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校校联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6届高二上学期期中校校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家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读了《论语》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尽管这部经典曾经打动并影响过无数的读书人,但对于他来说毫无触动,如同根本没有读过。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首要原因在于不晓文义。程子强调,“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经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才能够探求文字背后的精微义理。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
第二种境界:“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了《论语》之后,其中有一两句话对自己有所触动,于是会心一笑,甚至窃喜不已。相对于那些“全然无事者”,能够体会到经典当中若干佳句而心生欢喜,显然已经有所触动,有所收获。尽管如此,那仍然是头脑层面对经典支离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有弟子曾提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答曰:“固是好,但终是不决洽耳。”选读固然比不读强,但终究不够圆融贯通。对于《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点,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普通人通常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通过选读,很难通晓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也难以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
第三种境界:“读了后,知好之者”。随着对经典文本的不断熟悉,以及自己生命体验的不断累积,对于经典的妙处将会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一旦有了真实的触动,有了实际的受益,那么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部经典,逐渐信任这部经典,甚至热爱这部经典,这就叫作“好之者”。孔子曾将读书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程子所说的“读了后,知好之者”,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好之者”。学习古代经典,要熟读玩味,切己体察,并且躬行实践,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
第四种境界:“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了《论语》等经典之后,切实体悟到了书中所蕴含的深智慧,真正体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读下来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读经典的第四种境界。事实上,读到某部经典时欣喜若狂或者涕泪悲泣,那是一个人读书生涯当中极为宝贵的时刻,是精神之旅中非常美妙的体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味着,此时此刻,有一种真正的领悟发生了。一旦一个人读书到了这种境界,那么,他的精神气质将发生巨大变化。读书,自然有得,假以时日,就可以涵养成生机活泼的气质。我们学习古代经典,不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沉闷,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越来越枯萎,而是要借助古代智者的教诲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让这棵生命之树更加生意盎然。所以,阅读经典,不仅是要理解经典的文字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将经典中的智慧活出来。


浏览完整试题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因此,读书就是为了“求其放心”,希圣希贤。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
(摘编自谢青松《读书的四种境界——<读论语孟子法>解读》)
材料二:
读书无止境,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书与书之间时常构成某种关联,它们跨越时空相互映照、呼应。寻找到这种关联,阅读的边界就会不断拓展,阅读者就会努力开胸怀拥抱广阔世界。阅读行为的实质之一,便是发现和建立联系。
这个过程,是一种从不止歇的积累和开辟,仿佛一股水流,从一口泉眼中汩汩涌出,向前流淌,一路上不断有新的水流次第汇入,它们分别来自许多个另外的泉眼。
每一个最初的泉眼,对于阅读者,便是开始时的某一部或某一类读物,它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仿佛一个人降生在不同地域,牙牙学语时说的当地的土语,但随着他长大成人,就需要使用一种通用的语言和文字,因此它又总是通往必然性。
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因果接续的无数次循环,手头的每一本书,都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常常会是此前一本书的结果,又成为后面的一本书的原因。这样的阅读的开展,早晚会接近于一种广阔浑然的境界,就好像大地上众多的河流,在流淌中不断地交融汇集,直到有一天汇聚成为一片浩渺无垠的水面。那是《庄子·秋水》里描绘的场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淡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摘编自彭程《阅读:在拓展的背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集先贤智慧之大作,诸多的读书人深受其影响,一般人想要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礼,首要前提是通晓文字表面含义。
B. 达到“第三种境界”的读者,对《论语》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热爱,一旦读者心里的感触和实践行动相统一,将会受益终身。
C. 程子认为自己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要透过圣贤教诲发掘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是将经典智慧落实在自己的人生中。
D. 广泛的阅读往往会让读者寻找书籍之间的关联,从而阅读的边界会不断拓展,阅读者也就会努力敞开怀抱拥抱广阔世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讲了书籍和读者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论述读书的不同境界,材料二侧重论述阅读的广度。
B. 普通人由于通常没有辨别要点的能力,如果只是选读《论语》,则难以理解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因此最好通读《论语》。
C.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是说读经典能提升自我,用以论证通过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成才这一观点。
D. 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一种循环,手头上的每一本书就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就像一口口的泉眼,后面就汇集成河流。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B.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
C.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三国志》)
D.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们如何达到程子所说的读书的第四个境界。
【答案】1. C 2. C
