的人不会长久。
④错误。“敏”,勤勉。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⑤正确。句意: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的。
⑥正确。句意:我种下的树长大了,结出的果实有五石的容积。
⑦错误。“家”,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
⑧正确。句意: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⑨正确。句意:一概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⑩错误。“恶”,哪里,怎么。句意: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⑪正确。句意:现在一下子卖制药的技术能卖一百金。
⑫错误。“一日”,一旦。句意:一旦克己复礼。
综上,③⑤⑥⑧⑨⑪正确。
故选D。
6.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③非恶其声而然也 ④非不呺然大也
B. ①复众人之所过 ②一日克己复礼
③为仁由己 ④由是观之
C. 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②远之事君,迩之事父
③若火之始然 ④治乱者何独不然
D. ①若此则天下治 ②治之于未乱
③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④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①职业。句意:我家世世代代从事漂洗丝絮的职业。
②实践。句意: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实践这句话。
③这样。句意:不是讨厌其声音而这样的。
④……的样子。句意:这葫芦不是不大呀。
B.①弥补。句意: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②归复。句意:一旦做到了约束自己归复到礼。
③听任、任凭。句意: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
④从。句意:从这看来。
C.①事务。句意: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②侍奉。句意: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
③通“燃”,燃烧。句意: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
④这样。句意: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
D.①安定。句意:像这样那么天下太平了。
②治理,处理。句意: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③伤害。句意: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④伤害。句意:不爱别人,所以伤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
故选D。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是( )
①不贵难得之货 ②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⑤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⑥其未兆易谋
⑦与越人水战 ⑧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⑨见贤思齐焉
⑩能不龟手一也 ⑪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⑫其坚不能自举
A. ①/②⑫/③⑦/④/⑤⑧/⑥/⑨/⑩/⑪ B. ①/②⑨⑫/③⑦/④⑤⑧/⑥/⑩/⑪
C. ①/②⑨⑫/③⑦⑪/④/⑤⑧/⑥/⑩ D. ①/②⑫//③⑦⑪/④⑤⑧/⑥/⑨/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意动用法,以……贵,可翻译为重视。句意:不重视稀有的财物。
②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
③名词作状语,每天。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
④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光明正大的品德。
⑤使动用法,使……正。句意:想要修好身,就先要使自己的心念端正。
⑥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句意:事情尚未显露迹象时易于图谋。
⑦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句意:跟越军在水上交战。
⑧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句意: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使父亲受损失来自利。
展开余下试题
⑨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句意:看到贤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⑩数词作形容词,一样。句意:能够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一样的。
⑪名词作状语,在内心。句意: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⑫形容词做名词。坚固程度。句意:它的坚硬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①是意动用法;②⑨⑫都是形容词作名词;③⑦⑪都是名词作状语;④是形容词作动词;⑤⑧都是使动用法;⑥是名词作动词;⑩是数词作形容词。
故选C。
8. 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①其脆易泮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③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B. ①知人者智 ②曰余食赘行 ③当察乱何自起
C. 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②故不孝不慈亡 ③埏埴以为器
D. ①我世世为洴澼絖 ②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也 ③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①“泮”通“判”,分离。句意: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
②“内”通“纳”,结交。句意:这不是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
③无通假字。句意: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
B.①无通假字。句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
②“行”通“形”,形貌。句意:可以说就像吃剩的饭和多长的肉瘤。
③“当”通“尝”,尝试。句意: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
C.①“累”通“蔂”,土筐。句意: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
②“亡”通“无”,没有。句意:因此不孝和不慈的现象都不存在了。
③无通假字。句意:揉和陶土做成器皿。
D.①“絖”通“纩”,丝棉絮。句意: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
②“龟”通“皲”,皮肤冻裂。句意: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
③“知”通“智”,智慧。句意:有智慧的人不会困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
故选D。
9. 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石之瓠》的“瓠”,是葫芦,《赤壁赋》“举匏樽以相属”中的“匏”也是葫芦。
B. 《大学之道》强调“治国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C. 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D. 《大卫·科波菲尔》和《复活》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深刻思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文章思想内容、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大学之道》强调‘治国为本’”错。结合所学原文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以修身为本。
故选B。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
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据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援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
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因此,虽然可以确定李商隐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
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在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仔细看一下原文。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按照宝玉与宝钗交往的正常逻辑,他得到宝姐姐的鼓励,一定会尽快吩咐人手来清理残荷。黛玉是否认为这些破荷叶可恨已不得而知,重要的是,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因此她才想到用李商隐的诗句来打动宝玉。因为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枯”换成了“残”。
