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2 2025-08-02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2026届辽宁省部分重点高中联盟新高三上学期7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辽宁省部分重点高中联盟7月新高三摸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期,王峰团队的百万字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面世引发关注。联想到去年由清华大学沈阳团队创作而成的人工智能短篇小说《机忆之地》,可以看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变化,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似乎开始朝向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高峰攀登。
②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因此,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到那时,“写什么”“如何写”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解决,而难住人工智能的将是“为什么写作”这个哲学命题。
③就现实而言,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正在对写作领域进行“包抄”。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至今人工智能已能写出较为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而在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创作中,不少作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收集、整合资料,并让其承担撰写情节大纲、激发叙事灵感等功能。更不用说在更宽泛的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对各类制式写作的驾驭已经炉火纯青……对此,文艺创作者们的态度是复杂微妙的:重复性工作日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④某种意义上,作家和人文学者的态度是对的。目前,无论是认知心理学、自然科学、计算机领域还是哲学和艺术创作领域,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艺术的核心创造力,常常就是有关无限性和非理性的表达,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习得、更无法模仿的存在。人的大脑至今仍具有高度的神秘性,人工智能的“世界模型”建构依然远远赶不上人脑的运行模式。哲学家赵汀阳在其著作《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中谈到,当前人工智能还停留在“图灵机”阶段,凡是人脑能够进行的、一切在有限步骤内能够完成的理性思维,它都能有所表达,但欠缺创造力和变通能力是其重要缺陷。
⑤此外,人作为主体,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复杂的感性经验,而个体经验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正是生活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文学艺术重点表现的内容,无数经典文学作品正得益于此而不朽。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工智能没有经验的实感及处理经验的艺术转换能力,也就将永远无法拥有人类标准下的艺术创造力。慕明正以虚构的科幻故事表达了类似观点:当传统的写作观念烟消云散之后,“故事”仍然是人类创造力最后的高地。因为故事如同由无数线索编织而成的巨大挂毯,正是这些线索携带着广阔世界和自我心灵感受,让无数层次的信息以自洽而又具有审美性的方式或隐或现地存在于艺术世界里。
浏览完整试题
⑥回到这两部具体作品的讨论中来,《天命使徒》是一部超大体量的“网络玄幻小说”,它有主人公,故事情节大略完整,相较于情节和叙事,风景和人物内心描写更为突出。但就如同王峰自己给这部作品打61分一样,小说的文学性是存疑的,存在语言冗余、叙事性不足、模式化套用和堆砌痕迹明显等问题。如果说小说语言问题能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升级而改善,那么叙事诗学作为小说核心问题,可能是人工智能小说创作永远无法攻克的“难关”。
⑦相较而言,短篇小说《机忆之地》的人物对话性更为突出,但也存在文学性不足的问题。不过,值得玩味的是,作为一部“百分之百由AI创作出的小说”,“作者”借助“Memoria”之口阐释了对数据、记忆和人类情感关系的理解。从思想性(无论是AI真正思考的结果还是意外的巧合)而言,《机忆之地》如同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的未来寓言。
⑧值得追问的还有,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能否解决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艺术发生学问题?文学创作能否真正被“人工智能技术化”?这是很难但并非不可能实现的问题。如同青年科幻作家、文学计算领域学者刘洋谈到的,人工智能文学创作,首先需要建构一个成熟的文学大语言系统。只有对文学进行可量化、指令明确的拆解和数据化,然后用人类文明长河中无数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数据库、语料库、修辞库、情感表达库,并进行大算力的喂养,才能推动文学创作大模型的发展。但其第一步——文学的量化,至今仍然被视为“天方夜谭”。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之路,依然道阻且长。但如同我们对科技发达时代的“奇点”何时来临一样无法预知,人工智能创作的可能性边界及其发展速度,我们也很难准确预测。但有价值的是,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作为一种“他者”,可以让人类自身不断反思——科技时代,文学的独特价值究竟在何处。
(摘编自康春华《“叙事诗学”可能是写作无法攻克的难关》)
材料二:
①“给这部小说打几分?”对记者的这个问题,团队领衔人王教授略加思考后回答:“61分。”他不讳言这部借助国内大模型完成的百万字小说仍处于“网络小说的下游水平”,并强调:“61分,是有意为之的结果。我们希望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不要美化。”
②除了质量,另一个向团队一次次抛来的问题是,人工智能写小说这件事,到底有什么意义?
