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8  2025-08-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2026届湖南省永州市、常德市新高三起点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6届湖南省永州市新高三起点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论语·阳货》载孔子教导学生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是一个对学生有很高期盼的教育家,他在说出“兴观群怨”与“事父事君”的大道理后,为何突然加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历代学人对“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释义不外乎如下几类:第一,以清代学者刘宝楠为代表,他们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具有实用性:“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第二,以现代学者钱穆为代表,他们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能涵养心性:“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故学于诗,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第三,以杨伯峻为代表,他们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只作字面解释:“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西方诠释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认为:“我们必须首先通过客观的和主观的重构使自身与作者等同。”我们必须通过自然物所属的历史的整体生命的认识,或者与其相关历史的认识才能理解作者的理念。例如,现代人知道大雁是一种候鸟。《水浒传》中宋江看到大雁却感叹:“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并无侵犯,此为仁也……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作者借宋江之口解读的大雁,与我们今天以自然科学的态度认识的大雁相距甚远。
费孝通对人类给事物命名有过深刻的认识:“事物是客观存在,但我们人类、我们科学家要去认识它,使它概念化。”概念化,即是给事物以“名”,事物本身为实,名是代表实的。这就是说,人类给事物命名,就包含着人类去了解事物本身,开始对事物加以控制,为我们人类服务。孔子非常重视名的作用,名与其所代表的实相符,表明社会处于有序的状态;反之,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孔子重视事物的名,掌控事物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人与物关系的和谐。
我们根据孔子表达思想的方式来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讲的是人与自然物的关系,“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实际上讲的是学诗可以从“兴观群怨”四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身心,使自己的身心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指人类在掌控自然物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此,在揭示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之文化意涵的基础上,我们对孔子论学诗作一完整的理解,就可以得出学诗有三个方面的功用:个人身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刘季东《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文化意涵》)
材料二:
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实归根结底,这些名字还是通过汉字来记录的。熟习汉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我们熟悉的“草”字,在《说文》里写作“艸”,相当于“草”上面的“艹”头。而《说文》中的“草”则是另一个字:“草,草斗,栎实也。”“草斗”就是“栎实”,即栎树的果实。虽然《说文》中“草”与“艸”有分别,但其它古书中出现的“草”一般都跟“艸”是一个意思。可见,用形声字“草”代替象形字“艸”应该是在相当早期就发生的事情了。
……
“木”的上方结出穗来,就是农作物“禾”了。《说文》:“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禾二月生,八月熟,二月居春季之中,八月则居秋季之中,历经夏季,于季节恰到好处,所以说是“得时之中”。四季与五行相应,木为春,金为秋,禾春生秋死。《说文》此处其实是以“和”解释“禾”,取其中和之义。
