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9 2025-08-02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2026届江西省抚州、吉安十二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江西省抚州、吉安十二校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浸种:一夜春雨涨堂前,万木生芽迎句芒
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是“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被誉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相传元代程棨临摹时,给每幅图加留了空白,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楼璹的五言八句律诗,通过图形说明与文字描述的结合示范,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承。
“耕图二十一”画面中一座简明整洁的农舍,门外草木生发,屋前溪水潺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三名男子看年纪似祖孙三代,正相互配合为这一年的耕作准备谷种:左侧的男子挽起裤腿立于溪水中,伸出双手正欲接过装满谷种的竹篮;中间的男子立于岸边,将手中的竹篮递出;右侧的老者拄着拐杖,好似在叮嘱浸种的注意事项。溪水中已有两篮浸泡着的种子,并排着,竹篮上面还放着增重的石块,以便让种子充分地浸泡在溪水中。
耕图二十一首·浸种
【宋】楼璹
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
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
西畴将有事,耒耜随晨兴。
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
画面的右侧是楼璹的诗,诗的首联与颔联是对画面内容的陈述:一夜春雨过后,溪流上游水量充沛,门外的溪水也涨了起来;农户们把装有种子的竹篮浸入清浅的溪水中,浸泡后的种子就会萌发出新芽。诗的颈联和尾联则结合农时要求、农具选用、农俗文化等对画面进行了补充说明:立春意味着今年的农事即将开始,农户们清晨就要早起带着犁等农具到田里整地,出发前还要杀一只鸡祭祀春神,以祈祷秋日的丰收。
浸种(乾隆和诗)
谷种如人心,其中含生生。
韶月开初律,向阳草欲萌。
三之日于耜,东作农将兴。
筠筐浸春水,次第宛列成。
画面左上方是乾隆题写的和诗,前三联都是陈述和解释“浸种”的背景和意义:谷种如同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一年的收成和生计;韶月(立春)开始进入新的一轮二十四节气,朝阳的草将要发芽;农历正月一过就要拿耜(即“犁”)开始准备今年的农事了。尾联则以白描的方式强调了画面重点:装满种子的竹筐浸入溪水,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排列着。
祭“春神”祈秋收
“只鸡祭句芒”中的“句芒”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主管草木生发的“春神”。《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之月……其帝大嗥,其神句芒……”表明句芒为孟春之神。又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孟春即春季的首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其间冷空气开始减弱,气温逐渐回暖,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人们在立春祭祀句芒,举行迎春仪式。对“春神”的祭祀,远在周朝时就有,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而杀鸡祭祀的由来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鸡是一种神兽,具有驱邪祛病、祈福祝祷的作用。因此,在祭祀活动中,鸡常被当作祭品。
浏览完整试题
楼璹的诗由民间采风而成,其中记录的农俗皆是民间认可和采用的活动形式。古代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农户们在立春之际杀鸡祭祀句芒,以求风调雨顺、秋日丰收。
农时不候 浸种有讲究
1把握农时。宋代浸种的时间是在二月立春前后。陆游就曾写下诗句“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这段时间如果是夜雨昼晴的天气,就能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湿度和温度,因此画中题诗首句即言“溪头夜雨足”。
