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但是,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彼此利益交织在一起,因而每个国家的利益都是与其他国家利益相关联的。但这种相关并非以“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方式发生;相反,要以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把握,其结果就是“合作共赢”。而所以要超越这种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乃是因为人类都有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使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价值承诺。辩证法的合理性也就在于,它扬弃了“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实现“共生”,必有一方灭亡,因而不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永久和平的叙事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世界各国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是以彼此利益的相互承认为前提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否定他国的利益,因而是在“个体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共赢”。这是“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生存论向度。 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然而,在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观范式下,马克思预见到因为文化交融而最终导致“民族消亡”的前景。如果说国家的消亡是以阶级消亡为前提的,那么,民族消亡则是以民族文化融合为前提的。“民族的消亡”是指,各个民族之间因为废除了资本逻辑的冲突,随着文化的交融,而达成了民族之间的真正的和解,从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在唯物史观范式下,民族消亡是在保持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观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的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废除了以后形成的共同体,而是在尊重各自文化独立性和彼此差异性基础上构建的共同体,因而是辩证法意义上的“有差别的统一”。 (摘编自吴宏政《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对“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说明“和而不同”既符合天之“道”,也符合人之”道”。 B. 对于其他文明形态,中华文明讲求包容性与互鉴性,在与世界共处中,内敛与防御是中华文明的最大的特征。 C. 因为“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所以要超越“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 D. 唯物史观认为,民族消亡终将成为现实,人类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民族文化融合为一,实现真正的共同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二者论述的出发点不同,前者重文化借鉴,后者重历史辩证法的遵循。 B. “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与昌盛。数千年文明史也证明,“和而不同”是人类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C. 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彼此利益相关,因而不能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去处理,“零和博弈”将导致人类无法“共生”。 D. 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民族消亡”的唯物史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并不否认这一点。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B. 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的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C. 车前子《苏州慢》:“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地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从容、谦虚。” D. 梁濑溟认为: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4. 为什么说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开辟了“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请根据材料二分条概括。 5. 西方国际象棋是通过不断地“吃子”,令对方走投无路,而绝对地“获全胜”;中国围棋通过不断地“占空”,令双方都有活路,而相对的“积小胜”。请结合上述材料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答案】1. D 2. C 3. D 4.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零和博弈”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超越。 ②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结果是“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非形而上思维导致的无法“共生”。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上坚持“有差别的统一”的辩证法思维方式。 5. ①棋道背后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文化“重和”多于“尚争”,讲究和合共生;西方文化重个人,讲竞争。 ②棋道背后体现的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擅长用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处理事务;西方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所以,体现在棋道上,国际象棋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中国围棋是并不赶尽杀绝的留有余地。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和而不同”的理念及其在宇宙、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体现。材料一通过“量子求和”和“类群求和”的概念,强调了“和而不同”作为宇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指出中华文明在这一理念下的包容性与互鉴性。材料二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思维,强调合作共赢和可持续生存的重要性。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全球治理理念的深刻契合,展示了中华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特价值和智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人类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偷换概念,根据“从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可知,文中指“民族之间”不是“人类一切的”;“民族文化融合为一”曲解文意,原文的“一”指“有差别的统一”。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C.强加因果,根据“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但是,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彼此利益交织在一起,因而每个国家的利益都是与其他国家利益相关联的。但这种相关并非以‘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方式发生;相反,要以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把握,其结果就是‘合作共赢’”可知,各国利益相关联,是采取何种处理方式的背景事实,西方受制于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是错误的;而“合作共赢”是求同存异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正确的。“‘零和博弈’将导致人类无法‘共生’”,表达也不精确,有曲解之嫌,原文是“形而上学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实现‘共生’”,“形而上学思维”的概念要大于“零和博弈”,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