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伟大梦想需要追梦人,伟大事业需要生力军。青年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机,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积累逐梦远航的动力,才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持续学习技能、不断精进技术,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青年工匠们必将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建功立业、展示才华,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勇担重任、能担重任、不负重任。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大批大国工匠。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口总量不到三成,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更多青年加入技术工人队伍,各展其才、各尽其能,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将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摘编自胡婧怡《技能报国青春绽彩》,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当前开展人才工作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的前提之一。 B.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聚集,各级团结科技人才的学会组织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 C. 中国正处于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历史时期,对技能人才队伍在科技知识、技艺技能和创新能力上有着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D. 青年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同中老年辈技术人才相比,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更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人才与国家发展的联系,但材料二主要从“大国工匠”青年人才角度展开论述。 B. 依靠各级科协、学术团队,我们就能达成团结引领科技人才矢志爱国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历史使命。 C. 杨永修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既是攻关新兴技术、破解工艺难题的行业专家,也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 D. 我国2亿多技能劳动者依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青年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等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二第二段 观点及所举事例最契合的一项是( ) A. 李白《送友人入蜀》:“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B. 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C. 刘勰《文心雕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D. 吕坤《呻吟语》:“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4. 如何把科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材料二作为一篇新闻评论,论证特点鲜明。请结合材料,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B 3. B 4. ①提高人才政治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弘扬科学家精神。 ②激发人才的事业心,鼓励人才投身自主创新的生动实践,发挥人才主体地位和创造潜能。 ③各级人才部门帮助广大人才反映意见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促进人才成长提高。 5. 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紧扣“大国工匠青年人才”的话题,先列举新闻事实,再逐层论述、引出论点,政策性、针对性强,中心突出。 ②论证方法多样:结合多个事例分析,面向群众,通俗易懂;列举数据,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聚焦新时代背景下人才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立意紧扣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材料一注重理论高度,从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入,突出了科技人才和科技群团组织在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材料二侧重具体人物事例,以典型青年工匠的奋斗历程和成果论证新时代技能人才的价值和责任。两者结构互为补充,兼具高度与温度,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展现了人才对国家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同中老年辈技术人才相比,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更高”错误。无中生有。原文“青年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机,……才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其实是指青年在这方面要努力,并没有表达“比中老年辈人才素质和能力更高”的意思。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判断的能力。 B.“依靠各级科协、学术团队,我们就能达成团结引领科技人才矢志爱国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历史使命”错误。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各级科协、学术团队既具有联系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功能,承载着团结引领众多科技人才矢志爱国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等历史使命”,这是指各级科协、学术团队要承载这类历史使命,是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并不是指依靠它们就能直接达成。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第二段观点及事例观点:国之工匠们业绩之所以突出的重要原因,一是有岗位平凡但追求卓越的精神,二是久久为功,长年累月苦练出来的本领。 A.君平:隐者,喜卜,见《汉书·严右平传》。句意: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诗人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告诫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与论点无关。 B.句意:古往今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华,还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苏轼既强调“才”,又强调精神,符合题意。 C.句意:练习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很多柄剑之后才懂得如何识别剑器。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主要强调的是“久久为功”。 D.句意:不因外界的影响而动摇心志,不为外物的诱惑而改变节操,这才可以担当天下的大任,干一番大的事业。只强调了精神上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