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  2025-08-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
2026届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江苏版)
2025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
语文·考试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于加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渊源研究
……
二、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研究
……
三、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新进展
在邓小平科技思想指导下,我国相继提出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发展战略,推动了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开创了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广大学者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深入解读邓小平科技思想,挖掘其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提出了许多新角度和新观点。
学者任贵祥在《邓小平“借风行船”推动中国科技改革思想研究》中认为,邓小平在领导和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时,鼓励海外人才回国发展,重振我国的科技事业。邓小平将吸收和运用海外华人科学家的才智,作为打开科技改革大门的“钥匙”,倡导人才交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并采取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发展高能物理等措施,培养我国的高科技人才。
学者孙大飞在《邓小平科技生产力思想的人本向度》中提到邓小平对科技生产力的认识是从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出发,强调科技生产力要为人民物质生活服务。邓小平的人本科技生产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为了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开始探索科技生产力思想的人本意义,并指出科技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能力。
学者马秋林在《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介绍了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并总结了其产生的背景:首先,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复杂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的理论源泉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科技观,并且以毛泽东生态科技理论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浏览完整试题学者薛桂波在《邓小平科技体制改革思想与我国的科技治理》中认为邓小平的科技思想蕴涵着用“治理”理念管理科学技术的前瞻性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治理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邓小平提出要赋予科研机构更大的自主权,优化宏观政策环境,审视政府在科学管理中的职能,提高政府科技管理的科学化,并强调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转变党和政府对科研机构的领导作风,调整优化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
四、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展望
近年来随着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提出了许多新角度、新方法和新观点,形成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开阔了研究思路、拓宽了研究视野,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研究工作中仍存在着不足,比如,关于邓小平科技思想贯彻实践的专题研究较少,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相关领域研究有待加强,需要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阶段,进一步探索与研究邓小平科技思想,能够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科技创新强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摘编自张爽《近年来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综述》)
材料二:
邓小平关于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实践经验,在推动新时代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引领国家科技创新、增强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学技术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是独立自主地发展高科技。他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武器装备及其军用技术的思想,提出要积极开展军工技术国际合作,引进国外科研设备,同外国科研机构合作搞科研,加速科学技术现代化;同时又指出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在科技进步上掌握自主权。他强调,科学技术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更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的关键。与此同时,他高度关注基础科学研究,认为基础科学研究是长远发展的动力之源。他还提出要加强激光技术、电子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科学预见了未来战争形态的发展趋势。他支持并启动“86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有力推动了高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标志着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开始走上自主创新之路。他强调:“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邓小平提出两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科学论断。首先,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深刻体现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其次,他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建设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
邓小平强调,我们必须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创新的事业需要创新的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极为关键的因素。只有更多的科学人才和创新团队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以实干创造新业绩,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才能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举国体制优势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自建国以来,凭借社会主义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直是重大科学工程活动组织实施的重要经验和有力保障,并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工程任务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积极探索并构建这一新型举国体制,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坚守和传承,而且彰显了党中央对全局发展的深谋远虑与统筹部署。这是我国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举措,更是我们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
(摘编自李建强、梁胜朝《邓小平对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回顾和总结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B.近年来,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研究工作还未尽善尽美。
C.邓小平对科技要求加速现代化、掌握自主权,又对基础科学研究高度关注。
D.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实施,证明了我国的高科技已经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我们就必须进一步探索与研究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C.邓小平要求建设红专的科技队伍,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且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两弹一星”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得益于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给予重大科学工程有力保障的社会主义举国体制。
3.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学者相关研究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小平鼓励海外人才回国发展,重振我国的科技事业,这是让海外华人科学家的才智,成为打开中国科技改革大门的“钥匙”。
B.邓小平强调科技生产力要为人民物质生活服务,这一人本科技生产力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以毛泽东生态科技理论为基石,着重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复杂问题。
D.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包含着前瞻性思想——用“治理”理念管理科学技术,能为当下的科技治理提供理论指引。
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每处填写4个字。(4分)
