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7-26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先,反英雄缺乏传统的英雄品格。所谓传统的英雄品格,是指从中世纪、17世纪以来的世俗英雄的品格,例如,英气勃勃、执著追求真理的热情,超人的智慧和才能,坚强的生活意志,战胜困难的非凡毅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急公好义的品德等等。20世纪初以来,现代主义思潮中的非道德化倾向改变了作家的社会观和文学观。随着小说主题的非道德化,流氓恶棍和英雄人物一同逐渐退出了作品,道德冲突的传统形式变得模糊不清。英雄是社会的产物,面临着精神危机和心理困境的现代西方难有一个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因而社会的典范难以确立,文学作品只能塑造接近普通人、反传统英雄品格的“反英雄”。
其次,反英雄的自我都是不稳定的、处于分裂状态的。现代派作家认为,现代人面临着异化的困境,人们无法把握自我。根据弗洛伊德学说,每个人都处在本能的要求与现实原则的约束的冲突之中。这些就是现代小说的人物缺乏一个明确的、稳定的统一自我的根本原因。
再次,反英雄处于某种困境之中,往往充当受难者、牺牲品。他们的困境包含外在的和内在的,或者说社会的和心理的两方面。从外在社会方面来说,非英雄或反英雄与周围的环境是不协调的,甚至是对抗的。他们遭受外在力量的压迫和敌视,处于受苦的境遇之中。反英雄较为明确地认识到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对立状态,并且力图摆脱困境,争取自身的自由。但是他们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英雄同环境的冲突使他们的内心生活充满焦虑、不安和痛苦,特别是当他们几经挣扎无法摆脱困境时,就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不管他们对自身的境遇有无明确的认识,实际上他们往往都充当了非理性世界的受难者或牺牲品。
(摘编自赖干坚《反英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角色》)
材料二:
海明威式英雄是西方文学中英雄谱系中的别样族类。他们不同于古希腊英雄对于无法逃避的命运的畏惧,也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哈姆雷特式的英雄在思索中延宕了行动的能力,他们生来不会多思想,从不去追究自己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们只凭着本能和直觉同残酷的现实抗衡。海明威式英雄不同于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反英雄”,他们在“英雄死了”的现代文明的暮霭中,仍然坚守着英雄神话的塑造与英雄角色的承诺。他们倍感科技神话、理性秩序、乌托邦神话破灭的怆痛,于是选择了逃避,走向斗牛场、拳击场,森林里、雪原中和海洋上,走向现代文明难以波及的边缘,以行动与自然、死亡相抗争,展现了人类的生存意志与崇高的英雄形象。然而他们以生命换取荣誉,以死亡拯救理性的悲剧性努力,最终无法完全走出现代性中人性所具有的苍凉、困惑与无奈。
海明威式英雄首先给人以崇高的悲壮之美。他们在与强大的敌人、自然力的殊死搏斗中体现了这种巨人般的力量:曼努埃尔与公牛搏斗,展现了压倒公牛的气势;圣地亚哥征服鲨鱼与大海,展现了英雄气概。这无不表明,为人的尊严而战的信念足以产生气吞山河的精神力量。他们所具有超人的力量未必能带来具体的胜利,但定能让人感到自由意志的凯旋。曼努埃尔与公牛一起倒下的同时,场上升腾起了人的尊严;圣地亚哥的风帆和马林鱼骨架,象征着他对意志的锤炼和收获。海明威式英雄的胜利,不是物质表象上的得失,而是精神领域的升华。透过海明威式英雄的伟大心灵,我们体会到崇高的另类美学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与其他悲剧英雄相比,海明威式英雄有一种极力淡化死亡威力的倾向。他们对死亡的蔑视和超然风度扫荡了传统的崇高美所必然带有的痛楚感、恐惧感以及失落感。具体而言,他们以平常的心态挑战死亡,以平静的态度对待失败,以优雅的姿态与死亡共舞,也因而赋予了死亡一种特有的美丽。从美的关系而论,这是在产生崇高的严重对立与激烈冲突中,交织进的一种和谐。海明威通过威尔逊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超然态度:“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在乎。人只能死一回,咱们都欠上帝一条命。不管怎样,反正今年死了明年就不会再死。”他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感受到在死亡的控制下产生的对死亡的反抗。这种反叛的乐观主义,是对于死亡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超越,也正是海明威式英雄的精神内核。
