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  2025-08-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2026届江西省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6届江西省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时间的刻度:从日晷到原子钟》(节选)
人类对时间的丈量,始终伴随着文明的进阶。远古时期,先民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标记时间,殷墟甲骨文中“旦”“昏”等字的象形构造,便保留了日出为旦、日落为昏的原始认知。这种依赖自然现象的计时方式,在农耕社会中逐渐发展为更精密的仪器——汉代张衡创制的浑天仪,通过观测黄道赤道的交会测算节气,误差已控制在15分钟以内。
隋唐时期,漏刻技术臻于成熟。据《新唐书·天文志》记载,吕才设计的“多壶式漏刻”以多级水壶平衡水压,使计时精度提升至每小时误差不超过2分钟。这种技术支撑了唐代科举考试的时间管理:《唐六典》明确规定“试日,平明入,日暮出”,漏刻的“昼漏四十刻”成为考试时长的硬性标准。
工业革命后,机械钟打破了自然计时的局限。18世纪英国钟表匠哈里森发明的航海钟,将经度测量误差缩小至1海里以内,直接推动了全球贸易的扩张。而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将“秒”定义为“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持续时间”,原子钟的出现使时间测量精度达到亿年误差不超过1秒的量级。
计时工具的演进,本质上是人类对“秩序”的追求。从春耕秋收的农时安排,到现代高铁的调度系统,时间的刻度始终是社会协作的隐形骨架。正如物理学家玻尔所言:“时间的测量,是人类为宇宙贴上的标签,也是自我认知的镜鉴。”
(节选自《科技史研究》2023年第2期)
材料二
《流淌在笔墨间的时间》(节选)
当科学以精密刻度锚定时间,文学则以感性笔触描摹时间的质感。孔子立于川上慨叹“逝者如斯夫”,将时间比作奔涌的河流——这一意象在后世文学中不断回响:屈原“汩余若将不及兮”的焦虑,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怆,皆以水的流动性喻示时间的不可逆。
宋代文人对时间的感知更添哲思。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将江水的“逝”与“存”辩证统一:江水看似奔流不息,实则始终是那条江;人生看似转瞬即逝,却在宇宙循环中获得永恒。这种认知突破了线性时间观的局限,与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慨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
文言文中的时间表达更显凝练。《项脊轩志》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寥寥数语,将十余年光阴浓缩于一树的生长中。时间在这里不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具象化为枝干的延展、叶片的葱茏,这种“物载时间”的笔法,恰如清代刘熙载所言:“文之妙,在透过字面,见出时间的褶皱。”
西方文学中,莎士比亚“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的警示,与陶渊明“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劝诫,虽文化语境迥异,却共同指向时间与人生的深刻关联。时间在文学中,始终是丈量人性的标尺。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古代文学论丛》2022年第4期)
材料三
《时间的褶皱:感知与哲思》(节选)
科学的精确与文学的灵动,共同构成人类对时间的完整认知。物理时间以均匀的节奏流逝, ①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专注于愉悦之事时,时间感知会被压缩;陷入痛苦或无聊时,时间则会被拉伸。这与《诗经》“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中长夜变短的体验,以及《古诗十九首》“愁多知夜长”的感受形成奇妙呼应。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亦有差异。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单向流动,如古罗马奥维德“时间吞噬一切”的断言;循环时间观则视时间为往复的圆环,如印度教“卡尔帕”(劫)的宇宙轮回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更像是螺旋上升的圆环: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 ② ;朝代更迭周而复始,文明却在兴衰中积淀前行。现代物理学对时间的认知更具颠覆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时间会因速度和引力而扭曲——这与文学中“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想象竟有神似之处。当科学与文学在时间的命题上不断靠近,我们或许能领悟:时间既是客观的物理存在,也是主观的生命体验;既是 ③ ,也是可以被人类赋予意义的精神维度。
