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  2025-08-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2026届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测试第一次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朝王充是一位批判大师,他写了一本书叫《论衡》,就是专门批驳前人的错误或他不同意的论点的。譬如,在《书虚篇》中谈到钱塘江的潮水问题,据说是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害后,忠魂不散,驱水为潮,以表愤慨。王充指出这是欺人之谈,他举出十二点理由,反复说明潮水决非伍子胥的魂所激起的;接着又列出六点根据,正面解说潮水是一种自然现象,并正确地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他在当时能认识到涛与月的关系,确是卓见,非同凡响。英人李约瑟很重视这段批判,把这段原文和译文完整地引用在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中。
学术批判,必须讲道理,明是非,不能强词夺理,以势压人。批判的最后成果,应是立新;无新,则批判不能彻底。有些理论,并非全错,只是适用范围有限。批判它的局限性,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例如牛顿力学对低速运动是很准确的,但对高速运动,则误差很大,应以相对论力学来代替。
(摘编自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
材料二:
适者生存的理论被奉为自然规律,尽管如此,每一个人、每一个科学家还是应当问一句:“适者生存说”是否真是一种自然法则?或者进而问一问:这究竟能否称得上科学?
科学哲学家波珀认为,一种理论如果只能解释已知的事实,那么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历史解释而已,达尔文主义是解释一种历史过程——地球生命史的尝试。波珀无疑是正确的。
但什么是科学呢?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一种能够预测尚未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论是科学。依照这一个看法,共同祖先现象是科学理论。达尔文设想,人类和猿猴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的。当达尔文于1833年首次草草写下他的遗传思想时,还没有发现任何与智人不同的骨骼,他预言,如果发现此类化石,它们一定会介于猿猴和人类之间。第一个“遗失的环节”发现于1857年,新发现的智人亚种尼安德特人看上去确实有点像猿猴。此后,在欧、美、亚各洲都有过许多对人类和前人类化石的发现,从解剖学的角度而言,每发现一个较老的化石,都愈来愈接近于猿猴,总之,达尔文的预言已经充分被证实了。到20世纪50年代,克里克和沃森破解了DNA分子的共同语言,重新发现了19世纪后期孟德尔关于基因的研究之后,达尔文在百余年前提出的生命皆有共同祖先的预言,终于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实。
然而,灭绝现象却没有达尔文想得那么简单。以恐龙为例,如果达尔文关于生物为生存环境而竞争的设想是正确的,那么物种形成的速率将如他所料,与物种的灭绝达到完全的平衡。但是恐龙却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了;迄今为止,从未在比马斯特里奇白垩新的地层中发现过恐龙化石。是哺乳动物杀死了恐龙?几乎没有人真的这样想过。当时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它们的生活环境与霸王龙或角龙之类并不相扰,当然也无力挫败那些庞然大物。
所以我们该探究的是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生存竞争。地质纪录反映出两种相当不同的演化速率。有一段时间是平静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物种保持不变,演化形成的新物种与灭绝的物种数量大致达到平衡。但是也有一些时期,物种形成速度极快,或者生物的灭绝更快。这些事件并不是同时发生的。首先,历史上存在着诸如恐龙灭绝那样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然后是一个间歇期。这时期生物按照马尔萨斯的说法,像兔子一样成倍地增长,然后分化形成新的物种。有时演化速度之快,谓之“爆炸”实非夸大其词。如果我们注意到环境可能与上述生物演化形式有关的变化,就会发现一种显而易见的有趣联系。快速的环境变化,必将加速生物灭绝的速率,使后者超过物种的形成速度。因为任何生物通过演化而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旧种属的灭绝与新种属形成所引起的竞争风马牛不相及,达尔文却反过来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