海明威是异化世界中英雄神话的守望者。尤其是在远离战争、英雄气质匮乏的时代,其对海明威式英雄的塑造呼唤英雄的归来,具有一种崇高与悲壮的色彩。海明威式英雄是力量型的英雄,尽管他们少言寡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器官的退化和功能的丧失,他们同样具有思想和行动上的伟力。海明威式英雄是明显带有尼采式超人气质的英雄,他们以英勇进击的姿态和顽强的生命意志对抗强权,捍卫自我的尊严。海明威式英雄浸润了海明威对人类生存意志与生命哲学的毕生思考和全部感情,展现出极富激发力和引导性的一种生命模式。海明威式英雄是以信念和勇气在生命领域中创造奇迹的文学形象,从更高的意识层面上向我们展示人性魅力之谜的底蕴。
(摘编自张岩《英雄·异化·文学:西方文学中的英雄母题及其流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西方缺乏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社会的典范难以确立,是反英雄形象诞生的原因之一。
B. 大家处于本能要求与现实原则约束的冲突中,是现代小说人物缺乏稳定统一自我的根本原因。
C. 反英雄较为明确的认识到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对立状态,力图摆脱困境,但始终无法实现。
D. 海明威式英雄的胜利并不体现在物质的得失,而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体现了崇高的悲壮之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题的非道德化,道德冲突的传统形式变得模糊不清,是反英雄形象诞生的文学背景。
B. 无论反英雄角色是否认清自身境遇,他们都充当了非理性世界的受难者或牺牲品。
C. 海明威式英雄直面现代文明的暮霭,摆脱了生命的困境,展现了崇高形象。
D. 在死亡的控制下反抗死亡,是对死亡的超越,也是海明威式英雄的精神内核之一。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反英雄形象特征的一项是( )
A. 《复活》中心存善念的聂赫留朵夫
B. 《大卫·科波菲尔》中努力成长的科波菲尔
C. 《哈姆莱特》中决意复仇的哈姆莱特
D. 《变形记》中化身甲虫的格里高尔
4. 材料二第一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形象与材料一“反英雄”形象的不同之处。
【答案】1. B 2. C
3. D 4. 方法:对比论证。
效果:
①将海明威式英雄与古希腊英雄、哈姆莱特式英雄进行对比,突出其凭着本能和直觉同残酷的现实抗衡的特点。
②将海明威式英雄与反英雄进行对比,突出其与自然、死亡抗争的崇高形象。
5. ①桑提亚哥征服鲨鱼和大海过程中体现战胜困难的非凡毅力,具有传统英雄的品质。
②桑提亚哥在征服大马林鱼过程中展现的坚定意志,不因困境而改变决心,体现了他明确而坚定的自我。
③桑提亚哥在大马林鱼、鲨鱼、大海组成的困境之中,并未因失败产生绝望情绪,而展现出永不言败的精神品质。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反英雄和海明威式英雄,探讨了20世纪西方文学中 价值观变化及英雄形象的演变。材料一揭示反英雄是在无明确社会价值观背景下的产物,他们内心动荡,常在困境中挣扎。材料二则展示海明威式英雄在现代文明中坚持传统英雄精神的特点,虽然充满悲壮,但表现了超越死亡的精神内核。整体而言,文章对比了两种英雄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特质与意义,引发读者对现代人生存与精神境遇的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大家处于本能要求与现实原则约束的冲突中……”错误,原文提到“现代派作家认为,现代人面临着异化的困境,人们无法把握自我。根据弗洛伊德学说,每个人都处在本能的要求与现实原则的约束的冲突之中。这些就是现代小说的人物缺乏一个明确的、稳定的统一自我的根本原因”,选项只是弗洛伊德的学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推断辨析的能力。
