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  2025-08-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2026届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逐题解析(上海版)
2025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
语文·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 ,失向来之烟霞。(李白《 》)
(2)欲诚其意者, 。(《礼记·大学之道》)
(3)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答案】(1) 惟觉时之枕席 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先致其知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解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 按要求选择。(5分)
(1)逻辑错误往往违反了思维和表达的一些基本规范,下列存在立场自相矛盾的一项是( )(3分)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 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
C.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D. 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中国文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思想、情感的经验书写和审美表达,任何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文艺批评,只能是 。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艺修养。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在世俗功利的驱使下失去了真诚。有的为了市场需要, ,捕风捉影,哗众取宠。文艺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艺作品,任何脱离对象本体的文艺批评都是空洞无力的。然而,当前一些文艺批评常常表现出脱离对象本体的空泛化倾向。这类文艺批评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从作品中某个不重要的细部出发,妄加演绎,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的文艺批评应该是及物的,紧紧围绕批评对象,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文艺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美学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判断。


浏览完整试题A.徒劳无功 望文生义 含糊其辞 以偏概全 B.隔靴搔痒 穿凿附会 不知所云 以偏概全
C.隔靴搔痒 望文生义 含糊其辞 掩耳盗铃 D.徒劳无功 穿凿附会 不知所云 掩耳盗铃
【答案】(1)A (2)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A.首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说“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克思主义”不属于实践,故选项表述自相矛盾。故选A。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隔靴搔痒: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徒劳无功:白费力气,没有成就或好处。语境的意思是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文艺批评不得要领,应选“隔靴搔痒”。穿凿附会:把无关的事情硬联系在一起,做牵强的解释。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据后文的“捕风捉影”,此处指主观故意的行为,应选“穿凿附会”。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含糊其辞:有意把话说得不清楚、不明确。前文说“离题万里”,意思是与主题距离很远,毫不相干,故应选“不知所云”。以偏概全:用局部来概括全部。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据后文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选“以偏概全”。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7题。(16分)
智媒时代的隐私困境
①伴随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不断被数字化,从而形成与肉身对应的数字人。进入数字化社会后,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分野逐渐消失。个人隐私信息,随着自然人言行被数字化而融入公共空间,成为公共数据库中的一部分,而智媒技术的快速进展持续扩大公民的这种隐私风险。
②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经历了 — —消融的过程。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彼此合作,共同适应农耕社会的生活,因此,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公私边界概念。从20世纪开始,人们可以通过明显的公私边界将自己的隐私信息区隔于外界。进入数字化社会后,数字化的技术特征和社会发展、商业利益的驱动令个人的隐私信息不断被挖掘和扩散,个人的言行被数据化而暴露在公共空间中,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逐渐消融。
