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1  2025-08-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2026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摸底检测(成都零诊)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6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摸底检测(成都零诊)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脸识别可简单地概括为:机器对静态或视频中的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分类识别,以达到身份鉴别的目的。(甲)现在人脸识别技术的日常应用场景日渐丰富,如账户登录、门禁控制、考勤打卡等,甚至还可以用于走失人员查找、物品找回等公益事业。
人脸识别技术具有复杂性。人脸的变化性和多维性,决定了要用机器识别一张脸,绝非易事。比起指纹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人脸识别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实际应用环境比基准测试环境更加复杂,它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线、角度、距离、天气、表情、发型、衣着等,这些都对人脸识别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脸识别技术的收益是世所公认的。(乙)世界经济论坛指出:“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诸多场景,从改善银行业和零售业的消费者体验到加快机场边境管制,该项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大量裨益社会的机会。”人脸识别技术的收益主要在于它比肉眼识别更准确,识别速度更快,能极大地节省成本。
但是,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也是不容小觑的。其风险主要在于:其一,人脸识别技术本质上是容易出错的。生物特征比较系统提供的答案从来不是是或否,而是匹配的概率。在进行人脸识别验证的时候,有时会遇到相似度较高的两个或多个生物个体,如果人脸识别技术不够成熟,则可能出现混淆。此外,由于人脸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高精度的人脸识别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必要时需与指纹、虹膜、语音等识别技术相融合。其二,密码是秘密保存的,但人脸却是公之于众的。人脸识别验证最早出现于2009年,但是很快被证明是不可信赖的,因为有黑客用一张打印的照片就能轻松通过验证。之后,人脸识别技术结合了动态验证,如眨眼、转头等,但这也很容易被规避。最新的人脸验证技术,结合了3D图片进行登录与验证,这比以前的技术更难破解,但也并非完全无懈可击。其三,用于保存人脸信息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存在被人为控制或病毒入侵的风险,这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泄露。由于生物信息具有隐私性,一旦被大量泄露或是被犯罪分子利用,后果可能极其严重。
(摘编自邢会强《人脸识别的法律规制》)
材料二: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习惯于感知危险。我们会竖起耳朵聆听奇怪的声音;我们的皮肤在某些情况不妙时会有刺痛感;我们会注意到可疑的陌生人微妙的肢体语言;我们通过对视或握手来确认另一个人的可靠性。但是,今天大部分的验证都是以数字或技术的方式进行的。可我们并不知道何时会有人尝试从我们这里提取个人信息或者窃取隐私。人们自信掌握了技术,却没有提高相应的生存技能。我们常常根据很少的几条准则,就盲目地相信新技术。当今的设备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我们常常只是高兴地启用新的产品——不想或不敢去改变其默认的设置。


浏览完整试题设备制造商对复杂技术的简化也给了我们一种完全掌控设备的假象。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危险,(丙)我们慷慨地将曾经锁在保险箱里的个人信息托付给这些未知的设备。我们相信新的技术在某些方面胜过我们多年以来获得的所有现实世界中的经验。但是,我们不应如此轻信,而应该加强防御的层次——例如在灯光明亮的空间停车,在汽车方向盘或者刹车踏板上使用物理锁,并且应用防盗保护技术。但是人的天性就是如此,我们喜欢方便,不愿意费事。我们只锁住房子最外面的一道门,因为90%的威胁来自那里。我们授权为我们的工作牌、驾照和护照等个人证件添加非接触的识别装置,这的确能够加快验证的过程——但也造成了新的身份盗窃方式。
(丁)我们错误地信任这些设备的结果是,丢弃了一堆的电子面包屑。如果把这些蛛丝马迹集中起来,就能为他人攻击我们提供便利。复印机悄无声息地留存了我们的敏感文档,张贴在互联网上的照片在我们浑然不知时就泄露了拍照时我们所在的位置……指纹通常被认为能够提供一对一的匹配——但是指纹匹配是个神话。正如GPS导航设备无法考虑到所有现实世界的路况,生物测定也可能错判许多我们的独特数据。