“木”字根茎齐备,于是在其基础上衍生出两个在中国传统中相当重要的表抽象概念的字,就是“本”和“末”了。
“本”,是在“木”字的下端画一标记,表示木的根部;“末”,是在“木”字的上端画一标记,表示木的顶部。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上面一般都是好的、高级的;下面则是不好的,低级的。“本”“末”则恰恰相反。因为植物是由下向上生长的,而且最下端的根部在植物的生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本”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末”则是微不足道的。
“本”是发展的根基,有了“本”,才能在其基础上拥有更多,所以古人有“君子务本”之说。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话旨在说明孝悌是仁爱的根本,有了孝悌的品德,才可能成为仁人君子。扩而大之,则无论修身立德,还是做任何事情,都应看清形势,抓住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则不必太在意。若没有看清形势,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就必然会导致失败。
(摘编自王铁钧《汉字的故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刘宝楠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能涵养心性,因此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需要识别这些事物,不能随便施用。
B. 《水浒传》中宋江认为大雁“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我们今天以自然科学态度所认知的大雁并不吻合。
C. “本”和“末”这两个表抽象概念的字,是在“木”字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在不同部位添加笔画分别表示木的根部和木的顶部。
D. “本”是最重要的,“末”是微不足道的,这是因为植物是由下向上生长的,而且最下端的根部在植物的生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揭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文化意涵的基础上,得出了学诗可以实现个人身心、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的结论。
B. 材料二指出《说文》中“草”是栎树果实之意,但其它古书中“草”“艸”意同,可推断用“草”代替“艸”应该发生比较早。
C. 材料二提到了“君子务本”之说,这与魏征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不完全相同,但都强调了“本”是发展的根基。
D. 两则材料都探讨分析《论语》中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文化意涵,材料二还从汉字故事的角度去分析孔子论学诗的功用。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鱼”是一个象形字,作为部首统辖了一类动物。________,与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形象的动物分类体系。鱼部的字多为鱼的名称,但有些字的含义,________。比如“鲨”字,在唐代之前表示一种生活在溪涧里的小鱼。不过,至晚到南宋时代,就已经用来表示________,南宋戴侗《六书故》:“海中所产,以其皮如沙得名。”
4. 根据上下文,材料二省略号部分最有可能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述内容,并简述理由。
5. 请结合下列文字和材料一,概括阐述“名”“实”之间的关系。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名实之间的距离随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
——费孝通《乡土中国》
【答案】1. A 2. D
3. ①. ①水里游的鱼 ②. 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③. 今天的鲨鱼了
4. ①内容:阐释“木”字的意义。
②理由:材料二前文阐释“草”字的意义,后文在“木”字的基础上延伸解读了“禾”“本”“末”三字。
5.
①“名”“实”分离:社会不断变迁,人类失去对现实的掌控,名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社会逐渐进入无序状态。
