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  2025-08-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2026届江西省抚州、吉安十二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江西省抚州、吉安十二校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浸种:一夜春雨涨堂前,万木生芽迎句芒
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是“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被誉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相传元代程棨临摹时,给每幅图加留了空白,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楼璹的五言八句律诗,通过图形说明与文字描述的结合示范,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承。
“耕图二十一”画面中一座简明整洁的农舍,门外草木生发,屋前溪水潺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三名男子看年纪似祖孙三代,正相互配合为这一年的耕作准备谷种:左侧的男子挽起裤腿立于溪水中,伸出双手正欲接过装满谷种的竹篮;中间的男子立于岸边,将手中的竹篮递出;右侧的老者拄着拐杖,好似在叮嘱浸种的注意事项。溪水中已有两篮浸泡着的种子,并排着,竹篮上面还放着增重的石块,以便让种子充分地浸泡在溪水中。
耕图二十一首·浸种
【宋】楼璹
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
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
西畴将有事,耒耜随晨兴。
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
画面的右侧是楼璹的诗,诗的首联与颔联是对画面内容的陈述:一夜春雨过后,溪流上游水量充沛,门外的溪水也涨了起来;农户们把装有种子的竹篮浸入清浅的溪水中,浸泡后的种子就会萌发出新芽。诗的颈联和尾联则结合农时要求、农具选用、农俗文化等对画面进行了补充说明:立春意味着今年的农事即将开始,农户们清晨就要早起带着犁等农具到田里整地,出发前还要杀一只鸡祭祀春神,以祈祷秋日的丰收。
浸种(乾隆和诗)
谷种如人心,其中含生生。
韶月开初律,向阳草欲萌。
三之日于耜,东作农将兴。
筠筐浸春水,次第宛列成。
画面左上方是乾隆题写的和诗,前三联都是陈述和解释“浸种”的背景和意义:谷种如同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一年的收成和生计;韶月(立春)开始进入新的一轮二十四节气,朝阳的草将要发芽;农历正月一过就要拿耜(即“犁”)开始准备今年的农事了。尾联则以白描的方式强调了画面重点:装满种子的竹筐浸入溪水,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排列着。
祭“春神”祈秋收
“只鸡祭句芒”中的“句芒”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主管草木生发的“春神”。《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之月……其帝大嗥,其神句芒……”表明句芒为孟春之神。又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孟春即春季的首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其间冷空气开始减弱,气温逐渐回暖,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人们在立春祭祀句芒,举行迎春仪式。对“春神”的祭祀,远在周朝时就有,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而杀鸡祭祀的由来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鸡是一种神兽,具有驱邪祛病、祈福祝祷的作用。因此,在祭祀活动中,鸡常被当作祭品。