浏览完整试题有鉴于此,环境变化速率理应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环境变化速率愈快,生物灭绝的速率也愈快。沿着这条线索思考,近一个世纪来,古生物学家四处挖掘所发现的奇珍异兽大规模灭绝,很可能是由环境的剧烈变化引起的。如果有一种灾变能够证明对这种或那种生物灭绝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达尔文的“规律”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
预测结果是对适者生存说的最后检验。我们或许可以说,适应能力是判断幸存者的标准,适应能力决定生物个体适应环境的程度。但是如果环境发生灾难性变化,我们能不能预言哪一种生物具备最快的适应能力?如果假设有一场灾变使啮齿动物和昆虫急剧减少,我们根据蛇的适应能力,仍难以预言它们能否靠藻类幸存下去,也无法预言经过几代的演化,它们能否有机会创造出一种环境而不致灭绝。由此可见,适者生存规律可能并没有意义,因为它根据幸存者来定义适应能力,而没有独立的标准作为预言的基础。如果大多数物种的灭绝是由灾变引起的,那么决定生物生死存亡的将是机遇而不是优越性。诚然,控制生物演化全部过程的是机遇,而非从劣等种族向优等种族的缓慢长征。
(摘编自许靖华《达尔文的错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充对钱塘潮问题的批判,先破后立,这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他对“浑天说”的责难如出一辙。
B. 理论不都是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应对尚未观察到或尚未发生的现象具有预测性,而不只解释已知的事实。
C. 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共同祖先说预测到了当时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但适者生存说却面临事实和逻辑的挑战。
D. 达尔文发现了物种灭绝有环境因素,可惜归因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而未指出环境变化速率的关键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充的“涛起随月”说虽被英人载入科技史,可惜只能算“历史解释”。
B. 尼安德特人等人类和前人类化石的一再发现,可以证明人是猴子变的。
C. 如果恐龙灭绝跟哺乳动物的出现有关,就可以用其证明生存竞争理论。
D. 若灾变使啮齿动物和昆虫急剧减少,蛇将因无法适应食藻为生而灭绝。
3. 下列对两则材料价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写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材料一中王充之例可作论据。
B. 材料二对共同祖先说的论证,是否定神创论的不证之证。
C. 材料二对适者生存说的批驳,是对种族主义的釜底抽薪。
D. 材料二提出的灾变论,从根本上动摇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对适者生存理论的批驳思路。
5. 请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材料二是怎样进行学术批判的。
【答案】1. A 2. C
3. D 4. 示例一:①“灭者”角度:物种灭绝现象与适应环境的生存竞争无关。②“存者”角度: 生物幸存与否不可凭其对环境的适应力预测。示例二:①事实角度:地质纪录不支持适者生存理论对物种灭绝现象的解释。②逻辑角度:适者生存理论根据幸存者来定义适应能力,是循环论证(适者生存一存者即适者)。示例三:①摆事实:据生存竞争理论,物种形成的速率应与物种灭绝完全平衡,但地质纪录反映存在不平衡期。②讲道理:科学理论应有预测性,适者生存理论只是解释已然的事实,不能预测未然的结果。示例四:科学应有预测性,但生存竞争理论却:①“预测”错了:据其可推断物种形成的速率应与物种灭绝完全平衡,但地质纪录反映存在不平衡期。②不能预测:不能先于结果界定“适者”从而不能预测物种的生存或灭绝。示例五:①设定标准:引入相对概念“历史解释”提出“什么是科学”的标准,并以达尔文理论中的共同祖先说从正面阐释这一标准。②依标批驳:从“灭绝现象”和“预测结果”两方面阐述适者生存理论有悖这一标准。示例六:①动摇其“自然法则”(“自然规律”)地位:以达尔文对物种灭绝现象的归因错误质疑其“被奉为自然规律”(未必是“自然法则”)。②否定其科学性:以适者生存理论不能“预测结果”论证其不符合科学理论的预测性特征(甚至称不上“科学”)。
5. ①有理有据:材料二批驳适者生存理论时,既从理论上批驳其科学性,又以地质纪录 的事实论证其错误性(材料二论证共同祖先理论时,以何谓科学的道理和科学发现的事实构成逻辑链路,形成论证闭环)。②破旧立新:材料二解释物种灭绝现象时,在否定生存竞争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变化速率论(/灾变说)。③去伪存真:材料二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只就错误的部分如适者生存理论(生存竞争说)批驳,对于正确的部分如共同祖先说还作了证实。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两则学术文本,展现了科学批判的两种范式。材料一以王充《论衡》为例,呈现了“破立结合”的批判方法,强调学术批判需讲道理、明是非,最终要立新说。材料二则聚焦达尔文理论,通过“共同祖先说”与“适者生存说”的正反论证,展示了科学理论应具备预测性的本质特征。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科学发展的辩证规律:既要有批判性思维破除旧说,又需通过实证建立新理论,体现了科学认知从片面到全面的演进过程。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责难如出一辙”错误,《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王充对“浑天说”只是“责难”而无“立”。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A.“可惜只能算‘历史解释’”错误,王充的“涛起随月”说具有异时异地的预测性,能为后世验证, 不能说“只能算‘历史解释”。
