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既然有感受温热的受体,那么是不是也有感受凉爽的受体呢?在辣椒素受体研究的基础上,朱利叶斯利用从薄荷中提取的薄荷醇作为刺激源,从基因库中找出相应的基因,识别出能对薄荷醇作出反应的TRPM8受体。进一步的研究发现,TRPM8受体在低温的刺激下会产生强烈的电信号。因此,朱利叶斯确认它就是感知凉爽的受体,并将其称为“冷觉受体”。 相对于对冷热变化来说,人类对触碰更为敏感。然而,当人体感知温度的机制被不断揭开时,科学界仍不清楚人体将机械刺激转化为触觉的受体是什么。科学家阿登·帕塔普蒂安在实验室中培养了一种胶质瘤细胞,这种细胞在感受到触碰带来的压力后会产生电信号。接下来,他也按照朱利叶斯的研究方法,去筛选控制触觉的基因。他筛查出72个候选基因,然后将这些基因逐一灭活。每灭活一个基因,就检测一下细胞是否还会在触碰后产生电信号。如果某次灭活后检测不到电信号,那么那次被灭活的基因就是对压力敏感的基因。最终,帕塔普蒂安找到了那个基因,并在胶质瘤细胞的细胞膜上发现了这个基因编码的受体。他将所发现的触觉受体命名为“PIEZO”,这个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压力”。他还发现这类受体有两种,即PIEZO1和PIEZO2。当然,这两个受体不只存在于胶质瘤细胞中,它们还存在于其他多种细胞中。 大卫·朱利叶斯的研究发现,温觉受体还与痛觉相关,尤其是与炎症相关的疼痛。在我们患有疾病的时候,医生会叮嘱要忌辛辣食物,不管是感冒发烧、鼻炎哮喘还是肠胃不适、发炎生痘都要忌辛辣。这就是因为温觉受体在受到辣椒素刺激后,会让人体释放炎症递质,导致组织发炎、红肿、哮喘、流鼻涕等。因此,如果能找到抑制温觉受体发挥作用的药物,就能降低人体对疼痛的感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有效治疗折磨不少患者的慢性疼痛,也能为抑制癌症等疾病引发的疼痛提供新方法。 利用朱利叶斯的研究方法,其他科学家发现了更多的TRP类受体,比如会被芥末激活的TRPA1受体、会被百里香激活的TRPA3受体。相关研究还发现,在一些癌症患者体内,多种TRP受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个研究成果表明,对TRP受体的监测可用于诊断癌症,对TRP受体的调控可以治疗癌症。 帕塔普蒂安的研究表明,触觉受体不但让我们有效地感知周围的碰触,而且还能在感知自身位置和运动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与触觉受体相关的基因突变会导致多种遗传病,导致患者辨距困难、步态异常、脊柱侧弯、肌肉无力和萎缩等。随着后续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还发现,触觉受体对调节其他与压力有关的生理过程也会起到关键作用,比如血压、呼吸和排泄。医药专家正在开发调节触觉受体的药物,以缓解相关疾病给人类带来的痛苦。 (摘编自杨先碧《破解人类感知之谜》)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TRPV1的发现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科学家们可以沿着这个路径去研究其他温度感应受体。 B. 帕塔普蒂安参考朱利叶斯 研究方法,对候选基因进行筛查,发现了存在于胶质瘤细胞中的触觉受体。 C. 想要有效治疗慢性疼痛或抑制癌症引发的疼痛,就要研发出抑制温觉受体发挥作用的药物。 D. 帕塔普蒂安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感知压力的分子机制,为与触觉相关的生理疾病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如果有外来物质使β受体受到过大刺激,引起了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症状,那么治疗方案中可以建议选择该β体阻滞剂进行干预。 B. 人们常说“人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但是通过大卫·朱利叶斯的实验可知“辣”实际上是温觉受体受到辣椒素刺激产生的辣感。 C. 盲人在用手指轻按盲文字母凸起的圆点时,按压处的神经感觉器接收到压力等信号,最终产生触觉,从而可对盲文进行识别。 D. 随着科学的高度发展,大卫·朱利叶斯等人的研究将人们对感觉的认知上升到宏观层面,这种巨大进步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保障。 4. 请结合材料一第4、5段内容,给“TRPV1”下一个定义。(4分) 5. 本文是一篇有关自然科学的科普文,充分体现了“科学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特点。(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馍 马腾驰 “背馍”这个词,完整的说法应该是:背着馍当干粮,到离家远的学校去上学。单说背馍,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弄不懂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农村孩子上学离家远,近的十几里路,远的几十里甚至更远,不能在家吃饭,只能背着够一个星期吃的馍去上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是从老家大张寨,背馍去礼泉县城上的高中。 学生宿舍是大通铺。每个人,头朝外,脚的那一方是墙,墙上有上一年级学生留下的挂馍的大木橛。然而木橛散失没有了,洞眼还在,我就自己找来一短截木棍,削尖一头,砸进原来的那个眼里。挂在墙上装馍的有黄帆布包,有土织布做的包,还有直接用包袱包着馍的,那五颜六色疙里疙瘩不同形状的背馍的包就在墙上挂了一长绺儿。之所以把背馍的包挂在墙上,一是高处相对通风,二是怕老鼠偷吃。 