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7  2025-08-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2026届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测试第一次语文试卷(无答案)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朝王充是一位批判大师,他写了一本书叫《论衡》,就是专门批驳前人的错误或他不同意的论点的。譬如,在《书虚篇》中谈到钱塘江的潮水问题,据说是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害后,忠魂不散,驱水为潮,以表愤慨。王充指出这是欺人之谈,他举出十二点理由,反复说明潮水决非伍子胥的魂所激起的;接着又列出六点根据,正面解说潮水是一种自然现象,并正确地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他在当时能认识到涛与月的关系,确是卓见,非同凡响。英人李约瑟很重视这段批判,把这段原文和译文完整地引用在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中。
学术批判,必须讲道理,明是非,不能强词夺理,以势压人。批判的最后成果,应是立新;无新,则批判不能彻底。有些理论,并非全错,只是适用范围有限。批判它的局限性,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例如牛顿力学对低速运动是很准确的,但对高速运动,则误差很大,应以相对论力学来代替。
(摘编自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
材料二:
适者生存的理论被奉为自然规律,尽管如此,每一个人、每一个科学家还是应当问一句:“适者生存说”是否真是一种自然法则?或者进而问一问:这究竟能否称得上科学?
科学哲学家波珀认为,一种理论如果只能解释已知的事实,那么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历史解释而已,达尔文主义是解释一种历史过程——地球生命史的尝试。波珀无疑是正确的。
但什么是科学呢?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一种能够预测尚未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论是科学。依照这一个看法,共同祖先现象是科学理论。达尔文设想,人类和猿猴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的。当达尔文于1833年首次草草写下他的遗传思想时,还没有发现任何与智人不同的骨骼,他预言,如果发现此类化石,它们一定会介于猿猴和人类之间。第一个“遗失的环节”发现于1857年,新发现的智人亚种尼安德特人看上去确实有点像猿猴。此后,在欧、美、亚各洲都有过许多对人类和前人类化石的发现,从解剖学的角度而言,每发现一个较老的化石,都愈来愈接近于猿猴,总之,达尔文的预言已经充分被证实了。到20世纪50年代,克里克和沃森破解了DNA分子的共同语言,重新发现了19世纪后期孟德尔关于基因的研究之后,达尔文在百余年前提出的生命皆有共同祖先的预言,终于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实。
然而,灭绝现象却没有达尔文想得那么简单。以恐龙为例,如果达尔文关于生物为生存环境而竞争的设想是正确的,那么物种形成的速率将如他所料,与物种的灭绝达到完全的平衡。但是恐龙却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了;迄今为止,从未在比马斯特里奇白垩新的地层中发现过恐龙化石。是哺乳动物杀死了恐龙?几乎没有人真的这样想过。当时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它们的生活环境与霸王龙或角龙之类并不相扰,当然也无力挫败那些庞然大物。
所以我们该探究的是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生存竞争。地质纪录反映出两种相当不同的演化速率。有一段时间是平静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物种保持不变,演化形成的新物种与灭绝的物种数量大致达到平衡。但是也有一些时期,物种形成速度极快,或者生物的灭绝更快。这些事件并不是同时发生的。首先,历史上存在着诸如恐龙灭绝那样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然后是一个间歇期。这时期生物按照马尔萨斯的说法,像兔子一样成倍地增长,然后分化形成新的物种。有时演化速度之快,谓之“爆炸”实非夸大其词。如果我们注意到环境可能与上述生物演化形式有关的变化,就会发现一种显而易见的有趣联系。快速的环境变化,必将加速生物灭绝的速率,使后者超过物种的形成速度。因为任何生物通过演化而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旧种属的灭绝与新种属形成所引起的竞争风马牛不相及,达尔文却反过来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


浏览完整试题有鉴于此,环境变化速率理应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环境变化速率愈快,生物灭绝的速率也愈快。沿着这条线索思考,近一个世纪来,古生物学家四处挖掘所发现的奇珍异兽大规模灭绝,很可能是由环境的剧烈变化引起的。如果有一种灾变能够证明对这种或那种生物灭绝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达尔文的“规律”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