B.“可以证明人是猴子变的”错误,“共同祖先说”强调人类与猿猴有共同祖先,而非“人是猴子变的”。
D.“灭绝”错误,物种幸存还是灭绝不可预测。材料二明确指出,灾变中物种生存“无法预测”。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二提出的灾变论,从根本上动摇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错误,变未然为已然,灾变论尚未得到证明;扩大范围,“达尔文的‘规律”据语境应是适者生存论,而非整个进化论。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示例一:从“灭”与“存”两个结果维度展开批驳。①针对“灭绝”现象,指出物种灭绝并非源于适应环境的生存竞争,直接否定“适者生存”中“竞争导致淘汰”的核心逻辑;②针对“幸存”现象,强调生物能否幸存无法通过其对环境的适应力预测,削弱该理论对“生存”的解释力。
示例二:从事实依据与逻辑漏洞双重视角批驳。①事实层面,以地质纪录为证,说明其无法支撑“适者生存”对物种灭绝的解释,用客观证据否定理论合理性;②逻辑层面,揭露理论“以幸存者定义适应能力”的循环论证本质,指出其逻辑不成立。
示例三:遵循“摆事实+讲道理”的递进思路。①先摆事实:根据生存竞争理论,物种形成与灭绝速率应平衡,但地质纪录显示存在不平衡期,直接反驳理论推论;②再讲道理:明确科学理论需具备预测性,而“适者生存”仅能解释已知事实,无法预测未知,否定其科学性。
示例四:聚焦“科学预测性”核心标准批驳。①指出理论“预测错误”:其推断 “物种形成与灭绝速率平衡”与地质纪录矛盾;②指出理论“无法预测”:因无法在结果出现前界定“适者”,故不能预判物种存亡,双重否定其科学价值。
示例五:通过“设定标准+依标评判”的对比思路。①先设定科学标准:引入“历史解释”概念,以达尔文“共同祖先说”的预测性为正面范例,明确科学理论应具备预测性;②再依标批驳:从“灭绝现象无法解释”和“结果无法预测”两方面,说明“适者生存”不符合科学标准。
示例六:从理论定位与本质属性逐层否定。①动摇其“自然法则”地位:以达尔文对物种灭绝归因错误为例,质疑其“被奉为自然规律”的合理性;②否定其科学性:因无法预测结果,不符合科学理论的预测性特征,故称不上科学,彻底否定其价值。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有理有据:材料一强调学术批判“必须讲道理,明是非”,需以理服人、以据支撑。材料二批驳适者生存理论时:从“道理”层面,引入波珀对“科学”的定义(能预测未观察到的现象);从“事实”层面,以地质纪录(物种形成与灭绝速率不平衡、恐龙突然灭绝等)为依据,直接反驳适者生存理论“物种形成与灭绝应完全平衡”的推论,使批判有坚实的实证支撑。
②破旧立新:材料一强调“批判的最后成果应是立新,无新则批判不能彻底”。材料二在批驳适者生存理论后,提出了新的解释:物种灭绝的核心原因是“环境变化速率”,以“环境变化速率论”替代“生存竞争说”,使批判更具建设性。
③去伪存真:材料一指出“有些理论并非全错,只是适用范围有限,批判其局限性有积极意义”。材料二对达尔文理论并非全盘否定:肯定其“共同祖先说”的科学性——该理论能预测中间化石的存在,且被后续化石发现、DNA研究证实;仅批判“适者生存说”的错误,体现了对理论的辩证批判,而非一概否定。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肖像
迟子建
①我记忆中最寒冷的冬日,是一九八六年的腊月,年仅四十九岁的父亲突发疾病,与亲人永别在年关。看着躺在棺材中唇角依然挂着一缕微笑的他,我想父亲是不是像熊一样,跟我们捉个生命的迷藏,冬眠了呢?熊冬眠前要拼命补充能量,扫荡山林可食之物,肚子吃出孕妇状,可是父亲发病后大都处于昏迷状态,难以进食,他走得令人心碎的消瘦,又不像去冬眠的样子。而次年春天熊苏醒了,山林又有熊迹了,他却还沉沉睡着,大地上再也寻不到他的脚印了。
②父亲的墓地在故乡的山下,离他工作了一生的山镇学校很近。每至清明、中元节和春节,我们都要去给父亲上坟。无论冬夏,森林里鸟语不绝,所以我们在祭奠时说给他的话,总有回音。
③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父亲盛年离世,他留给我们的形象,也就儒雅潇洒,从无老态。我还记得父亲过世后,我初来哈尔滨工作,去探望抚养过父亲几年的四爷爷,他见了我,也不顾我是女孩家,扯着一条白毛巾,失望地擦着泪说:“你不随你爸啊,你爸小时候那个好看!你爸找的你妈,是一般人啊!”四爷爷是第一次见我,那时我二十多岁,不算漂亮,但也不丑吧。而父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因贫穷不能继续求学,自愿报名去了大兴安岭参加开发建设,再没回过哈尔滨。四爷爷记忆中父亲最后的形象,是他不到二十岁的模样。记得我将四爷爷的话转给孀居的母亲时,她直撇嘴,要知她年轻时算是美人呢。而姐姐弟弟不无调侃地对我说:“咱家还数你好看呢,四爷爷要是见了我们,不得哭迷糊啊。”只能说四爷爷为了强调父亲的英俊,不惜嘲讽他的骨肉。