各人的家庭情况不同,背来的馍就不一样。那时,县北的经济状况较县南要好一些,县北同学背来的锅盔馍就白,他们还带来家里自制的咸菜、辣酱之类的调味品。县南的我们背来的馍不但黑,还搅着玉米面,就馍的菜也少之又少。 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干馍。①学校灶上也卖八分钱一碗的面片汤,不过很少有人去买,来自农村的同学,没有钱去买一碗热乎乎的面片汤,滋润一下干得能冒出烟来的肠胃。 背到学校的馍,夏天,没过几天就长出了长长的绿毛。心细的同学还掰碎了,晾晒一下再吃;大部分的同学,用手拨拉掉绿毛就吃开了。而到了冬天,馍冻得坚如石块,掰也掰不开。有一次中午吃馍时,两个同学起了争执,盛怒之下,其中一个把手里的干锅盔馍撇了过去,正好砸在对方的脸上,干硬的锅盔在他脸上划出一个大血口子,血呼呼地往外冒。②后来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同学们开玩笑,说那是“馍伤”。 馍太干硬,只能用牙一点点地咬着吃。天寒地冻,学校一个小小的锅炉,几百个学生拿着碗去接开水,有时还没到跟前就没有了水。记得胡王村一个姓孙的同学曾跳上水泥搭的水池子,用力去压低水龙头,才接了不到小半碗的开水,之后他受到了管灶人严厉的批评:“没水就算了!胡弄啥呢!压坏了咋办?你能赔得起么?”没有开水,大家就接凉水,喝上一口,把堵在喉咙口干燥得咽不下去的馍冲下去。
展开余下试题我和南坊镇的一个同学关系要好,他每星期总会从家里多带一份咸菜来给我,我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感激。 一个下午的课后,我步行到几里外的县城,用身上仅有的二毛三分钱,在副食品商店买了辣子酱提回来送给他。他很不高兴地说:“你这人咋是这!那么生分?算了算了!咱俩一起吃!”到了晚上,他让我一起吃,我借口嫌辣不吃。他坚决不依:“别装了!快来!一起吃!”那辣子酱,最终还是我俩一起吃了。为了还他的情,有一天,我买了两份面片汤,端回宿舍,让他吃一碗。他说:“③唉!你呀!确实是一个实诚人!让人跟你不成为好朋友都难!”我不好意思地说:“以后真能混好了,这个情是要还的!” 高中毕业后,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他,因未能考上大学而回了家。过了好多年,我回礼泉,偶然在县城街道上碰见他,我俩说了大半天的话。他自行车后边带着两个筐筐来卖家里的苹果。分别时,他装了一大袋子苹果,非要让我带走。我说:“我从外地回来,还要到兰州去办事,带着不方便!坚决不要!”实在拗不过他,我只好拿了几个苹果路上吃。那时没有电话,各自为生活奔波着,分别后就又失去了联系。后来,我托了好几个人找他,只知道他一家去了南方打工,但没有联系方式,我心里空荡荡。我还是要继续找他的,见了面,要好好地叙说叙说同学情! 那时,学生娃背到学校的馍,是家里的精细粮。家里的大人们想着娃们读书用脑,尽一切力量弄来麦面烙锅盔馍,又怕拿的馍不好,娃们的同学们看不起、笑话,而往往他们在家里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却吃着杂粮。每个星期我都要回去背馍,每到了星期六,忙碌着地里活的母亲,还要在晚上紧张地给我准备一周要吃的馍。④大铁锅,麦草火,厨房呛得人进不去,特别是阴雨天,柴草湿,浓烟滚滚,母亲被呛得一声接一声咳嗽着,被烟熏得睁不开眼睛而不断有泪水流下。 姨表妹晁煜在史德中学上学。高三那一年秋天,连绵的阴雨下个没完,道路泥泞不堪,踩下去是半腿的泥水。姨母拄着棍子,穿着雨披,深一脚浅一脚赶到十几里外,给她送了一个秋天的馍。穷苦艰难的生活,最容易激发一个人的斗志与精神,晁煜不负所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的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参加了工作。她好学争气,业务能力强,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这么多年,姨父姨母被她接去北京住,她还在西安给他们买了大房子并精心装修,一切的一切都是非常地好。村里人说,晁煜是姨母“送馍送出来的大学生”。 背馍上学,艰难困苦,但背馍上学的学子们没有自暴自弃,没有被艰辛困顿的生活压倒,他们反而更加拼命地学习,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当他们走向社会,往往具备坚韧的忍耐力与坚强不屈的意志。背馍的经历,锻炼了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铸就了他们遇到艰难险阻而从容不迫的精神。 闲时,跟有过背馍经历的人说起那段往事,他们都有很多的感慨,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艰辛的背馍故事。但我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背馍的经历使我们理解了一个成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普通的我们,尽管没有多大成就,但不断地努力着奋斗着,使自己变成一片瓦、一块砖而有益于这个社会。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详细描写冬天馍冻得坚如石块以及同学吃馍时产生的争执,旨在表现学生生活困难。 B. 文中写“背馍”时是学生视角,写“备馍”“送馍”时是家长视角,不同的视角丰富了主题。 C. 本文整体上先记叙故事,后议论人生感悟,语言平实质朴,但深沉厚重的情感贯穿文章始终。 D. 文章结尾说背馍的经历让大家理解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句子①从价钱、温度、作用等角度描写面片汤,体现出许多学生的拮据和窘迫。 B. 句子②写同学们以幽默的方式给留疤同学的伤口起名字,为文章增添了幽默气息。 C. 句子③写同学的语言,连用四个叹号,表现出同学的质朴热情和对“我”的感激。 D. 句子④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写出了厨房环境的恶劣,烘托出厚重的母爱。 