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原创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关乎影视行业的生命力。原创具有首创性、独特性、突破性和引导性等特点,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提炼、题材选择的开拓、主题意蕴的探索、故事构思的想象、艺术内涵的传达等,既有对现有故事内容、表现形式的颠覆,也意味着对隐藏在内容形态背后人类艺术审美共性、共同规律的多维度拓展。原创作品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下,是衡量影视艺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翻看世界影视发展史,一个国家影视产业的崛起或某类型题材的流行,都有赖于原创精品不断涌现强力支撑。 呼唤原创精品,应在创作过程中贯彻创新精神,提升原创能力。艺术世界非同寻常的景观,往往在险阻僻远、人迹罕至的地方,只有意志坚定、勇于创新的人才能到达。因此,创作者应排除资本逻辑的干扰,全身心投入创作生产,把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跳出“舒适区”,勇闯“无人区”,不断破除思维定式和思想局限,向着行业发展最前沿的方向进发,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比如,电影《长安三万里》打破人们对动画电影只擅长呈现虚幻奇特的幻想世界的固有印象,表现真实、硬核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文化。原创不仅强调审美的别具一格、题材角度的别出心裁,更表现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中。这些内容蕴藏在丰富多彩、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因此,要想实现原创能力的提升,还需扎根现实生活,细心体察,深入思考,在淘洗素材、组织内容时凝练切合时代旋律的主题,并运用新观念、新技术、新手段,在创意构思、表现手法等方面推陈出新,方能使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富生机的新境界。 呼唤原创精品,还应营造健康的行业生态和良好的社会语境。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从顶层设计着手,建构更有利于提高原创水平的体制机制。一是积极倡导、鼓励、扶持原创作品的创作生产,在评优评奖、资金扶持时更多地向原创作品倾斜,加强对剧本等创作基础环节的扶持力度,在行业内形成重视原创、争做原创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围绕提升原创力、创新性等诉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思路,为有创新精神和创作热情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三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倡导保护原创、鼓励原创、尊重原创的风气,严厉打击抄袭剽窃行为,保护原创权益和创造力。多管齐下,建构以创作者为根本、审美提升为内核、政策管理为保障、人才培养为基础、市场优化为驱动的综合联动体系,切实提升影视原创水平。 原创是一种内涵,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境界。唯有让原创精神成为创作主流,精品力作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进而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文化能量,一直助推影视行业在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上破浪前行。 (摘编自文卫华《原创关乎影视行业的生命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原创关乎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发展前景,以及如何唤醒原创,实现原创能力的提升等问题。 B. 材料一以长篇小说《北上》、歌剧《呦呦鹿鸣》为例,论述了原创性作品中所展现的历史的走向、未来的愿景。 C. 材料二指出惰性心理和投机心态,是拉低影视市场艺术水准,导致行业原创意识缺失,制约影视业的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 D. 材料二认为唯有多管齐下,实现综合联动体系,让原创精神成为创作主流,才能助推影视行业在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上破浪前行。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IP久经检验成熟稳定,但也不宜一味依赖,要实现中国影视产业 高质量发展,从业者还是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原创上。 B. 原创关乎影视行业的生命力。唯有原创能帮助时下艺术创作摆脱趋同性、低品质,引领文艺创作步入积极向上的良性发展轨道。 C. 原创能力提升,需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淘洗素材,还需要结合新观念、新技术,在创意构思、表现手法推陈出新等方面的准备。 D. 建构有利于提高原创水平的体制机制,在行业内形成重视原创、营造健康的行业生态和良好的社会语境,是唤醒原创的有效途径。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按照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从三个角度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原创性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B. 材料二第二段主要分析了影视行业出现原创力不足现象的种种原因,导致影视业让人担忧的不良现状。 C. 材料一与材料二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原创作品,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内容。 