2巧用农具。浸种使用的农具是特制的竹篮,是一种用竹子紧密编织而成的篮筐,侧面看几乎没有孔洞,种子不会漏出,但水能够进入篮中,又有较好的透气性。使用时,以竹篮盛放种子浸于清浅的水中,并在竹篮上压一块大小、质量合适的石块,从而确保种子在浸泡过程中,既能与水充分接触,又有充足的氧气。
3科学原理。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会休眠。干燥的种子含水率通常在15%以下,生理活动非常微弱,处于休眠状态。浸种是让种子从休眠状态复苏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浸种,待种子吸收水分后,种皮膨胀软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也会随着水分进入细胞,促进种子中的酶活化,增强胚的呼吸作用。胚乳贮藏的不溶性物质逐渐转变为可溶性物质,并随着水分输送到胚部。当胚获得水分、能量和营养物质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细胞就开始分裂、生长,胚根首先突破颖壳(谷粒外包的干燥鳞状的保护壳)发芽。
可见,要使种子萌发,首先必须使它吸足水分,至少要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才能开始发芽,吸水量达到自身质量40%时才能正常发芽。浸种所需要的时间与种子的谷壳厚薄、透水性强弱、浸种前种子的含水量以及浸种时的水温等相关。籼稻吸水较快,粳稻吸水较慢;种子含水量低的吸水较快,含水量高的吸水较慢;温度高时吸水较快,温度低时吸水较慢。
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传统浸种催芽的法子逐渐被取代,但《耕织图》中对浸种这一环节的农时把握、农具巧用以及技术细节的描述,依然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先进性。
(摘编自《基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农耕文化研究》)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代程棨临摹《耕织图》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自己创作的五言律诗,促进了农业科技传播。
B. 楼璹《浸种》诗的首联与颔联描述了画面内容,颈联和尾联则补充了农时、农具和春秋的农俗等信息。
C. 乾隆和诗的尾联“筠筐浸春水,次第宛列成”对应画面中溪水里两篮浸种、排列整齐的场景。
D. 浸种需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 水分即可正常发芽,且吸水量与种子类型、水温等相关。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耕织图》原作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既展现了农耕场景,又传播了农业知识,体现了实用性与科普性的结合。
B. 楼璹诗中“只鸡祭句芒”和其他记载印证了古代祭祀春神的习俗,说明农耕活动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
C. 文中详细解释了浸种 科学原理,如种子吸水后酶活化、胚乳物质转化等,体现了古代农耕技术的科学性。
D. 乾隆和诗将“谷种”比作“人心”,赋予农耕活动情感寄托,与楼璹诗相比,加入了对浸种意义的阐释。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浸种是农耕生产的关键环节,需兼顾自然条件与技术细节。春雨过后,溪水上涨,农户将谷种装入竹篮,压上石块使其①________;选择此时浸种,既因立春后气温回升适合萌芽,也关联着②________的农俗传统;而种子萌发的核心条件,除充足水分外,还需③________以保障酶的活化与呼吸作用及胚乳物质转化。
4. 对文中“祭‘春神’祈秋收”的内容是否保留,人们看法不一,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5. 文中“浸种需把握农时”的理念,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思想有何共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节选)
李凖
天冷了,摊摆在街上坐不住人,写信的也少了。有时徐秋斋坐一天冷板凳,连个烧饼也混不上。出门前,李麦说:“大叔,摊就别摆了,也赚不来钱,何必受那冻。换个营生,在旅店门口卖洗脸水。拿个铜盆,买几条新毛巾就行了。”徐秋斋说:“天亮他娘,别出点子了。读书人,落魄了,叫我去拧着热毛巾喊着卖,干不了!”李麦拗不过,只好由他。
正发愣,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走到摊前,衣衫褴褛,头发散乱,含着泪,呆呆地看着自己。
“小妮,写信吗?”姑娘说:“打听个人。”徐秋斋说,“谁?家是哪里的?”姑娘忽然流下两行泪说:
“大爷,我没有家。我的盐丢了!昨夜里在盐行里被盗了。”
姑娘就是梁晴。自从在黄河上天亮①泅水逃走后,她爹就被打死在船上了。鬼子兵把船抢到北岸,忙着渡河,她乘机跑到大堤下的高粱地里,藏了一天一夜,后来听着没有人喊马叫了,才跑出来。她打算去赤杨岗找天亮和他妈李麦。走了没两天,就听说黄河扒开口子,赤杨岗全淹了。后来碰到几个背盐的妇女,得知难民大多逃到寻母口。她也背了六十斤盐,跟着来了。当看到寻母口一片灯火时,她觉得每一盏灯都像是天亮的温暖眼睛。
来到一家叫作“福兴盐行”的门口,一个长着鱼眼蛤蟆嘴的中年人见了就喊着:“大嫂们,住到我们行里吧!明天就开秤。”说着拦住为首的一个妇女,热情地去接她的盐口袋。睡到半夜,听见有人喊:“有贼了!有贼了!”接着吵吵嚷嚷。一会儿,掌柜来到窗下,说:“大嫂们,出事了!”“出什么事?”“你们的盐被偷走了!”众人跑到放盐的临街房,一扇门倒在地上,盐全没了。掌柜哭丧着脸说:“这贼逮住就得把他撂到黄河里,连秤也偷走了。”几个妇女哭着,诉说着本钱的来由。梁晴也哭得像个泪人似的,一个人来到街上,一直走到徐秋斋摊前。
徐秋斋看着这个小妮,心中着实可怜,问:“盐在谁家行里被盗了?”一听是“福兴盐行”,“唔”了一声,前几天,这个盐行就说是被盗了,坑过一群人。他又问:“掌柜怎么说?”梁晴说:“他说也没办法,叫我们赶快走!”他一听大声说:“他放屁!走,妞!我跟你去找盐!”到了盐行,那几个妇女,还在哭哭啼啼。
展开余下试题
徐秋斋大声问:“谁是掌柜的?”那个掌柜一看来个老头,不像农,不像工,不像商,不像兵,不像财主,却也不像穷人。他心里有点纳闷,壮着胆说:“老先生,我就是。”徐秋斋指着梁晴说:“这闺女的盐,是在你这行里放吧?”掌柜的说:“是啊!夜里被盗了。”徐秋斋说:“货只要进到你大门里,你就得负责。行里这么多盐没有丢,偏偏丢了她们的盐?”门口人越来越多,徐秋斋嗓门越来越大。掌柜心里骂着,装出可怜相说:“我赔,这三两百斤盐还能穷了我。这贼非追不行!我要报案。”徐秋斋说:“早该去报案,说不定这贼还在你这行里没有跑哩!”大家“哄”地一声笑了。伙计算了算账,把钱赔了。
回到摊上,徐秋斋向梁晴说:“你不是要找人吗?”梁晴说:“找一个亲戚。”徐秋斋问:“啥亲戚?”梁晴低下头半天说不出话来,停了一会说:“有个婶子,还有个哥哥。”“婶子是干啥哩?”“我不知道。”她抬起头,眼里闪着光亮说:“她是个半老不老的老婆,说话响亮,还是大脚,眉毛上边有个痣。她孩子个子高高的,方脸盘,对了,还是双眼皮!……”
徐秋斋笑起来了,说:“妞,你把我说糊涂了,又是婶子哩,又是半老不老的老婆哩。你啥亲戚?咋失散的?”梁晴噘着嘴看了老头一眼说:“反正是俺亲戚。”徐秋斋见多识广,已经猜透了八九分,说:“哪乡哪村的?”梁晴说:“赤杨岗,你知道吗?”“赤杨岗?”老头听了一愣;“我太清楚了。你问谁家?”粱晴忙说:“天亮家。”老头“忽”地站起来说:“找天亮啊!他就在这儿,他妈也在这儿。”梁晴一听,激动地抓住他的手说:“他……他……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哪里?……”她忽然口吃了,眼泪像小河似的往脸上流着。徐秋斋说:“妞!我现在就领你去。”说罢撤了摊子,梁晴给他提着小板凳,一道向龙王庙走来。
吃罢早饭,李麦等正在拆洗被子。两人闯进来。老头喊着。“天亮他娘!你看这是谁?”李麦抬头一看,一下呆住了。梁晴满眶眼泪,“婶子!”李麦大喊着:“晴!”丢下线锥子跑过来,一把抱佳她:“闺女!我苦命的乖乖!……”说罢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梁晴往地上一跪,喊:“婶子!……”像个孩子一样,紧紧地抱住李麦两条腿,哭起来。
(有删改)
文本二:
开头的话
李凖
这本书的名字叫《黄河东流去》。但她不是为逝去的岁月唱挽歌,她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故事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扒开黄河,淹没四十四个县造成空前浩劫的事件。在这个大灾难、大迁徙的过程中,我主要写了七户农民的命运,写了他们每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注】①天亮:梁晴与天亮在逃难途中相遇并产生感情。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秋斋拒绝卖洗脸水的情节,既体现了他作为读书人的清高,也暗示了战乱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B. 梁晴描述自己要寻找的“婶子”时,因为分隔的时间有点长,所以只能靠记忆拼凑对方的外貌特征。
C. 盐行掌柜“鱼眼蛤蟆嘴”的外貌描写,给读者带来了直观的感受,也直接揭示了他坚守自盗的卑劣本性。
D. 梁晴与李麦重逢时的对话简洁短促,作者仅用“婶子”“晴”两个称呼,就将两人复杂的情感完全展现出来。
7. 关于梁晴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在天亮于黄河泅水逃走和她父亲被打死后,她趁鬼子忙着渡河时藏到高粱地,一天一夜后逃出。
B. 她背盐前往寻母口的行为,既为了生存,也因听说难民聚集于此,暗含寻找亲人的希望。
C. 盐被偷走后,她感觉自己失去了生存本钱,便“哭得像个泪人”,从此一蹶不振。