8. 本文在选材上除了丰富多样,还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本文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地域特点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性非甚相远也,何殷、周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古之王者,太子初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斋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傳,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燕者也。故孩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初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之不能不齐言也。 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逾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蚤谕教与选左右。 (节选自贾谊《新书·卷五·保傅》) 材料二: 文公问于胥臣曰:“我欲使阳处父傅讙①也而教诲之,其能善之乎?”对曰:“是在讙也。朦瞍②不可使视,嚣瘖③不可使言,聋聩不可使听。质将善而贤良赞之,则济可俟④。若有违质,教将不入,其何善之为!臣闻昔者文王在母不忧,在傅弗勤,处师弗烦,事王不怒,孝友二虢,而惠慈二蔡,刑于大姒⑤,比于诸弟。《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于是乎用四方之贤良。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亿宁百神,而柔和万民。若是,则文王非专教诲之力也。”公曰:“然则教无益乎?”对曰:“胡为文益其质故人生而学非学不入。” (节选自《国语·晋语·胥臣论教诲之力》) 【注】①讙:晋文公之子。②朦瞍(méng sǒu):盲人。③嚣瘖(yín yīn):失音不能说话的人。④俟(sì):等待。⑤大姒:周文王的妻子。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胡为A文B益其质C故D人E生F而学G非学H不入。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道,同“导”,引导,与《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中的“道”意思相同。 B. 翼,辅佐,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意思不同。 C. 贵,以……为贵,崇尚,与《过秦论》“会盟而谋弱秦”中的“弱”用法不同。 D. 材料一“既成于上”中的“于”与材料二“刑于大姒”中的“于”用法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比较了殷、周与秦的统治差异,引出太子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从婴儿时期便以礼仪熏陶与贤臣辅佐塑造其德性。 B. 材料一提出,太子的成长环境对其德行的塑造至关重要,若长期与正直之士共处,其言行举止也会潜移默化地趋向端正。 C. 材料一以周成王幼年受教为例,强调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应该在不同阶段施以对应的内容,使道德修养自然融入心性。 D. 材料二认为周文王天赋卓然,自幼便不让师长劳心,未经教化便具备仁德,仅凭自身禀赋即可治国安邦,成为后世典范。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2)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蚤谕教与选左右。 14. 对于人的本性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贾谊与胥臣的看法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塔(节选) 苏轼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屈原”二句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高度赞扬了屈原作为壮士赴死时意志的壮烈,体现出屈原为坚守理想与节操视死如归的精神。 B. “南宾”六句通过推测,解释了山上遗塔的来历,诗人认为虽无依据,却体现出人们对屈原的深切关怀。 C. “古人”二句用反问表达了不必计较生命长短的豁达,“名声”二句用对比表达了对富贵的不屑,对名声的鄙弃。 D. 节选部分开篇写屈原“就死”,奠定了悲壮基调,结尾再谈屈原之死,揭示其赴死是坚守气节,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16. 本诗在抒情方式上与《蜀相》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会课上,王老师引用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学生,有时面对人生的巨大痛苦不能肆意宣泄,只能忍辱负重,但这也是一种成长。 (2)很多事物的形成,往往伴随着惊心动魄的过程和大量的牺牲,蜀道的建成也是这样,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3).与左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来,一场由“新中式”穿搭引领的时尚风潮悄然涌动,在街头巷尾,在旅游景点,总能见到其身影。