③《天命使徒》是一部模仿网络文学的小说。它的生产机制是这样的——首先,团队对网络小说的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网络小说的情节结构,在此基础上撰写大量提示词,成功建构出一套玄幻小说提示词。随后,通过调用大模型,批量生成内容,形成整体线索连贯的长篇小说。后期,通过人工介入,对大模型生成的小说进行修改,删除掉重复、累赘的部分,为情节跳跃的部分撰写连接语句,最终打磨成型。
④“目前,生成小说的整体线索能保持一致,但在细节方面存在大量跳跃和重复之处,需要人工修改。还有一个问题,人工智能不知道如何结尾。”不过,王教授表示,这些技术问题“都不难”,攻克时间可期。他与团队的目标就是通过不断优化提升,尽可能减少人工介入的工作量。
⑤“我们希望人工智能小说文风向现有小说文风靠近,甚至可以模拟人类作家的文风。之后的探索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撰写大量提示词,并优化提示词的结构和质量;二是对大模型进行微调,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三是建立提示词叙事模块和系统,可智能组合并调用;四是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人工智能写作平台,提供自动写作服务。”王教授说,一个勤奋的网络写手写作100万字的小说大约需要一年,通过机写方案,完成这一体量的作品大约需要一个半月,下一步目标是将这一时间缩短为两至三周。
⑥“几年前,我用ChatGPT-2辅助写作,写了两个故事和一部中篇小说里的两个章节。当时写两三千字花了两三天时间,如果自己写,两三个小时就写完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ChatGPT-4来了。依靠巨大的算力,忽然之间,模型有了神奇的能力。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转变为如何与模型共同进步。”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小P曾这样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
⑦如果说一年前的ChatGPT-4对世界带来冲击性的影响,这一年来,Sora等大模型层出不穷,近期,大模型公司相继宣布升级大模型长文本处理能力,人工智能已在不同领域影响人类的生产创作。这是不是意味着,文学领域也将被人工智能“攻克”?
⑧“有一句话叫‘后浪推前浪’,我愿意做那个‘前浪’。”在《天命使徒》的研讨会上,W教授的话引起一阵笑声。对人工智能而言,人类会不会是“前浪”?W教授的观点是“人工智能和人的创作,不是对立,而是有重合”。
⑨Y教授认为,在华语文学创作领域,智能化潮流已悄然兴起,引领着技术从简单的程序应用迈向AI艺术家。AI大模型的应用,不仅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更是构建了一个超越传统界限、与现实具有高度相关性和互动性的未来路径网络。”
⑩Z教授认为:“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和算法能够模仿甚至创作出看似与人类作品相似的文本,比如诗歌,但其在表达深层情感和独特个性方面仍有局限。人工智能写作可能导致文学的幽灵化,即作品更多地依赖于对已有作品的复制和改编,而非源自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
⑪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W教授认为,写作者“不用焦虑”,“即便使用一样的工具,出来的作品也不一样,人工智能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⑫王教授则强调,创意变得更重要。“人工智能首先改变的是教育。如果你没有创意、不会使用工具,就可能被取代、被淘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些体力工作不能被人工智能替代,但人工智能会改变这些工作方式。因此,无论是写手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应该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变成更好的决策者。”王教授说。