预测结果是对适者生存说的最后检验。我们或许可以说,适应能力是判断幸存者的标准,适应能力决定生物个体适应环境的程度。但是如果环境发生灾难性变化,我们能不能预言哪一种生物具备最快的适应能力?如果假设有一场灾变使啮齿动物和昆虫急剧减少,我们根据蛇的适应能力,仍难以预言它们能否靠藻类幸存下去,也无法预言经过几代的演化,它们能否有机会创造出一种环境而不致灭绝。由此可见,适者生存规律可能并没有意义,因为它根据幸存者来定义适应能力,而没有独立的标准作为预言的基础。如果大多数物种的灭绝是由灾变引起的,那么决定生物生死存亡的将是机遇而不是优越性。诚然,控制生物演化全部过程的是机遇,而非从劣等种族向优等种族的缓慢长征。
(摘编自许靖华《达尔文的错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充对钱塘潮问题的批判,先破后立,这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他对“浑天说”的责难如出一辙。
B. 理论不都是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应对尚未观察到或尚未发生的现象具有预测性,而不只解释已知的事实。
C. 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共同祖先说预测到了当时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但适者生存说却面临事实和逻辑的挑战。
D. 达尔文发现了物种灭绝有环境因素,可惜归因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而未指出环境变化速率的关键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充的“涛起随月”说虽被英人载入科技史,可惜只能算“历史解释”。
B. 尼安德特人等人类和前人类化石的一再发现,可以证明人是猴子变的。
C. 如果恐龙灭绝跟哺乳动物的出现有关,就可以用其证明生存竞争理论。
D. 若灾变使啮齿动物和昆虫急剧减少,蛇将因无法适应食藻为生而灭绝。
3. 下列对两则材料价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写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材料一中王充之例可作论据。
B. 材料二对共同祖先说的论证,是否定神创论的不证之证。
C. 材料二对适者生存说的批驳,是对种族主义的釜底抽薪。
D. 材料二提出 灾变论,从根本上动摇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对适者生存理论 批驳思路。
5. 请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材料二是怎样进行学术批判的。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肖像
迟子建
①我记忆中最寒冷的冬日,是一九八六年的腊月,年仅四十九岁的父亲突发疾病,与亲人永别在年关。看着躺在棺材中唇角依然挂着一缕微笑的他,我想父亲是不是像熊一样,跟我们捉个生命的迷藏,冬眠了呢?熊冬眠前要拼命补充能量,扫荡山林可食之物,肚子吃出孕妇状,可是父亲发病后大都处于昏迷状态,难以进食,他走得令人心碎的消瘦,又不像去冬眠的样子。而次年春天熊苏醒了,山林又有熊迹了,他却还沉沉睡着,大地上再也寻不到他的脚印了。
②父亲的墓地在故乡的山下,离他工作了一生的山镇学校很近。每至清明、中元节和春节,我们都要去给父亲上坟。无论冬夏,森林里鸟语不绝,所以我们在祭奠时说给他的话,总有回音。
③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父亲盛年离世,他留给我们的形象,也就儒雅潇洒,从无老态。我还记得父亲过世后,我初来哈尔滨工作,去探望抚养过父亲几年的四爷爷,他见了我,也不顾我是女孩家,扯着一条白毛巾,失望地擦着泪说:“你不随你爸啊,你爸小时候那个好看!你爸找的你妈,是一般人啊!”四爷爷是第一次见我,那时我二十多岁,不算漂亮,但也不丑吧。而父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因贫穷不能继续求学,自愿报名去了大兴安岭参加开发建设,再没回过哈尔滨。四爷爷记忆中父亲最后的形象,是他不到二十岁的模样。记得我将四爷爷的话转给孀居的母亲时,她直撇嘴,要知她年轻时算是美人呢。而姐姐弟弟不无调侃地对我说:“咱家还数你好看呢,四爷爷要是见了我们,不得哭迷糊啊。”只能说四爷爷为了强调父亲的英俊,不惜嘲讽他的骨肉。
④但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说明父亲在别人眼里是其貌不扬的。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⑤其中一位回忆说,他十岁随父亲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一九六六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而最终落成的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那时没有本子,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
⑥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而他建学校的时候,我才两岁,正是流着涎水傻呆呆啃手指的年龄,记忆还没发芽呢。


展开余下试题⑦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一九七零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⑧这个事情虽然感人,但老实说,我对此毫无记忆。一看年份,时年六周岁的我,已被母亲从永安送到漠河乡的姥姥家,所以父亲带领学生扫墓的事情,我自然不知。