③随着边界的消融,数字化社会个人信息毫无保留地进入公众领域,通过对带有个人特征信息的搜集、提取和整合,形成了虚拟化的数字人。数字人是自然人的虚拟对应物,它可以代表或者代替自然人参与社会生活,开展商业活动,行使某些权利。不同于自然人有着真实肉身,数字人是纯数据化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变得快捷和简单:通过分析用户线上购买服装的尺寸可以得知个人的身高、体重等隐私数据;分析某一群体的线上工作流程可以得知这一工作的责任、义务和实践方式,而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就形成内容丰富的数字人。
④在数字化社会,个人以自然人和数字人的复合身份出现,在很多时候,数字人的身份拥有更加自由的活动空间。数字人可以自如地切换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自由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具有公共性社会特征。智能技术赋能各种穿戴设备、智能机器,实现了更多的人机互联和人机交互,这种技术的迭代升级使得数字人的使用边界得到扩展,原本一些需要自然人完成的任务,可以方便地借助数字人完成。
⑤数字人的萌芽、形成和不断进阶的过程,就是个人数据不断被挖掘和扩散的过程,这个去私密化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自然人永远被限制于时空之中,数字人却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后台数据处理进化其能力,换句话说,数字人会长久存在。智媒时代的隐私保护背景复杂,问题繁多,难度更大。我们已经不可能用简单的物理区隔来阻止个人隐私进入公共领域,也就是说边界区隔已无法阻止数据化的进程,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以及在不同平台间的流动不可逆转。
⑥私密化是隐私的关键问题,隐私一直强调私密、不为人知,但数字人的存在无法避免私密信息进入公共空间,这种悖论决定了一方面人们需要私密化,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在社会交往中不知不觉地去私密化,从而导致隐私受损。 。从客观现实看,在圈子中进行隐私交换是人们获得信任十分快速和有效的方法。进入智媒时代,人们似乎已经习惯逐渐通过去私密化来参与社会交往。不仅如此,隐私主体去私密化的行为也从一种无奈的妥协逐渐演变成一种主动选择。现代社会中自我披露从小众群体发展到全民参与,从最初的遮遮掩掩到愈演愈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彼此全方位“凝视”的全民窥私狂欢。进入智媒时代,数字化的便捷条件令这种状况愈演愈烈,对隐私的过度自我披露和隐私保护的懈怠情绪充斥在整个社会中,社会交往中逐渐加重的去私密化现象必然会让集体陷入更大范围的隐私困境。
⑦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去私密化的社会生活刚刚开启,我们即使无法预知技术的最终形态是什么样式,但可以确信技术的发展一定是全速前进、不可倒退的。未来社会必将会是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社会,这也会对社会生活和处在复杂关系中的个体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去私密化的社会生活及隐私保护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对当下智能技术发展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探究,也能透过隐私保护的维度寻找未来个体生活与技术发展的平衡相处之道。
(节选自《数字人的去私密化:智媒时代的隐私困境与化解路径》,有删改)
3.请将合适的词填入第②段横线处。(2分)
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经历了 — —消融的过程。
4.以下情境不属于数字人“参与社会生活,开展商业活动,行使某些权利”的一项是( )(3分)
A.购物网站虚拟形象YUMI,整合顾客身材数据,帮助用户穿搭并模拟试穿衣服的效果。
B.北京冬奥会气象虚拟主播冯小殊,采集播报员工作行为,为观众播报观赛气象指数。
C.《阿凡达》电影中的虚拟角色纳美人,根据真人动作捕捉,在潘多拉星球经历冒险。
D.清华大学虚拟学生华智冰,采集学校新生学习数据,在课堂中参与学生讨论并发言。
5.以下符合文意理解的一项是( )(3分)
A.智能技术使得数字人可以取代自然人,形成虚拟主体。
B.自然人的生命会结束,但数字人留下的数字信息仍然存在并被持续使用。
C.人们被迫分享生活、暴露隐私来融入社交圈子,快速获得信任。


展开余下试题D.热衷分享的人会泄露更多隐私信息,导致整个社会的窥私欲进一步增强。
6.以下《乡土中国》中的观点,最适合填入第⑥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3分)
A.圈子是指乡土社会中人们以血缘、地缘或姻亲等关系形成的社交群体。
B.中国人际关系中的每个圈子都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
C.圈子的大小是由圈中心的人决定的,具有伸缩性。
D.人不可能脱离别人和社会而存在,总会与某些圈子产生联系。
7.你的朋友小言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他经常发布自家监控摄像头的观看链接,名为“云养猫”,将家中小猫的实时视频动态传上网络。请你结合如下选段和原文第⑥段的观点,对小言进行劝告。(5分)
随着智能媒介的盛行,出现了“隐私公开化”的趋势,各种私密化信息分享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间被大数据记录并不断扩散,遥远的陌生人(或数据商)可以透过媒介进入个体的私人空间中,导致个人隐私暴露,数据被收集、甚至被商业化利用。隐私主体对私密化信息的主动让渡、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懈怠,使得私人空间公共化,私密感荡然无存。
(顾理平《私密感的剥夺:智能传播时代的隐私困境》)
【答案】3.模糊 清晰(或不存在;明显)
4.C 5.B 6.D
7.小言,你将监控摄像头的实时链接发布到网上,所有陌生人都能够通过平台和媒介观看你家的动态,摄像头画面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家庭住址、生活习惯等更隐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被数据商或商业机构非法使用或谋利,导致你的隐私受损,甚至产生对日常生活的威胁。我们固然可以通过自我分享来进行社会交往,与更多人产生联系,但是要警惕自己对个人隐私的主动暴露,学会保护个人隐私,避免过度披露导致的全民凝视、窥私狂欢。所以小言你在做这样的社交行为时要更慎重,注意尺度。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①根据第二段“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彼此合作,共同适应农耕社会的生活,因此,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公私边界概念”可知,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最早是很模糊的,或者说不存在边界。第一空可填“模糊”或者“不存在”。