②“名”“实”相符:人类给事物命名,名与其所代表的实相符,在掌控事物的基础上,达到人与物关系和谐的状态。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围绕《论语》“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展开多元阐释。材料一从文化意涵角度,将其提升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命题;材料二则从汉字演变切入,展现文字背后的认知体系。两文互为补充,既探讨了传统经典的时代解读,又揭示了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价值。整体呈现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路径,体现了传统文化研究的现代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以刘宝楠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能涵养心性”错误。材料一说“以现代学者钱穆为代表,他们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能涵养心性”,可知认为能涵养心性是以钱穆为代表的现代学者的观点,选项属张冠李戴。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本信息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两则材料都探讨分析《论语》中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文化意涵”错误。材料二开篇明确“这些名字还是通过汉字来记录的。熟习汉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知材料二并没有探讨分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文化内涵,只是为了引出“汉字的故事”这个话题。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内容,进行情境补写 能力。
第一空:前文提到“鱼”作为部首统辖了一类动物,后文对应“天上飞 鸟、地上走的兽”,可见补写的动物类需与“天上、地上”构成“一套完整而形象的动物分类体系”,显然还差“水中”,故可填“水里游的鱼”以呼应逻辑。
第二空:前句说“有些字的含义”,后文举例“鲨”字:唐代指“溪涧小鱼”,南宋指“海中鲨鱼”,可知此处是说含义会随时间而变化,故可填“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概括这一现象。
第三空:前文说“鲨”字,在唐代指“溪涧小鱼”,而南宋戴侗《六书故》解释变为“海中所产,以其皮如沙得名”,可见这时的“鲨”与现代“鲨鱼”的特征一致,故填“今天的鲨鱼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①内容:阐释“木”字的意义。
②理由:材料二前文分析“草”(及“艸”)的含义与演变,后文解释在“木”的上方结出穗来,就是农作物的“禾”字,接着以“木”为基础,又解读了衍生字“本”“末”。因此省略部分需衔接“草”与“禾”“本”“末”,形成“具体汉字解析”的逻辑链条,因此最可能阐释“木”字的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探究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名”“实”分离:费孝通提到,社会变迁中“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结果”,导致“名实之间的距离随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材料一“人类给事物命名,就包含着人类去了解事物本身,开始对事物加以控制……名与其所代表的实相符,表明社会处于有序的状态;反之,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说明名实不符时,人类失去对事物的掌控力,社会逐渐进入无序状态。
②“名”“实”相符:材料一指出“事物本身为实,名是代表实的”,人类给事物命名时,“名与其所代表的实相符”则味着人类能“了解事物本身”,并对其“加以控制”,实现“人与物关系的和谐”,此时社会处于“有序状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岩石上的春天
李元胜
①车在小南海湖景里一路向前,没有停留,向着春色深处的黔江区土家十三寨而去。车窗外,有两个阵容的花团在对峙,或者说,在对话。溪谷两侧平坦之处,油菜花盛放。正是油菜花最好的时节,它们每一枝都是闪耀的楼梯,共同构成了边缘整齐的黄金军团,沿着坡地逐渐抬高,又有一块又一块明亮的黄色出现。
②坡度更为陡峭的悬崖、山地则是阔叶混交林的领地,落叶树木光秃的枝干上新芽迸发,常绿树木则在深色枝叶里举出嫩绿,而它们不是主角,只是脚手架,只是舞台。主角出乎我的意料,竟是不起眼的菊科草本植物千里光。它们的黄色花朵从各处悬崖倾泻而下,借助乔木和灌木的支撑,形成了浩浩荡荡的灿烂瀑布。和油菜花军团不同的是,这些瀑布肆意挥洒,杂乱而又富有生机,漫山遍野。
③这是人类与自然的又一曲春天里的二重奏,只是由白色变成了黄色。
④河谷中的土家寨子群落,有历史悠久的人文奇观,是受人欢迎的景区。同行者从李树的繁花下走进民俗生态博物馆,我却在院子门口止步了。天色尚好,寨子边就是山崖,有小路如天梯伸进上方的花丛,还不如去探访一下此间的崖上春色。路边有狭条形的小块菜地,菜地尽头就是崖壁。和在山王坪、阿依林海看到的不一样,那些地方的崖壁多为石灰岩或岩浆岩,质地坚硬,可以直接生长苔藓和蕨类植物,而此处的崖壁却风化严重,看不出岩石类型,有些崖壁甚至是碎石和泥土压缩而成,似乎用手指都可以将其逐渐掏空。还好,绝大多数崖壁并不裸露,而是由树林或杂灌覆盖,植物们的根系,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互相挽在一起,把这破碎的山崖牢牢固定。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需千万年之功,而破坏它们只需几十年,想到这里,不由心惊。