(摘编自李小龙《林黛玉引义山诗新论》)
材料二:
后世学者分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时指出:“《红楼梦》的版本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写作阶段,它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着。作者不断加工修改,每个修改本又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
刘学锴先生指出“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虽然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参照李商隐诗集的何种版本,但在李商隐诗集的现存版本中,《全唐诗》无疑是最为可能的选择。《全唐诗》成书于康熙年间,由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之命,组织彭定求、杨中讷等众多翰林共同编纂而成。《全唐诗》中,此句同样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
除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另有学者提出:“其(李商隐)发自心底的感伤、其无法排解的惆怅之‘悲’情,与《红楼梦》之‘惆怅悲情’、全书‘一把辛酸泪’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对看。”可见,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
黛玉引诗缘自宝玉嫌“破荷叶可恨”,要叫人拔去,黛玉却立意要“留着残荷”。短短数十字间,二人性格中的对立因素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
展开余下试题
(摘编自沈伟 王双腾《〈红楼梦〉“残荷”考辨》)
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仍然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B. 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
C. 《红楼梦》异常复杂的版本状况,同它在写作阶段就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有关联。
D. 《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与李商隐的“悲”情相互印证。
11. 下列选项和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相一致的一项是( )
A. 鲁迅谈及宝玉时说:“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B. 小说第四十二回中,黛玉与宝钗二人有了初步的和解姿态,到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黛玉则彻底放下戒心。
C. 黛玉改字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句子与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思相类,或亦曹雪芹改字的来处。
D. 《红楼梦》第八回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赌气,实在不寻常,这并不代表她鼓励宝玉成为酒徒,只是与宝钗斗法中的特殊状态。
12. 根据材料二,谈谈作者为了论证“残”字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进行了哪些考辨?
【答案】10. C 11. D
12. ①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②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③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
④考辨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分别探讨了《红楼梦》中林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时的“残荷”和“枯荷”之异。材料一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角度分析,指出黛玉为增强说服力有意改字,与她和宝钗的微妙关系紧密相关。材料二则从版本学和文本分析入手,认为曹雪芹可能有意改字,以符合黛玉的心理特征和当时情境。这些讨论展示了文中文学细节和人物关系复杂性,强调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价值。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错,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材料一作者并没有说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而是说“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作者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但其原因并不是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
B.“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错,错解文意。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是为了佐证林黛玉把“枯”改为“残”的原因,即八月下旬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
D.“《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错,张冠李戴。材料二中并没有提到主流研究者的观点,而是说“另有学者提出”,这不能代表主流研究者的看法。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是:黛玉不能忍受宝钗左右宝玉的判断,她一定要逆着宝钗的意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
A.只是提到宝玉,并未涉及宝钗左右宝玉等事情,故与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无关。
B.是说黛玉和宝钗之间的交往,故与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无关。
C.是说黛玉改字与苏轼“诗思相类”,不涉及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
D.材料一分析中提到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是为了在与宝钗的较量中展现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本项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也是体现她在与宝钗争斗中采取的策略,是一种特殊状态的一例,故符合材料一分析中的“背后逻辑”。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①由“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分析,作者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②由“‘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分析,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③由“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分析,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
④由“‘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分析,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的塑造林黛玉的形象。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孙韶字公礼。伯父河,字伯海,本姓俞氏,亦吴人也。孙策爱之,赐姓为孙,列之属籍。后为将军,屯京城。初,孙权①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杨,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及翊遇害,河驰赴宛陵,责怒览、员,以不能全权,令使奸变得施。二人议曰:“伯海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遂杀河使人北迎扬州刺史刘馥令住历阳以丹杨应之。会翊帐下徐元、孙高、傅婴等杀览、员。
韶为边将数十年,善养士卒,得其死力。常以警疆场远斥候②为务,先知动静而为之备,故鲜有负败。青、徐、汝、沛颇来归附,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自权西征,还都武昌,韶不进见者十馀年。权还建业,乃得朝觐。权问青、徐诸屯要害,远近人马众寡,魏将帅姓名,尽具识之,有问咸对。身长八尺,仪貌都雅。权欢悦曰:“吾久不见公礼,不图进益乃尔。”加领幽州牧、假节。赤乌四年卒。
子越嗣,至右将军。越兄楷武卫大将军、临成侯,代越为京下督。楷弟异至领军将军,奕宗正卿,恢武陵太守。天玺元年,征楷为宫下镇骠骑将军。初,永安贼施但等劫皓弟谦,袭建业,或白楷二端不即赴讨者,皓数遣诘楷。楷常惶怖,而卒被召,遂将妻子亲兵数百人归晋,晋以为车骑将军,封丹杨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宗室传》)
文本二:
韶年十七,收河馀众,缮治京城,起楼橹,修器备以御敌。孙权闻乱,从椒丘还,引军返吴,夜至京城
上一篇: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山东省济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