C.“直面现代文明的暮霭,摆脱了生命的困境”错误,从原文“海明威式英雄不同于20世纪西方文学中……选择了逃避,……然而他们以生命换取荣誉,以死亡拯救理性的悲剧性努力,最终无法完全走出现代性中人性所具有的苍凉、困惑与无奈”可知,他们最终没有摆脱了生命的困境。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传统英雄的特点:“所谓传统的英雄品格……战胜困难的非凡毅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急公好义的品德等等”。
反英雄的特点:“文学作品只能塑造接近普通人”“反英雄的自我都是不稳定的、处于分裂状态的”“反英雄处于某种困境之中,往往充当受难者、牺牲品”。
A.“心存善念”属于传统 英雄品格。
B.“努力成长”属于传统的英雄品格。
C.“决意复仇”属于传统的英雄品格。
D.《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是平凡人,自我在虫性与人性钟挣扎,处于化身为虫的困境之中,是非理性世界的受难者,符合反英雄的特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方法:对比论证。
效果:
①材料中将海明威式英雄与古希腊英雄对于无法逃避的命运的畏惧进行对比,指出海明威式英雄生来不会多思想,从不去追究自己不幸命运的根源,只凭着本能和直觉同残酷的现实抗衡,鲜明地突出了海明威式英雄在面对命运时独特的应对方式。同时与文艺复兴时期哈姆雷特式的英雄在思索中延宕了行动的能力作对比,进一步强调海明威式英雄行动果敢,不被过多的思索羁绊,从而更突出其凭着本能和直觉同残酷的现实抗衡的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②通过将海明威式英雄与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反英雄”对比,指出海明威式英雄在“英雄死了”的现代文明的暮霭中,仍然坚守着英雄神话的塑造与英雄角色的承诺,而反英雄是缺乏传统英雄品格、自我不稳定等。这种对比突出了海明威式英雄能够以行动与自然、死亡相抗争,与反英雄形成鲜明反差。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①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在征服鲨鱼和大海的过程中,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鲨鱼的不断攻击、大海的浩瀚无垠和变幻莫测等,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自己的经验、技巧和顽强的毅力,一次次与鲨鱼搏斗,试图保护自己捕获的大马林鱼。这种战胜困难的非凡毅力,是传统英雄品格的重要体现,而反英雄是缺乏这些传统英雄品格的,这是圣地亚哥与反英雄形象的不同之处之一。
②圣地亚哥在整个捕鱼过程中,从最初决定出海捕鱼,到在海上与大马林鱼僵持、搏斗,再到后来面对鲨鱼群的攻击,他的意志始终坚定,决心要完成自己的捕鱼任务,捍卫自己作为渔夫的尊严。他有着明确而坚定的自我。这与材料一中提到的反英雄的自我都是不稳定的、处于分裂状态的特点截然不同。
③圣地亚哥在大马林鱼、鲨鱼、大海组成的重重困境之中,虽然最终他只带回了一副马林鱼的骨架,但他并没有因这次看似失败的经历而产生绝望情绪。相反,他依然坚信自己的力量和意志,展现出了永不言败的精神品质。而反英雄在几经挣扎无法摆脱困境时,就会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往往充当了非理性世界的受难者或牺牲品。所以圣地亚哥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与反英雄有很大的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伊凡·伊里奇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法院大厦里,当梅尔文斯基案审讯暂停时,法官和检察官都聚集在叶果罗维奇办公室里,谈论着闹得满城风雨的克拉索夫案件。费多尔情绪激动,认为此案不属本院审理范围;叶果罗维奇坚持相反意见;彼得一开始就没加入争论,始终不过问这事,而翻阅着刚送来的《公报》。
“诸位!”他说,“伊凡·伊里奇死了。”
“真的吗?”