浏览完整试题楼璹的诗由民间采风而成,其中记录的农俗皆是民间认可和采用的活动形式。古代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农户们在立春之际杀鸡祭祀句芒,以求风调雨顺、秋日丰收。
农时不候 浸种有讲究
1把握农时。宋代浸种的时间是在二月立春前后。陆游就曾写下诗句“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这段时间如果是夜雨昼晴的天气,就能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湿度和温度,因此画中题诗首句即言“溪头夜雨足”。
2巧用农具。浸种使用的农具是特制的竹篮,是一种用竹子紧密编织而成的篮筐,侧面看几乎没有孔洞,种子不会漏出,但水能够进入篮中,又有较好的透气性。使用时,以竹篮盛放种子浸于清浅的水中,并在竹篮上压一块大小、质量合适的石块,从而确保种子在浸泡过程中,既能与水充分接触,又有充足的氧气。
3科学原理。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会休眠。干燥的种子含水率通常在15%以下,生理活动非常微弱,处于休眠状态。浸种是让种子从休眠状态复苏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浸种,待种子吸收水分后,种皮膨胀软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也会随着水分进入细胞,促进种子中的酶活化,增强胚的呼吸作用。胚乳贮藏的不溶性物质逐渐转变为可溶性物质,并随着水分输送到胚部。当胚获得水分、能量和营养物质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细胞就开始分裂、生长,胚根首先突破颖壳(谷粒外包的干燥鳞状的保护壳)发芽。
可见,要使种子萌发,首先必须使它吸足水分,至少要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才能开始发芽,吸水量达到自身质量40%时才能正常发芽。浸种所需要的时间与种子的谷壳厚薄、透水性强弱、浸种前种子的含水量以及浸种时的水温等相关。籼稻吸水较快,粳稻吸水较慢;种子含水量低的吸水较快,含水量高的吸水较慢;温度高时吸水较快,温度低时吸水较慢。
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传统浸种催芽的法子逐渐被取代,但《耕织图》中对浸种这一环节的农时把握、农具巧用以及技术细节的描述,依然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先进性。
(摘编自《基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农耕文化研究》)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代程棨临摹《耕织图》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自己创作的五言律诗,促进了农业科技传播。
B. 楼璹《浸种》诗的首联与颔联描述了画面内容,颈联和尾联则补充了农时、农具和春秋的农俗等信息。
C. 乾隆和诗的尾联“筠筐浸春水,次第宛列成”对应画面中溪水里两篮浸种、排列整齐的场景。
D. 浸种需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即可正常发芽,且吸水量与种子类型、水温等相关。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耕织图》原作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既展现了农耕场景,又传播了农业知识,体现了实用性与科普性的结合。
B. 楼璹诗中“只鸡祭句芒”和其他记载印证了古代祭祀春神的习俗,说明农耕活动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
C. 文中详细解释了浸种 科学原理,如种子吸水后酶活化、胚乳物质转化等,体现了古代农耕技术的科学性。
D. 乾隆和诗将“谷种”比作“人心”,赋予农耕活动情感寄托,与楼璹诗相比,加入了对浸种意义的阐释。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浸种是农耕生产的关键环节,需兼顾自然条件与技术细节。春雨过后,溪水上涨,农户将谷种装入竹篮,压上石块使其①________;选择此时浸种,既因立春后气温回升适合萌芽,也关联着②________的农俗传统;而种子萌发的核心条件,除充足水分外,还需③________以保障酶的活化与呼吸作用及胚乳物质转化。