②根据第二段“从20世纪开始,人们可以通过明显的公私边界将自己的隐私信息区隔于外界”可知,这时候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存在明显的、清晰的边界。第二空可填“明显”或者“明显”。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帮助用户穿搭并模拟试穿衣服的效果”是开展商业活动。
B.“为观众播报观赛气象指数”是参与社会生活。
C.纳美人这个虚拟角色,在虚构的潘多拉星球经历冒险,她并没有参与现实社会的生活、商业活动或行使权利。
D.“采集学校新生学习数据”是参与社会生活。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数字人可以取代自然人,形成虚拟主体”错误。根据第三段“不同于自然人有着真实肉身,数字人是纯数据化的产物”和第四段“在数字化社会,个人以自然人和数字人的复合身份出现,……自由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具有公共性社会特征”可知,数字人不会取代自然人,不形成虚拟主体。
C.“人们被迫分享生活、暴露隐私来融入社交圈子”错误。根据第六段“从客观现实看,在圈子中进行隐私交换是人们获得信任十分快速和有效的方法”可知,文中提到的是人们逐渐习惯通过去私密化来参与社会交往,而不是被迫。
D.“导致整个社会的窥私欲进一步增强”错误。根据第六段“不仅如此,隐私主体去私密化的行为也从一种无奈的妥协逐渐演变成一种主动选择。现代社会中自我披露从小众群体发展到全民参与,……‘凝视’的全民窥私狂欢”可知,文中提到的是隐私主体去私密化的行为从无奈的妥协逐渐演变成主动选择,而不是导致窥私欲增强。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第六段“从客观现实看,在圈子中进行隐私交换是人们获得信任十分快速和有效的方法”可知,第六段指出人们在社交圈子中进行隐私交换是普遍现象。
A.重点解释圈子的构成,而不是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在社交中去私密化。
B.侧重于圈子的层次性,与隐私去私密化的主题关联不大。
C.强调圈子的动态性,但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在社交中去私密化。
D.指出人和某些圈子产生联系。这和第六段指出的内容“人们在社交圈子中进行隐私交换是普遍现象”相吻合。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文章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①根据第六段“不仅如此,隐私主体去私密化的行为也从一种无奈的妥协逐渐演变成一种主动选择。现代社会中自我披露从小众群体发展到全民参与,从最初的遮遮掩掩到愈演愈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彼此全方位‘凝视’的全民窥私狂欢”可知,隐私主体去私密化的行为从无奈的妥协逐渐演变成主动选择,成为了全民窥私狂欢。即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避免过度披露导致全民窥私狂欢。
②根据题干“随着智能媒介的盛行,出现了‘隐私公开化’的趋势,各种私密化信息分享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间被大数据记录并不断扩散,遥远的陌生人(或数据商)可以透过媒介进入个体的私人空间中,导致个人隐私暴露,数据被收集、甚至被商业化利用”可知,在智能媒介的背景下,隐私信息的公开化趋势明显,私密信息可能会被大数据记录并扩散,导致个人隐私暴露。
③根据题干“他经常发布自家监控摄像头的观看链接,名为‘云养猫’,将家中小猫的实时视频动态传上网络“可知,小言的分享行为容易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如家庭地址和自己的生活习惯等隐私信息,甚至可能会被某些商业机构非法使用,可能对自己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甚至威胁。分享注意合理有度。
劝说时注意结合上述分析整理作答,语言得体,有称谓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风雨夜归人
郝晓庚
①多年以后我回到故乡的老屋,夜晚风雨摧动破旧的门扇,发出吱呀呀的响声,让人难入眠。我起身检查门户,昏暗中摸到门闩上一根锈蚀了的钉子,上面还有一根断了的线头。心头突的一跳,三十年过去了,它还在这里。当年这根钉子头上拴着一根长长的细绳,绳子的一头连在炕上枕头旁。少年的我在睡梦中听到熟悉的敲门声,只要轻轻一拉绳子,门闩就开了。这个简单的机关,是为那时晚归的哥哥留着的。
②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家庭的许多担子,要由这个小男子汉来扛。所以,哥哥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下地干活。一直到他中考那天,我们还在地头眼巴巴地盼着哥哥考完试回来,把收割好的麦子拉回家。就这样,初中毕业哥哥没能考上中专。后来在邻村找了份工作,经常加班到家人已熟睡才回家。我和妈妈睡得早,于是我设计出了那个小机关。
③有一天,直到很晚也没听到熟悉的敲门声,我和母亲惴惴不安,打着手电筒,到村外去接哥哥。那是我记忆中最黑最黑的夜晚,天上没有月亮也没有一颗星星。我和母亲深一脚浅一脚,一直走到邻村村头才遇到下班的哥哥。十五岁的哥哥是怎样走过那些黑黢黢的乡间小路的,我无法想象。
④从那以后,我就老是做一些支离破碎的梦,常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害怕某个夜里睁开眼,会看不到哥哥熟睡的背影。因为那个背影始终是让我仰望的存在。他无所不能,在他的庇护下,我才能心安理得地当一个小孩子。
⑤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要出门,叮嘱哥哥要看好我。哥哥点点头,从母亲手里接过我的小手,牢牢地攥在手心里。从此童年的每一个视野里,再也离不开哥哥的身影。我能想到的每一个夜晚,都是我们两个人的夜晚。天黑下来,没有玩具,没有零食,哥哥拿什么来安慰一个小孩子的心呢?