“喏,您看吧!”他对费多尔说,同时把那份散发出油墨味的刚出版的公报递给他。
公报上印着一则带黑框的讣告:“普拉斯柯菲雅·费多罗夫娜·高洛文娜沉痛哀告亲友,先夫伊凡·伊里奇·高洛文法官于1882年2月4日逝世。兹订于礼拜五下午一时出殡。”
伊凡·伊里奇是在座几位先生的同事,大家都喜欢他。他病了几个礼拜,据说患的是不治之症。他生病以来职位还给他保留着,但大家早就推测过,他死后将由阿历克谢耶夫接替,而阿列克谢耶夫的位置则将由文尼科夫或施塔别尔接替。因此,一听到伊凡·伊里奇的死讯,办公室里在座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一死对他们本人和亲友在职位调动和升迁上会有什么影响。
“这下子我很可能弄到施塔别尔或文尼科夫的位置,”费多尔想。“这个位置早就说好给我了,而这样一提升,我就可以在车马费之外每年净增加八百卢布收入。”
“这下子我可以申请把内弟从卡卢加调来,”彼得想。“妻子一定会很高兴的。如今她可不能再说我不关心她家的人了。”
伊凡·伊里奇的死讯使每个人不由得推测,人事上会因此发生什么更动,同时照例使认识他的人都暗自庆幸:“还好,死的是他,不是我。”
“嘿,他死了,可我没有死,”人人都这样想,或者有这样的感觉。伊凡·伊里奇的知交,他的所谓朋友,都同时不由自主地想:这下子他们得遵循习俗,参加丧礼,慰问遗孀了。
费多尔和彼得是伊凡·伊里奇最知己的朋友。彼得跟伊凡·伊里奇在法学院同过学,自认为受过伊凡·伊里奇的恩惠。午饭时,彼得把伊凡·伊里奇的死讯告诉了妻子,同时讲了争取把内弟调到本区的想法。饭后他不休息,就穿上礼服,乘车到伊凡·伊里奇家去。
伊凡·伊里奇家门口停着一辆自备轿车和两辆出租马车。在前厅衣帽架旁的墙上,靠着带穗子和擦得闪闪发亮的金银饰带的棺盖。
彼得的同事施瓦尔茨从楼上下来,一看见他进门,就站住向他使了个眼色。施瓦尔茨脸上留着英国式络腮胡子,瘦长的身体穿着礼服,照例表现出一种典雅庄重的气派,但这同他天生的顽皮性格不协调,因此显得很滑稽。彼得心里有这样的感觉。
彼得慢吞吞地跟着上楼。施瓦尔茨在楼梯顶上站住,没有下来。彼得懂得施瓦尔茨的用意:他想跟他约定,今晚到什么地方去打桥牌。太太们上楼向孀妇屋里走去;施瓦尔茨却一本正经地抿着厚嘴唇,眼睛里露出戏谑的神气,挤挤眉向彼得示意,死人在右边房间。
彼得进去时照例有点困惑,不知做什么好。但有一点他很清楚,逢到这种场合,画十字总是不会错的。至于要不要同时鞠躬,他可没有把握,因此选择了折衷办法:他走进屋里,动手画十字,同时微微点头,好像在鞠躬。后来,他觉得十字已画得够了,就停下来打量死人。
死人躺在那里,也像一般死人那样,显得特别沉重,僵硬的四肢陷在棺材衬垫里,脑袋高高地靠在枕头上,蜡黄的前额高高隆起,半秃的两鬓凹进去,高耸的鼻子仿佛压迫着上唇。同彼得上次看见他时相比,他的模样大变了,身体更瘦了,但他的脸也像一般死人那样,比生前好看,显得端庄。脸上的神态似乎表示,他已尽了责任,而且尽得很周到。此外,那神态还在责备活人或者提醒他们什么事。彼得却觉得没有什么事需要提醒他,至少没有事跟他有关系。他心里有点不快,就又匆匆画了个十字——他自己也觉得这个十字画得太快,未免有点失礼——转身往门口走去。
施瓦尔茨宽宽地叉开两腿站在穿堂里等他,双手在背后玩弄着大礼帽。彼得瞧了瞧服饰雅致、模样顽皮可笑的施瓦尔茨,顿时精神振作起来。他知道施瓦尔茨性格开朗,不会受这里哀伤气氛的影响。他那副神气仿佛表示:伊凡·伊里奇的丧事绝没有理由破坏他们的例会,也就是说不能妨碍他们今天晚上就拆开一副新牌,在仆人点亮的四支新蜡烛照耀下打牌。他就把这个想法低声告诉从旁边走过的彼得,并建议今晚到费多尔家打牌。
普拉斯柯菲雅同几位太太从内室出来了。她个儿矮胖,尽管她千方百计要自己消瘦,可是肩膀以下的部分却一个劲儿向横里发展。她穿一身黑衣,头上包一块花边头巾,眉毛像站在棺材旁那个女人一样弯得出奇。“什么事都是我自己料理。”她对彼得说,“要是说我悲伤得不能做事,那未免有点做作。相反,现在只有为他的后事多操点心,我才感到安慰……至少可以排遣点悲伤。”她掏出手绢又要哭,但突然勉强忍住,打起精神,镇静地说:“最后几天他真是难受。”