(节选自《跨学科视野下的时间研究》2024年第1期)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墟甲骨文“旦”“昏”的字形直接体现了先民对原子钟原理的认知。
B. 汉代浑天仪的计时精度已远超唐代漏刻,标志着计时技术的成熟。
C. 哈里森航海钟的发明,为全球贸易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
D. 玻尔认为时间测量是宇宙的自然属性,而非人类主观构建的结果。
2. 结合材料二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赤壁赋》中时间观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相通之处。
B. 《项脊轩志》“枇杷树”的描写与归有光对亡妻的思念形成互文。
C. 陶渊明“及时当勉励”与《兰亭集序》“死生亦大矣”哲思一致。
D. 莎士比亚时间观与屈原“恐美人之迟暮”的焦虑具有相似性。
3. 根据原文内容,在材料三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句不超过12字。
4. 三则材料分别从科学、文学、跨学科视角解读时间,这种多维度呈现方式有何妙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材料三提到“时间既是客观的物理存在,也是主观的生命体验”,请结合生活体验或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批判性思考。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带阁楼的房子》(节选)
(俄)契诃夫
那年夏天,我住在乡下一位大夫的别墅里。他的别墅有个带阁楼的房子,阁楼的窗户形状像眼睛,傍晚时分,夕阳会把窗框染成粉红色。我常爬到阁楼上去,那里堆满了旧书和生锈的鸟笼——据说五十年前,有位爱好养鸟的主教住过这儿。
别墅主人是个矮胖的中年人,姓阿列克谢耶夫,他的妹妹莉达是个二十岁的姑娘,瘦高个儿,总是穿一件灰裙子,梳一条沉甸甸的黑辫子。每天清晨,我都能看见她拿着笔记本在菜园里记录什么,阿列克谢耶夫大夫告诉我:“莉达在研究农业,想改良本地的土豆品种。”
有一次,我在阁楼发现一本发黄的日记,扉页上写着“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娃,1870年”。日记里记着琐碎的家事:“今日烤了苹果派,丈夫嫌太甜”“小女儿玛莎掉了第一颗牙”,最后一页却突然写着:“他们要把我带走了,阁楼的鸟都在哭。”字迹潦草得几乎看不清。我把日记拿给莉达看,她皱着眉读完,说:“这大概是以前管家的妻子,据说她后来疯了,被送进了精神病院①。”
七月中旬,县里开地方自治局会议②,莉达作为代表出席。她回来后情绪激动,说:“他们只关心给自己修赛马场,没人在乎农民的土豆田旱得开裂!”那天傍晚,她把笔记本撕得粉碎,坐在台阶上哭了很久。我安慰她:“也许慢慢来会好些。”她抬起头,眼睛通红:“您站着说话不腰疼,先生。您有阁楼可以躲,农民们有什么?”
八月初,暴雨接连下了三天。莉达冒雨跑到邻村,回来时浑身泥泞,发着高烧。她躺在床上,仍旧念叨着:“排水沟……得挖排水沟……”阿列克谢耶夫叹着气说:“她总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我望着窗外被雨水冲垮的篱笆,突然觉得那本日记里的“鸟”,或许就是这些想飞却飞不起来的人。
暴雨停后,我要回城了。莉达送我到车站,递给我一包晒干的矢车菊:“这是我在土豆田边摘的,您说过喜欢它的颜色。”火车开动时,我看见她站在月台上,黑辫子垂在胸前,像一株被雨水打蔫的向日葵。
后来,我再也没去过那座别墅。去年冬天,阿列克谢耶夫大夫来看我,说莉达嫁给了一个地方自治局的文书,现在正忙着给孩子织毛衣。“她不再提土豆田了,”他说,“人总得学会妥协。”我打开那包矢车菊,它们已经变成了灰蓝色,像阁楼窗户在暮色里的颜色。
(节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注]①19世纪俄国精神病院常被用作镇压异见者的工具。②地方自治局:19世纪俄国地方行政机构,多由贵族把持。
文本二
《第六病室》(节选)
(俄)契诃夫
省医院的第六病室是专门收“疯子”的地方。我进去时,正赶上看护尼古拉用皮带抽打一个病人。那病人是个瘦小的老头,穿着破烂的睡袍,此刻正蜷缩在墙角,发出猫似的呜咽。“他又想逃跑,”尼古拉啐了一口,“这些疯子,就该像对付狼一样拴着。”
病室的负责人是安德烈·叶菲梅奇大夫,一个五十多岁的瘦高个儿,总穿一件沾着烟渍的长外套。他告诉我,刚才被打的老头叫格罗莫夫,原是个文官,因“发表不合时宜的言论”被送进来的。“他总说我们生活在猪圈里,”安德烈笑了笑,“其实这儿的伙食比外面农民好多了。”
我在病室待了三天。格罗莫夫很少说话,但眼睛总像在燃烧。有一次,他突然抓住我的手,低声说:“您见过自由吗?像云一样飘在天上的自由。”这时安德烈走进来,格罗莫夫立刻松开手,缩回到墙角,眼神变得像受惊的鸟。
安德烈大夫常和我讨论哲学。他说:“痛苦是生命的本质,就像病室的霉味,你越在意,就越觉得窒息。”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磨损的《堂吉诃德》,“塞万提斯早就告诉我们,与世界抗争是徒劳的。”我注意到,书的扉页上写着一行小字:“献给所有清醒的做梦人。”
第四天清晨,我被一阵吵闹惊醒。格罗莫夫躺在地上,嘴角流着血——他昨晚试图用勺子挖墙逃跑,被尼古拉发现了。安德烈蹲在他身边,摸着他的头说:“何必呢?你看,外面在下雪,出去会冻僵的。”格罗莫夫突然笑起来,声音像碎裂的玻璃:“大夫,您见过雪融化吗?它会变成水,流进地里,长出花来。”


展开余下试题我离开那天,格罗莫夫被关进了单独的隔间。透过铁栏,我看见他正对着墙壁喃喃自语。安德烈大夫送我到门口,递给我一支烟:“您知道吗?其实我们都是疯子,只不过他们被关在了这里,而我们关在外面。”风卷着雪片打在脸上,我突然想起格罗莫夫的话,回头望了一眼病室的窗户——它们像一只只蒙着灰的眼睛,正漠然地望着天空。