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中国航天人孜孜不倦,攻坚克难,铸就辉煌。2016年,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实现1200公里量子密钥分发。2017年,慧眼号破解黑洞与中子星X射线观测难题,数据共享全球100余个科研团队。2019年,嫦娥四号全球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揭示月幔物质组成。2020年,嫦娥五号带回1.731公斤月壤,发现新矿物“嫦娥石”。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完成,定位精度达厘米级,应用领域广泛。2021年,天问一号首次任务即实现“绕、落、巡”三大目标,祝融号火星车累计行驶超2公里,发现液态水活动痕迹。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实现一箭多星商业化部署,成本降至国际同类60%。2021—2022年,天宫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形成长期有人驻留能力,并向全球开放科学实验项目。2023年,成功试验垂直起降火箭,实现一子级10次复用。2024年,嫦娥六号完成月球南极采样返回,为载人登月选址提供关键数据。


展开余下试题30年来,凭借 的优势,中国航天形成了 并行的航天范式。中国航天以“ ”打破封锁,通过天宫空间站、月球采样、北斗系统等成就重塑全球航天竞争格局,同时以“ ”推动多极太空治理体系形成。未来,随着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的推进,中国将在太空资源利用、星际科学等领域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5.综述的写作要遵循“全面、准确、客观、清晰”的基本原则,请任选两个原则,以材料一为例进行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大地山河①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儿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吧?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步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听说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②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吧?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世人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西北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茅盾在抗日战争前后创作的散文作品集。②女大:延安中国女子大学。
文本二:
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实”与“虚”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就散文的“虚实相生”而言,其着眼点显然在“虚”,“实”是为“虚”而设的。在《埃菲尔铁塔沉思》中,游丝一般的思绪(“虚”)占据了全篇的核心:
“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我只觉得地面迅速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投靠、无可呼救的绝境。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
在此作者采用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抽象意绪借助于有形的景物显现出来,也就是使抽象的思想情绪形象化。
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如果只有“实”,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逼真,也无生气与灵魂;如果只有“虚”,没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就会显得抽象,虚无缥缈。恰当的做法是以“实”带“虚”、“虚”“实”结合,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够言有尽而意无穷。
(节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B.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号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慑人心魄的力量,突出了夏季延水河的威力,引发读者想象其情景。
C.真正认识西北高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使认识既概括又具体;多角度感受之后,才能真切地了解西北的大地与山河。
D.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暮春三月,……群莺乱飞”出自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文本一引用它来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与西北的景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B.文本一特意提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意在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高等教育,很早就在陕北建立了大学,这是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歌颂。
C.文本一结尾写西北的“雪”,可使多坎陷的道路变得砥平;西北那一望皆白、无边无际的美丽“雪景”,能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D.文本二引用了《埃菲尔铁塔沉思》中的一段文字,是因为它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8.文本一引用了谢家兄妹比拟下雪的故事,你认为有什么作用。(4分)
9.散文讲究“虚”“实”结合。请依据文本二,赏析文本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6分)


展开余下试题(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始皇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至汉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材料三: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四世有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所困,国日以蹙,去安邑而都大梁,讫于殄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取偿,身遭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岂惩秦之祸A以谓B爵禄不能尽C縻天下士D故少E宽之F使得G或出于此也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指趁着,与《苏武传》中“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的“因”词义不同。
B.考,指审察、察考,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考”词义不同。
C.本,指推究、推原,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字词义相同。
D.焉,用作兼词“于之”,与《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瑀认为,八百诸侯与周武王约定共伐纣王,是因为纣王暴虐无道,天下人都痛恨他。
B.唐太宗认为,周施仁义、秦行欺诈,这两种不同的守护天下的方式影响了国运的长短。
C.春秋末到战国,各国诸侯及卿相都争相供养各类人才,苏轼认为这会加重老百姓负担。
D.在洪迈看来,若魏、齐等国能自守家园、睦邻友好,那么或许还能和强大的秦国抗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
(2)卒之为秦所困,国日以蹙,去安邑而都大梁,讫于殄国。
14.三则材料都探讨了国家兴亡的原因,但角度各不相同。请分别加以概括。(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洞仙歌·对雨思友
蒋捷
世间何处,最难忘杯酒。惟是停云[注]想亲友。此时无一盏,千种离愁。西风外,长伴枯荷衰柳。
去年深夜语,倾倒书窗,窗烛心悬小红豆。记得到门时,雨正萧萧,嗟今雨、此情非旧。待与子、相期采黄花,又未卜重阳,果能晴否。
【注】云:陶渊明《停云》诗,自序云“思亲友也”,诗有“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用“停云”之典,既暗合词题中的“雨”字,也表明情感的古今相通。
B.“此时”“去年”“到门时”由近及远,勾连了不同时段思友的三幅场景。
C.下阕描写灯花仿佛是一颗悬着的红豆,烘托了深夜书窗下好友攀谈的氛围。
D.词中“黄花”虚写,“满地黄花堆积”的“黄花”实写,所寄感情也不同。
16.结合作品,简析词人是如何借“雨”表达思友之情的。(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以“ , ”两句写出了自身年老多病、无法借酒消愁的悲哀。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建议唐太宗要学会谦逊自律、忧惧自身骄傲的两句是“ , ”。
(3)唐代诗人特别喜欢用“马”来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如“ , ”两句就直接出现了“马”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学生习作:我们很多人,对灰尘之类的小东西,常常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不然。
语言学家讲评:“不以为然”里的“然”是“对”的意思。“不以为然”就是“不认为是对的”,等于说“不赞成”“不同意”。近几年来,有些人把“不以为然”误认为是“不在乎”的意思。这一句里的“不以为然”就是这样用的。这种用法是错误的,不能提倡。有人说,( )。今天认为是不合法的用法,等到用的人多了,慢慢就变成合法的了。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去反对它。这种理论是似是而非的。 ① 采取这种态度,我们事必对于语言里所有新出现的不合习惯的说法都一概承认是合法的,那么我们的语言还有什么规范和标准可言呢? ② 当一种说法得到社会普遍承认之后,我们 ③ 能承认它的合法性。这就是语言学家的态度。从这一点看来,语言学家是非常“势利眼”的。不过我们别无他法,只能采取这种态度。有人说,我不是语言学家,我不管你们赞成还是反对,只要有人这样说,我就可以跟着这样说。这当然不错。一个人采用什么方式说话有他的自由,别人没有权利干涉。不过语言除了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之外,同时又是对运用语言的人进行社会评价的一种依据。在这一点上,语言跟衣服有共同之处。衣服的作用当然是庇体和御寒,可是除此之外,它又是对于穿衣服的人进行社会评价的依据。一个人的衣服的样示不符合社会习惯,别人就会对他有看法。一个人写文章时用语不符合一般人的习惯,别人对作者和他的文章也会有看法。文章是写了给人看的,我们不能不考虑它的社会效果。
18.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情色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势利眼”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B.鲁迅毫不惮于他的战斗文字为当时的“正人君子”之流所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6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