⑤点点白花,把我从沉重的思绪里拉回到眼前,定睛一看,竟然不认识。它们生长在崖壁上,和下面的菜地保持着距离。崖边的碎石如流沙,上前一步,滑回半步,靠近它们很不容易。尝试几次失败后,我把相机放回双肩包,一手抓住岩石,这样才稳住身子,继而高举手机拍了几张。回放照片,认出是心叶碎米荠,算是碎米荠属的大美人了,即使和报春花比也不逊色。满心欢喜地回到小路上,继续观赏悬崖上的其他植物。
⑥第二天清晨,我在鸟叫声中醒来,正在犹豫要不要立即起床。手机滴滴一响,在手指下弹出照片,是一只水墨画风的大蚕蛾静静趴在地上。是同行的小王拍给我看的,此时,他正在早餐的院子里等主人下面条。樟蚕蛾!这是我一直想在野外亲睹的漂亮蛾类,却尚未如愿。因为它的羽化时间在早春,而我们很少在这个季节灯诱,没有灯光它们可不会从树冠层自己下到地面来。翻身起来,只用一分钟就穿好衣服,提着相机一路小跑。此时天光大亮,这只被灯光诱来的蛾类明星,随时都会振翅飞走。还好,它给了我足够的拍摄时间,才扑腾着毛茸茸的翅膀飘然而去。
⑦整整一天时间,我们都在黔江看水。看土家十三寨的溪水,看小南海礁石间的水,看阿蓬江神龟峡的水,在蒲花暗河看溶洞中的水,也看倒影里的岩石与翠绿。也看别的:看小镇附近的污水处理厂,看人类使用过的水,在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后才能回到自然中;看江边山体的人造林治理,看如何艰难而漫长地在石漠化区域进行植被恢复。
⑧两条线索的观察,其实是同一件事情。当我们逐渐找到和自然最好的共处方式时,岩石上从苔藓开始的生态恢复才会重新开始,人间的水才会重新变得清澈。聊到这个话题,濯水镇的一位陪同者说:“很幸运,我们找到了桑树。它根系发达,特别适合在土地稀薄的地方生长,在恢复‘石旮旯’生态的同时,还能创造效益。”
⑨“要让桑叶长得好,难道不翻土不除草?”我有点困惑。
⑩“要区别对待,山下桑田里的可以翻土,但不需要年年翻。但是‘石旮旯’里种的桑树,本来就是为了固土恢复生态,在不具备条件时不会翻土。”他解释说。
⑪以前的乡下,田埂上都有桑树;也不知何时起,桑树的身影渐渐消失了。没想到,在濯水,它被重新启用,还能建此奇功。
⑫聊天时,船在阿蓬江上徐徐前行,水面上是无边的山崖和春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写落叶树木、常绿树木等只是脚手架、只是舞台,是为了强调菊科草本植物千里光才是悬崖、山地的主角。
B. 同行者走进民俗生态博物馆,作者却去探访崖上春色。这暗示作者对人文景观缺乏兴趣,对自然景观更为关注。
C. 文本通过描述成功拍摄樟蚕蛾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如愿以偿的喜悦之情,也体现了他对漂亮蛾类的关注与热爱。
D. 文末的“水面上是无边的山崖和春天”,留给读者遐想,流露出生态环境在人类呵护下重新焕发生机的希望。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将构成“黄金军团”的油菜花与形成“灿烂瀑布”的千里光进行对比,凸显了它们各具特色的形态之美。
B. 第③段使用通感手法,以“二重奏”巧妙地将山野花团对峙的视觉感受转换为听觉感受,丰富了审美情趣。
C. 第④段写植物们的根系相互挽紧,固定破碎的山崖,象征着环保之路的艰辛曲折,以及人类团结一心的精神。
D. 第⑦段连用多个“看”字,以排比手法描写水在不同场景中的流转,倡导我们要找到与自然最好的共处方式。


展开余下试题8. 文本画线段落,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李元胜“看到了别人看不见的风景”。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
【答案】6. B 7. C
8. ①以前的乡下,桑树常见,后来却消失,反映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态环境曾遭破坏的现实。
②桑树消失与如今被重新启用构成对比,表明人类能够利用植物自然特性进行生态修复,“没想到”一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9. ①心叶碎米荠、千里光等植物常被人们忽视,樟蚕蛾很稀有,却都被作者观察到并描绘成独特的自然风景。
②“岩石上的春天”体现作者既关注平凡的野花,更能从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困境中的美丽与希望。
③从常见的岩石,植物与人类活动中,作者能挖掘出别人忽视的敬畏与尊重自然的主题。