“三天三夜极度的痛苦,然后死去。这种情况也可能随时落到我的头上,”彼得想,刹那间感到毛骨悚然。但是,他自己也不知怎的,一种常有的想法很快就使他镇静下来:“这种事只有伊凡·伊里奇会碰上,我可决不会碰上。这种事不应该也不可能落到我的头上。”他想到这些,心情忧郁,但施瓦尔茨分明向他做过暗示,他不该有这种心情。彼得思考了一下,镇静下来,详细询问伊凡·伊里奇临终前的情况,仿佛这种事故只会发生在伊凡·伊里奇身上,可决不会发生在他身上。


展开余下试题……
在闻过神香、尸体和石碳酸的臭味以后,彼得特别爽快地吸了一大口新鲜空气。
“上哪儿,老爷?”马车夫问。
“不晚。还可以到费多尔家去一下。”
彼得就去了。果然,他到的时候,第一局牌刚结束,因此他就顺当地成了第五名赌客。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草婴译)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伊凡·伊里奇生病以来,工作的职位还给他保留着。伊凡·伊里奇死了,同事们虽然喜欢他,却首先想到了职位变动的问题。
B. 认识伊凡·伊里奇的人,通过想象死亡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来宽慰自己。运用心理描写,体现人们对死亡的回避。
C. 施瓦尔茨穿着“表现出一种典雅庄重的气派”,但却在丧礼上约彼得晚上一起打桥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他十分讨厌死者伊凡·伊里奇。
D. 彼得是伊凡·伊里奇最知己的朋友,但从“遵循习俗”可以看出,他参加丧礼,慰问遗孀,画十字表示哀悼,只是按部就班的行动。
7. 关于文中伊凡·伊里奇的丧礼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伊凡·伊里奇死亡的神态,让彼得觉得在责备或提醒活人,彼得因此心生不快。
B. 施瓦尔茨服饰雅致和模样的顽皮可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显得滑稽。
C. 彼得在丧礼中感到毛骨悚然和忧郁,是因为他想到伊凡·伊里奇的死。
D. 彼得并未在丧礼上答应施瓦尔茨打牌的邀请,却在事后用行动表达了他赞同的立场。
8. 参加丧礼的过程,彼得的心绪被伊凡牵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的所思所感。
9. 传统小说依靠矛盾和别出心裁的结构来推进情节,但作家李栩云从托尔斯泰那里得到的写作启示是“简单明了的结构完全可行”。请据此分析本文的情节安排特点和效果。
【答案】6. C 7. C
8. ①打量伊凡尸体,因对其相貌的想象,心里觉得不快;
②最后听到伊凡死前的痛苦状态,感到毛骨悚然、忧郁。但借由常有的想法和施瓦尔茨的暗示,得到自我安慰。
9. 情节特点:①本文的结构简单,场景集中,仅发生在法院和伊凡家里。
②本文以伊凡之死为核心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
③该情节淡化冲突,缺乏高潮。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详细地叙述了同事内心对伊凡之死的反应。
效果:①突出同事对死亡的躲避的心理,体现一个对死亡充满畏惧、躲避的社会。