4. 对文中“祭‘春神’祈秋收”的内容是否保留,人们看法不一,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5. 文中“浸种需把握农时”的理念,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思想有何共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A
3. ①. ①充分浸泡在水中 ②. ②祭祀句芒祈丰收 ③. ③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4. 答案一:保留。
理由:这部分内容解释了浸种相关的农俗文化,如祭祀春神句芒的由来、仪式及意义,与《耕织图》“促进农耕文明传承”的核心相符;补充了画面和诗句中“只鸡祭句芒”的文化背景,让读者理解古代农业活动中精神信仰与生产实践的关联,丰富了文本对农耕文明的呈现。
答案二:不保留。
理由:文本核心是介绍“浸种”的农业技术环节,包括农时、农具、科学原理等;“祭春神”属于民俗文化范畴,与浸种的技术操作关联较弱,删除后可使文本更聚焦于农业科技内容,避免偏离主题,让信息更简洁集中。
5. ①两者均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②文中“浸种选在立春前后,依赖夜雨昼晴”,体现农耕需顺应季节、气候等自然时序;《齐桓晋文之事》中“无失其时”“勿夺其时”,主张养殖与耕种需遵循生物生长规律与农时。
③二者都反映了古代先民“天人合一”的生产智慧,认为顺应自然节奏是保障生计、实现丰收的前提。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浸种”场景,采用诗画互证、古今对话形式,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价值。文章结构精巧,先以画面引入主题,借楼璹原作与乾隆和诗形成艺术呼应,再从民俗信仰、农时、农具、科学原理四方面深度阐释,既保留图文互释传统,又融入现代科学解释,展现古代农耕智慧与文化信仰的统一。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自己创作的五言律诗”错误。由“画面的右侧是楼璹的诗”可知,程棨题写的是楼璹的律诗,而非自己创作。
B.“颈联和尾联则补充了农时、农具和春秋的农俗等信息”错误。“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描述的是立春祭祀春神的习俗,而非“春秋的农俗”。
D.“15%~18%的水分即可正常发芽”错误。原文为“吸水量达到自身质量40%时才能正常发芽”。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和文体特色的能力。
A.“《耕织图》原作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错误。原文明确提到的“相传元代程棨临摹时,给每幅图加留了空白,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楼璹的五言八句律诗,通过图形说明与文字描述的结合示范……”表明,在文中提到的画作中,呈图文结合形式的是元代程棨临摹的画作,而非楼璹原作《耕织图》。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原文“溪水中已有两篮浸泡着的种子……竹篮上面还放着增重的石块,以便让种子充分地浸泡在溪水中”可知,石块的作用是确保种子完全浸入水中,故填“充分浸泡在水中”。
②处:结合“立春意味着今年 农事即将开始,农户们清晨就要早起带着犁等农具到田里整地,出发前还要杀一只鸡祭祀春神,以祈祷秋日的丰收”可知,浸种时节关联祭祀句芒的习俗,故填“祭祀句芒祈丰收”。
③处:依据“当胚获得水分、能量和营养物质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细胞就开始分裂、生长”可知,种子萌发需温度和氧气,故填“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答案一:保留。
“祭‘春神’祈秋收”部分,第一段解释祭祀句芒的由来,第二、三段解释仪式及意义,契合材料“《耕织图》……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承”,“农户们在立春之际杀鸡祭祀句芒,以求风调雨顺、秋日丰收”补充“只鸡祭句芒”的背景,让人理解信仰与实践的关联,丰富了农耕文明呈现。