D. 她向徐秋斋描述亲人时的表现,既有因面对陌生人的谨慎,也暗含提及心上人天亮时的羞涩。
8. 文本一中徐秋斋帮助梁晴追回盐钱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讲:“她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认知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广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字公子,亦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及置酒宴,奉觞上寿,辞礼闲雅,上甚欢说。顷之,拜受为少傅。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受叩头曰:“从大人议。”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赞曰:疏广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累。
(节选自班固《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元帝为太子,柔仁好儒,见宣帝多用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刘向《别录》云,申子学号刑名。刑名者,以名责实,尊君卑臣,崇上押下。宣帝好观其《君臣篇》),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语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节选自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有删改)
材料三:
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东坡先生作《二疏图赞》云:“孝宣中兴,以法驭人。杀盖、韩、杨三良臣。先生怜之,振袂脱屣。使知区区,不足骄士。”其立意超卓如此。然以其时考之,元康三年二疏去位,后二年置宽饶诛,又三年韩延寿诛,又三年扬恽诛。方二疏去时,三人皆亡恙。盖先生文如倾河,不复效常人寻阅质究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二疏赞》,有删改)
材料四:
人之情好以己度人,以今度古,以不肖度圣贤。至于贫富贵贱,南北水陆,通都僻壤,亦莫不互相度。往往迳庭悬隔,而其人终不自知也。汉疏广为太子太傅,以老辞位而去,此乃士君子常事;而后世论者谓广见赵、盖、韩、杨之死故去。无论盖、韩、杨之死在此后,藉使遇宽大之主,遂终已不去乎!何其视古人太浅也!此无他,彼之心固如是,故料古人之亦必如是耳。
(节选自崔述《考信录》,有删改)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仕官至A二千B石C宦D成名E立F如此G不去H惧有后悔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懂得,与《齐桓晋文之事》“明以教我” “明”意义不相同。
B. 说,音yuè,同“悦”,与《静女》“说怿女美”的“说”读音相同,意义不同。
C. 绳,约束、制裁,与《鸿门宴》“沛公军霸上”的“军”词性相同。
D. 诛,被诛杀,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 “诛”意义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疏广在家乡讲学,学者从远方慕名而来。他担任皇太子太傅后,其侄子疏受也因贤良被其举荐为太子家令。
B. 汉元帝做太子时,性格柔仁喜好儡术,在侍宴时从容进言,建议宣帝任用儒生,宣帝却认为应王道与霸道杂用。
展开余下试题
C. 苏轼认为汉宣帝以法治驭人,诛杀三良臣,二疏怜悯他们,于是辞官而去;但其所述事件的时间线与史实不符。
D. 后世议论者揣测疏广是因看见他人遭诛而辞官,崔述认为这种看法是以己度人、以今度古,轻视了古人的操守。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2)盖先生文如倾河,不复效常人寻阅质究也。
14.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疏广叔侄辞官与汉宣帝治国理念之间的潜在联系。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文子转漕江东(其二)
陈亮①
诏颁英簜②促锋车③,暂借长才按转输。
昔叹当年无李牧,今知江左有夷吾④。
休论足食为先策,自是平戎在用儒。
来岁春风三月暮,沙堤隐隐接云衢。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诗人。②英簜(dàng):外任官员的印信和证件。③锋车:朝廷用以征召的疾驰之车。④夷吾:管仲,名夷吾,齐相,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诏颁英簜促锋车”点明友人受征召赴任,“暂借长才”赞其才能适配转漕之职。