3. A 4. 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首段直接抛出论点“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直截了当,突出重点。
②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论点,通过由浅人深的逻辑顺序论述了四种读经典的境界,最后阐述了读经典的最终目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③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引用程子说的话论证第一种境界的人是无法理解文义的;如道理论证,作者用“人人皆可为尧舜”,突出了读经典对人的提升作用。
5. ①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探求文字背后的精微义礼。
②对经典圆融贯通,只有通过通晓整部经典,才能更深层次地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
③对经典中的内容躬行实践,从中受益,就会理解更多,体会更多。④将自身的精神世界与经典相连,通过经典找到真正的自我,开启自己内在的智慧。
【解析】
【导语】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阅读经典的意义和价值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对于如何正确理解经典、从中汲取智慧,人们往往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误解。本文将深入探讨经典阅读的真正目的、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拓宽阅读的边界。通过对经典阅读的重新审视,我们将发现,经典并非仅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开启自我智慧、发现真实本性的钥匙。本文将结合经典阅读的实践,探讨如何在阅读中提升自我,而非盲目追求成才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将分析如何通过阅读经典建立起更广阔的视野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经典的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C.“将经典智慧落实在自己的人生中”错误,结合原文“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可知,这是文章作者的看法,也并未提到将经典智慧应用于人生。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用以论证通过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成才这一观点”错误,原文意思是,人人通过读经典都可以提升自己,逐渐成为更真实的自己,不是说通过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成才。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拓宽读书的边界、建立起阅读之间的联系。
A.意思是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代正直贤士的精神,强调了要多读书,与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相吻合。
B.强调的是在读书时应勤奋且刻苦,与材料二的中心论点不吻合。


展开余下试题C.强调持之以恒地读书就能理解,与材料二的中心论点不吻合。
D.说的是读到好书,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交谈,可惜朋友不能常来。与材料二的中心论点不吻合。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特色的能力。
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原文“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家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直接点明了论点,即程子读《论语》的四种境界可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这种直接抛出论点的方式直截了当,能让读者迅速抓住重点。
②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总述,首段提出“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这一论点。 分述,分别阐述了读经典的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第二种境界:‘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第三种境界:‘读了后,知好之者’”“第四种境界:‘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述。 总结,“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阐述了读经典的最终目的,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③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通过引用程子的话,论证了第一种境界的人是无法理解文义的,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因此,读书就是为了‘求其放心’,希圣希贤”,作者用“人人皆可为尧舜”,突出了读经典对人的提升作用,使论证更具逻辑性和权威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原文“程子强调,‘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经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才能够探求文字背后的精微义理。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明确指出了要达到读书的更高境界,需先理解文字表面含义,再探求背后义理。
②文中提到“选读固然比不读强,但终究不够圆融贯通。对于《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点,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普通人通常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通过选读,很难通晓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也难以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说明只有全面、深入地通晓整部经典,才能更好地体会古圣先贤的创作意图,为达到第四个境界奠定基础。
③“学习古代经典,要熟读玩味,切己体察,并且躬行实践,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强调了实践对于理解经典的重要性,只有将经典内容付诸实践,从中获得实际的益处,才能对经典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有助于达到第四个境界。
④“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表明要达到读书的第四个境界,需要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经典相连接,通过经典来发现自我、开启智慧,实现精神上的升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斯文
蔡楠
刘德是在中午时分推开我的柴扉的。那时我还不知道他就是名满天下的河间王。我只看到一个消瘦的身影在阳光下稳健地走进我的院落,走近我的草屋,走近我的锅台,走近我。
我在锅台边立起身,看见刘德敛一下长衫,吞一下长袖,用力吸了吸鼻子问:“这锅里煮着什么好东西?这么香?”我说:“是野兔,白鼻子给我捉到的野兔,在我的坟地里捉……”说到坟地,我打住了。打住之后,我问刘德:“哎,你你进来的时候看到白鼻子了吗?”刘德闪身一笑,白鼻子就越过刘德,蹿到了我的面前。“毛先生说的是它吗?”刘德说,“就是它把我引进你家门的啊!”
白鼻子是我养的一条狗。它浑身油黑,只有从嘴、鼻梁到额头的一溜毛是洁白的,所以我叫它白鼻子。
我再一次打量了刘德一番,他峨冠博带、明眸善目,举手投足间斯文尽显。我摸了白鼻子的白鼻子一下,说:“先生你是……”
“在下河间王刘德——”刘德正式对我深施一礼,“听说毛先生训话、传授《诗经》,特来讨教。”
王爷?我的膝盖差点软了下去,是白鼻子关键时候帮了我的忙,它用身子支住了我的膝盖
我沉吟了一会说:“我想想,你让我想想。”
“好的,先生自然应该想想。但现在已到用饭的时间了,我陪先生喝两盅吧。”刘德一转身,从袖子里摸出一小坛酒来,说:“来,先生,这是我来河间国那一年,父皇赠与我的御酒,你尝尝吧!”