⑬“令人忧虑的并非人工智能模仿人类创作,而是人类开始模仿人工智能的创作方式。真正值得警惕的,也并不是人工智能能否创作出如李白般的诗篇,而是未来人类可能陷入潜在的认知转变,认为人工智能的作品在艺术性和深度上超越了经典。”Z教授说。
⑭“不要担心人工智能像人,需要担心的是,人像人工智能。”X教授的话更加言简意赅。
(节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慕明的想象,一旦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再独特的作家语言风格也会被人工智能自如运用到文本创作之中。
展开余下试题
B. 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成为人工智能正在以难以阻挡的趋势对写作领域形成“包抄”之势的标志。
C. 人工智能创作是由严密的逻辑与计算支撑的,优秀作品创作过程需要成熟的文学大语言系统来支持。
D. AI小说的生产机制明确,步骤分明,但依然需要人工修改,如删除累赘语句等,尚无法把握无限性、非理性和不确定性思维以及个体复杂特殊的感性经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康春华对运用人工智能实现真正的文学创作持有乐观态度,但什么时候实现是无法预知的,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B. 《天命使徒》和《机忆之地》共同之处在于,突出的语言描写冲淡了小说叙事,造成其文学性不足。
C. 《天命使徒》创作团队已建立了提示词叙事模块和可智能组合并调用的系统,但仍处于目前网络小说的中游水平。
D. 人工智能或能模仿、创造出一个故事,但永远不会解码这个故事背后对世界的认知和自我心灵感受。
3. 以下对材料二中发言者态度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Y教授对人工智能写好网络小说结尾满怀期待。
B. 作家小P对ChatGPT-2辅助小说写作感到失望。
C. W教授和Z教授的看法截然不同,且针锋相对。
D. X教授的态度模棱两可,对文学话题不想深谈。
4. 文学领域是否将被人工智能攻克?请结合材料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5. 《天命使徒》创作团队为更好地说明材料二第⑤段提到的“提示词的结构和质量”问题,呈现了以下范例。小杨同学想让AI基于《红楼梦》前八十回情节和风格,为《红楼梦》续写后四十回。请揣摩“大师级提示词”的写作技巧,帮小杨同学为“贾宝玉”这个人物写一段“提示词”。
普通的提示词 优秀的提示词 大师级提示词
给我写一个剑士的角色故事 【需求背景】这是一个复古未来的游戏
【需求内容】我需要写一个角色故事,他 身份是流亡剑士,内容有关爱恨情仇、报仇雪恨
【具体要求】情节要生动活泼 【需求背景】这是一个复古未来的游戏,面向中国年轻玩家
【需求内容】请你作为内容策划帮我写一个角色故事,他的身份是流亡剑士,内容有关爱恨情仇、报仇雪恨
【具体要求】这个角色现在是一个中年人,从他的童年开始写,参考三幕剧的写法,分为开始的情况、进一步了解真相、努力付出、遭遇第二次新状况、性格发生变化、最终拥有新的境遇。写出他遭遇了什么、所思所想、对事件的行动和影响。要生动、详实,像一本幻想小说
【答案】1. B 2. D
3. B 4. 观点:文学领域不会被人工智能攻克。
理由:
①AI缺乏核心创造力与非理性表达能力。
②AI无法替代人类 感性经验与心灵感受。
③技术层面存在难以突破的障碍。
④人类创作 独特性不可替代。
5. ①需求背景:这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的续写,面向对传统文学有深厚兴趣的读者。
②需求内容:需要为贾宝玉写后续故事,他的身份是贾府公子,内容有关经历感情纠葛、家族衰败、看破红尘、出家为僧。