D. 材料一开篇提出问题,结尾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条分缕析,充分强调了原创的重要意义。 4. 请结合材料谈谈“原创”具备哪些特点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辜的手机 段华 越野车艰难地扑向滂沱大雨,载着我满腹的焦虑和忧愁。作为这个洞庭湖腹地的县委书记,我此刻的心情躁动不安! 刚刚接到蛋壳洲出现沙眼的警报,旷日持久居高不下的洪水,卷起排山倒海的洪峰,挤压着这个危如累卵的小垸。 谁取的这不吉利的名字?蛋壳洲,两万多人口,十万亩农田,都挤在一枚一碰即破、一晃即翻的蛋壳上,在汪洋中沉浮漂流吗?大堤拐角地段,什么名字不好取?偏要取个烂泥汊!这不,闹管涌的地方正是烂泥汊。 手机铃声响了,是烂泥汊王乡长:“李书记,本来不想直接打您的电话,但是情况紧急,不能按常规出牌……” “有事说事!” “也没有别的事,就是烂泥汊的管涌已经一水桶粗了。” “立即通知县机动队……” “机动队已经来了,这些人都拿不定主意,请示您是不是要打包围。” “不对,是打抱围。抗洪部队先头部队到了吗?” “刚到,一个营的空军。” “快点开!”我催促司机。 手机铃声再次响起:“喂,表哥?……转业干部的安排是有具体政策的……什么?你小舅子是陆军,跟水利工作不对口嘛……我不跟你说了,烂泥汊出现管涌,你那小舅子以为这水利干部那么好当,滨湖县最大的县情是水情……” 表哥还在啰唆不已,当年我上大学交不出学费,他慷慨解囊为我交了大一全年学费。我当上县委书记后,表哥常常对我做一些帮助亲友解决点小问题的要求。 司机追下车来给我撑伞,被我一把推了回去。烂泥汊出险处果然岌岌可危,堤内一道如水桶般粗的浑黄水柱冲天而起,那位说话拖泥带水的王乡长正在对现场人员做战前动员:“刚才,我跟李书记通了电话……哪个李书记?咱们滨湖县委的书记嘛……李书记说了,决定胜负的因素……”
展开余下试题“别说了!赶快组织打抱围!”我制止了王乡长的啰唆。 “您到了?”王乡长指着一位正在挖填砂卵石的青年军官介绍说,“李书记,这就是抗洪部队先头部队的张营长。” 张营长放下锄头,虎步龙行走近我,行着军礼朗声说道:“空127师一团三营营长张水波率全营官兵向李书记报到!” “感谢你们呀!张营长!听口音好像是我们滨湖人?” 张营长一指堤下大垸:“我的家就在这个垸子里。” “好的,子弟兵!打断骨头连着筋!”我紧握着张营长的手。 王乡长又啰唆起来:“张营长父亲瘫痪十多年了,母亲心脏不好,本来已定好转业回滨湖当县水利局副局长,组织部和军转办说有个领导发话把这个位置给一名陆军营长,李书记,有这种出牌规矩吗?张营长是舟桥部队营长,搞水利专业对口呀,凭什么让那陆军当?” “别说了,什么陆军海军。张营长你把烂泥汊守住了,县水利局副局长的位置还是你的!” “位置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护大堤!”说着,张水波再次抬起右手向我行了个军礼,我本来阴沉的心情顿时明朗起来。 “二连长!”张水波呼喊。 “到!” “立即装填砂卵石袋!” “是!” “三连长!” “到!” “三连负责抢运砂卵石!” “是!” “一连长!” “到!” “你带其余官兵跟我下水组成两道人墙,为抢险军民挡住风浪!” “是!” 暴雨,借助雷声和闪电的淫威,如万道钢鞭,无情地抽打着被旷日持久的洪水泡软的大堤,堤外打抱围的人墙中,已出现脚盆大小的漩涡,洪水卷着残渣败草,穿过大堤直注坑内,导致那柱管涌更加张牙舞爪! 张水波纵身一跃,跳下浑黄的浊水,一连长紧随其后,全连官兵立即组成两道密密匝匝的人墙。 到底是湖湘子弟,张水波在浊浪中如一根纹丝不动的木桩。有了这堵人墙,机动队打抱围进度更快。再坚持两个小时,险情就可解除。 突然,一排巨浪如山丘一般涌来,迷彩服的人墙和机动部队全被“山丘”掩埋,不见踪影。我只觉得胸口一堵,本能地伸手去掏救心丸。 当我苏醒过来,已是翌日清晨。 “烂泥浸!烂泥汊!” “李书记!你醒了!”是王乡长,他一身泥水,双眼红肿,显得比平时更啰唆:“李书记,你昨天夜里昏倒以后,那洞庭湖好像开了锅,老天爷好像要把一年的雨一夜全倒进湖里……” “简单点,莫扯远了。” “好好好,不扯远了。李书记你是了解我的,我这人做事可以,说话不行,本来是烂泥汊的事,我一扯可以扯到舵杆洲,再一扯又到了广兴洲……” “说烂泥汊的管涌。”我的声音高了八度。 “管涌是堵住了,但是……哇……张……张营长走了!他被漩涡吸走了……” 我的心一下子被掏空了,五脏六腑似乎还在被人撕扯着。 一阵葫芦丝不合时宜地响起,是我的手机铃声。一看号码,表哥!一股无名怒火在我心中冲天而起,我用家乡的方言默默地骂了一声,骂谁?是骂这久雨不晴的天?骂这夺走张营长生命的洪峰?还是骂纠缠不休的表哥?还是骂自己?都是,又似乎都不是。 葫芦丝还在起劲地吹,我再也无法保持一个县委书记应有的稳重和笃定,像抗洪战士抛送砂卵石袋,奋起右臂竭尽全力将响着铃声的手机掷进洞庭湖的滚滚浊浪中……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真实细腻地展现了抗洪救灾的紧张场景以及县委书记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主要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B. 王乡长 “不能按常规出牌”直接说明了灾情紧急;“有这种出牌规矩吗”说明他维护原则,为张营长鸣不平。 C. 在指挥抢险过程中,张营长对一、二、三连长发布命令迅速、简洁、干脆,展现出他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执行力。 D. 画线的句子运用比拟、比喻、通感等修辞以及“抽打”“卷”“穿”等富有力度的动词,表现出暴雨的凶猛和管涌的凶险。 6. 关于文中最后两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后两段显示“我”面对表哥的请托在情与理之间做出了最终选择,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B. 手机只是通讯工具,却因承载令人烦恼 信息被掷进湖中,解释了题目中的“无辜”。 C. “都是,又似乎都不是”反映出“我”在面对困境时,由迷茫、困惑到清醒的心理过程。 D. 用抗洪战士抛送砂卵石袋类比“我”掷手机的行为,突出了“我”与歪风邪气做抗争的决心。 7. 文章开头写“我”抱怨蛋壳洲、烂泥汊的名字不吉利,此处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 文章有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徒知徐州。河决曹村,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B.