展开余下试题⑥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讲什么呢?白天看过的小人书,从同学那里借来的武侠小说,一一从哥哥的嘴里讲出来。伴着窗外的犬吠虫鸣,济公、岳飞、杨家将……数不清的人物从哥哥稚嫩的声音里走出来,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向我打开了大门。哥哥讲得搜肠刮肚,我听得如痴如醉。那些故事像细密的针脚,把那些年、那些夜的我和哥哥紧紧缝合在一起。
⑦世界是我们两个人的世界。野外的树林和小河,是我们的探险地,树洞里的玩具,是我们共同的秘密。在村人眼里,我们已经融为一体,好像一对连体婴儿。
⑧许多时候,我把他当作一棵可以乘凉避雨的大树,却忘记了他也还是仅比我大四岁的孩子。没有人告诉过他怎么带弟弟,他能做到的,就是把他所有的一切都与我分享。哥哥在我的身上耗尽了一切,等他长大之后,这些技能除了能哄孩子打发时光,基本上毫无用处。
⑨我在哥哥的故事声里慢慢长大,哥哥却继续守在原地。直到有一天,他的弟弟不再牵着他的衣襟,而是不耐烦地告诉他,不要再讲那些幼稚的故事了。
⑩高中毕业我考上了大学,那时候哥哥还在四处打工。母亲为我每个学期的学费发愁,哥哥却高兴得不得了。他安慰母亲说:生活费我来出,我没能考上大学,就让小弟替我圆了这个梦吧!哥哥还像小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就是我们的。
⑪那时的我们还不懂,兄弟就像树上的枝叶,长大后终究有分开的一天。哥哥接了父亲的班,去了遥远的外地。我忍不住想哭,本能地感觉到身体里有什么断裂了,血脉相连的一部分正在离我远去,而我们的童年也就此拉上了帷幕。
⑫时光一路加速,我也离开了家。一开始我们写信,后来渐渐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再后来我们各自成了父亲,我们的孩子们见面,彼此客客气气地打个招呼,比班上最陌生的同学还要陌生。那种陌生告诉我,世界上再没有兄弟两个能够像我们从前那样在一起。
⑬我回到故乡的老屋,门前的枣树依旧绿意盎然,台阶下疯长的野草,埋没了屋檐下的小椅子。我坐在树荫下,抬头望去,过往的日子稠密得就像头顶的树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只有记忆还在岁月的枝头徜徉。
⑭夜晚,大雨落下。我独自躺在木床上,看着那些隐藏在昏暗中的旧家具,听见雨水落在屋顶上,落在院子里,落在草木间。叩动门扉的,唯有这哗哗的雨声。
⑮我躺在雨声里,一种悲哀如大雨倾盆落下,淹没了我的胸膛——再没有那样的声音,重新敲响时光的门楣。
(有删改)
8.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9.本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雨声”,请分析其作用。(4分)
10.第⑨段加点字词用不同的方式指称同一对象,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4分)
11.请评析标题“风雨夜归人”。(5分)
【答案】8.①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故事联系兄弟二人”比作“针脚缝合衣物”(或将“故事”比作“针脚”),生动形象地写出这些故事在漫长岁月里将我和哥哥紧密相连,表现出兄弟间深厚的情谊。
②“细密”强调故事数量之多,讲述之用心;“紧紧”突出情感连结的牢不可破;“缝合”化抽象为具象(比拟),展现兄弟相依的亲密;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他们相伴成长的温馨。
9.①开头写“雨声”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引出门闩的内容,触发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写“雨声”表达了作者对哥哥的感激与愧疚,对兄弟亲情不再的怅惘与悲伤;
②结构上首尾呼应,以“雨声”引出回忆,再被雨声拉回现实,形成环形叙事结构;
③将多年兄弟情浓缩在雨夜追忆中,情感逐渐加深。
10.①“我”和“他的弟弟”都是指“我”,第一处用“我”是以我的口吻回忆的延续;
②第二处用“他的弟弟”是代入哥哥的角色回忆。弟弟已经不再那么依赖他逐步脱离了他;对“他的弟弟”的强调,有利于表达哥哥的失落感和作者的愧疚感;