⑨能和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记叙的一件事,说是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烀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举行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姐姐讲过一件有趣的事,她参加工作后,有一天突然回家,发现不是饭点,我家灶台前却蹲着三个陌生的小家伙,一人捧个饭碗,吃得热火朝天的。饭碗里是大米饭,灶台上是一盘炒鸡蛋,是我们家平素都不舍得吃的。这三个孩子是新来我们山镇的,因为家里生活拮据,孩子们穿得破烂,肚子也没油水。姐姐说父亲这是趁母亲出去干活,我和弟弟在暑假中跑出去疯玩,在家偷着做给他们的。
⑩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他欣赏人才,有一年从教育局为我们山镇学校,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因为学校还没建起教工宿舍,他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直到他们有了宿舍搬出。其后永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来此做教师的,就不止一人了。记得有一年涨工资,身为校长的父亲,把仅有的一个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因为先前住过我家的老师已涨过一次,谁知这位老师认定还应该是他调资,找我父亲去闹。父亲没满足他的要求,他对他的恩情,也就被一笔勾销。父亲自此很难过,常说有的知识分子真是难交,你对他一百个好,只要一个不顺他意,你就成了他的敌人了。
⑪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成绩好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⑫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
⑬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
2018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九八六年的腊月,之所以是“我”记忆中最寒冷的冬日,是因为正值壮年的父亲在那时猝然长逝,“我”永远失去了父亲。
B. 风雪过后,父亲“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这一简单的细节描写,表明学生对父亲的形象记忆深刻。
C. 本文通过“我”的视角,呈现出不同人记忆中父亲的肖像,虽无直接描写外貌的笔墨,但父亲的“精神肖像”却让人记忆深刻。
D. 父亲因调资老师闹事而介怀,身为校领导的他慷慨帮助别人,收获的却是阴霾和不理解,所以每每说起此事,他都难免痛心。
7. 关于文中第③自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虽已离世很久,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从未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说明“我们”不忘父亲,永远怀念父亲。
B. 在四爷爷心中,早逝的父亲长相英俊,因此面对“我”的相貌平平,他失望透顶,痛哭流涕,言语中充满了嘲讽。
C. 四爷爷的讲述中,展现出了父亲不为“我”所知的面貌,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我”对父亲的认知更全面。
D. 四爷爷对父亲年轻时相貌的盛赞,与下文他人对父亲的印象形成鲜明对比,字里行间表露出了四爷爷对父亲的喜爱。
8.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学生帮“我”勾勒出的“父亲肖像的另一侧面”有哪些。
9. 怎样理解结尾“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这句话?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昔虞伯生①慕陶,而并诸邵子②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匾其室曰“陶庵”云。
(节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文集·陶庵记》)
材料二: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③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媚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④,入闽、越之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罍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
(节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文集·悠然亭记》)
【注】①虞伯生:元朝文学家。②邵子:邵雍,北宋理学家。③僦(jiù)居:租房。④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设不幸A而处B其穷C则所以平D其心志E怡F其性情者G亦必H有其道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衡,权衡、考量,与《过秦论》中“约从离衡”的“衡”意思不同。
B. 信,意为确实,与《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的“信”意思相同。
C. 嘉靖,年号,“嘉靖十三年”属年号纪年法,“壬戌之秋”亦属此类。
D. “娄水之阴”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的“之”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孔子对颜渊、子路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意在说明君子在困境中保持平和心态实属不易。