“新中式”新在哪里?“新中式”服装并没有全套传统服饰那么隆重华丽,主打既保留传统特色,( 甲 )。比如一些“新中式”服装中的花鸟、山水暗纹融入得十分巧妙,这些精致的图案在阳光下若隐若现,低调典雅,既能穿上出游,也能穿着上班。从写意水墨,到梅兰竹菊;从棉麻丝绸到纤维毛料,“新中式”服装设计元素 A ,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中。 以马面裙这一极具辨识度的服装为例,其前后共有四个裙门,系带围合腰部,视觉上给人一种“飞流直下”的美感。马面裙的色彩运用通常十分大胆鲜艳,以蓝色、红色居多,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明艳的感觉。在马面裙的裙门和边缘配的各种纹饰图案更是它的重点。身着马面裙,宛若翩跹(qiān)仙子。马面裙并不只是一件新春战袍,也不只是一条漂亮的裙子,它从历史的衣橱里走出来,成为街上的一道靓(liàng)丽风景,让传统与时尚相互碰撞、相互交溶,焕发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光采。 马面裙始出现于宋代,( 乙 ),是明代女服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马面裙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期。可以说,现在的马面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承载了深厚的积淀,人们在保留马面裙优雅挺拔造型的同时,对材质和设计进行了改良,使其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日常穿着,同时也可机洗降低洗护成本。 时下,( 丙 ),犹如星火燎原,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多个领域,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创新表达东方美学。比如同仁堂结合传统养生与新消费需求, B ,推出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咖啡、娇颜陈皮五红汤等饮品,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 “新中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概念,它面向未来,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塑造和定义。与传统中式服饰相比,“新中式”结合了中国人的现代审美,更加贴合大众日常穿搭、装饰等文化消费的现实需求,“新中式”变“火”,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 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错别字和读音有误的地方,请分别找出一处并做修改。(4分)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 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和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 A.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的表现太赞了! B. 面对卷的行业竞争,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喧嚣和浮躁所影响。 C. 拒绝雷人话语,规范使用语言。 D. 因为共患难过,所以两人关系很铁。 22. 一位马面裙视频博主,想在自己的视频号上为马面裙配文,宣传马面裙之美,上句已给出,请你结合材料替这位博主补写出下句,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结构相同。(5分) 上句:时尚符号艳中外,演绎东方韵味。 下句: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小缝隙,可能隐藏着危机;但有时,一个小缝隙也是黑暗深处能透进光亮的地方,给人无限希望和生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02 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C 2.(3分)C 3.(3分)D 4.(4分)TRPV1是一种主要存在于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上,通过运输特定离子,从而产生神经系统可接收的电信号的离子通道型温觉受体。 评论:王力平老师将观点与事例解析相结合,回答细致深入,说服力强。 5.(6分)①内容客观真实;本文围绕感觉受体的研究展开,探索人类感知之迷,方法科学,实事求是,科学依据充分客观,具有可信性。②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本文首先介绍感觉的生理机制,然后分别揭示了冷热感觉与触觉的本质,最后论述该研究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线索。③语言准确规范:例如清晰准确地描述出了两位科学家的实验原理、数据及过程等。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 7.(3分)C 8.(4分)①以小见大:文章选取“背馍上学”这一生活小事,展现了艰苦的求学岁月,以及背后蕴含的家庭关爱、同学情谊等。 ②典型事件: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