答案二:不保留。
从文章的几个小标题看,文本核心是介绍浸种的农业技术。“祭春神”属民俗文化,与浸种技术关联弱。删除后,文本能更聚焦农业科技,避免偏离主题,使信息更简洁集中。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首先回答二者的共同之处:遵循自然规律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②然后具体分析:由材料“宋代浸种的时间是在二月立春前后……这段时间如果是夜雨昼晴的天气,就能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湿度和温度”可知,浸种选在立春前后,依赖夜雨昼晴,体现农耕需顺应季节、气候等自然时序;《齐桓晋文之事》中“无失其时”“勿夺其时”,主张养殖与耕种需遵循生物生长规律与农时。二者在具体实践上都体现了对自然时序的遵循。
③二者都反映了古代先民“天人合一”的生产智慧。由材料中浸种遵循农时可丰收,以及《齐桓晋文之事》中遵循规律可保障生计可知,它们都认为顺应自然节奏是保障生计、实现丰收的前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节选)
李凖
天冷了,摊摆在街上坐不住人,写信的也少了。有时徐秋斋坐一天冷板凳,连个烧饼也混不上。出门前,李麦说:“大叔,摊就别摆了,也赚不来钱,何必受那冻。换个营生,在旅店门口卖洗脸水。拿个铜盆,买几条新毛巾就行了。”徐秋斋说:“天亮他娘,别出点子了。读书人,落魄了,叫我去拧着热毛巾喊着卖,干不了!”李麦拗不过,只好由他。
正发愣,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走到摊前,衣衫褴褛,头发散乱,含着泪,呆呆地看着自己。
“小妮,写信吗?”姑娘说:“打听个人。”徐秋斋说,“谁?家是哪里的?”姑娘忽然流下两行泪说:
“大爷,我没有家。我的盐丢了!昨夜里在盐行里被盗了。”
姑娘就是梁晴。自从在黄河上天亮①泅水逃走后,她爹就被打死在船上了。鬼子兵把船抢到北岸,忙着渡河,她乘机跑到大堤下的高粱地里,藏了一天一夜,后来听着没有人喊马叫了,才跑出来。她打算去赤杨岗找天亮和他妈李麦。走了没两天,就听说黄河扒开口子,赤杨岗全淹了。后来碰到几个背盐的妇女,得知难民大多逃到寻母口。她也背了六十斤盐,跟着来了。当看到寻母口一片灯火时,她觉得每一盏灯都像是天亮的温暖眼睛。
来到一家叫作“福兴盐行”的门口,一个长着鱼眼蛤蟆嘴的中年人见了就喊着:“大嫂们,住到我们行里吧!明天就开秤。”说着拦住为首的一个妇女,热情地去接她的盐口袋。睡到半夜,听见有人喊:“有贼了!有贼了!”接着吵吵嚷嚷。一会儿,掌柜来到窗下,说:“大嫂们,出事了!”“出什么事?”“你们的盐被偷走了!”众人跑到放盐的临街房,一扇门倒在地上,盐全没了。掌柜哭丧着脸说:“这贼逮住就得把他撂到黄河里,连秤也偷走了。”几个妇女哭着,诉说着本钱的来由。梁晴也哭得像个泪人似的,一个人来到街上,一直走到徐秋斋摊前。
徐秋斋看着这个小妮,心中着实可怜,问:“盐在谁家行里被盗了?”一听是“福兴盐行”,“唔”了一声,前几天,这个盐行就说是被盗了,坑过一群人。他又问:“掌柜怎么说?”梁晴说:“他说也没办法,叫我们赶快走!”他一听大声说:“他放屁!走,妞!我跟你去找盐!”到了盐行,那几个妇女,还在哭哭啼啼。
徐秋斋大声问:“谁是掌柜的?”那个掌柜一看来个老头,不像农,不像工,不像商,不像兵,不像财主,却也不像穷人。他心里有点纳闷,壮着胆说:“老先生,我就是。”徐秋斋指着梁晴说:“这闺女的盐,是在你这行里放吧?”掌柜的说:“是啊!夜里被盗了。”徐秋斋说:“货只要进到你大门里,你就得负责。行里这么多盐没有丢,偏偏丢了她们的盐?”门口人越来越多,徐秋斋嗓门越来越大。掌柜心里骂着,装出可怜相说:“我赔,这三两百斤盐还能穷了我。这贼非追不行!我要报案。”徐秋斋说:“早该去报案,说不定这贼还在你这行里没有跑哩!”大家“哄”地一声笑了。伙计算了算账,把钱赔了。
回到摊上,徐秋斋向梁晴说:“你不是要找人吗?”梁晴说:“找一个亲戚。”徐秋斋问:“啥亲戚?”梁晴低下头半天说不出话来,停了一会说:“有个婶子,还有个哥哥。”“婶子是干啥哩?”“我不知道。”她抬起头,眼里闪着光亮说:“她是个半老不老的老婆,说话响亮,还是大脚,眉毛上边有个痣。她孩子个子高高的,方脸盘,对了,还是双眼皮!……”
徐秋斋笑起来了,说:“妞,你把我说糊涂了,又是婶子哩,又是半老不老的老婆哩。你啥亲戚?咋失散的?”梁晴噘着嘴看了老头一眼说:“反正是俺亲戚。”徐秋斋见多识广,已经猜透了八九分,说:“哪乡哪村的?”梁晴说:“赤杨岗,你知道吗?”“赤杨岗?”老头听了一愣;“我太清楚了。你问谁家?”粱晴忙说:“天亮家。”老头“忽”地站起来说:“找天亮啊!他就在这儿,他妈也在这儿。”梁晴一听,激动地抓住他的手说:“他……他……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哪里?……”她忽然口吃了,眼泪像小河似的往脸上流着。徐秋斋说:“妞!我现在就领你去。”说罢撤了摊子,梁晴给他提着小板凳,一道向龙王庙走来。