B. 作者认为陶渊明能在穷困中保持平淡冲和 心境,将穷困当作乐趣,是古代善于对待窘境的人。
C. 淀山公从田野进入朝廷为官,宦游多年后归乡,在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选定居处,并建悠然亭。


展开余下试题D. 作者认为淀山公虽有杰出才能且政绩显著,但因遭人嫉妒而被朝廷遗忘,于是寄情山水求得悠然。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世之下,讽咏其词,尘渣俗垢与之俱化。
(2)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
14. 作者在两文中多次提及陶渊明,其用意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 作
曾 几
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①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
三白②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
【注】①履穿:化用“东郭先生履”的典故,以此比喻冒雪来访的贫寒客人。②三白:农谚中有“腊前三白兆丰年” 的说法,此处可指多次降雪后积雪厚重的景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诗前两联旨在叙写雪夜景况,后两联转写白日雪中情景,时间转换自然,章法严谨。
B. “起看”而“又不能”,言明诗人因体弱无法起身观雪,体现其对贫病生活的感慨。
C. 颈联转写寒士高僧冒雪来访的情景,既表现诗人的交游生活,也引出尾联的观雪之感。
D. “自佳”“亦好”平等观照雪与晴,语言简淡,流露出诗人“当下即圆满”的澄明心境。
16. 本诗写“雪”手法多样,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有言:“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同样能体现君王这一重要地位。
(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写自己衣衫薄、凉意生,但仍然在浩淼的洞庭湖上安稳泛舟。
(3)设问手法表现为“问而后释”的结构,有利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古诗文常见的表达技巧,如“_____?_____”就是如此。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存古籍20多万种,涵盖50多万个版本,总册数超过3200万册。但是,在_____A_____的文献中实现数字化的古籍大约8万种,而且许多古籍只是完成了初步的影像扫描,真正实现文本数字化的不足4万种。古籍数字化整理的专业性要求极高,大部分项目都是一个专家团队负责一种古籍的整理校勘工作,主要依靠人工逐字校对,进展缓慢。面对海量古籍,传统的古籍数字化整理方式如同愚公移山。
然而,当古籍数字化整理遇见AI技术,或许就能创造奇迹。以前,( 甲 )。对于识别古籍,传统的文字识别软件经常“傻眼”:一个字往往有不同写法,字体风格不一样,书中还有并非汉字的笔画符号。另外,古籍经常出现折痕、缺损、墨迹黯淡等问题。( 乙 ):首先,AI突破了传统文字识别技术的局限,能够准确识别各种异体字、变体字及特殊符号;其次,针对古籍常见的缺损、褪色、折痕等问题,AI可通过图像修复算法进行智能补全;更重要的是,经过海量古籍数据训练后,AI能够具备较强的古文语义理解能力。①根据2024年敦煌古卷《汉书·刑法志》的数字化修复为例,②不仅AI能准确识别原文,③还能基于图像修复算法,④完整还原缺损文字的字体特征、墨色浓度和页面纹理。
AI识别和整理古籍的速度,让人类_____B_____。但是,AI的“识古”基础是专业人员整理的高质量数据,( 丙 ),都需要古籍整理的专业人才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钻研,参透古籍的秘密,才能让珍贵的文化遗产_____C_____。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言简意丰,请简要赏析这种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22. 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的逻辑关系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且”表示意思的并列,指出文献数字化总量少,同时,大多数古籍文献数字化只完成影像扫描,真正实现文本数字化的文献很少。
B. “然而”表示意思的转折,突出当传统的古籍数字化整理技术面临进展缓慢等困难时,AI能够破解技术瓶颈,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C. “另外”表示意思的补充,补充说明在识别古籍时,经常出现的折痕、缺损、墨迹黯淡等问题也会让传统文字识别软件“傻眼”。
D. “更重要的是”表示意思的递进,强调“AI能够具备较强的古文语义理解能力”比前面提到的内容更为重要或更有价值。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哈佛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生在世,我们的自洽感完全受制于时时督促我们的理想以及我们为理想所付诸的行动,取决于我们实际的成就同我们对自身期待之间的比率。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

我们给自己增多一份期望,可能增多一份负担,也可能增多一份自豪。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6届云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