后来听说,格罗莫夫在一个雪夜死了,死因是“心力衰竭”。安德烈大夫不久后也被送进了第六病室,据说他总对着墙壁喊“雪会融化的”。
(节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注]文本一中的“阁楼”与文本二中的“第六病室”均为契诃夫小说中标志性封闭空间意象。
6. 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阁楼的“鸟笼”与日记中“鸟都在哭”形成呼应,暗示对自由的禁锢。
B. 莉达从“研究土豆品种”到“不提土豆田”,体现理想向现实的妥协。
C. 矢车菊颜色的变化,象征着莉达对生活的热情随时间逐渐冷却消亡。
D. 阿列克谢耶夫的“妥协”与莉达的“抗争”形成对比,凸显人物立场。
7. 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的理解,下列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罗莫夫“挖墙逃跑”的行为,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保守形成对立。
B. 安德烈大夫的哲学论调,与《老人与海》桑地亚哥“人可以被毁灭”的抗争相悖。
C. 尼古拉对病人的施暴,与《祝福》中鲁镇人对祥林嫂的冷漠同属精神压迫。
D. 格罗莫夫“雪会融化”的信念,与《促织》中成名的绝望形成命运的镜像对照。
8. 文本一以“矢车菊”、文本二以“雪”为重要意象,请从“意象的象征性”与“情感的承载性”两个角度,赏析这两个意象的艺术效果。
9. 两文本均以“封闭空间”为核心场景,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种空间设置对表现“清醒者的困境”有何独特作用。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①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②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③。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言:“陛下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②橐(tuó):口袋。③斋醮(jiào):道教祈福仪式。
文本二:
海瑞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文本三:
海瑞性峭直,其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①,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故自为县以至巡抚,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②。其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
赞曰: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③汉之汲黯、宋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然以此见嫉于俗,卒不能行其志。呜呼!彼以偏矫④自遂者,视此奚如哉?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赞”语,为史官评述)
[注]①井田:周代土地制度,此处代指均田理想。②一条鞭法:明代简化税制的改革,将杂税合并为一条征收。③希风:仰慕其风节。④偏矫:偏激矫情。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闻其上疏时[A]自知[B]触忤[C]当死[D]市一棺[E]诀妻子[F]待罪于[G]朝。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揖”是古代相见礼仪,与《鸿门宴》“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侍”均属礼仪行为,但尊卑有别。
B. “墨者”指贪官污吏,与《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得”均含贬义。
C. “谢病归”意为托病辞官,与《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的“不应”均体现对官场的疏离。
D. “赞曰”是史传文末评论,与《史记》“太史公曰”、《汉书》“论曰”功能相同,均为史官的总结性评价。
12. 下列对三则材料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写海瑞“市一棺,诀妻子”上疏,既显其忠直敢言,又与胡宗宪子 骄纵形成对比,凸显刚正。
B. 文本二写小民“号泣载道”与士大夫“怨颇兴”,从正反两面体现海瑞行事虽利民却也得罪权贵的特点。
C. 文本三“赞曰”将海瑞与汲黯、包拯并提,肯定其刚劲苦节,同时暗讽当时官场“偏矫自遂”者难及。
D. 三则文本均以“刚直”为核心塑造海瑞形象,文本一侧重其“忠”,文本二侧重其“严”,文本三侧重其“迂”。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2)然以此见嫉于俗,卒不能行其志。
