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重庆市复旦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重庆复旦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2026届期中语文试题
尊重自己!爱护复旦!复旦过去的光荣、将来的灿烂,全赖我们共同爱护、共同发展!同学们,今天在考试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不要忘记复旦!考场秩序井然,人人洁身自爱。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答案工整地书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氏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浏览完整试题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诗人重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当在诗词作品中找到启迪。这就要求诗人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诗人除了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好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
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例如,通过成立演艺界诗词工委,让中华诗词插上舞台艺术的翅膀,飞得更高、传得更远。诗词一经朗诵、演唱和表演,就变得形象直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更富有欣赏价值,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
关于诗词的创作与评价,自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这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从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开始的,其中满载着家国情怀、描绘着壮美山河、萦绕着思乡之情。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的精神滋养,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党云峰《周文彰:发挥中华诗词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B. 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 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曰”,只会背就算子,要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
D. 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既源于中华诗词的魅力,更源于人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有对外界的景、物、情、事有真切感应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
B. 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 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
D. 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想根本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
3. 周文彰主张传统诗词应该“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主动担负起反映现实生活的责任,对下列几首这类诗歌的解读,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北拒沙流,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邀苍烟一抹,绿色长城”写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
B. “抗疫悬壶争挽弓,神州处处起春风。签名请战飞千里,白纸梅花指印红”赞美了新冠疫情防疫线的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精神。
C. “灯火人家月色幽,小桥流水唱无休。帮扶走访深山路,每与春风一道谋”表现了扶贫工作者深入基层的工作状态和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
D. “古道漫风烟,散落诗篇。窟封宝藏不知年。应是前生心暗许?一见生欢”赞扬了沉潜于敦煌学研究的学者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治学精神。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某校要举办“复兴中华诗词”讨论会,请你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条列出发言提纲。
【答案】1. C 2. B 3. A
4. 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②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③语言风格: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典雅古朴,但平实易懂,绝不晦涩。
5. ①树立文化自信,努力探索传统诗词之美。②与时俱进,革新诗词创作与评价理论,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气息。③创新传统诗词的传播、普及形式,让传统诗词从“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④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引导青年热爱诗词、创作诗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感发力量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错,材料一第1段原文说“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并不表明这“感发力量”只是“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和人世间的生离死别”这两个方面,只是列举一二,还有其他方面,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展开余下试题B.“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错,从材料一第2段看,“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族民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可知,平仄和结构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
D.“既源于中华诗词的魅力,更源于人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错,从材料二第3段看,“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是因为我们创新了传播方式,而不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也不是来自于文化自信,选项强加逻辑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有……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材料一第1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创作诗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C.“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错,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不会是“负担”,从材料二第4段“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可见,成为“负担”的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标准。
D.“要想根本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错,背诵了也可能忘记。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A.“写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错,“北拒沙流,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邀苍烟一抹,绿色长城”没有赞美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意思,节选的词句高度肯定了塞罕坝林场的生态作用,赞美了林业工人的丰功伟绩。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第一段首先提出中心观点:“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然后通过引证、例证、因果论证法进行分析:“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第二、三两段,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
第四段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段,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诗人重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答案:
论证结构方面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
②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例证法(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对比论证法,主要体现在第三段里,比如“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暗含与别的民族的对比。
③语言风格: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典雅古朴,但平实易懂,绝不晦涩,比如“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诗人重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一段“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得出答案①树立文化自信,努力探索传统诗词之美。
由材料二结尾段“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得出答案②与时俱进,革新诗词创作与评价理论,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气息”。
由材料二第三段“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得出答案③创新传统诗词的传播、普及形式,让传统诗词从“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
由结尾段“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的精神滋养……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得出答案④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引导青年热爱诗词、创作诗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
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展开余下试题她来到这世上,受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无数人,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在路上走,那就是散文。如果摔了一跤掉到河里去了,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你摔了一跤掉到水里面去,你怎样摔跤的呢?你掉到水里面去,你这个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你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得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新浪网《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执意生下小女儿,是出于她对三十年前那个春天里夭亡孩子的追忆与负疚,这段补叙也丰富了小说内容。
B. 文中几次写到了“梨花”,并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渲染了氛围,契合有关人物心境,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
C. 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和同仁一起建立中医院,鞠躬尽瘁。
D. 小说将平常人、生活事当作描述的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挖掘着寻常之中蕴含的价值,探求着人生真谛。
7. 用赵淑萍老师有关小小说人物塑造的理论衡量下列小说中的人物,“最到位”的一项是( )
A. 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跟自己身受一样。“可是人不是生来要给人家打败的,”他说,“人尽可被毁灭,可是不会肯吃败仗的。”
B. 大卫·科波菲尔被送到货行当童工,他穿过满是泥垢和腐臭的大街,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
C.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地说。
D. 林冲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8. 文本二的第一段,强调了小说创作中的情节曲折和细节生动的重要性。请结合文本一作简要分析。
9. 父亲临终前,向小女儿提到了一个姑娘被他误诊而没能挽回她的生命的事情。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答案】6. A 7. C
8. ①情节曲折:本以为文章标题“秋天 梨花”是指小女儿,没想到更是父亲品格的象征;父亲用药不寻常救活小女儿,没想到前面有失败的教训;父亲从医有误诊不稀奇,没想到竟然结集出版。
②细节生动:文本一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如父亲病倒后嘴里说着“黄芪”“白术”等,生动刻画出一个一心扑在医学事业上的医者形象。
9. ①情节上:揭示了用足够剂量的砒霜治好小女儿恶性疟疾的原因。②结构上:照应前文有关内容,使结构紧凑自然;为托付小女儿给他出版《误诊记》作了铺垫;形成了情节的高潮,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③人物形象上:表现了“父亲”勇于出版自己误诊病例以福泽业界的光明磊落的性格特点。
④主题上: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赞美了父亲面对过错的坦然,对病人的责任与担当。
【解析】
【导语】文本一以“秋天的梨花”为线索,讲述了母亲因对夭亡孩子的追忆而执意生下小女儿的故事,父亲则以医术和仁心贯穿一生,最终在临终前留下《误诊记》,体现了医者的自省与传承。文本二则通过冯骥才的比喻,强调了小说创作中情节与人物刻画的重要性。整体上,文章情感真挚,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生活的温情,展现了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这段补叙也丰富了小说内容”错,应属于插叙。插叙的含义是在叙述重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件有关事件的叙述,补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的人或事作简单补充交代。补叙和插叙的区别在于补叙可以用在篇中或篇末,插叙只能用在篇中。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分析塑造人物技巧的能力。
根据文本二可知,赵淑萍老师强调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认为人物刻画要生动。
A.只用了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不符合生动的特点。
B.没有生动形象地刻画“戍军长官”的形象,也不是典型人物。
C. 柳妈属于小人物,从肖像、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刻画,且给读者留下较大空间,是“最到位”的。
D.林冲不属于小人物和边缘人物。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①关于情节的曲折性,文本一中最典型的情节是父亲临终前嘱咐小女儿出版他的误诊病例。小说前面一直在写作为小女儿,父亲母亲如何疼爱她,父亲如何亲自接生,如何救治身患疟疾的她,让人以为“梨花”指的是小女儿,没想到读到后文才知梨花更象征父亲的医德高尚;父亲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著名医生,没想到也曾有过误诊,误诊病例这一情节有些出人意料。但是这个情节却符合父亲的人物形象,符合他的人品和医德。父亲一生都在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复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