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大底分离 ②超音速开伞 ③大气进入 ④悬停成像 ⑤抛伞和背罩 A. ②①⑤③④ B. ②①⑤④③ C. ③④②①⑤ D. ③②①⑤④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问一号探测器机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后,才准备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分离,但环绕器并不需要在火星着陆。 B. 中国科学家分析推测,火星北部可能曾经存在过古海洋,此依据来源于祝融号对火星着陆区附近岩土的探测。 C. 2023年4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为我国开展后续火星探测与科研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D. 按“探火”计划,天问三号将要完成采集火星表面岩土样品并返回地球的任务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目标。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补充“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一历史材料,与现实场景形成今昔对比,突显今日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B. 材料二多处使用设问句和反问句,激发读者阅读和探寻答案的兴趣,强调重点内容,引导读者思考关于火星探测的关键问题。 C. 材料三以“国内无法制造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电信号连接器”为例,证明了在科技含量上东方红一号和天问一号有云泥之别。 D. 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都可以说明中国航天人已经把我国建设成了航天大国,正在向航天强国迈进。 4. 承担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与“祝融号”,其命名有何深意?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5. 为什么中国能在太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能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A 3. D 4. ①“天问一号”中“天问”突出探索宇宙奥秘、解答疑问的目的,“一号”标明是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开端。彰显中国深空探测的长远规划。 ②“祝融号”以中国火神命名,寓意中国火神登陆火星,象征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火种,展现中国航天技术实力。 5. ①技术积累深厚。从东方红一号到如今的深空探测,技术不断进步; ②航天精神的激励。几代航天人筑梦航天,传承拼搏精神,攻克重重难关; 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享经验技术,提升创新能力; ④国家综合实力支撑。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充足资源保障。 【解析】 【导语】材料通过三则文本立体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材料一以天问一号着陆为核心,用科技说明文的严谨笔法呈现中国火星探测的技术细节;材料二转为科学视角,通过祝融号的发现成果阐释火星科研价值,体现中国航天的国际贡献;材料三则以回忆录形式,通过孙家栋的亲身经历折射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奋斗历程。三则材料在时空维度上形成巧妙呼应——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系列,从技术突破到精神传承,共同构建出中国航天科技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完整叙事框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主要有降落伞展开、抛大底、抛伞抛背罩几个步骤。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再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装置的保护下,落到火星表面”,可知流程为:进入火星大气(大气进入)→打开降落伞(超音速开伞)→抛大底(大底分离)→抛伞抛背罩(抛伞和背罩)→进入悬停阶段(悬停成像) 。 对应选项排序按照上述流程,正确顺序为③大气进入→②超音速开伞→①大底分离→⑤抛伞和背罩→④悬停成像,对应选项为 ③②①⑤④ 。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天问一号探测器机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后”错误。材料一是说“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随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两器分离”,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两器分离,是在天问一号探测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后,而非在火星停泊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