吃罢早饭,李麦等正在拆洗被子。两人闯进来。老头喊着。“天亮他娘!你看这是谁?”李麦抬头一看,一下呆住了。梁晴满眶眼泪,“婶子!”李麦大喊着:“晴!”丢下线锥子跑过来,一把抱佳她:“闺女!我苦命的乖乖!……”说罢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梁晴往地上一跪,喊:“婶子!……”像个孩子一样,紧紧地抱住李麦两条腿,哭起来。
(有删改)
文本二:
开头的话
李凖
这本书的名字叫《黄河东流去》。但她不是为逝去的岁月唱挽歌,她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故事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扒开黄河,淹没四十四个县造成空前浩劫的事件。在这个大灾难、大迁徙的过程中,我主要写了七户农民的命运,写了他们每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展开余下试题【注】①天亮:梁晴与天亮在逃难途中相遇并产生感情。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秋斋拒绝卖洗脸水的情节,既体现了他作为读书人的清高,也暗示了战乱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B. 梁晴描述自己要寻找的“婶子”时,因为分隔的时间有点长,所以只能靠记忆拼凑对方的外貌特征。
C. 盐行掌柜“鱼眼蛤蟆嘴”的外貌描写,给读者带来了直观的感受,也直接揭示了他坚守自盗的卑劣本性。
D. 梁晴与李麦重逢时的对话简洁短促,作者仅用“婶子”“晴”两个称呼,就将两人复杂的情感完全展现出来。
7. 关于梁晴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天亮于黄河泅水逃走和她父亲被打死后,她趁鬼子忙着渡河时藏到高粱地,一天一夜后逃出。
B. 她背盐前往寻母口的行为,既为了生存,也因听说难民聚集于此,暗含寻找亲人的希望。
C. 盐被偷走后,她感觉自己失去了生存本钱,便“哭得像个泪人”,从此一蹶不振。
D. 她向徐秋斋描述亲人时的表现,既有因面对陌生人的谨慎,也暗含提及心上人天亮时的羞涩。
8. 文本一中徐秋斋帮助梁晴追回盐钱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讲:“她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认知的。
【答案】6. A 7. C
8. ①凸显人物形象:徐秋斋虽生活困顿却挺身而出,以智慧揭穿盐行诡计,展现其正直果敢。
②推动情节发展:追回盐钱增强梁晴对徐秋斋的信任,详述寻亲特征,使徐秋斋迅速确认关系,直接促成她与李麦的重逢。
③揭示社会矛盾:盐行借“盗盐”欺骗难民,与徐秋斋的仗义相助形成冲突,暴露乱世中的现实状况。
9. ①绝境中的生存韧性:梁晴在父亲遇害、与亲人失散、赖以生存的盐被偷等多重打击下,始终没有放弃寻找亲人的信念,凭借顽强的意志辗转奔波,体现了普通民众在灾难面前不屈的生命力。
②危难中的互助精神:徐秋斋伸出援手,帮梁晴追回盐钱并指引寻亲之路;李麦与梁晴重逢时的深情相拥,展现了困境中人们相互扶持的温情,这种守望相助是民族凝聚的重要力量。
③是非面前的正义坚守:而对盐行掌柜的欺诈,徐秋斋挺身而出,用智慧戳穿其流言,维护了弱者的权益,彰显了民族骨子里的正义底色。
④时代天平下的价值称量:在战乱与灾荒的残酷“时代天平”上,盐行掌柜的欺诈与难民的苦难形成对照,而徐秋斋的正义、梁晴的坚韧、众人的互助,恰是民族在绝境中得以存续的力量,经时代考验愈发珍贵。
【解析】
【导语】这篇节选通过徐秋斋和梁晴的遭遇,生动展现了抗战时期黄河灾民的苦难与坚韧。徐秋斋的文人风骨与市井智慧形成反差,梁晴的寻亲之路则交织着希望与绝望。作者以细腻笔触刻画人物:徐秋斋“不像农工商兵”的独特形象,梁晴描述天亮时“眼里闪着光亮”的细节,都彰显了底层民众在绝境中爆发的生命力。盐行骗局与重逢泪水的对比,既揭露社会黑暗,更凸显人性光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因为分隔的时间有点长,所以只能靠记忆拼凑对方的外貌特征”错误,文中并没有说分隔时间长,且梁晴对李麦外貌的描述细致,体现了她对亲人的深刻记忆和急切寻找的心情。C.“直接揭示”错误,“鱼眼蛤蟆嘴”是外貌描写,仅暗示掌柜形象不佳,并未“直接揭示”其监守自盗的恶行,这一行为是通过徐秋斋的暗示和众人反应间接体现的。