③具体要求:这个角色现在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公子哥,以大观园的繁华幻灭为背景,分别写其与黛玉、宝钗的情感纠葛,他对家族衰败的无力,历经坎坷,遭受冷眼,最终找到个人的精神归宿,要注重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要典雅,保持与原著相似的文风和深度。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AI写作展开,既展现其在效率与模仿上的突破,也揭示其局限:AI难越“叙事诗学”关,更缺人类的感性经验与哲学思考。它如“他者”,不仅让我们看见技术边界,更促使反思——文学的灵魂并非技巧,而在人类对世界的独特感知与表达。AI或许能写故事,却写不出故事里的“人味儿”。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形成‘包抄’之势的标志”错误。由原文“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正在对写作领域……诗歌和散文作品”可知,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现代诗集只是人工智能在写作领域的一个表现,不能说是以难以阻挡的趋势对写作领域形成“包抄”之势的标志。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持有乐观态度”错误。由原文“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之路,依然道阻且长”可知,康春华态度谨慎而非乐观。
B.“突出的语言描写冲淡了小说叙事,造成其文学性不足”错误。《天命使徒》的问题是“语言冗余、叙事性不足”,《机忆之地》是“文学性不足”,未提及“语言描写冲淡叙事”。
C.“已建立了提示词叙事模块和可智能组合并调用的系统”错误。材料二第⑤段提到“建立提示词叙事模块”是未来目标,非已完成。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
A.错误。Y教授未提及写好结尾。
B.正确。由原文“当时写两三千字花了两三天时间,如果自己写,两三个小时就写完了”可知,小P对ChatGPT-2辅助效果感到失望。
C.错误。W教授认为人机创作“有重合”,Z教授警示“幽灵化”,二者互补非对立。
D.错误。X教授直言“需担心人像人工智能”,态度鲜明。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观点:文学领域不会被人工智能攻克。
①艺术的核心是“无限性和非理性表达”,这依赖人脑的神秘运行模式,而AI仍停留在“图灵机”阶段,欠缺创造力和变通能力。
②文学的灵魂在于“个体经验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文学艺术重点表现的内容”。人工智能没有真实的生活实践,也就没有“经验的实感”,更无法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
③人工智能文学创作需先“建构成熟的文学大语言系统”,但前提是“对文学进行可量化、指令明确的拆解”,而“文学的量化至今仍被视为‘天方夜谭’”。
④AI创作依赖对已有作品的模仿,而人类创作的“创意”“独特视角”是核心,且AI无法回答“为什么写作”这一哲学命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大师级提示词”的写作技巧,从“需求背景”“需求内容”“具体要求”三个方面入手,并尽可能地详细具体。同时,要读懂《红楼梦》前八十回对人物结局的内容暗示,以及作者的写作主旨。
①从需求背景看,是对创作背景的分析,《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对其人物结局进行续写,面向的对象是对《红楼梦》有一定了解,对传统文学有深厚兴趣的读者。
②从需求内容看,是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概括,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结合前八十内容可知,他的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是贾府玉字辈嫡孙,在后四十回中他会经历个人的感情纠葛,也会经历家族的失势落败,最终看破红尘。