③跳出感性叙事,以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视角,更为客观冷静地呈现出了兄弟情感的疏离。
11.①标题内涵丰富,“风雨”既指“我”回忆时的天气,又有营造感伤氛围的作用,还象征时光催折下的人生。
②“夜归人”可以指多年后回到故乡老屋的“我”,凸显了成年后精神无处归依的孤独。“夜归人”也可以指当年晚归的哥哥,是本文的主要回忆对象,以“风雨夜归”强调哥哥年纪轻轻就辛苦承担家庭担子。
③当时哥哥夜归时并没有风雨,从这个角度看,则标题与相关内容并不完全符合。但若以风雨象征哥哥的坎坷经历,则又是合理的。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将“故事联系兄弟二人”比作“针脚缝合衣物”,“故事”比作“细密的针脚”,形象地展现出故事在兄弟相处时光中起到的纽带作用,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根据“济公、岳飞、杨家将……数不清的人物从哥哥稚嫩的声音里走出来”可知,这些丰富的故事如同细密针脚,把“那些年、那些夜的我和哥哥”紧密连在一起,生动地描绘出兄弟俩在故事陪伴下亲密无间的状态。
②“细密”一词既形容针脚的特点,又暗示故事数量众多且哥哥讲述时的精心构思,呼应文中“哥哥讲得搜肠刮肚”,体现哥哥为了给“我”讲故事的用心;“紧紧”突出兄弟情感联结的紧密程度,强调了彼此在成长过程中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缝合”一词化无形为有形,将兄弟之间的情感关系通过具体的动作展现,增强了画面感和感染力,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他们相伴成长的温馨。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开头写“夜晚风雨摧动破旧的门扇,发出吱呀呀的响声”,这雨声与破旧的老屋结合,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这种氛围让“我”难以入眠,进而起身检查门户,摸到锈蚀钉子和断了的线头,自然地引出对过去为哥哥留门这一情节的回忆,为下文展开兄弟之间的故事做了铺垫。结尾与雨声相呼应,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哥哥深深的感激与愧疚之情。感激哥哥小时候对自己的照顾和付出,愧疚于长大后与哥哥关系的疏离,同时也抒发了对兄弟亲情不再的怅惘与悲伤,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浓烈。
②从结构上看,开头和结尾都写“雨声”,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开头由雨声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又在雨声中结束回忆,回到现实,使文章结构完整,形成环形叙事结构,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性和节奏感。
③文章将多年来兄弟之间的情谊浓缩在雨夜的追忆中,随着回忆的展开,情感逐渐加深。从开头单纯的雨夜引发回忆,到结尾在雨声中充满了对兄弟情的复杂情感,进一步深化了文章关于兄弟亲情以及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主题。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人称作用的能力。
①“我”和“他的弟弟”都是指“我”。“我在哥哥的故事声里慢慢长大”中的“我”,延续了前文以第一人称叙述回忆的方式,让读者自然地跟随“我”的视角,沉浸在与哥哥相处的温馨回忆之中,保持了叙事的连贯性和亲切感。
②“他的弟弟不再牵着他的衣襟”中“他的弟弟”,巧妙地代入了哥哥的角色视角。这种视角转换生动地展现出随着年龄增长,“我”对哥哥态度的转变——不再依赖哥哥,开始想要独立。通过这种方式,细腻地表达出哥哥面对弟弟疏离时内心的失落,同时也暗含了“我”成年后回忆此事时,对曾经疏远哥哥行为的愧疚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
③用“他的弟弟”这一第三人称表述,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6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