④但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说明父亲在别人眼里是其貌不扬的。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⑤其中一位回忆说,他十岁随父亲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一九六六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而最终落成的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那时没有本子,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
⑥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而他建学校的时候,我才两岁,正是流着涎水傻呆呆啃手指的年龄,记忆还没发芽呢。
⑦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一九七零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⑧这个事情虽然感人,但老实说,我对此毫无记忆。一看年份,时年六周岁的我,已被母亲从永安送到漠河乡的姥姥家,所以父亲带领学生扫墓的事情,我自然不知。
⑨能和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记叙的一件事,说是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烀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举行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姐姐讲过一件有趣的事,她参加工作后,有一天突然回家,发现不是饭点,我家灶台前却蹲着三个陌生的小家伙,一人捧个饭碗,吃得热火朝天的。饭碗里是大米饭,灶台上是一盘炒鸡蛋,是我们家平素都不舍得吃的。这三个孩子是新来我们山镇的,因为家里生活拮据,孩子们穿得破烂,肚子也没油水。姐姐说父亲这是趁母亲出去干活,我和弟弟在暑假中跑出去疯玩,在家偷着做给他们的。


展开余下试题⑩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他欣赏人才,有一年从教育局为我们山镇学校,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因为学校还没建起教工宿舍,他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直到他们有了宿舍搬出。其后永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来此做教师的,就不止一人了。记得有一年涨工资,身为校长的父亲,把仅有的一个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因为先前住过我家的老师已涨过一次,谁知这位老师认定还应该是他调资,找我父亲去闹。父亲没满足他的要求,他对他的恩情,也就被一笔勾销。父亲自此很难过,常说有的知识分子真是难交,你对他一百个好,只要一个不顺他意,你就成了他的敌人了。
⑪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成绩好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⑫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
⑬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
2018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九八六年的腊月,之所以是“我”记忆中最寒冷的冬日,是因为正值壮年的父亲在那时猝然长逝,“我”永远失去了父亲。
B. 风雪过后,父亲“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这一简单的细节描写,表明学生对父亲的形象记忆深刻。
C. 本文通过“我”的视角,呈现出不同人记忆中父亲的肖像,虽无直接描写外貌的笔墨,但父亲的“精神肖像”却让人记忆深刻。
D. 父亲因调资老师闹事而介怀,身为校领导 他慷慨帮助别人,收获的却是阴霾和不理解,所以每每说起此事,他都难免痛心。
7. 关于文中第③自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虽已离世很久,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从未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说明“我们”不忘父亲,永远怀念父亲。
B. 在四爷爷心中,早逝的父亲长相英俊,因此面对“我”的相貌平平,他失望透顶,痛哭流涕,言语中充满了嘲讽。
C. 四爷爷的讲述中,展现出了父亲不为“我”所知的面貌,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我”对父亲的认知更全面。
D. 四爷爷对父亲年轻时相貌的盛赞,与下文他人对父亲的印象形成鲜明对比,字里行间表露出了四爷爷对父亲的喜爱。
8.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学生帮“我”勾勒出的“父亲肖像的另一侧面”有哪些。
9. 怎样理解结尾“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这句话?