③从具体要求看,要侧重具体细节的设计,通过他身份的变换,描述他在经历了大观园的繁华与幻灭后,由一个富贵公子变为落魄公子的过程,具体以贾府被抄为大背景,通过宝玉和黛钗的情感,在家族没落中及之后的无助和茫然,在社会变革中的自我探索,以及最终他在癞头和尚的度化下,顿悟前尘,悬崖撒手的具体情节,并具体描写其在变化中的心路历程。语言风格上也要有具体要求,要与原著风格一致,要典雅大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墙上的斑点
弗吉尼亚·伍尔芙
大概是今年一月中旬的时候,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想要确定具体是哪一天,就得回想当时我都看见了些什么。现在我想到了炉火;黄色的火光稳稳地投影在我的书页上;三朵菊花,在圆形的玻璃碗里,在壁炉架上。对啦,那一定是冬天的某个时候,我们刚喝完下午茶,因为我记得,当我抬头并第一次看见墙上的那个斑点时,我正在抽烟。我透过袅袅烟雾望去,瞥见燃烧的木炭,那旧时的幻象——城堡塔楼上飘扬着的深红色旗帜——袭入我的脑海,我还看到,一队红衣骑士正从黑色的岩石旁涌现——还好看见了那个斑点,这些幻象才消失了,这让我松了一口气,因为那都是过去的幻象,无意识的幻象,也许在我还是孩子时就形成了。那是白墙上的一个黑色小圆点;在壁炉架上方大约六到七英寸的地方。
展开余下试题
对于新鲜事物,我们的思想总是很容易就被吸引过去,对它研究一小会儿,就像蚂蚁狂热地搬动一根稻草,然后舍弃……如果那个斑点是一枚钉子造成的,那枚钉子挂的一定不是大幅图画而是袖珍画像——一位卷发扑着白粉、两颊抹着脂粉、双唇如红色康乃馨的女士的袖珍画像。那肯定是一幅赝品,因为这座房子之前的主人应该会选那类的画像——老式的房间搭配老式的画像。他们就是那一类人——很有趣的人,我常常想到他们,在一些很奇怪的地方或情境中,因为我再也不会见到他们,再也无法知道随后发生了什么。他们想要离开这所房子,因为想要改变家具的风格,他是这样说的;他正说到艺术的背后应当包含一些思想的时候,我们就分别了,那情形就像坐火车——我们坐在火车上,看见郊区别墅的后花园中,有一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一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要击打飞来的网球,但火车呼啸而过,我们就把他们都远远地抛在身后了。
但关于那个斑点,我并不确定;我到底不相信它是由钉子造成的;它太大,太圆,不像钉子弄的。我本可以站起来去看看,但即使我真的那样做了,十有八九也还是弄不清楚;因为一旦一件事情完结了,就再也无法知道它当初是如何发生的了。噢!天呀,生命神秘莫测!思想难以精确!人类愚昧无知!为了表现我们对我们的所有物的控制力是那样微不足道——相对于文明而言,个人的生活是多么偶然和琐屑啊——让我重新数数一生中失去的一些东西,首先,因为丢失的那些东西似乎总是最神秘的——哪只猫会咬,或者哪只老鼠会啃——三只装订书工具的浅蓝色盒子?然后是鸟笼、铁箍、钢滑冰鞋、安娜女王的煤斗、弹子球桌、手摇风琴……都不见了,还有一些珠宝。猫眼石和绿宝石,掉落在红萝卜根边上。当然这都是些琐碎的东西!奇妙的是,我此刻竟背上披着衣服,坐在结实的家具之间。哎,如果要我把生活比作什么的话,我一定会把它比作,被以5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从地铁隧道吹出……在另一端重新着陆时,头发上一个发卡也不剩!被赤裸裸地射到上帝的脚下!埋头倒立在长满常春花的草地上,就像邮局中盖着钢戳的牛皮纸包裹一样!发丝向后飞扬,如一匹奔马的尾巴。对了,这可以表达生活变幻莫测、永无止境的耗费与修复……一切都那么随意,一切都那么偶然……
然而,在生命之旅结束之后……粗壮的绿茎耷拉下来,花盏倾翻,紫色和红色的光彩涌来,犹如洪水。究竟,为什么我没有出生在彼处,而是在此地,在草根之间,在巨人的脚趾之间,摸索……无助,无言,无法集中注意力?至于哪些是草木,哪些是男人和女人,又或者是否真有那些东西,我无法五十年如一日地去确证。其时将一无所有,只剩下因粗枝横断期间而造成的光影交错,也许在高一些的地方,会有一些朦胧的玫瑰状的色块——暗淡的粉红色和蓝色——随着时光流逝,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我不知道是什么……