还没等我放桌子、上肉,刘德就打开了小酒坛,酒香迫不及待地跳出了坛子。我听到白鼻子叫了一声,瘫软在了我的脚下。哈,我还没品酒,白鼻子就先醉倒了。真是没出息。
那天肉吃了、酒喝了、人醉了。我还在想刘德的话。我能不好好想想吗?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我的叔父毛亨带着孔子删定的《诗经》原本,从鲁地惶惶出逃。他拼命向北,逃到荒僻遥远然而水草丰美的河间国武垣县,在乡下住了下来。他在村北筑起了一座大坟,然后躲了进去。凭着鲜活的记忆,他先是把《诗经》一首一首地写在坟墓的四壁上,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在木牍上,重新编辑校注,才有了后来的《毛诗故训传》。叔父的诗书到死也没有见过天日,临终前他把书稿和遗憾一起交给了我,他说:“儿,新帝登基,挟书律撤销了,你可以……可以开馆讲经了。”就这样,我把他的经义从地下搬到了地上。搬到地上不久,刘德就找上门来了。然我知道刘德在招徕四方学者,尽求天下善书,竭力兴修礼乐,但我仍有顾虑。王爷就是王爷,焉知不是以斯文来装扮自己,韬光养晦呢?有朝一日朝廷再次翻脸,遭殃的还不是斯文自己?所以我得好好想想。
后来,刘德又一次找上门来了。这次不是他自己,而是带来了王府的一群人,还有不少车马工匠和建筑材料。他指挥着人们,拆掉了我的草房,还把我煮兔肉的那口锅搬到了院里。我知道大祸临头了,我带着白鼻子躲进了我叔父建造的大坟。
数日以后,刘德找到坟墓里来了。又是白鼻子带的路。我不知道白鼻子和刘德的渊源,但我知道白鼻子出卖了我。狗东西,真正的狗东西,看以后老子怎么收拾你!
刘德的火把就亮在我的眼前,我已毫无退路。刘德跳进了坟墓。他的火把燃亮了坟墓四壁。叔父刻在四壁上的经文在火光里有了生命,一个一个的汉字拥挤着蹦到了刘德的眼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刘德痴呆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才发出了一声叹息:“太神奇了——”
“王爷。”我走近刘德,想解释什么,但刘德拦住了我,说:“毛先生,你才是王爷,你是《诗经》的王爷啊!跟我走出坟墓吧,你去看看,我已经把你的草屋建成了招贤馆,从此你可开馆讲经,传授弟子了!”
我没有理由不接受刘德的王令。我走出坟墓,进了招贤馆,后来又进了河间国国都乐城的王宫。我带着白鼻子当了《诗经》博士。再后来,我推荐了贯长卿为《左传》博士,又帮助史丞王定修订了《礼乐》。一时间,王宫里古书充栋、群儒咸至,每日读经诵典之声琅琅,数里可闻。
斯文当道,王国鼎盛。刘德想到了长安,想把这种鼎盛带给长安。所以刘德决定带我去长安朝拜当今天子刘彻。在长安,我们献了经书,献了《礼乐》。刘德又在三雍宫与董仲舒等朝臣对策。我真正领略了刘德的智慧、才华和思想。我知道刘德期待着大汉文化复兴、王道推行、大同实现。除此,他别无所求。


展开余下试题刘德最后等来了皇帝加皇弟刘彻的召见。刘彻让刘德与他一起坐在了龙椅上。刘彻又一次叫了声皇兄,然后握住了刘德的手说:“河间国虽小,但是皇兄贤德啊,如商汤、周文王一样贤德,不如,皇兄现在就做了大汉皇帝吧!”
刘彻的话音未落,我看见刘德已经从龙椅上滚落下来。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德对“我”正式深施一礼,还尊称“我”为“毛先生”,并直接自我介绍,说明来意,表现出他待人的真诚和谦恭。
B. “我想想,你让我想想”“所以我得好好想想”这些话反复出现,强调了毛在接到刘德邀请后只想要拒绝的心理活动。
C. 小说插入叔父毛亨出逃并嘱托后事给“我”的情节是秦始皇焚书坑儒背景下的一个时代缩影,也是“我”躲避刘德的原因。
D. 白鼻子在小说中对人物的烘托作用重大,白鼻子的醉倒烘托“我”的兴奋,白鼻子两次带路显出了刘德请“我”的决心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三个“走近”排比出现,强调了刘德代表的庙堂力量对“我”所拥有的文化的渴望与亲近,也为下文“我”膝盖一软做铺垫。
B. “我”说到坟地时突然打住了,暗示了这不是普通的坟地,似乎隐藏着什么秘密,为下文埋下伏笔,引发读者对“坟地”的兴趣。
C. 小说写刘德的外貌先见“消瘦的身影”,然后“长袖”,最后“峨冠博带”“明眸善目”,体现“我”对他的观察逐渐深入细致。
D. 小说中写刘德在坟墓中看到《诗经》中诗句在火光中跳蹦,既体现了文化的蓬勃生命,也反衬了现实中文化气氛的暗淡。
8. 小说标题“斯文”在文中有怎样丰富的涵义,请分析内容进行分析。