处理所有这些技术上风险的方法之一可能是将各种不同的电子设备合并成一个——即使在这样一个设备上,我们也应该首先构建安全措施,而不是在事后进行补救。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手机,但是,我们有时候会忘记汽车钥匙和钱包。这些手机如果设计得安全,可能可以保存我们的私人联系人、工作安排、信用卡、音乐、照片等。当今的部分智能手机就是这样一种移动设备。和实体钱包不同的是,如果丢失或者被盗,智能手机能够通过附加软件进行远程锁定或者信息删除,使其对窃贼显得没有用处。但是在我们成功地将技术完全集成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前,必须改变对待设备的行为,总的来说,就是要更加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各种漏洞。
(摘编自罗伯特·瓦摩西《个人信息保卫战:高科技时代的隐私担忧与防护策略》)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脸识别虽然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它在各种场景中取代传统的肉眼识别只是时间问题。
B. 如果强化人脸识别领域的相关法律规制,类似黑客用一张打印的照片就能轻松通过验证的案例将难以再次发生。
C. 智能手机丢失或被盗后可远程操作,避免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这说明新技术的安全已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D. 材料二通过大量生活化的例子,让读者意识到便捷中往往隐伏着危险,强调人们应该对新技术应用保持清醒认识。
2. 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 一项是( )
A. 个人信息的泄露与保护 B.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简化
C. 身边危险的感知与觉察 D. 电子设备的原理与漏洞
3. 下列对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句中 “甚至”表示语意递进,强调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在公益事业领域的应用比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
B. 乙句直接引用世界经济论坛的表述,表明人们已注意到人脸识别技术前景广阔,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明显收益。
C. 丙句中“慷慨”意思是大方,表现出高科技时代背景下人们缺乏戒备心、轻易将个人重要信息托付给设备时的态度。
D. 丁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将留在设备上的零碎信息比作电子面包屑,形象地说明使用电子设备会不经意泄露许多隐私。
4. 有关部门近期出台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要求“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的验证方式”。你认为这一规定的现实考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写作申论要在分析相关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并进行论证。围绕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生物信息安全问题,有同学拟出以下对策要点:“①出台并完善相关法律规制,有效遏制人为的隐私泄露行为;②_______;③_______。”请根据材料补写空缺的对策要点。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悼佩弦先生
茅盾
古人称盛德君子无疾言厉色,朱自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见他,就有这印象,相交既久,过从渐密,而我这印象更深。然而朱先生取字“佩弦”,似乎自憾秉性舒缓,可是多少登坛演说,慷慨激昂者,其赴义之勇,却远不及朱先生。
文如其人,早有定论。在新文艺运动中,朱先生的贡献不在冲锋陷阵,而是潜研韬略,埋头练兵。他的著作不多,但我深信这都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新文艺史上卓然自有其地位。我最钦佩而心折的,是他的《欧游杂记》。这样清丽俊逸的文字,行云流水的格调,是他的品性和学问的整个表现,别人想学也不大学得像的。
一九二七以后,我们见面的机会比较少了。欧游回来,他路经上海,几个老朋友和他洗尘,有一次畅快的叙会;记得地点是三马路的“梁园”,一个河南馆子。那时候,他面貌较前丰腴。后来相隔几年,在一个朋友家里看见一个人,蕃然惊喜,以为是老友,再看却又不是,一问,才知道是朱光潜,那时我心里想:“这真是阳货貌如夫子!”
最后一次会到朱先生大概是一九三八年冬季我赴新疆路过昆明,那时始知他有胃病。幸而不算严重。年来常听北来朋友谈起他消瘦更甚,但精神尚好,真不料他突然疾发,遂至不治!这是“惨胜”以后我所遇到的第三次意外的悲痛事件。第一次是四烈士堕机,第二次是陶行知突然逝世。李、闻遇害,我倒并不感得意外;因为自我在较场口亲眼看见公朴如何挨打,我就知道迟早他要遭毒手,而在公朴遇害以后,闻一多之必遭毒手,差不多也是大家料到的。
朱先生最近把《闻一多全集》整理完毕。我猜想他在校勘了最后一页时,也许曾这样闭目默祷道:“一多,你的全集不久就可以出版了,你所不共戴天的人民的敌人不久也就要垮台。那时候,我们将以一束清香,告慰你在天之灵!”可是朱先生想不到他自己也不及见这不久就要到来的一天,我想他是死不瞑目的!
文本二:
佩弦周年祭
叶圣陶
佩弦,你为什么不迟死半年?如果你迟死半年,就可以亲眼看见北平的解放。那时候你的激动跟欢喜一定不比青年人差,你会和着他们的调子歌唱,你会效学他们的姿态扭秧歌。在解放军入城的那一天,你会半夜里睡不着觉,匆匆忙忙的起来,赶赶紧紧的穿好衣服,参加在欢迎队伍里,从西郊跑进城,在城里四周游行,一整天不嫌疲劳,只觉得新生的愉快没法尽情表现,像张奚若先生那样。你为什么不迟死半年?