D.“完全展现”错误,两人重逢的对话虽简洁,但“完全展现”表述绝对,后文的动作(抱、跪)和哭态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部分。
故选 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从此一蹶不振”错误,根据“姑娘说:‘打听个人’”,她主动上街打听亲人消息,说明她并未一蹶不振。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人物上,徐秋斋摆摊常“连个烧饼也混不上”,却拒绝“卖洗脸水”的营生,坚守读书人底线;面对盐行掌柜的欺诈,他以“行里这么多盐没有丢,偏偏丢了她们的盐”的质问揭穿破绽,又以“贼还在你这行里没有跑”的调侃施压,既体现生活困顿中的风骨,又显露出智慧与果敢,使人物形象立体可感。
②情节上,盐钱被追回后,梁晴从最初的“含着泪”“说不出话”,到主动描述寻亲特征(“大脚”“眉毛有痣”“双眼皮”等细节),信任逐步建立。有了寻亲特征,徐秋斋确定是李麦,领着梁晴来到李麦家,使之重逢。情节因盐钱的追回而步步展开。
③社会意义上,盐行掌柜先“热情接盐”后“监守自盗”,利用难民的疲惫与轻信实施掠夺,代表了乱世中趁火打劫的势力;徐秋斋的仗义则象征底层的互助微光。二者的冲突,深刻暴露了战乱背景下难民被盘剥的残酷现实,强化了作品对时代苦难的控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创作背景和意图、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作答时,要紧扣“时代”“民族”“生存和延续”“生命力量”等关键性词语。
①根据“衣衫褴褛,头发散乱”“她也背了六十斤盐,跟着来了”等语句,梁晴在父亲被打死、天亮逃走后,独自藏身高粱地一天一夜,最终逃出险境。这种在绝境中求生的本能,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她背盐前往寻母口,既是为了生存,也暗含寻找亲人的希望,体现了在困境中仍保持对未来的信念。
②徐秋斋虽自身落魄,“连个烧饼也混不上”,仍仗义帮助陌生少女讨回公道,展现了普通人在危难中相互扶持的温情。徐秋斋凭借生活经验和智慧揭穿盐行骗局,体现了民间智慧的力量。 梁晴对天亮母子的执着寻找,以及重逢时的情感爆发,凸显亲情在灾难中的凝聚力。这些彰显了亲情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支撑。
③徐秋斋质问掌柜“货只要进到你大门里,你就得负责。行里这么多盐没有丢,偏偏丢了她们的盐”“贼还在你这行里”,徐秋斋直面盐行掌柜的欺诈,通过舆论压力(“门口人越来越多”)迫使其赔偿,体现民族精神中的是非观。
④难民们面对黄河决堤的灭顶之灾,仍坚持迁徙寻找生路,通过背盐等微薄营生维持生存(展现底层人民的生存智慧),而盐行掌柜却欺诈难民,二者形成对比,揭示了战乱背景下难民被盘剥的黑暗现实。文本一正是通过个体命运与群体互助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中依靠道德力量、文化根性与人性光辉延续生存的永恒生命力。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广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字公子,亦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及置酒宴,奉觞上寿,辞礼闲雅,上甚欢说。顷之,拜受为少傅。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受叩头曰:“从大人议。”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赞曰:疏广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累。
(节选自班固《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元帝为太子,柔仁好儒,见宣帝多用文法吏,以刑名绳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6届江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