④不被人关注的桑树变迁,作者却从中看到人类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黔江春色为载体,巧妙构建了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视野。通过油菜花与千里光的视觉交响、崖壁生态的微观观察、樟蚕蛾的偶遇到水域治理的宏观思考,作者以博物学家的敏锐和诗人的笔触,揭示了生态修复中“桑树固土”的智慧。文本运用通感、象征等手法,将崖壁根系隐喻为环保共同体,最终在阿蓬江的春水中完成对人与自然共生之道的诗性阐释。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暗示作者对人文景观缺乏兴趣”错误。作者选择“探访崖上春色”,是因“天色尚好”“寨子边就是山崖,有小路如天梯伸进上方的花丛”,是基于当下情境的自然选择,而非对人文景观“缺乏兴趣”。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人类团结一心的精神”错误。文本第④段写“植物们的根系,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互相挽在一起,把这破碎的山崖牢牢固定”,是客观描述植物根系对破碎崖壁的实际固持作用,目的是凸显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需千万年之功,而破坏它们只需几十年”);而非象征“人类团结一心的精神”,这脱离文本原意,属过度解读。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以前田埂上都有桑树”体现其曾是乡村常见植物,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渐渐消失”暗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意识淡薄等因素,桑树因失去直接经济价值而被忽视,间接反映了生态环境曾遭破坏的现实。
②“在濯水被重新启用,还能建此奇功”呼应第⑧段“它根系发达,特别适合在土地稀薄的地方生长,在恢复‘石旮旯’生态的同时,还能创造效益”,体现人类对植物自然特性的重新认识与利用,实现了生态修复与经济价值的统一。“没想到”一词直接流露作者对这一转变的惊喜与欣慰,暗含对生态保护方式的肯定。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①关注易被忽视的微小生物,描绘成独特的自然风景:千里光常被人们忽视,但作者将其定位为悬崖“主角”,描写其“黄色花朵从各处悬崖倾泻而下”“形成浩浩荡荡的灿烂瀑布”,捕捉到这一“不起眼的菊科草本植物”的独特生命力。第⑤段详细描写艰难靠近崖壁观察心叶碎米荠的过程,并赞其“即使和报春花比也不逊色”,对这种生长在险峻崖壁的小众植物投入极大关注。第⑥段写樟蚕蛾“羽化时间在早春”“很少在这个季节灯诱”,作者因同行者的照片立即前往拍摄,体现对稀有蛾类的敏锐关注,而常人可能忽略这一“水墨画风”的小生物。
②从脆弱环境中发现希望:第④段描写“风化严重”“碎石和泥土压缩而成”的崖壁,常人可能只看到其破碎与危险,而作者却注意到“植物们的根系互相挽在一起,把这破碎的山崖牢牢固定”,从“岩石上的春天”中读出困境中生命的坚韧与生态的希望,这是对“风景”深层意义的挖掘。
③从寻常事物中提炼敬畏自然的主题:面对崖壁生态,作者由“植物根系固定山崖”联想到“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需千万年之功,而破坏它们只需几十年”,将自然现象与生态警示结合;观察水的流转时,不仅看自然之水,还关注“污水处理厂”“石漠化区域植被恢复”,从寻常景观中提炼出“与自然共处”的深刻主题,这是超越表面风景的思考。
④捕捉被遗忘的生态符号的价值:桑树曾是“田埂上都有”的常见植物,后“渐渐消失”,这一变迁易被常人忽略。而作者却敏锐捕捉到其“重新启用”的意义——提到它“根系发达,适合土地稀薄处生长,恢复生态同时创造效益”,从这一被遗忘的植物身上,看到人类利用自然规律修复生态的智慧,赋予其生态功臣的新内涵,这是对“被忽视的风景”的价值重估。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①,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材料二: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材料三:
汉主②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群臣谏者甚众,汉主皆不听。初,车骑将军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礼君子而不恤军人。汉主常戒飞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汉主将伐孙权,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彊杀飞,以其首顺流奔孙权。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魏纪一》)
材料四:
卢杞,字子良。杞有口才,体陋甚,鬼貌蓝色,不耻恶衣菲食,人未悟其不情,咸谓有祖风节。
杨炎与杞俱辅政,炎鄙杞才下,不悦,未半岁,谮罢炎。初,尚父郭子仪③病甚,百官造省,不屏姬侍。及杞至,则屏之,隐几而待。家人怪问其故,子仪曰:“彼外陋内险,左右见必笑,使后得权,吾族无类矣!”
(节选自《新唐书·卢杞传》)
【注释】①上池之水:未直接落地的水露。②汉主:即刘备,三国蜀汉的开国君主。③郭子仪,唐朝名将,因军功卓著而被唐德宗赐号“尚父”,意为“可尊敬的父辈”。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侯生摄A敝衣冠B直上C载公子D上E坐F不让G欲H以观公子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6届湖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