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有鉴于此,环境变化速率理应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环境变化速率愈快,生物灭绝的速率也愈快。沿着这条线索思考,近一个世纪来,古生物学家四处挖掘所发现的奇珍异兽大规模灭绝,很可能是由环境的剧烈变化引起的。如果有一种灾变能够证明对这种或那种生物灭绝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达尔文的“规律”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 预测结果是对适者生存说的最后检验。我们或许可以说,适应能力是判断幸存者的标准,适应能力决定生物个体适应环境的程度。但是如果环境发生灾难性变化,我们能不能预言哪一种生物具备最快的适应能力?如果假设有一场灾变使啮齿动物和昆虫急剧减少,我们根据蛇的适应能力,仍难以预言它们能否靠藻类幸存下去,也无法预言经过几代的演化,它们能否有机会创造出一种环境而不致灭绝。由此可见,适者生存规律可能并没有意义,因为它根据幸存者来定义适应能力,而没有独立的标准作为预言的基础。如果大多数物种的灭绝是由灾变引起的,那么决定生物生死存亡的将是机遇而不是优越性。诚然,控制生物演化全部过程的是机遇,而非从劣等种族向优等种族的缓慢长征。 (摘编自许靖华《达尔文的错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充对钱塘潮问题的批判,先破后立,这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他对“浑天说”的责难如出一辙。 B. 理论不都是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应对尚未观察到或尚未发生的现象具有预测性,而不只解释已知的事实。 C. 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共同祖先说预测到了当时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但适者生存说却面临事实和逻辑的挑战。 D. 达尔文发现了物种灭绝有环境因素,可惜归因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而未指出环境变化速率的关键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充的“涛起随月”说虽被英人载入科技史,可惜只能算“历史解释”。 B. 尼安德特人等人类和前人类化石的一再发现,可以证明人是猴子变的。 C. 如果恐龙灭绝跟哺乳动物的出现有关,就可以用其证明生存竞争理论。 D. 若灾变使啮齿动物和昆虫急剧减少,蛇将因无法适应食藻为生而灭绝。 3. 下列对两则材料价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写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材料一中王充之例可作论据。 B. 材料二对共同祖先说的论证,是否定神创论的不证之证。 C. 材料二对适者生存说的批驳,是对种族主义的釜底抽薪。 D. 材料二提出的灾变论,从根本上动摇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对适者生存理论的批驳思路。 5. 请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材料二是怎样进行学术批判的。 【答案】1. A 2. C 3. D 4. 示例一:①“灭者”角度:物种灭绝现象与适应环境的生存竞争无关。②“存者”角度: 生物幸存与否不可凭其对环境的适应力预测。示例二:①事实角度:地质纪录不支持适者生存理论对物种灭绝现象的解释。②逻辑角度:适者生存理论根据幸存者来定义适应能力,是循环论证(适者生存一存者即适者)。示例三:①摆事实:据生存竞争理论,物种形成的速率应与物种灭绝完全平衡,但地质纪录反映存在不平衡期。②讲道理:科学理论应有预测性,适者生存理论只是解释已然的事实,不能预测未然的结果。示例四:科学应有预测性,但生存竞争理论却:①“预测”错了:据其可推断物种形成的速率应与物种灭绝完全平衡,但地质纪录反映存在不平衡期。②不能预测:不能先于结果界定“适者”从而不能预测物种的生存或灭绝。示例五:①设定标准:引入相对概念“历史解释”提出“什么是科学”的标准,并以达尔文理论中的共同祖先说从正面阐释这一标准。②依标批驳:从“灭绝现象”和“预测结果”两方面阐述适者生存理论有悖这一标准。示例六:①动摇其“自然法则”(“自然规律”)地位:以达尔文对物种灭绝现象的归因错误质疑其“被奉为自然规律”(未必是“自然法则”)。②否定其科学性:以适者生存理论不能“预测结果”论证其不符合科学理论的预测性特征(甚至称不上“科学”)。 5. ①有理有据:材料二批驳适者生存理论时,既从理论上批驳其科学性,又以地质纪录 的事实论证其错误性(材料二论证共同祖先理论时,以何谓科学的道理和科学发现的事实构成逻辑链路,形成论证闭环)。②破旧立新:材料二解释物种灭绝现象时,在否定生存竞争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变化速率论(/灾变说)。③去伪存真:材料二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只就错误的部分如适者生存理论(生存竞争说)批驳,对于正确的部分如共同祖先说还作了证实。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两则学术文本,展现了科学批判的两种范式。材料一以王充《论衡》为例,呈现了“破立结合”的批判方法,强调学术批判需讲道理、明是非,最终要立新说。材料二则聚焦达尔文理论,通过“共同祖先说”与“适者生存说”的正反论证,展示了科学理论应具备预测性的本质特征。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科学发展的辩证规律:既要有批判性思维破除旧说,又需通过实证建立新理论,体现了科学认知从片面到全面的演进过程。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责难如出一辙”错误,《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王充对“浑天说”只是“责难”而无“立”。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