但那墙上的斑点肯定不是一个洞孔。它完全可能是由一块黑色的圆形物体造成的,比如一小片玫瑰花瓣,夏天时残留下来的,因为我不是一名称职的主妇——看看壁炉架上的灰尘,人们说,它们可以把特洛伊城整整埋上三次——同样,你也可以相信,只有各种器皿的碎片能永不湮灭。
窗外的树枝轻轻地拍打着窗玻璃……我想要安静、从容 、自由自在地思考,永远不被打扰,也不必从椅子上站起来;可以从一个思绪轻松地流转到另一个思绪,毫无紧张或滞碍之感。我想要沉潜得深一些……更深一些……远离浮表及其上粗鄙而破碎的事实。为了让自己平静下来,我得抓住掠过脑海的第一个想法……莎士比亚……好吧,他也行,和其他人一样。他坐在一把扶手椅上,凝望着炉火,出了神,这时……灵感犹如阵雨般从高远的天上连绵不断地降落在他的脑海……他把前额靠在手上,与此同时,有人从敞开的门里望进来——因为这个场景应当发生在一个夏日的傍晚——但实在太沉闷乏味了,这种历史故事!一点也引不起我的兴趣。但愿我的思绪能够柳暗花明,转到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上面去,例如,间接地褒扬我自己的思绪,因为那是最愉快不过的了,即使是素常谦逊人——他们由衷地相信自己不喜欢听到称扬自己的话——也常常有这样的想法——它们不是那种赤裸裸地自夸,而这正是它们的妙处所在;它们像这样:
“我走进房间。他们正在讨论植物学。我说,我曾看到过一朵花生长在京士威道一处老屋遗址的垃圾堆上。那朵花的种子,我说,想必是在查理一世时期种下的。查理一世时期,人们都种些什么花儿呢?”我问——(但,不记得答案了)。也许是高高的、长着紫色穗子的花吧。如此这般,继续下去。我不停地在脑海里装扮着自己的形象,悉心地,偷偷地——不会堂而皇之地喜爱它,因为如果我真的那样做,我就会发觉自己做错事了,而立刻伸手抓起一本书来自卫。说来也奇怪,人们会很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形象,让它免于偶像崇拜,或任何其他可能使之变得可笑,或因太失真而难以相信的处理方式。也许,这也并不奇怪?这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设想一下,镜子破碎,映像消失,瞬间,那环绕在幽深绿林中的浪漫唯美的形象不再,而只剩下他人眼里的一个人形的躯壳——变成了一个赤裸暴露而又浅薄乏味的世界——一个无法栖居的世界——啊,多么令人窒息!当我们在公共汽车和地铁上彼此相对时,我们就是在照镜子;这就解释了我们眼神的茫然与无神。而未来的小说家们将会越来越意识到这些映像的重要性,因为那当然不止有一个映像,而是几乎有无限多个;那些是他们将要探索的深处、追逐的幻影,而对现实的描述却将越来越被排除在他们的故事之外,并被视作理所当然的知识,就像希腊人那样,也许莎士比亚也是——但是,这些一概而论的说法毫无价值可言。这个词听起来就够受的了;它让人想起头条新闻、内阁大臣……人们小时候都认为这些是事物本身的、标准的、真实的东西,谁要是稍有偏离,就会有遭到无名的诅咒的危险。一概而论,莫名地让人想起伦敦的星期天,星期天的午后散步,星期天的午宴,以及言说死亡的方式,衣着与风俗习惯,例如,大家一起在一个房间里坐到某个特定的时辰(尽管没有人喜欢这样)。一切都有规可循。在那个时期,桌布必须用织锦做成,并且上面一定要饰以黄色的小方格,就像你可能在相片中看到过的皇家宫殿走廊里的那种地毯一样。不是这个样子桌布就不是真正的桌布。有朝一日发现这些所谓真的东西,星期天的午宴,星期天的散步,乡村别墅,乃至桌布都并不全是真的,而竟有一半都是幻影,并且降临于不信者的惩罚也只不过是一种非法的自由感而已——那该多么令人震惊,然而又该多么奇妙呀!我在想,现在是什么取代了那些事物呢,那些真的、标准的事物?也许是男人,如果你是一个女人;男性观点统治着我们的生活,设定着标准,还建立起了“惠特克尊卑序列表“。我认为,它已然成为了战后许多男人和女人的半个幻影,然而
上一篇:
2026届辽宁省部分重点高中联盟新高三上学期7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2026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摸底检测(成都零诊)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6届辽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