②平淡的情节推进,模仿真实生活的节奏。由彼得面对死亡的态度,展现人们面对死亡的普遍心理,引人深思。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讲述了法官伊凡·伊里奇的去世引发了同事们关于职位调动的思考。尽管同事们表面上表示哀悼,但实际上他们更关心的是职位升迁和个人利益。展示了人们对死亡的回避和对生活中物质利益的过度关注,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现实的冷漠。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说明他十分讨厌死者伊凡·伊里奇”错误。由原文“但这同他天生的顽皮性格不协调,因此显得很滑稽”“施瓦尔茨却一本正经地抿着厚嘴唇,眼睛里露出戏谑的神气”可知,施瓦尔茨并非讨厌死者伊凡·伊里奇,他的行为是因为其性格开朗顽皮,不受哀伤气氛的影响,并不是对死者本人的厌恶。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因为他想到伊凡·伊里奇的死”错误。由原文“三天三夜极度的痛苦,然后死去。这种情况也可能随时落到我的头上”可知,彼得在丧礼中感到毛骨悚然和忧郁,不仅因为他想到伊凡·伊里奇的死,更因为他担心这种痛苦的死亡也可能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这说明彼得的感受更多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自己命运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单纯因为想到伊凡·伊里奇。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原文“他心里有点不快,就又匆匆画了个十字”可知,彼得参加丧礼时,表面上遵循习俗,画十字进行哀悼,但打量伊凡尸体,因对其相貌 想象,心里却感到不安。
②由原文“这种情况也可能随时落到我的头上”“这种事不应该也不可能落到我的头上”“但施瓦尔茨分明向他做过暗示,他不该有这种心情”等可知,在听到伊凡·伊里奇临终前承受的极度痛苦后,彼得对死亡感到毛骨悚然和忧郁,但很快又被自己的习惯想法安抚下来。同时施瓦尔茨关于打牌的暗示,也让他得以从沉重的情绪中解脱,恢复了部分心理的平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情节特点:①本文情节在结构上非常简洁,围绕伊凡·伊里奇的死讯展开情节。首先,通过写法院几位同事的反应,揭示了他们在面对死亡时的凡俗心态。接着,描写彼得去伊凡·伊里奇家探望及其内心活动,场景集中,仅在法院和伊凡家里。
②这篇小说讲述了法官伊凡·伊里奇的去世引发了同事们关于职位调动的思考,以伊凡之死为核心线索,以线性的时间顺序自然推进情节发展,先写听到消息后法院几位同事的反应,再写彼得去伊凡·伊里奇家探望的情况。
③由原文“同时照例使认识他的人都暗自庆幸:‘还好,死的是他’”“不由自主地想:这下子他们得遵循习俗”“彼得想,刹那间感到毛骨悚然”等可知,故事并不依赖传统的紧张矛盾或高峰展开,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大量深刻的心理刻画来展现人物内心的真实反应及对死亡的态度。
效果:①由原文“他死了,可我没有死”“仿佛这种事故只会发生在伊凡·伊里奇身上,可决不会发生在他身上”等可知,小说通过对朋友反应的详细描写,展现出人们普遍的死亡避讳现象,推动人们思索人性深处的恐惧与反应,体现人们对死亡的畏惧与躲避心理。
②小说模仿真实生活的节奏,平淡地展开情节。写彼得在得知伊凡·伊里奇去世后,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和别人职位调动的可能,又在听闻伊凡死前的痛苦状态时生出毛骨悚然和忧郁之感。然后迅速用“这种事只能发生在伊凡·伊里奇身上”的思维来安慰自己,同时接受施瓦尔茨的打牌邀请,转移注意力。这些细节刻画了一个对于死亡避而不谈、希望维持既有生活秩序的普遍心理,引人深思。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温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