展开余下试题佩弦,你为什么不迟死八个月?如果你迟死八个月,我就可以在北平跟你会面。按照你“每事问”的老脾气,你一定急于问我一路上看见的情形。我就要告诉你,在山东走了十多天,看见了真个站起来了的人民,看见了真个作“义战”的军队,看见了真个当“公仆”的官吏。这些人都是全新的,以往历史上绝对没有过。这由于全部人民解放事业就是个范围非常之广的教育课程,从实际出发,以新哲学为指导原理,土生土长,实事求是;大家在这个课程中自我教育,相互教育,才把品质改得那么好,提得那么高。你一定乐于听这些话,还要问这个,谈那个,一连几个钟头不厌不倦。你为什么不迟死八个月?
佩弦,你为什么不迟死十年二十年?如果你迟死十年二十年,不说别的,单说大学中文系方面,你一定可以有你的一份特殊贡献。要批判的接受文学遗产,你的精密的分析跟还原的检查都是必要的基础。你在这上头做了多年的功夫,已经有好些成绩,再加上生活跟思想从现实方面受来的影响,一定会越来越精深。我国向来没有一部像样的文学史,从现在的观,点说,文学史更要另起炉灶。你有充分的学力,加上不断长进的识力,有资格写一部全新的文学史。你为什么不迟死十年二十年?
佩弦,你末了儿一次参加座谈会的谈话使我永远不忘。你说你乐意改变自己,可是得慢慢儿来。我自以为能够料知你的心意。你大概是这么想的:大家嚷改变就跟着嚷,这是容易不过的事儿,但是跟实际没有多大关系。生活跟思想既然成了习惯,要去掉那些不良的成分,取得那些优良的成分,就得养成新习惯。新习惯的养成是一点一滴的,是实践的,不是说说想想的,不能不慢慢儿来。唯有慢慢儿来,所谓改变才能在身上生根,才能使自己真个受用。你其实早已在那里慢慢儿来,你的行诣跟著作都可以证明。痛心的是你说了这句慢慢儿来的话之后,再不容你慢慢儿来了!
佩弦,我到了你清华寓所的书房里。嫂夫人说所有陈设一点儿没有动。我登门不遇永不回来的主人,心里一阵酸,可是忍住了眼泪。后来北大十几位朋友邀我们小叙,我喝多了白干,不记得怎么谈起了你,就放声而哭,自己不能控制。为你,就哭了这么一次。我还没有去万安公墓,秋凉时候总得去看一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篇称赞朱自清先生“盛德君子”的人品,随后写到两人之间的交往,最后用“死不瞑目”收束全文,表达了痛悼之情。
B. 茅盾清晰地回忆起与朱自清初次相见的印象、误认老友时的心理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形,表现出他与朱自清的深厚情谊。
C. 文本二以“佩弦,你为什么不迟死半年”开篇,想象朱自清迎接解放的反应,表达对朱自清未能见证历史重大变革的遗憾。
D. 叶圣陶认为朱自清之所以不会“大家嚷改变就跟着嚷”,而是在喧嚣中选择“慢慢儿来”,是因为他性格沉稳、特立独行。
7. 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以“埋头练兵”比喻朱自清潜心研究的状态,这正是他的文学风格“别人想学也不大学得像”的原因。
B. 文本一结尾想象朱自清“闭目默祷”的场景,表现了茅盾对朱自清整理《闻一多全集》这一做法的理解和肯定。
C. 文本二反复用第二人称虚拟追问的形式,将朱自清拉人若干现场,形成了打破时空的对话感,蕴含多种情绪。
D. 文本一、二与《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纪念性文章,文本一的情感表达相对平和,文本二的情感表达更为浓烈。
8. 文本一茅盾悼念朱自清,却提及并不“意外”的“李、闻遇害”事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 朱自清离世后,社会各界纷纷撰文表达哀恸之意,请结合以上两篇文本分析其中的缘由。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北海管宁、邴原、王烈皆往依焉。宁少时与华歆为友,尝与歆共锄菜,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习俎豆,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邴原性刚直,清议以格物,度以下心不安之。宁谓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密遣原逃归,度闻之,亦不复追也。王烈器业过人,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途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
材料二: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材料三:
被征不屈,名为征士[注],名均也,而实有辨。守君臣之义,远篡逆之党,非无当世之心,而洁己以自靖者,管宁、陶潜是也。矫厉亢爽,耻为物下,道非可隐,而自旌其志,严光、周党是也。闲适自安,萧清自喜,知不足以经世,而怡然委顺,林逋、魏野之类是也。处有余之地,可以优游,全身保名而得其所便,则韦夐、种放是也。考其行,论其世,察其志,辨其方,则其高下可得而睹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陈高祖》)
[注]征士: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宁谓原曰A潜龙以不见B成C德D言E非F其时G皆招祸之H道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焉,与《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的“焉”用法不同。
B. 靡,无、没有,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的“靡”意思相同。
C. 见,表示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用法相同。
D. 当,担负、担任,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当”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宁品性高洁,少时与华歆一同锄菜,视地上的黄金如同瓦石。后来避乱时独居山中,潜心经典,为公孙度所敬服,百姓也受到感化。
B. 邴原性情刚直,爱发表议论,公孙度的属下为此不安。于是管宁劝诫郦原谨言慎行以远祸,并暗中帮助他逃离,公孙度知道后并未追赶。
C. 王烈善于教化百姓,有盗牛者被抓后,宁可接受严厉的惩罚也不愿让他知道。公孙度想任用王烈担任长史,他却因自惭形秽而拒官从商。