14. 海瑞的行事风格在当时既有“小民号泣”的拥护,也有“士大夫怨颇兴”的反对。结合三则材料及你的思考,谈谈对这种现象的理解。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①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②戏分茶。
素衣③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奉诏入京,任严州知州,因等待召见暂居临安(今杭州)时作此诗。②细乳:茶器中煮出的白色泡沫。③素衣: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意,指未被世俗污染的品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薄似纱”喻世态炎凉,“谁令”反问暗含被迫客居京华的无奈与自嘲。
B. 颔联“听春雨”“卖杏花”由听觉转视觉,既写春景,又暗寓京华生活的生机。


展开余下试题C. 颈联“闲作草”“戏分茶”看似闲适,实则暗含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与无聊。
D. 尾联“莫起风尘叹”故作旷达,与“犹及清明”呼应,暗含归乡避世 决绝。
16. 本诗以“闲”字贯穿,却暗含不平之气。请结合全诗,赏析这种“闲”与“愤”的辩证关系。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诗人以香草为喻,表明自己即使遭受贬黜也不改初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描写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与下图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水乡的清晨,往往从竹编作坊的“吱呀”声中苏醒。在湖州南浔的老街深处,七十岁的周老汉正坐在青石板上剖竹。他的手指粗糙如老竹的表皮,却能精准地将竹秆劈成厚薄均匀的篾条——最细的篾丝竟能穿过绣花针的针孔。阳光透过屋檐的缝隙落在他肩头,与竹篾的清香缠绕在一起,构成一幅 ① 的画面。
竹编这门手艺,在江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竹篮残片,到明清时期文人案头的竹制笔筒,匠人们以竹为骨,以篾为脉,将江南的温婉与坚韧编织进经纬之间。一把普通的竹椅,要经历选竹、剖篾、蒸煮、晾晒、编织等三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 ② :选竹要择三年生的毛竹,过嫩则易折,过老则失柔;编织时讲究“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松紧之间暗藏力学智慧。
然而,在塑料与金属制品泛滥的今天,传统竹编一度 ③ 。年轻人大都不愿拜师学艺,觉得这份工作既辛苦又挣不上钱。周老汉的徒弟小陈是个“90后”,当初不顾家人反对学竹编,只因“见爷爷编竹篮时,阳光漏过篾条的样子太美了”。如今,小陈尝试将动漫图案织进竹扇,把二维码刻在竹制书签上,这些“新花样”让竹编产品成了网红爆款,甚至走进了海外市场。
竹编的魅力,在于它是“有温度的工艺”。每一根篾条都留存着匠人的体温,每一个纹样都凝结着生活的诗意。当机械生产的产品千篇一律时,手工竹编的 ④ 便愈发珍贵:它或许不够完美,却带着自然的呼吸与人性的暖意。正如作家苇岸所说:“传统手艺是连接人与自然的脐带,在指尖的摩挲中,我们能触摸到文明最本真的肌理。”
在周老汉的作坊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照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整条街的竹编作坊连成一片,篾条晾晒在阳光下,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如今,这样的景象虽已少见,但小陈们的探索让人们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坐在竹篾堆里,用指尖与竹纤维对话,这门手艺就永远不会老去。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水乳交融 锱铢必较 无人问津 独一无二
B 浑然天成 精益求精 门可罗雀 与众不同
C. 水乳交融 精益求精 无人问津 与众不同
D 浑然天成 锱铢必较 门可罗雀 独一无二
19. 文中提到“江南的温婉与坚韧”,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这种地域气质的一项是( )
A.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B.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C.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2.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传统手艺是连接人与自然的脐带”这句话的理解。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荀子·儒效》)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上述材料蕴含着“知”“行”“想象”三者关系的深刻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与自身感悟,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6届江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