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C.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D.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意思是听到,“闻”与《琵琶行并序》中的“自言本是京城女”的“言”含义不同。 B. 犹,意思是但是,“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望中犹记”的“犹”含义不同。 C. 欲,意思是想要,“欲”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青青兮欲雨”的“欲”含义相同。 D. 但,意思是只是,“但”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的“但”含义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一开始都很厌烦苏轼,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 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苏轼自己也以身作则,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对差役制和免役制 利弊的看法不同,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 苏轼仕途坎坷。苏轼从中举以来,坚定地以忠于君主为根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由于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2.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13. 结合文中第一段内容,说说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偶成①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①此诗作于程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洛阳之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题目中的“偶成”,表明诗人的题材是从生活中信手拈来,而非刻意探求。 B. 首联前句是因,后句是果。诗人心情闲静,红日已上东窗,还能安然入睡。 C. 颔联写诗人静观春夏秋冬万物的“自得”之态,与首联“无事不从容”相呼应。 D. 这首哲理诗从多角度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洞察,别开生面,颇有理趣。 15. 诗人是如何达到“从容”“自得”境界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对《诗经》中的诗进行了独到的评价。 (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始皇发扬前代君主功业,挥舞长鞭统治天下。 (3)《老子》中以高台为喻,来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壮大起来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没有准确地察访过十三溪的位置,甚至怀疑前人只是随便说个数字,以示其多。眼下就更无法弄清它们的 ① 了,大雪一律把它们裹在怀里,远远望去,就如肌肤上的纹理,瓦楞上的坎沟,参差跌宕间隐逸着几多山的活力,几多水的灵韵。那么,脚边的这条河当是九河的第一支了,而且一直被人们尊为上九河。因为下九河与西溪相连,往下流去竟是宝纛河与林家河。曾经出了个在清朝嘉庆年间任职内阁中书且做过道光皇帝老师的翰林的林家河声名显赫。那个翰林就姓林,字杞才,号桂山。因为林老先生的缘故,流经他家门前的林家河里的鱼也被当成贡鱼,献作御馔而 ② ,如今县志里还不忘将它特别提出来,归入“物产”一章,“珍肴”一节。煞是 ③ 。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时读书人对于老花眼的痛苦,现代人很难体会。 ① ,据说汉代就已经有水晶磨成而具有放大功能的镜片了。只是古人还没把镜片类的那种东西称作眼镜,很可能是由于阿拉伯的读音写成“叆叇”。南宋《洞天清录》一书中有“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句,这难写的“叆叇”两字,最早表示云彩很厚之意,后则被借代于如琉璃或云母之类的眼镜片,尽管有镜片的发明, ② ,我们从未见过李清照或唐伯虎等人有戴眼镜的画面。直到西人忽然发现双耳可以各助其“一臂之力”,于是晚清民初的精英阶层,如齐白石、章太炎等,都能戴上时髦的老花眼镜了。 今人比之古人自然优越,借助于老花眼镜,读书看人两不误也。然而凡事有一利也必有一弊,古人没有退路,只得趁“花眼”之前, ③ ,结果成了饱学之士;而我们有眼镜仿佛有了“后路”,读书不必着急,反而万事成了蹉跎。 18. 下列句子中的“自然”和文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生命最好的状态就是顺其自然、任其生长。 B. 你记住,只要下足了功夫,自然会取得成效。 C. 小刚,你现在别问了,到时候自然就明白了。 D. 看到这一幕我就知道,拍照还是要自然一点。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作文 2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5G 技术等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一方面,科技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如在线教育让学习更加高效便捷,医疗技术的进步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另一方面,科技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网络沉迷、隐私泄露、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压力等。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