【答案】6. C 7. B
8. ①作为学校创办者的父亲不惧环境艰苦,吃苦耐劳,以身作则,带领工人建设新校, 一人身兼多门课的教学;②作为教师的父亲对学生善良热心,慷慨仁慈,在暴风雪来临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奋力保护学生周全,看到生活拮据的孩子,还偷偷把他们领回家中贴补和照顾;③作为学校领导者的父亲爱惜人才,公正无私,他尽力为学校争取优秀师资,公平分配教职员工的调资指标;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父亲有教育情怀和责任担当,他希望孩子们都能接受教育,因此,对于儿童失学他痛心不已。
9. ①故乡的老院荒草萋萋,承载了父亲毕生梦想与希望的永安学校早已不复存在,父 亲的使命最终随着他的生命一起结束了;②“不再醒来”和文章第一自然段结尾遥相呼应,作者虽为父亲的离世感到不舍和怀念,但回顾了父亲一生为教育事业的奉献和付出后,他为父亲人生的圆满而感到慰藉。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细腻深情的笔触,通过多重视角勾勒出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作者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四爷爷记忆中的英俊少年与学生眼中的其貌不扬形成反差,家人记忆与外人叙述相互补充。文章以“肖像”为线索,通过建校、护生、助学等典型事例,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父亲的教育情怀与人性光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无直接描写外貌的笔墨”错误。文中四爷爷提到父亲“小时候那个好看”,学生回忆父亲“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均为直接外貌描写。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言语中充满了嘲讽”有误。“只能说四爷爷为了强调父亲的英俊,不惜嘲讽他的骨肉”四爷爷的言语中虽有夸张,但核心是表达对父亲年轻时相貌的怀念与赞叹,并非真正的“嘲讽”。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艰苦创业,身先士卒的办学者。带领工人“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建校时“满脸流汗,灰头土脸”,建校后“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展现其吃苦耐劳、以身作则的精神。
②关爱学生,慷慨无私的教育者。暴风雪中“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不顾自身安危保护学生;偷偷把生活拮据的孩子领回家,用“大米饭”“炒鸡蛋”(自家不舍得吃的食物)贴补他们,体现其善良与慷慨。
③爱惜人才,公正磊落的领导者。为学校争取大学毕业生做教师,让其全家住自己家两年且分文不取;涨工资时将指标给更需要的老师,不徇私情,展现其公正无私。
④执着教育,心系后辈的理想者。多次上门劝说不让孩子上学的家长,甚至许诺减免学杂费,对儿童失学“痛心不已”,体现其对教育的责任感与情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现实感慨。“大地没他的春天”暗指承载其教育理想的永安学校已消失,老院荒芜,他毕生投入的教育事业痕迹渐淡,“春天”(理想与希望的象征)已不复存在。
②深层情感与精神慰藉。“不再醒来”与首段“他却还沉沉睡着,大地上再也寻不到他的脚印了”呼应,强调父亲的永逝。父亲的“不再醒来”并非遗憾,而是作者的释然:父亲已用一生践行了教育理想,即使环境艰苦、遭遇误解,仍坚守初心。如今使命完成,虽生命终结,但精神价值已实现,作者在怀念中赋予其“圆满落幕”的慰藉,暗含对父亲一生的肯定与敬意。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夫穷苦迫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6届云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