B. 颔联以“无李牧”的“昔叹”与“有夷吾”的“今知”对比,突出对友人济世之才的推崇。
C. “沙堤隐隐接云衢”以景结情,想象友人来岁功成后仕途通达的景象,暗含期许。
D. 尾联含蓄蕴藉,以景结情,最后一句的“隐隐”更是隐晦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16. 明代孙承恩评价陈亮的诗作“慷慨谈兵,气激懦夫”,请根据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节时,小张一家去登山,山路结满薄冰,石阶又陡又滑,让人不禁想起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行进的艰难。
(2)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杜牧《台城曲》的诗句“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感慨统治者不以史为鉴,重蹈覆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古人或运用“东南”一词表示地理方位,或赋予它丰富的意蕴,勾勒出万千气象,如唐诗宋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
二、语官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地,网络空间无时无刻不在诞生新的语言符号和交流方式。但公序良俗的底线需要遵守,娱乐戏谑的范围需要节制,语言汉字的规范需要守护。甩黑话、爆烂梗、搞影射,并不是什么时尚之举,更不是所谓的“互联网冲浪显学”。任何充斥低级趣味、非主流不健康的言语词句,我们都应当时刻提妨、加强治理,绝不任其冲毁汉语语言的规范性和庄重性。
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网络监管部门要当好“把关人”角色,出台规范、加强引导,为公众筑起“防火墙”。清理“黑话烂梗”,抵制歪曲音、形、义等胡编乱造做法,杜绝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网络空间将更为清朗。正确、规范、有序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人人皆有义务。穿上网络“马甲”,“键对键”替代“面对面”,就不能好好说话了?网络自媒体和广大网友应加强自我约束,不能为博取流量、制造噱头而牺牲语言的“尊严”和“脸面”。网络社交的确需要一定形式的语言文字作为“货币”,但“黑话烂梗”显然无法成为促进交流互动的“桥粱”“纽带”。
规范网络语言文字,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网言网语“一棒子打死”。①像“村BA”“特种兵旅游”这样的流行语,②之所以能融合主流话语,③关键就在于它们以生动的意象、创新的表达和词句的诙谐,④赢得了大众认可和舆论接讷。⑤这说明,网络空间蕴藏丰富可能,⑥是能够供给优美、生动的高质量语言内容的。只有疏堵结合、扬弃并举,高质量的网言用语才能( )涌现出来。
18.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0. 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源源不断 B. 济济一堂 C. 接踵而至 D. 参差不齐
21.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4年“十大流行语”,其中“银发力量”“班味”等流行语尤受关注。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结合其含义,分析它能够入选的原因。
22. 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三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指出传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由自己向外推及开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材料二:
当下,社交媒体打破时空界限,人们通过网络轻松连接世界各牲的陌生人,“弱联系”社交成为常态。
材料三:
一项调查显示,当人们遇到重大情感困扰时,超过70%的人依然选择向身边熟悉的亲友倾诉。
以上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2026届江苏省部分名校新高三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2026届江西省抚州、吉安十二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6届江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