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王文静:景观之外,城市文学还必须写好活动在这个环境里的人和事。如同您刚才所说的,环境和景物描写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与情节、人物的关联性、契合度。 【丙】王力平:的确如此。所谓“写城市”,其实核心是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写发生在城市里的事。这样说容易让人觉得重点是人和事,而城市只是一个人物活动的场所、故事发生的地点。但其实不然。先不谈人和事,单说“生活在城市里”“发生在城市里”,就不是虚词空话,它们意味着对这个“人”、对那件“事”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和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会有不同,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内容,不同的情感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并且,生活在县城又不同于生活在省城,生活在北京的胡同也不同于生活在上海的石库门。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会有勇敢、有怯懦、有豪爽、有孤僻,但他们勇敢、怯懦、豪爽和孤僻的表现方式是具体的,独特的,各不相同的。总之,写城里人要像个城里人,说城里的事果然就是在这座城市里才能发生的事。这其中存在种种规定性,所谓“城市文学”或者“关于城市的文学”,说的其实就是这些规定性。不过,这些规定性有些是客观的,比如城市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些则是刻板印象,比如城里人衣帽光鲜、谈吐文雅;有些则是主观的心理感觉和情感体验,比如“人丛中这些幽灵似的面庞/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王文静:在看得见的景观、人物和故事之外,能够体现“城市”辨识度的又是什么呢?比如人们常说的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气质。 【丁】王力平:当然,前面所说的,都是直观可见可验证的,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更上层楼的是,由此切入城市内在的欲望和企盼、活力和喧嚣、挣扎和反抗中去,写出城市的本质、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精气神。但这已经是“器”之上的“道”,有些“不可说”的意味了。 (摘编自王文静、王力平《文学对话:寻找文学里的“城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力平认为与士大夫阶层的那些田园诗、台阁体相比,书写“丛残小语”的传奇等城市文学实践开启了别开生面的世界。 B. 城市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城市文学中“街道、草木”等直观形态描写必然融合着社会意识形态。 C. 在文学创作中,城市景观描写具有自然与人文双剑合璧的魅力,其审美价值高于受限于季节、地理等的自然景观描写。 D. “写城市”规定了“写城里人要像个城里人”“写这座城市里才能发生的事”,城市景观的描写要与此高度关联、契合。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国有历史悠久的城市书写传统,但已然不同于现代文明背景下的城市文学,当代城市文学需脱离传统立根当代。 B. 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将“商店和饭馆的门”比作“饥饿的嘴巴”,这一景观描写中也包含了表、里两层比喻关系。 C. 写城市里的人,他们和乡下人或有相同性格,但表现方式或是各不相同的,这是由“生活在城市里”规定的。 D. 王力平所谓的“器”是指“城市景观”“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发生在城市里的事”;“道”则是城市内在的精神气质等。 3. 将下面的材料作为王力平老师的论据,你认为引用在文中哪一次回答中最合适( )(3分) 对于构造和形态各异的巴黎建筑,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谈到:“它们分布在各处,熟悉它们的人很容易把它们辨认出来。只要你善于观察,你就能重新发现一个世纪的灵魂和一个帝王的相貌,甚至他敲门的样子。”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请简述第七段中王力平回答采访问题“城市景观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吗”的思路,并对其阐述思路作出简要评论。(4分) 5. 深度访谈是一种重要的调查研究方法。本篇访谈中,采访人是如何做到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依据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1. D 2. A 3. B 4. 思路:针对采访问题,首先在与自然景观的比照中突出城市景观的独特性,再以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中的描写为例进行详细解读,突出观点。 评论:王力平老师将观点与事例解析相结合,回答细致深入,说服力强。 5. ①访谈前准备充足,为深入访谈提供专业条件,如了解我国悠久的城市书写传统。 ②从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如先从“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的简单问题谈起,将复杂问题放到后面。 ③在交流中认真倾听并积极回应,拉近距离,如谈“城市景观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性”的启发理解。 ④对重要问题用不同方式重复提问,走向更细致更深入,如“城市景观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吗”“能够体现‘城市’辨识度的又是什么呢”都在强调城市文学的独特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书写‘丛残小语’的传奇”错误。原文是“那些勾栏瓦舍的俗词艳曲,‘引车卖浆者’的‘丛残小语’以及那些传奇、话本和变文”,可见“丛残小语”以及“传奇”是并列关系,前者是城市文学的不同形态,并非后者的书写特色。 B.“城市文学中‘街道、草木’等直观形态描写必然融合着社会意识形态”错误。原文是“和更单纯的自然景观相比,城市景观确实与人的生活、与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有着更紧密的关联性”,“更紧密的关联性”不能推出“必然”的结论;另外,“社会意识”不是“社会意识形态”。 C.“其审美价值高于受限于季节、地理等的自然景观描写”错误。原文是“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当作家面对自然景观构建‘情’‘景’相生的审美关系时,单纯的自然景观在季节、地理以及景物特征方面的限制是很少有弹性的。而当作家面对城市景观借景抒情时,城市景观自然与人文的复合性特点,能够赋予作家更大的想象空间……”,可见只是比较了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不同特点,不能得出审美价值高低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