D. 王夫之认为管宁、陶潜守义自洁,严光、周党傲世显志,林逋、魏野闲适自安,韦夐、种放进退有余,几类人的行迹志向等有高下之别。


展开余下试题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14. 王夫之认为管宁与陶潜都能“洁己以自靖”,这一共同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南送别
韩偓
江南行止忽相逢,江馆棠梨叶正红。
一笑共嗟成往事,半酣相顾似衰翁。
关山月皎清风起,送别人归野渡空。
大抵多情应易老,不堪岐路数西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题材为送别诗,描写诗人与故人在江南异乡偶逢、相聚至分别的场景。
B. 全诗以“忽”字统摄全篇,以忽然相别为主线,蕴含匆匆离别的无奈怅惘。
C. 颔联以细节写共嗟往事、彼此对望 场面,“似衰翁”寄寓时光流逝之叹。
D. 送别之时月皎风清,送别之后野渡空寂,颈联的景象中蕴含着复杂的感情。
16. 本诗尾联蕴含着怎样的情思?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后用“_______”赞美他出淤泥而不染;接着推赞他的志向,用“_______”评价其可与日月争辉。
(2)李密《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几句,既是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区区不能废远”的缘由。
(3)“5·18国际博物馆日”这天,杜甫草堂举办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人们或拓写《客至》中的“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_”,或描画《蜀相》中的“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将杜诗中的意境再现于今人的纸笔之间。
(4)柳永《望海潮》中与下图所描绘的西湖美景相契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工(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关于读书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读书,最有吸引力的回答之一出自英国小说家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们无论遭受多大的苦难,都能从书中找到慰藉。
在这个AI能写诗的时代,我们应该更珍惜读书时的“笨拙”。AI尽管是个不错的工具,【 甲 】,简单而言,因为人是拥有“内心”的生物,一个“身心灵”的综合性存在。读书是一种“内在生活”,是对内心的唤醒。当我们一字一句读完《红楼梦》,会意外发现日常生活细节的奇异之美,明了大喜大悲背后的无常;当我们一字一句读完《边城》,会陶醉于湘西山水间的至纯至美,读懂命运长河里的无奈和悲凉;【 乙 】……对这些作品的沉浸式阅读,会让我们切身体悟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力量,这力量不在外面,而在我们内心,只是通过阅读的激发,我们开掘出自己之前被掩盖或忽视的那些内在品质,内心由此充盈,滋养了浩然之气。
1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突出了阅读对于生命的安顿作用。
B. 加点的关联词语“无论……都……”使用不当,可换为“虽然……但是……”。
C. “但它无法取代我们自己的阅读”这句话可以补充到文中【甲】处。
D. 从短语结构来看,“传达的力量”和“内在品质”的结构基本相同。
19. 请从以下作品中任选两篇,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乙】处补写语句。要求语言连贯,构成排比句。
《记念刘和珍君》 《党费》 《反对党八股》 《百年孤独》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关于写作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作文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情感与个性。人们热爱精典作品,不仅希望获得启事,也希望通过阅读发现并孕育美好情感,从而成为健全的人。李密《陈情表》陈说的窘迫境况,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刻骨明心的亲情、爱情记忆,陶渊明《归去来兮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无不是真情实录,历经千百年,人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②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坦诚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真实地记述自己的所思所感。思考即使还不够深入,情感还不免稚嫩,但作为记录的自我心灵,一字一句都有着独特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能获得成长,写作也才能逐步成熟起来。
③当然,抒发真情,说真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不同情境下,有时可以直抒胸意,有时需要含蓄委婉。“说真话,抒真情”,主要讲的是情感和态度,至于文学意义上的合理虚构,体现的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也是一种真实,和 绝非一回事。
20. 文中第①③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帕斯卡尔曾说:“我索取荣誉的对象不应该是太空,而应该是我的灵魂。”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比对外在宇宙空间的探索更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6届四川”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