9. 小说以汉武帝刘彻召见刘德的场景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A
8. ①毛氏叔侄传承下来的古代经典古籍及其代表的典章制度、诗书礼乐文化;
②刘德的儒雅风范和对文化典籍以及文化人的尊重态度;
③毛氏叔侄和刘德为代表的古代文化人传承文化血脉的责任与大义。
9. ①人物形象上,表现汉武帝希望将文化变为粉饰封建统治(用文化笼络人心)的工具,体现了汉武帝的权谋狡诈;
②情节上,照应上文毛亨出逃建墓隐藏自己和古籍的情景,使小说结局发生陡转,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③主题上,更加深化主旨,暗示了中国文化星火传承任重道远的漫漫征程。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B.“强调了毛在接到刘德邀请后只想要拒绝的心理活动”错误,反复出现的“想想”表达出了毛苌在接到刘德邀请后的复杂心理活动。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也为下文‘我’膝盖一软做铺垫”错误。“‘我’膝盖一软”是因为得知了刘德的身份,而不是因为“走近”的排比出现。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①由“我走出坟墓,进了招贤馆,后来又进了河间国国都乐城的王宫。我带着白鼻子当了《诗经》博士。再后来,我推荐了贯长卿为《左传》博士,又帮助史丞王定修订了《礼乐》。一时间,王宫里古书充栋、群儒咸至,每日读经诵典之声琅琅,数里可闻”“斯文当道,王国鼎盛”可看出,斯文指的是毛氏叔侄传承下来的古代经典古籍及其代表的典章制度、诗书礼乐文化。
②由“我再一次打量了刘德一番,他峨冠博带、明眸善目,举手投足间斯文尽显”可看出,斯文指的是刘德的儒雅风范;由“然我知道刘德在招徕四方学者,尽求天下善书,竭力兴修礼乐,但我仍有顾虑”可看出,斯文指的是刘德对文化典籍以及文化人的尊重态度。
③本文通过写河间王刘德多次拜访“我”,让“我”带着叔父留下的《毛诗故训传》开馆讲学,并且在刘德的带领下,“我”进了长安,拜见了当时的皇帝刘彻,想要大汉文化复兴、王道推行、大同实现,从而体现了毛氏叔侄和刘德为代表的古代文化人传承文化血脉的责任与大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①文章结尾写到刘德最后等来了皇帝加皇弟刘彻的召见,刘彻让刘德与他一起坐在了龙椅上,刘彻又一次叫了声皇兄,然后握住了刘德的手说“河间国虽小,但是皇兄贤德啊,如商汤、周文王一样贤德,不如,皇兄现在就做了大汉皇帝吧”,刘彻的话音未落,刘德就已经从龙椅上滚落下来,从而可知,刘德是被刘彻的话语惊吓住了,因为刘彻并不是真的想要用传统文化教化天下,而是希望将文化变为粉饰封建统治(用文化笼络人心)的工具,体现了汉武帝的权谋狡诈;
②由“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我的叔父毛亨带着孔子删定的《诗经》原本,从鲁地惶惶出逃。他拼命向北,逃到荒僻遥远然而水草丰美的河间国武垣县,在乡下住了下来。他在村北筑起了一座大坟,然后躲了进去”可知,当时毛亨出逃建墓隐藏自己和古籍是因为当时秦王朝焚书坑儒,所以从情节上来看,文章结尾照应上文毛亨出逃建墓隐藏自己和古籍的情景。文章写到“斯文当道,王国鼎盛。刘德想到了长安,想把这种鼎盛带给长安。所以刘德决定带我去长安朝拜当今天子刘彻。在长安,我们献了经书,献了《礼乐》。刘德又在三雍宫与董仲舒等朝臣对策”,可知刘德来到长安的目的是想要让传统文化发扬开去,但是皇帝刘彻并不是真心想要用传统文化教化天下,所以结尾使小说结局发生陡转,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③本文写到毛亨在秦王朝焚书坑儒的背景下不得不带着自己和古籍出逃建墓隐藏,然后一并将自己的书稿和遗憾交给自己的侄子毛苌,河间王刘德为了这些传统文化多次拜访毛苌,并且请毛苌出来讲学,毛苌接受了刘德的命令,走出坟墓,进了招贤馆,后来又进了河间国国都乐城的王宫,一时间,王宫里古书充栋、群儒咸至,每日读经诵典之声琅琅,数里可闻,王国强盛。刘德想要把这种强盛带到长安,实现大汉文化复兴、王道推行、大同实现,但是皇帝刘彻并不是真心想要用传统文化教化天下,而只是将文化变为粉饰封建统治(用文化笼络人心)的工具,所以在主题上,更加深化主旨,暗示了中国文化星火传承是任重道远的漫漫征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眉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